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440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考点Word下载.docx

2、个体行为产生模式

刺激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新需要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一)哲学源头

1、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感觉和思考

2、笛卡尔:

身体的一切活动是由生而具有理性的心所控制的——理性主义

3、洛克:

提倡经验主义强调人类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经验——经验主义

“白板说”

(二)科学心理学的生物学源头

达尔文的划时代著作——《物种的起源》

(三)科学心理学的生理学源头

1、缪勒:

主张大脑是分区专司

2、赫姆霍兹:

提倡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

3、费希纳:

主张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标志: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三、心理学的流派

(一)构造主义

1、研究人的意识

2、采用内省研究方法

3、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

内省:

即通过自我对其内在经验感受的客观观察和分析来从事研究

(二)机能主义

1、研究人的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2、强调意识的动态连续性

3、内省,以及实验室以外的其它方法的使用

(三)精神分析学派

1、一切活动由本能(性、攻击)驱动,强调性本能

2、提出了意识与无意识之分,强调潜意识的作用

3、主张心理学应关注人的人格,并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四)行为主义

把个体所有行为的产生和改变看作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关系。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

1、只关注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式(S-R)

2、只强调后天环境影响

3、反对内省,强调客观的方法和观察对象

4、反对研究意识,不考虑人内部心理活动,不能深入揭示心理规律

认知心理学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

特点:

1、研究内部心理机制

2、将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加工过程

3、客观的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

1、关注主观经验;

2、重视强调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3、研究“真正人性层面”的问题。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变量之间关系。

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优点:

自然条件下,反应真实

缺点:

资料数量有限,受观察者能力、心理所限,难以概括

二、调查法(问卷、访谈)

以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受测者表达态度或意见。

资料多、省时省力、效率高

受诸多主(主试、被试)、客(样本偏差等)因素影响。

实施条件:

信效度合格的问卷,培训过的调查者,无偏样本,正确的资料分析手段,据实回答的被试。

三、实验法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地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自变量(实验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实验组与控制组

严格操控变量,揭示因果关系,结果更精确

人为性强,结论难以推广到日常生活中

四、个案研究法

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测验,访谈,日记,自传,生活史)的资料和分析其心理特

资料全面详尽,便于深入了解。

缺乏可靠性,不利结论推广。

思考与练习

a请结合个人的实际,解析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构。

b心理的实质有哪些?

试举例证明之。

c心理学主要的流派有哪些?

其主要的观点有哪些?

试比较之。

d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这些研究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第二章认知理论

第一节认知过程概述

概念: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是人类其它心理活动的基础。

包括了:

1、感知觉2、记忆3、想象4、思维5、言语

第二节感知觉理论

一、感觉

(一)概念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知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

实验:

感觉剥夺

(二)感觉的种类

1、视觉

颜色的色调——---光的波长

明度——---光的强度

饱和度——光的纯度

2、听觉

听觉特征:

音高——频率

响度——振幅

音色——波形

3、其它感觉

皮肤感觉:

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

嗅觉和味觉

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知觉(Perception):

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它以感觉作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以一定方式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一个不可能的图形)

我们的知觉容易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top-down),看这8张图,如果我们从1图看到8图,则中间较仿真两可的图形我们会看成是美女,相反的,若从8图看到1图,则会看到一只海豚。

(美女或海豚?

(一)知觉的加工过程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Processing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Processing

知觉还依赖于高阶信息(如先前的知识经验,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情境等)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object),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background)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①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依存于下列两个条件:

一是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差别大,区分容易;

二是注意的选择作用,当注意指向某个事物时,该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其它事物则成为背景;

注意转移时,原来的事物就成为背景。

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2、知觉的的整体性/组织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知觉是按一定规律形成和组织起来的,一个图形往往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而非个别孤立的部分。

(1)格式塔关于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

1.接近因素:

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2.相似因素:

在其它方面的特点相同的条件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作一个整体。

3.完整倾向因素:

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现可能有的最完美的形式。

4.好图形因素:

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容易被看成是一个整体。

5.好的连续因素:

组成一个连续平滑方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6.共同命运因素:

向着相同方向变化倾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7.定势因素:

先前知觉的组织形式会对紧接着的知觉产生相同的影响。

8.经验因素:

过去经验是知觉。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我们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形成整体知觉,从而扩大知觉范围,使知觉更迅速,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性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特性成为知觉的恒常性。

①大小恒常性②形状恒常性③明度恒常性④颜色恒常性

5、知觉适应

正因为有各种视觉恒常性,所以即使视觉输入发生变化了,我们也能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叫知觉适应

