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3893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先秦美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先秦美术的主线和中国文明的主要标志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认识商周的美术特征对加深他们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二节城市的观念

随着奴隶社会的产生,在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的基础上产生了保卫奴隶主的城堡,随之加进了商品交易的内容,即为城市。

河南淮阳平粮台和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城址,前者距今约4300余年,后者距今约4000年,可能属于或相当于夏朝。

已发掘的建筑有城墙的商城有河南郑州和湖北黄陂盘龙城

,它们都轮廓方正;

盘龙城宫殿区在城内东北高亢处,轴线南对城门,显然已有了艺术上关于对位的考虑。

西周的情况尚不清楚。

春秋战国城址已发掘较多,较重要者如齐临淄、燕下都、赵邯郸等,它们都有城、郭之分,都有夯土城垣。

什么是城,什么是郭,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

(课件)在古代,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分界线是“池”(“池”就是护城河)。

城在郭的一角,为王宫所在,占据高地,在夯土高台上建造宫殿;

郭内主要居住平民,城市外廓不十分规整,体现了法家提出的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这种城郭的布局在以后的封建王朝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明清两朝的都成皇城,也就是我们现在北京的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应用实例。

接下来我们呢看一下先秦的汉字艺术。

第三节汉字艺术

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主要标志,它对中国文明的意义极为深远。

从中国语言的形成到文字的产生,中间有许多环节我们现在还不是很清楚。

甲骨文的发现,对研究文字的起源有着重大的意义。

(课件)先秦是汉字发展的初期,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首先看一下商、西周时期的文字

(课件)1、商、西周时期的文字 

商、西周时期的文字主要有甲骨文和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

首先看一下甲骨文

(课件)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殷商時期,人們以為神靈主宰著一切。

所以每逢大事諸如天氣、收成、戰爭、田獵、婚娶等都要通過占卜向神問吉凶然後才做出決定。

我们现在在某一方面还一直沿用着这种做法,比如婚嫁,一般也是找个好日子。

我们现在大多是看一下黄历,在当时占卜材料用的是甲骨(龜甲和獸骨)。

占卜結束後,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占卜結果、應驗等情況一一用文字記錄下來刻在甲骨上,這種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簡稱甲文。

由於甲骨文記錄的主要是占卜內容,最早的出土地是殷墟(晚商故都,在今河南安陽市北小屯村),記錄方式大部分是用刀刻,所以又有、“殷墟書契”、“甲骨刻辭”等名稱。

商、西周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又是十分重要的文字资料。

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

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

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

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

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课件) 

 

中国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商代甲骨文至今出土已有15万片以上,其文字属于商代后期。

商、西周甲骨文是用尖利的工具契刻的,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和朱书文字。

龟甲兽骨都很坚硬,上面契刻的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和富有立体感。

那甲骨文都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看一下

(课件)甲骨文的特點:

1、從構形的角度看,甲骨文已經相當成熟,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類字已經全部具備,其中以象形、會意為主。

此外,假借情況十分普遍。

2、尚保留著早期文字的特徵,圖畫意味濃。

每個字都像是用線條勾勒出來的“簡筆劃”或“寫意畫”,形象逼真,一望便知其所表示的事物。

例如:

虎犬牛止戍

3、形體結構還沒有完全定型。

同一個字有多種寫法,筆劃可繁可簡,構件部位隨意、選擇自由、多少無礙,故異體字很多。

繁簡程度不同者:

奚偏旁位置不同者:

更換構件者者:

牢構件多少不同者:

(课件)4、合文较多。

所谓合文是指将几个字合写成一体,形似一个字,但认读时仍当做几个字对待。

甲骨文中的合文多数出现在数目字中或殷商先公先王的朝号中。

五十六十二百五千祖壬大甲

甲骨文的造字方式有几种,汉代学者总结的汉字造字得得六个法则,有不少是从甲骨文上表现出来的。

比如甲骨文上保留了较多的绘画形象,大多是用你叫简练的手法描绘任何动物。

概括各种事物与人的行为动态的特征。

常见的有:

(课件)“日”“月”“牛”“马”“羊”“虎”

属于“象形字”

甲骨文中表达事理的字。

如“上”“下”等属于“指示字”

(课件)“上”“下”

甲骨文中造字中最具审美意味的形式是用两个或更多的“象形字”组合成新字。

(课件)“日”“月”为“明”,人言为信

这种被叫做为会意字,这种会意或象意的表达形式,特别能引起人们的想象力。

下面我们再来看另一种文字形式。

铭文

(课件)铭文:

金文,亦称铭文或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

初始于商末,盛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

金文有廣義、狹義之分。

广义的金文包括殷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銅器銘文,狹義的金文僅指西周時期的銅器銘文。

