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3413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网络语言”是一种粗糙的称呼,其中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例如互联网、网民、猫等;

另一种性质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17次统计报告显示,30岁及以下的网民占71.0%,网民呈现年轻化的态势。

调查还显示,学历越高,网民普及率越高,大专及以上网民普及率更是高达84.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民中的大多数是年龄在30岁以下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

年轻人具有求异、求变的个性,往往思维活跃、机智幽默、妙语连珠。

我们在分析网络语言特点的同时,也能看出这个特殊群体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对网民心理的体现

第一,网络语言的简单便捷———网民效率意识的体现。

刘禀诚先生曾撰文提到现代汉语词汇的趋简性,认为人们受言语交际学的制约,崇尚简练化的词语,如“家电”等[2]。

网络语言更是如此。

我们打一个汉字要敲4次左右,而用字母或数字代替则只用一次或更少。

在像网络语言这样的非正式交际中,信息传递的简便快捷相当重要。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率地完成沟通,必须做到信息交流的迅速,因此要求网络语言的输入方便快捷,于是人们便挖空心思地创造出简短且便于输入的网络语言。

”[3]刚开始上网时会使用五笔打字的人并不多,大多使用拼音输入法,为了提高交流速度,便充分利用键盘上的字母、数字来传情达意。

这些“简单便捷”的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大致有这样几类:

1.汉语拼音缩写,如“GG”、“JJ”、“DD”、“MM”分别表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2.英语单词缩写,如“BTY”(bytheway顺便问一下);

3.数字谐音,如“9494”(就是就是),88(拜拜);

4.字母谐音,如“CU”(seeyou回头见);

5.英语、汉语拼音、数字谐音混用,如:

“3ku”(thankyou谢谢你),“小case”(小意思,小菜一碟)。

以上几类缩写、混写都是网友们追求交流的即时性和简洁性的结果。

这些缩写都大大提高了网民的交流速度,省时省力。

但对不经常上网的人来说,这种简单便捷的“网语”则如同黑话。

第二,网络语言的标新立异——网民创新意识的体现。

眼下,网民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他们敢于创新,不愿墨守陈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更是个性张扬。

于是网语中便出现了许多新鲜的词语,这些词语正是网民创新意识的体现。

例如,电子邮件俗名“伊妹儿”,本是英文E-mail的音译,但音译时结合了汉语的字面意思,让人联想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

“美眉”指称漂亮的女网友,因为眉毛是构成一个女子漂亮容颜的很关键的一点,所以用“美眉”指称美女,新奇又形象;

“菜鸟”是方言“笨”和“差劲”的意思,形容网络新手,很贴切。

该词的字面意思是,这种生手是给人当菜吃的,很容易被人吃掉[4]。

有些用数字构成的网络语言也显示了青少年网民的创新才能。

如“1775”表示“我要造反”,因为1775年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年;

“10”表示“你十分完美”,源于成语“十全十美”;

“11”表示“你比完美还完美”,因为11超过了表示“十分完美”的10。

这些网络语言一下子使得枯燥呆板的计算机鲜活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显示了网民的创新意识和才能。

追求表达的新鲜感一直以来都是艺术语言的追求,在追逐个性的网络语言中,同样有这方面的追求。

第三,网络语言的自由随意——网民叛逆心理的体现。

创造并使用一套不同于主流社会的语言,这本身就是一种叛逆性表现。

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飞跃使他们在个性化社会化的过程中证明自我的存在,独立的`自我'

开始从社会人群中离析出来,也导致了他们对社会尤其是主流权威的抗拒,故意采取与传统社会不同的行为方式,以此来昭示自己的成熟,确证自我的存在。

”[5]网络上有些流行语源于打字时的马虎或故意打错,如网民之间打招呼时说“我来了”,“我要去吃饭了”,被打成“我来乐”,“我要去吃饭乐”。

甚至“气死我了”也说成“气死我乐”,意思除了原意之外还有所丰富:

你够本事的,气得我直乐。

还有另一类网络词语是将较长的说法缩略为两个字的常用词,但它的实际意思与常用词的意思差距很大,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显示了网络语言极其“自由随意”的一面,体现了年轻人的叛逆心理———典型的“有话不好好说”。

如“贤惠”(闲的什么都不会);

