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037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docx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总结新版

中医学----脏腑(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

认识人体内脏,是认识疾病的基础。

只有了解了正常人体构造和功能,才能探明疾病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的防治方法。

两千多年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的记载,不仅对人体外部有细密的观察,且通过解剖技术对人体内部器官也有很多研究;甚而对某些器官的形状、大小、容量、构造等都有较为精确的描述,特别是对于人体消化道的观察很是详尽;发现了心、肺、脾、肝、肾、膀胱、胆、脑、骨髓和女子胞(子宫)等器官和组织,并了解到它们的某些生理功能及与外部器官的关联。

后来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补充,得以逐步完善。

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尽管我国解剖学的知识渊很早,但解剖学却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中医学认识人体的另一途径,即在肉眼直观的解剖知识基础上,长期以来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观察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分析比较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反常的病理变化,逐步掌握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从而建立起中医独特的生理病理理论——脏腑经络学说。

因此,在论述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时,往往包含有解剖、生理、病理三方面的内容,作为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阒血津液等三大部分。

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

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送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一节脏腑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在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于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包含有人体内脏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内容,在临床辨证与治疗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仪区分的。

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器(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大多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共同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脏”,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脏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应当指出,中医学的脏腑,除了指实质脏器外,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与现代医学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

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

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一、五脏

(一)心(附心包)

1、主血脉主,有主宰、主管的意思。

血有滋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

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

“诸血者,皆属于心。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脏,这是心气作用的体现。

而心行使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养,两者密切相关,互相依存。

如果心血衰少,血脉空虚,就会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

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血运正常,则脉搏匀称,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

由于面部的血脉较为丰富,所以面部色泽变化可以部分地反映心脏机能正常与否;同时,心功能强弱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运行,因而可在脉搏上表现出来。

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面色苍白无华,脉搏细弱无力,心气虚衰,血行不畅,导致心血痹阻,可见面色暗灰或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2、主神明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中医学将其归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认为心对神明起主宰作用,心的这一功能正常,就表现为神识清晰,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

如果心有病变,就可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的症状;严重时可有痴呆、谵妄、神志不清、昏迷等“心神失常”的症状。

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因此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如《灵枢.本神》说:

“心藏脉,脉舍神。

”《灵枢.营卫生会》说:

“血者,神气也。

”当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导致心神的病变;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时,亦可导致血脉的病变。

正因为心主血脉,向全身供给所需之血液,以维持正常机能,同时又主神明,为精神思维活动之中枢,所以心在内脏中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能协调整个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而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之称(《灵枢.邪客》)。

若心的功能失常,其他脏腑机能活动也会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3、开窍于舌开窍指内脏与体表五官九窍的特定联系。

心与舌在经络上有脉络相通,心的气血上荣于舌,以维持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等生理功能。

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舌上反映出来。

正常人的舌质淡红润泽,舌体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如果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痹阻,舌质紫暗。

心的严重病变,如热邪扰心或痰迷心窍,影响心神,可出现舌强、语謇等。

附心包

心包又称心包络,在解剖方面是指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属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所以,外来病邪侵袭于心,心包首当其冲,以防止直接侵犯到心脏,发生生命危险。

因此,临床上把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等症状,称为“邪入心包”实际上这是属于心的病变,两者的辨证基本是一致的。

(二)肝

1、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人体各部分所需要的血量,是随其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着的。

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多余血液即归藏于肝;人体活动时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即调节供给之。

所以唐代王冰说:

“肝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素问.五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的注释)由于肝脏对血液有贮藏和调节作用,故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都与肝有密切关系。

当肝藏血功能障碍时,可出现肝的藏血量不足而引起的头晕视物模糊肢麻、筋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或因肝不藏血而导致的出血倾向,如咯血、呕血、月经过多等症。

2、主疏泄,有疏通、舒畅的意思。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有舒展、升发的生理特性,关系着全身气机的调节。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使气机调畅,则精神舒畅;而人的精神情志舒畅,又有助于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使气血流通。