由於金文多數出現在鐘鼎彝器上,鑄造鐘鼎彝器的材料是吉金(上好的金屬叫吉金,主要指青銅),所以金文又有“鐘鼎文”、“彝器文字”和“吉金文字”之稱。

殷商時代的青銅器有文字的是少數,而且字數不多,沒有超過50字的。

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時期,無論是銘文的量還是銘文的字數都較多,不少銘文都在一百字以上,例如西周初康王時期的大盂鼎

(课件)西周大盂鼎(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岐山縣)

就有291字,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

商、西周的铭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字资料。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少数是刻),始于商,盛行于西周。

铭文的铸作是先把文字书写在软坯上制成范模,然后用烧熔的铜液浇铸。

在铭文刻范和铸的过程中,对原来书写的笔画虽有所损益,但仍能更多地保留和显示书写时的笔意,字画丰腴,体势凝重,有极高的艺术性。

(课件)和殷商甲骨文相比,西周金文的形體結構有了很大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筆劃豐滿粗壯,多用肥筆和曲筆。

字形長圓,莊嚴厚重。

行款多直書左行,排列整齊。

2、新的象形字很少出現,原有象形字的象形色彩开始減弱,趨向線條化和符號化。

形聲字大量增加,一些字如“走、言、金、廠”等作為部首被使用。

3、書寫日趨規範,偏旁逐漸定型,異體字減少。

如“彳”旁基本處於字的左方,辵旁基本處於字的左下方。

4、合文大量減少,比甲骨文少得多,且組合方式相對固定,常見的是上下組合式。

總體來看,西周金文和殷商甲骨文在結構風格上都有著較大的差異,顯得更加成熟,更加符號化。

不過也有些金文特別是早期的有些金文其結構相當複雜,比甲骨文還象形,更象表現事物形體的圖畫。

西周的铭文最有代表性。

西周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商代,铭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字数逐渐增多。

出现了长篇巨制的铭文,内容十分广泛,有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及颂先扬祖等。

(课件)西周末宣王時期的毛公鼎(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岐山縣)

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

完整的册命。

共五段:

其一,此时局势不宁;

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

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

其四,告诫勉励之词;

其五,赏赐与对扬。

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青铜铭文的演变历程是认识青铜时代艺术风格发展的重要方面,反映了书法艺术的日趋成熟。

这是可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在先秦时代还有一种文字是石刻文字,

(课件)石鼓文

石鼓文是秦国的石刻文字,内容主要是歌颂田原之美和游猎之盛的四言诗,分别刻在10个鼓形碣石上。

石鼓文的字体被认为是属于籀书系统,是周代铭文向秦代小篆过渡的形体。

作为官方文字的书写形式,石鼓文和周王室青铜器上的铭文都被称为大篆。

篆书的概念经过秦始皇是丞相李斯书写的“秦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小篆”,在后来的中国书法艺术史中始终代表着比较正统的观念。

(课件)小篆小篆

小篆,对大篆而言,又名秦篆,是秦系文字的一种,由大篆整改而成。

秦始皇实行“书同文”政策时所颁行的标准字体就是小篆。

传说小篆是李斯所创,实际上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战国末期小篆已经基本定型,李斯等人只是对小篆进行了一番整理工作,使之标准化规范化而已。

(课件)小篆的特點有下面幾個方面:

1、字與字之間的聯繫被加強。

小篆已形成一個較為嚴密的構形系統,《說文解字》五百四十個部首的歸納就體現了這種系統性。

參與構形的大部分象形字已符號化,系統化,而不像甲骨文階段強調物象特徵,相互之間缺乏有機聯繫。

形聲字表義部件的類化過程也已基本完成,代表同類事物的形聲字多採用了同一表義部件。

2、比較全面地保存了漢字的構形理據。

儘管小篆對古文字階段的漢字形體作了系統的整理,但這種整理繼承了漢字的傳統、原則和方法,大部分字形具有可解釋性。

3、形聲字大量增加。

除了新造形聲字外,原來的不少象形、會意字通過添加形符或聲符也變成了形聲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只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而在《說文解字》中,已增加到百分之八十。

4、結構固定。

偏旁部首的寫法和位置已基本定型,不得隨意改變或增減筆劃。

線條多圓轉彎曲,凡轉折之處一律呈弧形,不論橫豎曲直,粗細均等。

字形規整勻稱,大小一致。

小篆是漢字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文字規範化運動,它結束了漢字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混亂局面,不僅為為漢字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為促進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

帛书 

(课件)帛书

战国时期还有一种记事书写材料是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名缯书。

20世纪30年代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座楚墓中曾有人盗掘出一件帛书,年代约为战国中晚期,是中国目前最早的帛书。

