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938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docx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京平高速公路沿线

综合发展规划

第一章总则

京平高速公路经北京市发改委批准立项,2005年开工,2007年竣工。

它是平谷区“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龙头项目,重中之重,将对平谷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与综合性带动作用。

利用京平高速公路建成平谷形成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其产生多种效益,确定高速公路产业带的发展方向,引导和推进产业带经济社会发展,为平谷未来发展确定新目标,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是平谷区面临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

1.1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放、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京平高速公路对平谷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尽快形成高速公路产业带,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全面、持续、跨越式发展。

(1)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

利用高速公路发展机遇,实现城镇乡均衡发展,重点建设发展平谷新城,在高速公路出口形成特征突出、功能完善、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城镇;统筹区域发展,充分发挥平谷在京津冀地区的重要节点作用,在实行促进南部产业带发展倾斜政策的同时,协调好与北部山区发展的关系;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在促进高速公路产业带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持社会事业较快的发展速度。

(2)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政府投资与市场融资并重。

政府重点投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并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大力发展市场化融资,创新融资机制。

(3)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法制环境,特别要着力于社会政策环境的改善及配套,形成优异的投资环境。

(4)坚持生态优先与资源节约原则。

高度重视资源约束条件,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5)贯彻尊重平谷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原则。

平谷建置已有2200年,结合高速公路沿线区域建设发展,形成融优良生态环境和现代城市建设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全面展示平谷的文化内涵。

1.2发展条件

(1)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整空间结构产生的发展机遇。

北京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平谷与顺义、通州、亦庄、怀柔、密云共同构成东部发展带,平谷新城成为东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

(2)北京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

北京市正在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政策,逐步调整和完善市财政支出结构,更多地向郊区倾斜。

2004年,市级投资中城区与郊区的投资比例为6:

4,2005年调整为5:

5。

(3)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制约因素,平谷区具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水等资源承载能力。

(4)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将为平谷提供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与支撑。

1.3规划重点

本规划突出高速公路产业带理念,主要规划工业、房地产业与旅游业三大产业的发展;以三个高速公路出口镇为重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

1.4规划的基本依据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2)《京平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

第二章高速公路沿线发展目标与策略

2.1京平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提升平谷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影响力,增强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位;促进平谷的城市化进程,实现北京市总体规划对平谷新城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一是提高农产品商品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二是发展都市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三是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前提条件与基础,包括,加快平谷新城建设,推动平谷房地产业发展,发展以金海湖为品牌的旅游业发展,促进物流基地建设。

2.2高速公路沿线区域发展阶段目标

按照平谷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京平高速公路带来的战略机遇,全面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搭建平谷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发达的高速公路产业带,在2010年,初步实现“工业强区,旅游富民”的发展目标,把平谷打造成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良、功能完善的宜居新城。

2.3实现途径

结合高速公路建设,做好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房地产业与旅游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金海湖风景区保护与开发并重;对高速公路三个出口镇详细规划、综合布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完善连络道路、交通设施、绿化生态、给排水、垃圾处理及燃气等设施。

第三章空间布局调整与区域协调发展

3.1空间布局调整

——新城按照规划西扩的同时,将城市南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与房地产项目开发有机结合,适度向南向拓展,结合高速公路中间出口,打造南部新区,对外展示平谷新形象。

以房地产开发为基本途径,以泃河两岸环境整治为连接环节,在城南开发新型居住区,建设具有吸引力的“亲水住宅”,形成“城中河”的城市风貌与格局。

充分整合、利用规划中的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大区域环境概念,提升城区南向发展水平,使平谷成为北京最具吸引力的新城之一。

——建设发展西部工业带。

利用高速公路带来的马坊地位改变与区位优势提升,打造马坊开发区品牌,使其成为西部工业带的龙头;一区带三镇,使西部工业带上档次上水平,形成平谷工业品牌。

——将“京津两市中短途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平谷旅游业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以金海湖为龙头,整合滑雪场、高尔夫球场、会展设施、文化产业游、农业体验游等多品种、多挡次的旅游资源,打造平谷旅游品牌。

以已建成的环湖路等重点基础设施为平台,大力引进社会资金与水上旅游产品,将旅游业发展为平谷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3.2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建设,构建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域,实现高速公路影响区域“一城二区三带四点”的格局及区域协调发展。