若肝失疏泄,就易引起情志等方面异常,属于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的,可见情志不舒、心情抑郁、两胁胀痛等症;属于肝气偏亢、升泄太过的,称之为“肝阳”“肝火”,可见性情急燥易怒、面目发红、头晕耳鸣等症。

这是肝脏功能对精神情志活动影响的一面。

另一方面,外界的精神刺激,尤其是持久过度郁怒,又易导致肝的疏泄失司,而出现肝气郁结、气机不调等病理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的说法。

协助消化;消化功能主要是脾胃,但肝的疏泄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可以调畅气机,推动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因此,肝主疏泄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

若肝气郁结,失于正常疏泄,除两胁胀痛外,可会嗳气呃逆、脘腹胀痛、大便失调、食欲不振等消化失常症状,称之为“肝脾(胃)不调”。

若影响到胆汁分泌和排泄,还可见口苦、恶心呕吐、黄疸等症。

妇女月经的正常与否,与肝疏泄功能关系密切。

肝气顺,则月经通调,周期、经量正常。

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发生月经不调,经期、经量不稳,乳房、小腹胀痛,胸闷、胁痛等症。

肝藏血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气的调畅,才使肝脏很好地调节血量:

否则,肝失疏泄,往往会影响肝的藏血,导致一系列病理现象。

肝藏血充足,能使肝气有制而不致过亢,从而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

3、主筋筋即筋膜,附着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

因筋和肌肉的收缩和驰张,使关节运动自如。

肝主筋,是全身的筋由肝之阴血滋养。

筋得其养,则运动有力、灵活。

肝的阴血不足,则会出现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

若发生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肢体强直等症,则称“肝风”。

指(趾)甲为筋的延伸,其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

从爪甲的色泽,形态变化可反映肝血的盛衰。

4、开窍于目眼为视觉器官,肝的经脉和目相联系。

目之所以产生视觉功能,是来源于肝经气血的濡养,若肝的阴血不足,会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目睛上吊、目斜视等。

(三)脾

1、主运化是消化和运输之意。

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两个方面。

食物由胃作用后,经脾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再向上转输于心、肺,通过心肺作用布散全身,营养周身各器官。

脾运化水谷精微同时,将机体所需水液,上输于肺,敷布全身,滋养需濡润各器官,并把代谢后多余水液,在肺和肾的协同作用下,下输膀胱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

若脾的运化不良,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泄泻及营养不良;当影响到水液的吸收和输送时,可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湿滞留等症。

反之,湿邪盛又可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脾恶湿。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两方面作用,都是通过上输于肺来完成,所谓“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是对脾的功能的概括。

若脾气不升,或下陷,则可引起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症。

2、主统血,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是指脾有统摄血液,使其循行正常,而不致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气旺盛,则血正常运行;脾气虚,则血离脉道而有出血症。

因脾气是主升的,脾气不足以致气虚下陷而不能摄血,故以下部出血为多,如长期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这叫做“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

3、主肌肉肌肉的营养来源于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

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

反之,脾病营养不足,肌肉则消瘦、萎软,四肢倦怠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人体主要运动四肢活动,除与筋、骨关联,主要靠肌肉的伸缩,所以又有“脾主四肢”的说法。

4、开窍于口,主要体现在食欲和口味,反映了脾的功能状况。

脾主运化,脾运强健,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常有口淡、口腻、口甜等异常感觉。

唇为脾的外候,口唇色泽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脾功能强弱的情况。

(四)肺

1、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其活动形式可概括为宣发和肃降两个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肺接受从脾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结合,再经肺作用而充养全身,故肺起到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

所以《素问.五藏生成篇》说:

“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的呼吸功能,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吐故纳新,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的功能正常,气道通畅,呼吸匀称。