帛书上绘有神怪图和写有900多字,是一种数术性质的书(楚帛书)。

以上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文字的发展做了一个概述,那么,先秦时期它主要的内容包括哪些呢,我们来看一下,先秦的美术类型

(课件)先秦时期美术主要包括帛画

漆绘

商周青铜器及其纹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先秦的帛画

(课件)帛画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专门的画工从事绘画创作,美术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尤其庙堂壁画、宫殿壁画已有相当规模,但大多已毁坏、消失。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能代表当时绘画艺术成就的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这是中国绘画史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独立的主题性绘画作品。

(课件)《人物龙凤图》

《人物龙凤图》高31厘米,宽22厘米,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的一座楚墓。

图中描绘一侧身女子,双手合于胸前作祈祷状,长裙细腰,面容姣好。

女子头前是飞舞着的一凤一龙,据说是表现龙凤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之意。

再一件就是

(课件)《人物御龙图》

《人物御龙图》高厘米,宽28厘米。

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

画面正中画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袍,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正驾御巨龙向天国飞升,龙尾处立一鹤,龙身下画一条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帛画是古代画在丝织品上的画幅,《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这两幅帛画都是迷信葬具,画的是死者随龙凤升天的意思,表达了楚文化中简朴的道家升仙思想。

再来看漆绘

(课件)漆绘——漆器上的装饰图案,是用漆树的树脂,调制成各种颜色后涂于木或竹胎上的一种工艺,既可以防腐,又可美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始于六七千年前,到商周时期漆绘已经达到很高水平,成为一种应用很广的装饰手段,战国至汉取得巨大成就。

(课件)湖北荆门包山大冢出土的《车马人物出行图》、

《车马人物出行图》绘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的漆奁上,画面以黑漆为底,用红、褐、黄、绿、青等色,运用平涂、线描与勾点相结合的技法,生动地展示了楚国贵族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长沙颜家岭出土的狩猎及舞蹈彩绘、信阳长台关出土的锦瑟残片和车马出行图像残片、以及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棺、漆盒、漆箱上的漆画都是此时漆绘的代表作品。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在先秦美术史上占重要的位的青铜器,也就是商周青铜器

(课件)第四节商周青铜艺术

青铜器的起源: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

据文献记载,夏代已开始铸鼎。

已知的最早的青铜容器残片发现于河南省登封县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灰坑,含有铜和铅、锡成分,属于青铜。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相当于夏代初期。

在其后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青铜礼器的爵和觚,镶嵌绿松石兽面的铜牌饰铃和工具、兵器等。

爵和觚为多范合铸,造型、纹饰粗简,具有明显的早期青铜器特征。

在遗址中还发现有铸铜、制陶、琢玉、制骨的各类作坊,说明手工业已有专业分工。

商后期青铜工艺十分繁荣,青铜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商代青铜艺术的主导的审美倾向是追求庄严、华美,到西周中期以后,占据上风的则是典雅、朴素的风格。

(课件)青铜器集工艺美术、雕塑、绘画以及书法等艺术种类的特征、手法和成就于一身,是夏、商、周三代艺术成就最集中、最辉煌的代表。

青铜器不仅工艺精良、造型多样,而且各种精美生动的装饰纹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绘画面貌。

我们先来看一下青铜器都有哪些类型

(课件)1、青铜器的种类

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记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予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

鼎、尊、爵等。

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

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

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乐器——通常也是奴隶社会礼制的组成部分,尤其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把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

挠、钟、搏、铃、鼓等。

兵器——有戈、城、矛、剑、银等。

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

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炊食器和酒器,均属于礼器。

商代酒器种类数量很多,

(课件)酒器:

爵、角、斝、觥、觚、罍、卣、尊、彝等

我们分别来欣赏一下这些酒器的造型

(课件)图片

其实,一说到青铜器,我们很快就会想到青铜鼎,

(课)《司母戊方鼎》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

鼎是煮食器,其造型主要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

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

鼎在祭天敬祖时必不可少,对它的使用也最为严格。

三代奴隶制社会有严格的上起“天子”下至庶民的社会等级之分,人们的一切生活准则被“礼”——阶级等级的规定束缚。

不同等级考使用的鼎在大小、数量、质量上都不同,“卑”者不能僧越。

如: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庶士三鼎。

这样,青铜器中的“礼器”就成为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重要象征。

鼎做为国家重器,每逢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均刻铭文于鼎壁以垂昭后世,这种作为奴隶主阶级权力象征的器物是国宝。

统一天下称“定鼎”,两国交战为“夺鼎”,楚庄王向周天子问鼎轻重,表示了更易政权的野心。

一种器物中包含有如此重要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的意义,在世界各民族艺术中是少见的。

