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3370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宋明理学

5.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

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

据此可知,汉代今文经学

A.接续了孔孟的道统思想

B.形成了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

C.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需要

D.奠定了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

6.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以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五经通义》)。

这说明

A.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

B.君主治国理政思想的宗教化

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D.儒学思想成为主流

7.“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意思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8.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

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

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

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D.面临重建封建信仰的任务

9.宋代某理学家说:

“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

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

”由此可知该理学家

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

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

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

10.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这反映了宋代

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

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

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

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

11.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A.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1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

“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

A.主权在民

B.君民平等

C.反对君主专制

D.实行君主立宪

13.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

这在当时

A.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B.背离了儒家的思想

C.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

D.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14.明朝作为驱逐“外族”而重新恢复的汉族政权,大力扶持儒家学说。

清朝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也十分重视。

明清统治者对儒学的这一态度主要是为了

A.继承华夏正统

B.巩固政权统治

C.维持儒学地位

D.弘扬传统文化

15.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16.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该剧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普罗米修斯说:

“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17.古希腊爱奥尼柱式建筑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优雅高贵的女人气质,又被称为女性柱,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如下图)。

该建筑风格的广泛出现

A.彰显了古典人文主义精神

B.反映了希腊女性地位提高

C.表明了希腊建筑艺术高超

D.体现了雅典文化的世俗性

18.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

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

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

这表明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19.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0.马丁·

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21.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

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B.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

22.16、17世纪欧洲思想家高举“回到希腊去”的大旗,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提倡人道主义。

这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都主要是因为

A.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B.工业化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C.思想家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D.科技发展拓宽了民众的视野

2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24.在伏尔泰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孟德斯鸠则提出,“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

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由此可知孟德斯鸠倡导

A.法律所允许的权利和自由

B.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C.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D.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25.法国大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认为:

“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

”政治家罗伯斯庇尔认为:

“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主张将自由原则应用到财产上。

”这些主张

A.坚持自由平等的指导思想

B.维护财产私有与自由原则

C.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D.树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

第II卷

本卷包括四大题,共计50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

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

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

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

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

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一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

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

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要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要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

材料二西方现代的道德观念是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兼而吸收了古代哲学的道德理论,并以近代三大著作为依托,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道德体系。

基督教的精神内核实际上也是“仁”,即博爱世人;

而古代西方人的道德观则特别注重与知识、思想情感的结合。

苏格拉底提出智慧即德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美德与人类思想情感的结合,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他们从人性角度出发,用知识与理性来实践道德;

三大著作中,《国富论》在经济上用“看不见的手”兴起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

《论法的精神》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律的神圣地位和三权分立原则;

《社会契约论》在思想上从“人生而自由”的基础出发提出了政治上的“契约自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的社会意义。

(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道德观的特点,并比较西方现代道德观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德观的异同。

(7分)

28.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在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导……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张缵、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

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

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

(5分)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

路德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这是一个杂草已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的时代!

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

”美国著名学者威廉·

曼彻斯特在其著作《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以优美的散文风格及严谨的历史叙述,带领我们领略了中世纪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的历史。

结合材料与14—16世纪欧洲的相关史实,围绕“黎明破晓的世界”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写出所拟论题,阐述有史实依据。

)(12分)

答案

1.【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以德治国”强调的是统治者要实行德政,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和“仁”的思想正体现出“以德治国”的思想,故B正确,A排除;

C是教育思想,排除;

天人感应带有迷信色彩,D排除。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C正确。

“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排除A;

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排除B;

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排除D。

【答案】C

3.【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4.【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兴起于西方奴隶社会时期,当时西方社会没有出现社会转型,排除A;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就是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故选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出现在西汉,当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不是转型期,排除C;

宋明理学所处的阶段也不是社会转型期,排除D。

5.【解析】今文经宣传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主张,是汉代儒学适应汉代大一统和中央集权需要的表现,故C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汉代今文经学接续孔孟的道统思想,故A错误;

“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记录、整理下来”并不能体现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故B错误;

汉代今文经学并不是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故D错误。

6.【解析】“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体现了君权神授观念,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说明了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故A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宗教化和制约君权,排除B、C;