即形成“一座新城(平谷新城)、二个开发区(兴谷、马坊开发区)、三条产业带(马坊——西部工业带、东高村——平谷城区房地产业带、夏各庄——金海湖旅游带)、四个重要节点(马坊镇、东高村镇、夏各庄镇、金海湖风景名胜区)”的高速公路产业带的崭新发展格局。

第四章西部工业发展带

4.1西部工业带定位与发展目标

包括马坊、马昌营与峪口三镇的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发展都市工业、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使西部工业在现有的基础上上档次上水平,发展为现代产业带,成为平谷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4.2西部产业带发展思路

将高速公路带来的交通与区位优势,转化为拉动工业发展的经济优势:

引进重点项目,以项目带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融合;高度重视资源约束条件,树立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控制并逐步停止高水、电等资源消耗、低土地利用强度的项目,严格禁止发展污染环境的产业;利用顺义区的现代制造业基础,错位发展相关工业行业;逐步发展高科技产品,培育本地的创新企业。

4.3产业带空间布局

利用马坊地位的变化与区位优势的提升,以项目带产业,形成主导产业与拳头产品,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突显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做强做大马坊开发区,打造马坊开发区品牌,同时在马坊镇建设现代物流基地,使马坊镇成为西部工业带的窗口与龙头;一区带三镇,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西部综合经济实力,形成平谷工业品牌。

峪口镇已具备的较好工业基础,是西部工业带持续发展支撑与发展腹地;形成马昌营的产业特色与产品竞争力。

实现西部第二产业整体升级,壮大产业集群。

4.4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搭建统一的招商引资平台

搭建统一的招商引资平台。

合理调整镇、村产业布局和结构,以培育特色产业为目标,打造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支柱产业。

服装行业:

将马坊镇和峪口镇的服装毛纺业进行合理整合,马坊以纺织为主,峪口以成衣制造为主,发展成具有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的服装行业,提高行业的竞争力;电气行业:

马昌营以电线、电缆为主,峪口以锅炉、发电机及相关配套设备制造为主,错位发展。

4.5创新发展思路,改“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

把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作为引进项目的主要依据;积极鼓励“无地招商”,用尽量少占甚至不占土地的方式吸引投资,鼓励原有优势企业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能力,走内涵式增长之路;盘活开发区未利用土地,置换成长性较差的企业,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综合效益。

筛选标准建议如下:

土地利用强度:

100~200万元/亩;用水控制在万元投入耗水量7吨以下;万元投入用电强度平均为500千瓦。

以此为控制线,综合考虑节地、节水因素,优选引入企业,保证西部工业带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章沿线区域房地产业发展带

5.1平谷房地产业定位与发展目标

京平高速公路将为平谷房地产业发展带来后发优势,平谷房地产开发将在“十一五”期间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将成为平谷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平谷区的房地产开发应以“宜居城市”为目标,建设北京最具吸引力的新城。

5.2平谷房地产业的后发优势

平谷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之一,污染少,空气质量好,环境优美。

大城市郊区高速公路产生直接效益就是开发效益,产生较大的地价、房价上升空间。

应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房地产性价比、大幅度提升土地开发价值、集聚人气、扩大房地产投资规模,特别是高端市场的低密度住宅。

5.3丰富住房供应结构,吸引外来住房消费

在供应规模与结构上满足本地需求,要结合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集中建设一部分中档住宅社区,解决本地居民换购住房、城镇化进程中转非农民和入驻企业职工的住房问题。

选择适宜位置,开发建设中小套型、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住宅,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平谷新城要借助高速公路带来的交通优势,满足外来需求。

主要以良好的性价比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作为对外宣传平谷房地产的重点。

应注意开发高档物业以及高档次低密度的老年住宅,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

既吸引中高收入群体在此购买第二居所,又吸引津冀高收入群体作为在京购房置业的第一落地点。

建设具有品牌效应的高档住宅区域。

平谷区北部、东部、南部浅山区生态环境好,景观丰富,要借助京平高速公路的优势,统一规划指导,建设以低密度为主的高档社区。

5.4住宅建设发展规模

“十一五”期间,京平高速公路建成,预测商品住宅潜在需求总量在235万平方米左右,年均达到47万平方米规模。

其中包括:

新增人口需求,新城到2010年人口增长到20万人,增加的10万人口的住宅需求在300万平方米左右,按其中20%有能力购买住房,则需求在60万平方米左右;