注:

解释一下《司母戊方鼎》

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后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

(课件)《曾侯乙墓出土编钟》

2、青铜器的纹饰

(课件)几何纹类:

云雷纹、环带纹、绳纹等

动物纹类:

饕餮纹、夔纹、象纹、龙纹、凤纹、鹿纹、蚕纹等

人物活动纹类:

人物活动纹饰比较晚,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流行。

多反映宴乐、舞蹈、狩猎、水陆攻战等礼制生活情景。

商、西周青铜工艺还创造了富于时代特征的多种纹饰。

早期种类较少,纹饰的构成也比较简单,器物体积感最强的部位大多以饕餮纹为主,构成大面积的装饰面,而在次要部位则装饰有彼此呼应的装饰带。

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纹饰主要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夔纹、鸟纹等。

饕餮纹为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突出的兽头,有的有角、爪、尾,其生活原型为牛、虎、羊等动物。

夔纹为侧身、有角、一足、卷尾的龙形纹饰,多用于装饰带。

两个相对的夔纹也可构成一个饕餮纹饰。

鸟纹初出现于商代中期,到西周以后更为盛行,有小鸟、长尾鸟和华冠大尾鸟等不同样式。

此外,比较流行的还有象纹、虎纹、蝉纹、蚕纹及龟、鱼、蛇等动物纹饰以及钩连雷纹、乳钉纹、涡纹等各种几何形纹饰。

西周时期出现别具特色的卷身夔纹。

西周中期以后,饕餮纹、夔纹等逐渐为窃曲纹、重环纹、波纹等所代替。

商周青铜器还多在器盖、耳等部位附加立体的动物形装饰,增强器物的装饰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纹饰

(课件)纹饰图片——人物活动纹饰

(课件)3、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夏代青铜器:

青铜器形成初期,幼稚古朴、率简凝重

商代青铜器:

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

西周青铜器:

西周前期的青铜器仍沿袭商代后期的风

格样式,但铭文开始逐渐增多;

西周中后

期,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形成典雅和谐、

洗练朴素的风格。

春秋时期青铜器:

呈现出繁缛精巧、华丽活泼的崭新、

风貌。

战国时期青铜器:

日常生活用品得到发展。

鎏金、镶

嵌工艺流行,增加了青铜器富丽华

贵的程度。

(课件)春秋时期《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高l18厘米,口横30.5厘米,重64.28公斤,河南省新郑出土)

这是青铜器中的一件著名作品。

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

与这同样造型的还有一件,是同时出土的一对方壶。

它的造型和装饰都体现了青铜器发展的新变化除器身浓重的龙、鸟纠屈盘绕的装饰纹样外器身上下还有各种楼空的怪兽作为装饰。

器身由两条回首咋舌的小兽承托而显得轻盈顶盖上,仰起的莲瓣形华盖中央,有一只展翅欲飞的鹤。

它那要向远方飞翔的神态与商、周以来青铜器的庄重、威严的风格截然不同。

这种艺术风格的变化,正是春秋中期社会大变革时期时代精神的反映。

(课件)战国《镶嵌图像纹壶》

《镶嵌图像纹壶》是战国早期的作品,采用青铜镶嵌新工艺制作。

镶嵌主要是在青铜器上嵌饰玉石材料,使器物表面产生色彩对比,也丰富了装饰纹样的表现力。

也有以红铜在青铜上镶嵌的,用金和银镶嵌的工艺,由于被广泛应用,成为独立的金银错工艺。

(课件)战国《十五连盏树形铜灯》

河北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王墓葬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整个灯形如茂盛大树,枝端为十五个灯盏。

树上有群猴戏耍,鸟鸣相应,树下有两个赤裸上身的人仰望树梢,一手托食,一手向上抛食戏猴;

树上两只小猴,一臂拉树,全身悬空,注视着下面抛食之人,似为伸臂讨食之意,极富生活情趣。

整个灯的结构也很灵活,移动时可以拆为八节,每节都有榨铆,榨口各不相同,便于安装和拆卸,极为工巧。

过去往往认为青铜器中的灯具到了汉代才比较发达,这一青铜器的发现,完全打破了这种看法。

(课件)战国《曾侯乙尊盘》

(课件)战国《鸟盖瓠形壶》

(课件)四、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青铜雕塑——青铜立体造形的装饰有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几种手法。

我国先秦时代具有圆雕性质的青铜雕塑,包括铜铸人像和鸟兽型铜尊卣等,它们的艺术成就十分引人注目。

铜铸人像的典范为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

(课件)三星堆大型青铜立人像

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1厘米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数量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