儒学思想成为主流是在汉武帝时,排除D。

【答案】A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等学说,即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

故本题应选B项。

8.【解析】材料“魏晋时期”“门阀士族”“批判名教礼法”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门阀士族势力壮大,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故门阀士族敢于批判名教礼法,故B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但思想格局并未出现重大变化,故A错误;

“社会精神信仰全面缺失”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也无法体现,故C错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信仰仍然存在,并未被破坏,且门阀士族批判名教礼法不利于封建信仰的巩固,故D错误。

9.【解析】材料是说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君王的德行,君心正则天下安,故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C项正确。

材料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而不是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强化封建等级秩序,而是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而是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D项错误。

10.【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忠君思想,也就说明了材料意在强调理学思想已经影响到了对人物评价,故D正确;

人物评价标准是很多的,并不是逐渐统一的,排除A;

选项B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排除;

诗人地位也不是由评论家决定的,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排除。

【答案】D

11.【解析】“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是在肯定对财富追求是人的天性使然,这种追求世俗价值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市民阶层的需求,故选A;

明末清初,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故世俗化不是其儒学主流,故排除B;

当时经济领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经济并没有在明末发生转型,故C也不符合史实;

D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

12.【解析】据材料“天下为主,君为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得出,其主张为反对君主专制,C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主权在民的内容,A不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君民平等,B不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等信息,不能得出主张君主立宪制,D不正确。

13.【解析】材料“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并不能体现反对专制的近代民主思想的内容,故A错误;

李贽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不是背离儒家的思想,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的学风,故C错误;

“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故D正确。

14.【解析】明朝“大力扶持儒家学说”和清朝“对儒学也十分重视”,都是借助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故选B;

清朝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无法体现继承华夏正统,排除A;

汉代起,儒家思想是官方正统思想,排除C;

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排除D。

15.【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鼓吹个人主义,忽视道德作用,反对智者运动的人显然担心会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B正确;

材料中论述的是对于道德作用,A错误;

精神生活的丧失显然不会导致人口的流失,C错误;

D夸大了智者学派忽视道德的缺点的影响。

16.【解析】“我憎恨所有的神”说明对于神的反对,体现出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D正确;

此时古希腊人没有脱离宗教的束缚,A和B错误;

材料是精神生活的反映,C错误。

17.【解析】“轻松活泼、优雅高贵的女人气质”等字眼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所以该建筑风格的广泛出现也就彰显了古典人文主义精神,故A正确;

希腊妇女并不享有民主权力,所以希腊女性地位并不高,排除B;

选项C只是表面现象而非实质问题,排除;

体现了雅典文化的人文性而非世俗性,排除D。

18.【解析】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A;

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一些人物传记的流传,没有体现出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B;

据材料“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可得出欧洲北部城市的民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故C正确;

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时间不符,排除D。

19.【解析】“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错误,C正确;

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排除B;

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排除D。

20.【解析】“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和人的独立性,故C正确;

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是文艺复兴,排除A;

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未受动摇,排除B;

材料不涉及人人平等方面的信息,排除D。

21.【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的科学成就,促进思想解放,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故A正确;

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包含在选项A中,排除B;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C错误;

材料反映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影响,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2.【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回到希腊去”是对中世纪的蒙昧不满。

而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是对启蒙运动过分推崇理性的反思,故选C;

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排除A;

文艺复兴时期尚未工业化,排除B;

材料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D。

23.【解析】结合材料时间“18世纪前半期”、地点“法国”及“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可知,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即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流行,A符合题意;

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D与史实不符。

24.【解析】材料“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说明了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只是能够做法律允许做的事情,体现的是法律与自由的内在联系,A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排除D;

材料强调了社会生活中人的自由是有限度的,与自由是人的自然权利无关,B错误;

材料未涉及自由对民主的影响,C错误。

25.【解析】材料“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反映了不妨碍或损害他人利益、权利的思想,这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故C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自由平等的思想,而是说明个人利益的实现不能妨碍他人权利,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维护财产私有的主张。

故B错误;

材料主旨也不是确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故D错误。

2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