现有人口提高居住水平,新城10万人口,如果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到达到30平方米,则需要50万平方米左右;

旧城、城中村改造等带来的住房需求,据测算,平谷城区现有占地5000亩的旧平房需要逐步改造,按保守发展速度,需要30年时间拆迁完成,则每年拆迁占地面积将达到10万平方米,需要新建住宅至少15万平方米,五年合计大约为75万平方米;

外来住房需求,按住房市场30%~40%计算,约50万平方米。

5.5集约利用土地,开发重心适度南移,提升城市档次

新城在实施西扩规划的同时,应借助京平高速公路优势,将开发重心适度南移。

一方面,借助中心城区的配套设施优势;另一方面,将城市环境改造与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加快南部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依托泃河环境整治,在两岸开发新型居住区,建设对外来需求具有吸引力的“亲水住宅”。

充分利用规划中的滑雪场和高尔夫球场等大区域环境概念,把新城房地产扩张与高速公路紧密联系,形成具有特色的南部新区,打造平谷南大门,推出平谷崭新形象。

5.6建设“四节一环保”住宅,形成与“京东绿谷”相适应的建筑风格与民居特色

大力推广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环保型的住宅与公共建筑;注意现代技术与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建筑风格和特色适宜平谷人文、地理环境的住宅产品,小区环境要有地域特点。

在低密度住宅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以住宅的高科技含量、高水准的品质及品位,小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形成平谷房地产的后发优势。

5.7引进高水平开发企业,提高住宅档次和居住环境

吸引优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高品质居住区。

充分利用快捷方便的对外交通,打造开放高效的政府管理平台、完善市政设施配套。

积极鼓励和引导区内房地产企业实行优势互补,拓展经营范围,增强整体竞争力,开发建设优质项目。

第六章南部旅游发展带

6.1东南部旅游带定位与发展目标

以建成京津两市的“中短途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产业定位与发展目标,以金海湖为龙头,组合滑雪场、高尔夫球场、会展设施、文化产业旅游、农业体验游等多种类、多层次的旅游资源与产品,抓住京平高速公路带来的机遇,打造平谷区南部旅游带品牌,将旅游业整合、提升、发展为平谷的支柱产业。

打造平谷旅游品牌——金海湖风景名胜区。

高速公路为金海湖旅游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对提升金海湖旅游档次、丰富旅游产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6.2做好金海湖的水文章,形成水面、湖滨、山脉三个层次的同心圆

第一,金海湖旅游必须围绕玩水将文章做足、做大、做充分;第二,围绕核心湖面,向外同心圆式扩展,积极争取在金海湖畔引进建设一、二个档次较高、功能齐全的大型会议培训中心,建设湖滨度假、会议区;第三,发展浅山区旅游项目。

6.3做好金海湖风景区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

做好金海湖风景区规划,统筹协调落实,加大金海湖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创造吸引社会投资旅游的平台。

在环湖公路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创造条件,吸引外来投资、丰富旅游产品。

6.4整合资源,在高速公路沿线发展延伸旅游,提高综合效益

根据市场细分原则,在高速公路沿线组合滑雪场、高尔夫球场、文化产业旅游、农业体验游等多种类、多层次的旅游资源与产品,形成旅游产品多样,层次丰富,产品季节互补的平谷区南部旅游带品牌。

充分发挥沿线现有的农业和制造业的特色与优势。

一是依托东高村与夏各庄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发展农业体验活动,发挥农业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优势,通过休闲农庄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是依托东高村小提琴制造基地发展乐器生产过程参观、音乐欣赏旅游。

发展以庭院和田园为依托、展示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为特色、以提供休闲度假和餐饮娱乐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民俗特色旅游。

第七章高速公路出口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7.1西部出口——马坊镇

重点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大力发展服装(毛纺)、建材、机械制造、医疗器械等行业。

充分利用贴牌生产(OEM)、技术合作、出口加工等方式,吸引技术、人才,逐步调整本地区工业结构,提升本地区工业的技术含量。

大力培育本土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同时,带动马昌营、峪口等西部城镇的发展。

利用区位优势和海关条件,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农业物流为起步,以工业物流为主导方向,主要从事保税、工业、农业、畜牧业以及附加值物流服务等,引进新型农业物流技术,建立绿色农产品保鲜物流基地;整合京东地区的物流资源,协助企业减少进出口货物在贸易方面所涉及的环节,提供更便利和高效的口岸服务,积极发展保税物流业务及口岸物流中心。

