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198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docx

《教育心理学》真题汇总

第九章 德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____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答案:

德育过程

2、德育要素: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________。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答案: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规律有:

答案: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________________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_________,情即____,意即_________,行即______________。

答案:

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6、____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答案:

道德行为

7、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可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____是基础,____是关键。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____,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答案:

知行多种开端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____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答案:

德育原则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前苏联教育家____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答案:

马卡连柯

4、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5、____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答案: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6、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答案: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

7、德育方法是________。

答案:

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____和受教育者的____。

答案:

施教传道方式受教修养方式

9、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四节 德育模式

1、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____、____、____等。

答案: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2、道德教育的____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____提出,后由____进一步深化的。

答案:

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

3、认知模式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理论假设:

a道德发展论;

b道德教育论。

(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3)简要的评论:

a认知模式的缺陷;

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4、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____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____置于中心地位。

答案:

彼得·麦克费尔道德情感的培养

4、体谅模式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理论假设:

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c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d教育即学会关心。

(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a设身处地。

b证明规则。

c付诸行动。

(3)简要评论:

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5、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____创立的。

答案:

班杜拉

6、社会模仿模式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理论假设。

(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a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b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c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d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e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3)简要的评论:

a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b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第十章品德的发展

1、下面哪部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005)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2、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水平。

(2010)

A.前习俗

B.中习俗

C.习俗

D.后习俗

3、【填空题】皮亚杰把儿童道德的发展分为他律和()两大阶段(2006)

4、【填空题】道德认知的三个主要环节是道德认知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008)

5、【填空题】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道德认知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2010)

6、简要说明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哪些?

(2007)

 

7、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2011)

 

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

1、个体的某种品质或特征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以至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判断,这种现象称为()(2009)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刻板效应

2、很多因素影响着人们之间的沟通,一个人兴趣盎然的讲述着足球比赛的精彩之处,而另一个人却听得无精打采,这是人际沟通障碍中的()(2011)

A.地位障碍

B.文化障碍

C.个性障碍

D.语言障碍

3、【填空题】研究认为:

成员对()、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内部结构和奖励方法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2008)

4、【填空题】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的标准(2009)

5、【填空题】学校中群体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归属、认同、支持和()四方面。

(2010)

6、【判断题】群体规范并非是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标准(2007)

7、简述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2011)

 

第十二章学生与教师心理健康

1、下列哪项不是儿童多动症的表现()(2005)

A.注意力缺陷

B.交往困难

C.冲动任性

D.学习困难

2、亮亮今年8岁,害怕上学,一进校门就惶恐不安,千方百计逃避学校。

亮亮的心理问题属于()(2006)

A.儿童厌学症

B.学校恐惧症

C.学习困难综合征

D.儿童过度焦虑症

3、艾利克斯的ABC理论中C指的是()(2007)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4、老师经常用发小红花、小卡片等方式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这种改变学生行为的方法是()(2009)

A.示范法

B.系统脱敏法

C.代币奖励法

D.认知调试法

5、【填空题】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比较复杂的行为的方法叫做()(2007)

6、【填空题】在团体辅导中,()是领导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对成员的一种移情性理解,并把这种理解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2009)

7、【填空题】个人无法应对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称为()(2009)

8、【填空题】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等几个方面(2010)

9、【填空题】深知教师职业苦,经济待遇不好,还是乐于从事教育事业,这是教师职业心态中()教师(2010)

10、举例中小学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2005)

 

11、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2010)

 

第十三章教学目标与评价

1、教师针对个别学生采取谈话、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而进行的评价属于()(2007)

A.总结性评价

B.配置型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2、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情况而进行的考试属于一种()(2008)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3、在教学活动前,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别差异以及安排教学所进行的评价称之为()(2009)

A.形成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型评价

D.诊断性评价

4、测验的正确性、准确性指的是测验的()(2010)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5、【填空题】在测验中,代表测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程度的指标是()(2009)

6、【填空题】根据评价实施的时间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和总结性评价(2010)

7、【填空题】教师评价是一种系统的持续过程,包括确定目标搜集有关资料、描述资料、()以及作出决定等步骤(2011)

8、【判断题】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一种常模参照评价(2011)

9、试说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哪些区别(2006)

 

10、教师在编制是非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2008)

 

(十)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中公专家解析: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故选A

2、C。

中公专家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二是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期望和要求考虑问题,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二是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主要特点是个体的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包括两阶段:

一是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二是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3、答案:

自律

4、答案:

道德信念的确立

5、答案:

社会关系

6、答案: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7、答案: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前道德阶段(1~2岁):

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毫无道德规则可言);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

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判断行为对错时以结果为标准);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

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只是为了研究的便利才加以区分的。

(十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

晕轮效应,是指他人的某种品行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新鲜明的印象,以至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的判断。

2、C。

解析:

个性障碍,主要是由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造成的沟通障碍,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为沟通带来困难。

3、群体目标的认同

4、行为

5、塑造

6、答案:

错误。

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群体规范或者是由领导者倡导、明文规定、群体成员认同与遵守的准则或是由成员间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

7、答案:

(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和彼此间的相互认同,巩固班集体。

(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具体可针对积极型、中性型、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

(十二)参考答案

1、B。

2、B。

中公专家解析:

学校恐惧症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适应不良综合征,主要症状是害怕上学,一进校门就惶恐不安,千方百计予以逃避,严重则逃学旷课。

3、C。

中公专家解析:

艾利克斯用A表示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用B表示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用C表示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艾利克斯认为C(我们的情绪反应)是由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

可是许多人只注意A与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

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

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情绪效果。

4、C。

中公专家解析: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发、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消退法等。

代币法是一种象征的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有可以作为代币,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我们期待时,我们归于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5、答案:

行为塑造

6、答案:

同理心

7、答案:

职业倦怠

8、答案:

社会适应

9、答案:

事业型

10、答案:

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1)儿童多动综合征

(2)儿童困难综合症(3)儿童过度焦虑症(4)儿童厌学症(5)儿童强迫症(6)学校恐怖症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1)焦虑症

(2)抑郁症(3)强迫症(4)恐怖症(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6)性偏差(7)进食障碍(8)睡眠障碍

11、答案: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和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十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中公专家解析:

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如测验、问卷等。

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同学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如观察、谈话等。

2、B。

中公专家解析:

根据进行评价的时间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其结果能够指导以后的教学与学习的评价;总结性评价通常是在一门课程或是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善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3、C。

中公专家解析:

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可以分为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配置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体差异,以便安排教学;诊断性评价是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体水平。

4、B。

中公专家解析: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效度指测验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区分度,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5、答案:

信度

6、答案:

形成性评价

7、答案:

形成价值判断

8、答案:

错误。

教师资格考试是以考试是否达到某种标准来判断考生的考试结果的,是一种标准参考评价,而不是常模参考评价。

9、答案:

形成性评价指的是其结果能够指导以后的教学和学习的评价;总结性评价通常是每一单元或每一节课后,为了判断学生在该单元中学到的技能和知识而做出的评价。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1)进行评价的时间不用;

(2)使用的方法不同;(3)收集的结果不同。

10、答案:

(1)措辞严密,引发学生的慎重思考;

(2)少用否定句;(3)避免同时考察两个概念;(4)平衡答案种类;(5)保持题目长度相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