三、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对象——社会知觉、物体知觉

2.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视听知觉、触摸知觉等。

3.根据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

是在空间中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位置、方位、距离等各构成空间关系要素的判断。

包括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知觉。

主要解释视空间知觉(深度知觉depthperception):

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不仅能够觉知物体的高和宽,也能够觉知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

深度知觉的线索:

——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二)时间知觉

1.定义: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所谓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但并非由固定刺激引起,也没有专门的时间感受器。

2.时间知觉具有四种形式:

a.对时间的分辨

b.对时间的确认

c.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d.对时间的预测。

3.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活动

——借助计时工具

4.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a.感觉通道的性质:

听觉辨认时间间隔的精度达0.01秒,触觉为0.025秒,视觉为0.1-0.05秒。

b.一定时间内时间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估计短;

反之,长。

但回忆时的时间估计与上述情形相反。

预期式估计比追溯式估计持续时间要显得长

c.兴趣和情绪

(三)运动知觉(motionperception)

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的参考系:

▪出现位移时,往往倾向于把知觉对象看作是运动的,而背景则被当作固定的。

▪一个小物体在大背景中运动,比起大物体在小背景中运动看起来要慢得多。

▪一个物体通过一个平滑不变的背景时看起来显得慢,而通过一个多样化的背景时由于提供了较多的参考点看起来就显得快。

▪靠在一起的两个物体同时发生位移,较小的物体易被看作是运动的。

▪明暗各处不尽相同,发生位移时,较暗的物体易被看作在运动。

▪选择的参照系不同,运动知觉也不同。

被注视的物体倾向于运动的;

不被注视的、模糊不清的部分被当作固定的背景。

(1)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是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动景/闪动运动(stroboscopicmovement):

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3)自主运动(autokineticmovement):

引起移动知觉经验的刺激,本身静止,而观察者却觉知其在移动的心理现象。

如暗室里的光没有月光的星空

(4)诱导运动(inducedmovement):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的现象。

浮云与月亮

(5)运动后效(movementaftereffect):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就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

如瀑布效应

四、错觉

人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的现象。

肌肉线索

a.人眼在观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会出现调节和辐合等一系列变化,对人们分辨物体的距离有一定意义。

b.调节:

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看近处,水晶体曲度变大,远方–变小。

调节作用对分辨深度和距离的作用较小,它只在几米(1-2米)范围内有效,且不精确。

c.辐合:

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由于辐合,物像落在视网膜的中央凹内,从而获得清晰的视像。

物体近,辐合角大;

物体远,辐合角小。

根据辐合角的大小,可获得关于距离的信息。

单眼线索

(1)线条透视linearperspective:

指空间的对象在一个平面上的几何投影。

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随物体与观察者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近处物体视角大,投影也大,远物视角小,投影也小。

(2)纹路梯度/结构级差texturegradient:

指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

(3)对象重叠/遮挡interposition

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遮挡了另一个物体,那么被遮挡的物体就被知觉成远些。

(4)明暗brightandshadow:

在平面图上,但是调配颜色的亮度,即可构成深度知觉的线索。

(5)空气透视aerialperspective:

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光线的散射。

结果,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可据此推知物体的距离。

(6)相对大小relativesize:

对象的相对大小是距离知觉的线索之一。

(7)运动视差motionparallax:

由于头和身体的运动引起网膜映像上物体关系的变化。

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快,方向相反;

远处物体移动较慢,方向相同。

知觉定势PerceptualSet

——时间系列中的对象与背景关系

第三节记忆理论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以及再认或回忆。

一、记忆的种类

主要解释一下记忆的加工模式

(一)感觉记忆

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

功能:

信息在记忆系统的暂时登记,为进一步加工做准备。

保持的时间:

最短

(1)记忆的重要机制:

复述

功能:

1、信息在短时记忆的保持

2、信息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

(二)短时记忆

也称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和加工器,整合来自环境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处理当前的活动。

短时记忆是人在当前一刻的意识状态,是我们心理上的现在,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

(三)长时记忆

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它可以是数年甚至终生难忘。

信息储存库,长久储存信息。

容量:

一般认为没有限制。

二、遗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遗忘指经历过的事务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一)遗忘规律

提出者——艾宾浩斯

(二)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在回忆材料中,开头、结尾材料记忆好,中间材料记忆较差的现象。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时间因素