7.2中部出口——东高村镇

打造全新的乐器产业基地。

以乐器生产制造为龙头,集生产、销售、商贸、参观展览收藏、教育培训、演出、旅游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基地。

与金海湖、滑雪场等旅游景点形成一个两日游的综合旅游链,集夏季水上娱乐、冬季滑雪(夏季滑草)、绿色农业采摘、绿色食品餐饮以及乐器参观为一体,成为吸引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居民休闲度假的新选择。

一是建设自有品牌企业,打造小提琴自主品牌。

改变以加工为主的低利润发展模式。

通过规模化乐器生产,建成国内一流的乐器生产、销售集散地,形成小提琴生产的品牌效应。

发展乐器配件产业。

二是发展乐器文化产业链,提高其附加价值。

建设环境优美的旅游参观区域,集现场制作、工艺流程、现场表演以及高中低端产品销售的产业发展链条。

建设超一流水准、高中初级道齐全、能承接重大比赛的滑雪场。

配套高档次的接待中心,发展个性化高档服务及有特色的餐饮服务。

开展夏季滑草项目,扭转滑雪场季节性旅游的共性问题。

7.3东部出口——夏各庄镇

在浅山区发展高端房地产项目,连接金海湖旅游资源,成为平谷经济新的增长点。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和特色农业。

“十一五”期间,绿色蔬菜产业基地发展到规模为5000亩。

在林果业和蔬菜种植业基础上延伸农业观光采摘;发展民俗接待旅游,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通过发展旅游业,引导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资源性收益、扩大农民就业。

选择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根据现有工业发展基础和条件,重点发展服装业。

以华阳、华夏服装厂为龙头,建立服装工业园,完善服装加工的产业链,从贴牌生产到逐步引入北京优秀的服装设计资源,做强一两个自有品牌。

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服装生产基地。

利用浅山区特有的资源优势,在生态环境允许的前提下,适度进行浅山低密度住宅开发。

第八章市政基础设施

8.1马坊镇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1)燃气工程:

从东六环路天燃气高压管线接出干线,沿京平高速公路引到马坊镇后,向西部密三路沿线各镇、平谷新城及东高村、夏各庄与金海湖连通。

(2)供水:

铺设供水管网,使镇中心区供水由工业区的水厂二期经输水管网统一供水。

各村庄通过自备井解决供水问题。

(3)污水处理:

在工业区的东北部和东南部修建污水处理厂,由污水管网收集经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泃河。

在镇中心与开发区推广采用中水系统。

(4)供电:

建设马坊工业区1-5#开闭站和10KVA×2的物流园区开闭所。

(5)供热:

在马坊工业区建设日供暖量90吨的马坊工业区供暖中心,供开发区与镇中心区生产生活需要。

建设日供暖量100吨的马坊物流园区供热中心。

8.2东高村镇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在解决本镇需要的基础上,同步满足未来新城发展需要。

(1)道路:

从高速公路出口到新城的平三路,由目前的19米拓展到红线宽50米,形成良好的道路通道和绿化景观带,提升平谷新城对外形象。

做好地下管网铺设及预留。

乐器产业基地内修建四条道路。

拓宽大旺务路、东高村东南路、南宅村南宅路。

(2)供水:

建设水厂一座,选址在乐器产业区西北侧。

尽快解决东高村、大旺务村和南宅村等居民的安全饮用水问题。

乐器基地的绿地内打井6口,与供水干管联网。

(3)污水:

在镇北部建设一座2000吨/日的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雨污分离。

在规模居住区推广采用中水系统。

(4)供热:

镇中心区和产业园区内采用集中供热或使用清洁能源供热,供热厂选址在镇中心区东南侧。

乐器基地内建一座供热站。

(5)电力:

建设东高村110KV输变电工程(包括一座110KV变电站、2台20MVA主变压器和8公里的110KV双回架空线路)和文化产业基地开闭站(包括一座开闭站和1.5公里双回10KV电缆)。

(6)绿化建设:

建设乔灌木结合、落叶常青结合、赏花防护结合的泃河绿化带;沿京平高速公路建设沿路高标准的交通林带及组团式大型绿地;建设镇区公园;实施乐器产业基地绿色工程。

(7)防洪设施:

结合泃河两岸绿化建设,加固河堤,提高河道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8.3夏各庄镇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

修建高速路到夏各庄镇的连接路,道路红线宽40米。

修建与金海湖的连接道路,道路红线宽40米。

(2)供水:

改造现有农村饮用水设施,改造供水管线,建设一座日供水量为5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选址夏各庄村,在镇中心区及周边村庄实现集中供水。

(3)排水、污水处理:

夏各庄是北京后备水源地,需优先安排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建设日处理量达到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选址为夏各庄村。

(4)供热:

在镇中心区建设一集中供热锅炉房,实现区域集中供暖。

浅山区低密度住宅开发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套,由开发商统一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完成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套。

土地一级开发完成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配套,包括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电力、供热、供气等。

政府侧重解决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问题。

8.4金海湖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

景区新大门至平蓟路联络线。

规划广场西至平蓟路,总长1.5公里;金海湖小东沟村—蓟县下营道路,起始点为靠山集去小东沟路口—平谷区与天津蓟县交界处,道路总长8公里。

(2)污水处理:

湖区由于地形复杂,建筑分散,只能建设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北、南两岸分建2座污水处理站。

(3)供暖:

景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分布较为分散,采取分散式供暖,采用现代化清洁能源。

(4)电力:

在韩庄地区已批准建设11万伏电站。

金海湖东岸3.5万伏变电站,选址在罗汉石村西。

(5)金海湖景区主门区:

金海湖景点大门南迁至主坝西侧,新主门区包括办公用房、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商业街、星级厕所、绿化广场、供水设施、供电设施。

总占地125亩。

第九章综合交通体系调整

提升平谷区交通网络档次:

以京平高速公路为龙头,形成“两横两纵(平顺、京平与密三、平三路)”的道路主干架;完善提高金海湖与天津蓟县总长8公里连接道路水平。

建立三个出口与西部工业带、平谷新城和金海湖风景名胜区的快速交通网,修建京平高速公路与金海湖的连接道路。

道路红线宽40—50米,形成高水准的生态绿化景观带。

第十章规划实施

10.1抓好马坊、东高村、夏各庄三镇镇域规划,突出重点,做好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保证环境、基础设施优先发展

由区政府牵头,区发改委、规划分局、土地局、建委、市政管委及公路局相关部门参与,商议三镇,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高速公路作用的高度,分别以“西部发展带的坚实基础、平谷新城的南大门、连接津冀、东北的枢纽”为三镇发展定位,根据新城、西部发展带和金海湖风景名胜区的不同功能与发展要求,调整完善马坊、东高村、夏各庄等三镇的镇域规划。

重点做好基础设施项目和高速公路配套设施规划。

注意增强三镇的承载能力,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在规模上、水平上要考虑平谷区工业发展、新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重点解决污水垃圾处理等突出薄弱环节,有效地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发展集中供热供气系统,形成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规划绿化隔离带,营造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新型城镇。

针对高速公路对基础设施配套的要求,区在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安排上适度向三镇倾斜。

三镇的基础设施安排,要根据新城、西部发展带和金海湖风景名胜区的不同功能、特征与要求,有不同的侧重,满足不同的需要:

马坊镇的基础设施主要针对西部工业带发展和物流基地建设的需要;东高村镇的基础设施主要满足平谷新城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及房地产发展的需要;夏各庄镇主要满足金海湖风景名胜区与南部浅山区高档低密度住宅建设的需要。

以此为基础,由区规划分局对它们进一步整合扩充,形成高速公路主要影响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区发改委做好三片重点影响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安排。

10.2根据建设需要,预留建设用地,提前安排调整用地指标

为降低新城建设、三大产业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应提前安排调整用地指标,预留建设用地。

(1)区政府加强对土地利用的指导与协调,集约高效使用土地,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益。

三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应协商镇政府,由区政府在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充分发挥各镇优势,取长补短,构筑均衡的城镇空间结构。

(2)用地指标向高速公路产业带倾斜。

“十一五”期间,结合高速公路建设,在全区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中,对三个高速公路出口镇在土地供应上适度倾斜。

与高速公路同步配套建设的三镇基础设施,还要在更大范围内满足高速公路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三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应在全区范围内平衡。

通过项目带用地的土地指标分配方式,保证为高速公路配套的重点项目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