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4523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0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档格式.docx

破考点

【单元概览】

一、时空定位(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二、阶段特征

政治方面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秦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力逐渐扩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西汉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消除了王国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

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思想文

化方面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纳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复存在

【考点集训】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

1.(2016课标Ⅲ,25,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2.(2015江苏单科,2,3分)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 C 

3.西汉文景时期的大臣晁错曾两次提出建议:

向北部边疆移民,“先为室屋,具田器……赐高爵,复其家(免除其赋役)。

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

晁错提出该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王国势力    B.加强边疆建设

C.实行休养生息    D.缓解人口压力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更是历史学的特色之一,明确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前提。

以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秦朝的咸阳——今天陕西关中一带

B.唐朝的洛阳——今天长江中下游一带

C.宋朝的瓷都——今天河南开封一带

D.元朝的大都——今天的内蒙古、辽宁一带

答案 A 

5.西汉开国功臣曹参向当时著名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曰:

“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

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

这种治国方针所适用的背景是(  )

A.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B.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

C.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    D.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

6.(2018课标Ⅰ,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分)

答案 

(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

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

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长期使用,影响深远;

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考点二 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2018课标Ⅱ,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2016浙江文综,14,4分)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3.(2014大纲全国,12,4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答案 D 

4.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

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制度之一,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确立

C.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5.(节选)“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是架起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桥梁。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观点内容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经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

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

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者4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

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它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昆明丝绸之路学术会议综述》

(1)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对其研究角度进行归类并说明理由。

(要求:

归类时每类须包含两位学者的研究角度)

答案 

(1)学者1:

丝绸之路有多条路线;

学者2:

丝绸之路上有多种往来人员;

学者3:

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者4:

丝绸之路有多种功能。

归类:

学者1、学者3的观点是一类,理由:

以丝绸之路的路线为研究角度。

学者2、学者4的观点是一类,理由:

以丝绸之路的功能为研究角度。

(注:

其他归类言之成理亦可)

考点三 汉代儒学及科技文化

1.(2018江苏单科,2,3分)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成果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B.王羲之《兰亭序》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开始发展为自觉艺术

C.苏轼《赤壁怀古》飘逸豪放,表达报效国家的悲愤心情,反映丰富的城市生活

D.李时珍《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3.《礼记·

中庸》: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和经济上的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的巨大变革”。

这表明“行同伦”(  )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了共同的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4.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

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

该发现(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探史料

探究一 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史料呈现

  史料1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①“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②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史料2 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③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西周、秦的政治制度

史料2: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

解读

唯物

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政治制度的嬗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重点

阐释

史料1: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①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指出了秦实行郡县制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下会造成地方权力太大,而郡县制下会导致君主权力过于强大,故其主张“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

③顾炎武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弊端

认识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答案 政治制度: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差别: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2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史料2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答案 地方权势过大;

君主专制。

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3.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郡县制下,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地方失去独立性,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探究二 儒学的官方化——董仲舒新儒学

  史料1 五年春……置①《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

武帝纪》

史料2 董仲舒……开启了②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史料3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等③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汉武帝重视儒学,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影响

史料3:

董仲舒新儒学的消极影响

家国

情怀

汉武帝时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从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史料2、3辩证分析了新儒学的历史影响

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①指从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史料2、3:

从不同角度评述了新儒学的影响。

②指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③指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使儒学逐步官方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根据史料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

答案 汉武帝的全面尊儒举措,使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根据史料2、3,概括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答案 史料2说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以及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史料3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具有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

过单元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

北京卷题组

1.(2017北京文综,12,4分,0.77)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013北京文综,12,4分,0.9)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

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3.(2016北京文综,40,8分,0.55)(节选)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西高穴曹操

(155—220年)墓

海昏侯刘贺

(前92—前59年)墓

墓葬位置

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注:

文献中关于曹操墓位置有多种记载)

与文献记载一致

墓葬形制

和结构

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

符合汉代列侯墓的规制

出土器物

具有汉代特征

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上的文字

“魏武王”(注:

包括曹操在内,这一历史时期曾有三位“魏武王”)

“刘贺”“海昏侯臣贺”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

(1)阅读上表,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

(8分)

答案 

(1)原因:

与海昏侯墓有关的资料都没有引发争议,结合器物上的文字,完全可以证明其墓主为刘贺。

西高穴墓出土器物的时代以及墓葬规制分别与曹操所处时代及其身份相符,但这一时期有三位“魏武王”,且文献中关于曹操墓的位置有多种记载。

综合来看,虽然西高穴墓的墓主为曹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相关资料说服力不如海昏侯刘贺墓,因此墓主的身份存在争议。

4.(2016北京文综,37,8分,0.63)(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1)相同点:

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

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

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5.(2015北京文综,40,6分,0.43)(节选)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

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

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

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

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

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1)阅读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答案 

(1)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

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

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7课标Ⅰ,25,4分)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2017课标Ⅲ,25,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2017江苏单科,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4.(2016课标Ⅰ,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5.(2016课标Ⅰ,25,4分)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6.(2016上海单科,6,2分)《读通鉴论》曰: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7.(2015广东文综,12,4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

“(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8.(2015江苏单科,3,3分)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9.(2015课标Ⅰ,25,4分)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10.(2015课标Ⅱ,25,4分)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1.(2015天津文综,2,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2.(2015天津文综,1,4分)“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13.(2014重庆文综,2,4分)汉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