“可爱”(可怜没人爱);

“天才”(天上掉下来的蠢才)。

这些词解构了现代汉语,把现代汉语中褒义的变成贬义的,贬义的变成褒义的,显示了网络语言的特异性、自由随意性,充分体现了年轻网民的叛逆心理。

第四,网络语言的幽默诙谐———网民戏谑心理的体现。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在网上聊天的人就不用顾忌那么多,网络成了情感宣泄的窗口。

生活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社会里,年轻人也很善于自我排解,把严肃的问题用幽默的话说出来,大家会心一笑,无疑会使人们从心理上感觉到轻松。

网络的说话方式完全不同于平日里一本正经的交流,由于它增加了幽默诙谐的成分,从而使人倍感亲切。

例如,“油饼”是骂人话“有病”的汉字谐音转写,故意写成可笑的别字,令人意会后笑不自禁,被骂者也会因其幽默而“阴转晴”。

“大虾”指网络高手,原是“大侠”的谐音,这些网络高手电脑与网络技术都十分高超,并且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难题,但由于长时间泡在网上,整日弯着腰,驼着背,其身形颇似一只大虾,“大虾”比“大侠”有更强的诙谐意味。

这些词语都是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充分显示了网民们的智慧和幽默。

第五,网络语言的委婉曲折———网民含蓄心理的体现。

语言的含蓄委婉具有积极礼仪的功能,可以淡化语言中贬义或消极的语义特征,避免交际中的尴尬。

委婉语虽然语义婉转温和,但婉转之中见坦直,温和之中见刚毅,使得委婉语具有一定的讽刺性。

网络语言中经常有这类形式的委婉语,体现出网民“温柔一刀”的心理。

用数字谐音的形式构成的网络语言,多读几遍,就能领会其中的意思。

如“02746”(你恶心死了);

“7456”(气死我了)。

用数字谐音表示的这类网络词语比直接骂人或贬低别人要温和得多。

数字谐音中还有一些是不便于直接表达的,便用数字含蓄地吐露自己的心声,如“770”(亲亲你);

“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

再如,用借喻的方法构成的网络词汇“286”,286是早期电脑的中央处理器,处理数据速度慢,用在人身上,比喻这个人脑子转得慢,反应迟钝。

网语中说某人“真是个286”,比起直接骂某人笨要委婉多了。

第六,网络语言的直观形象——网民表象思维的体现。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记忆和思维活动中信息编码的过程有两种方式:

言语的和表象的,表象编码适合于形象的具体的信息,它编码和激活较快,联想强度较高。

”[5]当代青少年生长在一个“读图时代”,伴随其成长的是卡通、动漫、电视、电脑、网络、电子游戏等,所有这些都表现为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而相对抽象的语言文字信息以及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信息则有所减少。

在“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网民在网络上也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象形文字”——这就是符号网语的出现。

例如,“T-T”表示流泪;

“:

-I”表示吸烟族;

“:

-@”表示络腮胡;

“&:

-)”表示头发是卷的;

“?

-?

”表示瞪着眼睛。

这些符号网语既直观又形象,它的出现是对现代标点的重新运用,既是牵强附会的,又是妙不可言的。

三、对网络语言的思考

以上我们总结了网络语言的六个特点,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存在即合理”,网络语言的存在就说明了它的合理性。

网络语言的简单便捷和幽默风趣,既满足了网络聊天的需要,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觉,又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

网络语言中的一些词汇已经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人们的态度莫衷一是。

“语言的规范化工作并不是一点儿作用也没有,……当词语处于局部混乱状态的时候,当它远离平衡状态的时候,它具有自我组织的能力,它能够自我调节,自动从局部混乱走向有序。

”[6]笔者认为上面的论述是有道理的,但不是说我们要抛弃规范。

对于那些对普通话词汇有负面影响或粗俗低下的词语,一定要加以正确规范和引导。

作为语言工作者,我们不能对网络语言采取排斥、不屑的态度,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网络语言进一步搜集、整理、研究,搞清楚网络语言变异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和规范。

参考文献:

[1]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2]刘禀诚.现代汉语词汇:

趋简性与繁复性作用下的文化特征[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李金媚.关于网络语言的几个问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

[4]黄涛.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5]祝耸立,高翔.解读网络语言[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

[6]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