3、识记材料的性质

a意义性

b形象性

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三)增进记忆的方法

及时复习

图表法

归类记忆法

直观形象法

谐音记忆法

联想法

歌诀法

第四节思维理论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概况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基本特征

a间接性:

思维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与头脑加工来进行认识。

思维可以使我们超越时空的限制去把握感官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b概括性:

找到事物与现象的共性和本质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

3.抽象和概括

4.具体化

三、思维的类型

(一)按照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和思维形态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利用动作)

2、具体形象思维(利用表象)

3、抽象逻辑思维(利用概念)

(二)按照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分类

1、集中思维(聚合式思维)

2、分散思维(发散式思维)

四、思维与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述

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给定条件目标状态障碍

问题解决的过程: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原型启发、定势、情绪与动机等。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应用具体公式、规则

2、启发法(经验)手段-目的法逆向工作

五、思维发展理论

主要解释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

(一)基本概念

1、同化:

即个体将新的刺激事件,纳入个体现存的行为模式或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

“刺激输入的过滤与改变”

2、顺应:

个体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接触,促成原有结构发生改变或创立足以容纳新事物的结构的过程。

“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3、平衡:

同化和顺应两种心理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状态。

(二)思维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征:

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对行为的目的与手段开始进行分离,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2、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

a相对的具体性——”泛灵论”;

b呆板性——只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c不可逆性;

d思维是自我中心主义;

e转导推理——儿童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相对的抽象性

    相对的灵活性

    具有可逆性

    思维过程中逻辑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不断增强,开始演绎推理的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

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

1.什么叫感觉和知觉?

它们各自有哪些特征?

如何分类?

2.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影响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3.错觉就是幻觉吗?

如何正确理解错觉?

4.试结合遗忘规律,举例说明增进记忆的方法有哪些?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6.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谈谈如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7.皮亚杰的理论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启示?

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

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和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一切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1、对象性:

特定指向

2、动力性:

以主观体验为基础

3、社会性:

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上的社会影响

(二)需要的种类

1、需要的起源

a生物性需要:

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繁衍,稳定存在

b社会性需要:

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受社会文化影响

2、指向的对象

a物质需要

b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基本内容:

1、由低到高依次出现

2、各层次需要在人群中比例依次减少

3、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

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感受到永恒的美,极度的欢乐,好像来到仙境,达到尽善尽美。

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其真正的自我,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或特质的顶点,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

少关注物质财富和地位而是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即处于需要金字塔的顶层的人,更可能发生高峰体验。

美国的登月者米歇尔在阿波罗登月仓中,从宇宙中遥望美丽的地球而获得高峰体验,刹那间他知道了"

宇宙自有它的意义及方向,在那有形的造化之后有一种层次,人类的追求必须提升到全球的资源共享,世界才会是可持续的"

,米歇尔重返地球后,放弃了太空生涯,投身于环境与生态的运动。

(二)评价

积极方面:

1、普遍性

2、层次性、结构性

3、揭示了需要产生的规律

缺陷:

1、忽视了人类的后天社会环境影响

2、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

3、概念抽象

第二节动机

一、动机的概述

(一)含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相关的几个概念

1诱因(正诱因、负诱因):

能引发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和情境

动机的两个基本要素:

内驱力(drive)和诱因(incentive)

需要、动机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二)动机基本功能

1、激发

2、指向

3、维持

4、强度

(三)动机分类

1、生理性动机

(1)进食动机:

血糖水平,胃收缩,体温

(2)饮水动机:

细胞脱水,血容量

(3)性动

2、社会性动机

(1)成就动机

(2)权力动机

(3)亲和动机

(4)睡眠动机

动机的其它分类:

a根据学习的作用

™原始的动机:

与生俱来的动机,以人的本能的需要为基础。

™习得的动机:

后天获得的各种动机。

b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

™有意识的动机:

™无意识的动机:

c根据动机的来源

™外在动机:

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内在动机:

是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d根据影响范围与持续时间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二、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二、动机理论

(一)本能论

1、詹姆斯

2、麦独孤——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本能

3、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4、劳伦次的“印刻”研究

(二)强化理论(行为主义)

a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

BS—R之间是直接联系,不存在任何中间心理过程或中介环节。

c人的一切行为原因就是强化。

Ø

强化分类

d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表扬、奖励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期望理论

效价——目标或诱因对于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大小

期望——个体认为成功获得目标的概率

行为动机(M)=效价(V)×

期望概率(E)

1.归因理论

a归因(attribution)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海德(F.Heider,1958)提出。

b罗特(J.Rotter)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