若肺功能障碍,会出现咳嗽、胸闷、气喘等症状。

若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无力、气短、语声低怯、体倦乏力等气虚不足的症状。

2、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节之意。

肺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称之为“通调水道”。

此与肺气的宣肃作用联结在一起的。

由于肺气的宣散,使水液敷布到全身,特别是皮肤,从汗毛孔排泄;通过肺气的肃降,使水液下输到肾转化为尿经膀胱而排出。

如果肺失通调,就可导致水液滞留体内,发生水肿、尿少等症。

3、主皮毛、皮肤(包括汗腺、毫毛等附属器),具有防卸、保护和调节体温、润泽皮毛,调节汗孔开合作用。

如果肺气虚弱,不能正常宣散卫气,输津皮毛,可出现皮毛憔悴、多汗、易于感冒等病证。

4、开窍于鼻,鼻为肺之窍。

鼻是肺呼吸的通道,其嗅觉和通气功能依靠肺气作用。

肺气通利,则鼻道通畅,嗅觉正常。

外邪袭肺,多自口鼻而入。

肺的病变,也多见鼻的症候,如鼻塞、流涕、嗅觉减退;肺热壅盛时还可见鼻翼煽动等症。

(五)肾(附命门)

1、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其来源有二:

一是与生俱来,禀受于父母为“先天之精”;二是饮食营养物质所化生,为“后天之精”,具滋养全身器官组织的作用。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出生之前,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即生之后,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充养和培育,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

二者结合,贮藏于肾,供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需要。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

人从幼年开始,肾中精气逐渐成长,有齿更、发长等生理变化;发育到青春期,肾的精气开始旺盛,因而女子有月经来潮,男子有精液排泄,性机能趋向成熟;以后随着肾中精气充盛,身体发育健全,生殖能力加强。

进入老年后,精气逐渐衰少,性机能减退,以至消失,形体也渐衰老。

所以,肾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促进性机能成熟的作用。

若肾精气不足,会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小儿表现生长迟缓、智力不全,成人则早衰和生殖功能障碍等。

肾的精气,是产生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

肾阴是人体液的根本,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

因此肾阴又叫“元阴”、“真阴”;肾阳又叫“元阳”、“真阳”。

肾阴和肾阳对全身组织器官起到滋润、温养的作用。

肾阴与肾阳之间互为制约、依存,维持阴阳平衡,作用全身阴阳。

中医很重视肾的作用,称之为“先天之本”。

肾阴或肾阳虚衰,前者以阴虚而生热象,后者是以阳虚而生寒象为其特点。

两者在病变过程中也常互相影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从而形成肾之阴阳两虚的证候。

2、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调节、控制体液的输送及废液排泄,故称肾为水脏。

正常情况下,水液经肾脏,清者留于体内,浊者成尿液入膀胱排出体外。

整个过程叫做“气化”。

肾阳、肾气对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起关键作用。

肾阳不足,气化失常,会使水液代谢失调,可发生水肿、小便不利;若肾气虚弱,气不化水,可发生小便清长、尿量增多。

3、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

脊髓上通脑,充脑髓;所以有“肾生骨髓”、“肾主骨”之说。

肾精充足,则骨髓、脑髓充满,人就精力充沛,耳聪目明,骨骼坚实,动作灵巧。

肾精不足,则脑髓不充,骨髓空虚,可出现脑转耳鸣、健忘失聪、骨弱无力,小儿囟门迟闭、智力发育不全等症。

另外,还有“齿为骨之余”的说法,意即牙齿松动、早期脱落,主要是肾中精气不足之故。

头发的荣枯,也与肾脏的精气盛衰有关。

4、主纳气,是指肾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

肺吸入之气,须下纳于肾,而为一身之用。

所以,正常的呼吸是由肺肾配合协调的结果。

肾气充足,摄纳正常,则呼吸深长、均匀;肾气不足,摄纳不足,会呼吸表浅,动辄气喘等症,这叫做“肾不纳气”。

5、开窍于耳肾的精气上通耳窍,耳的听觉与肾精气盛衰密切相关。

肾精气充沛,则听觉灵敏;肾精气不足,常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等。

故临床上一般属于虚证的耳鸣、耳聋常责之于肾。

6、司二便尿液的形成是肾脏气化作用的结果,其贮藏和排泄虽与膀胱有关,但依靠肾来控制。

大便的调控也与肾气化有关。

肾脏虚弱,气化失常时可出现尿频、遗尿、尿失禁或尿少、尿闭,以及大便虚闭或滑脱不禁等症。

附:

命门

命门的部位和功能,争论颇多。

一般认为命门之中有火,即命门之火,简称命火,实即肾阳。

临床命门火衰与肾阳虚弱很难分开,而补命火药物就是补肾阳药物。

因此,可以认为命门与肾阳基本相同而之所以称“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阳气的重要性而已。

二、六腑(附奇恒之腑)

(一)胆

胆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

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如果肝胆失于疏泄,可引起胆汁分泌与排泄失常,影响脾胃消化,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呕吐苦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甚至胆汁外溢肌肤引起黄疸等症状。

(二)胃

胃是接受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

食物在胃内初步消化后,向下转送到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

所以,未气下降为顺,这是胃的功能特性。

若胃病失于通降,饮食物及残渣不能下行,会出现胃脘胀痛、大便秘结等症;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可引起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

(三)小肠

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小肠接受胃中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残渣送入大肠。

小肠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方面的“清浊不分”,而见大小便的异常,如肠鸣、腹痛、腹泻、尿少、小便不利等。

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在脾的运化功能之中,因此,上述症状常为脾病表现。

(四)大肠

大肠是转导糟粕,排泄粪便。

由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饮食残渣下移到大肠后,被进一步吸收其中剩余的水份,并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

所以大肠的病变主要是转导失常,多为腹泻或便秘等大便异常的表现。

(五)膀胱

膀胱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在肾的作用下,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料下注入膀胱,贮存到一定数量时排出体外。

膀胱的这一生理过程也称之为“气化”。

因此,如果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发生小便不利,甚至尿闭等;膀胱不能约束、控制小便时,又可出现尿频、尿多、甚至尿失禁等症。

(六)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

对于三焦的认识,历来有许多不同看法。

一般认为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器官,而是概括了主要脏腑的部分功能。

从三焦的部位和有关脏腑及其功能来说,上焦指横膈以上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两个脏器,概括了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指横膈以下至脐的上腹部位,包括脾、胃等脏器,概括了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是指脐以下的下腹部位,包括肾、膀胱等脏器,概括了分清泌浊、排泄小便的功能。

总的来说,上、中、下三焦的这些生理功能,关系着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的代谢,这些作用都是通过气化来完成的。

因此三焦的生理功能为总管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在病理方面也都表现三焦所在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

附:

奇恒之腑

五脏六腑之外的器官,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被称为“奇恒之腑”。

所谓“奇恒”,是说不同于一般,异于寻常之意。

这些器官即不同于脏,亦不同于一般的腑。

就形态结构言,多为中空,而与腑相似;就功能言,主藏精气,与脏相类。

又和一般的脏腑不同,故归属于“奇恒之腑”。

1、脑脑与脊髓相通,脑为精随汇聚之处,此称作“脑为随之海”(《灵枢.海论》)。

由于肾主藏精,精能生随,随又充养于脑,所以脑的功能与肾有密切关系。

如肾精不足,随海空虚,就会发生头晕、目眩、耳鸣、健忘等症。

2、女子胞又名“胞宫”,即子宫,功能是月经和孕育胎儿。

这些作用与肾脏及冲脉、任脉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肾藏精,主生殖,而冲、任二脉内系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当肾的精气旺盛,女子发育成熟后,冲、任二脉气血充盈,则月经正常来潮,具备生殖和养育胞胎的作用。

如果肾的精气虚弱,冲任亏损,就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或不孕,或孕而胎漏、滑胎、小产等病证。

由于月经的来潮、胎儿的孕育均与血液有关,故胞宫与心、肝、脾的关系也较密切。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内脏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密切联系、协调。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会有多脏器参与,而一个脏器又有多方面效能。

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体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以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一)脏与脏

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是气和血的关系。

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的输送需要血来运载。

心主血,肺主气,肺气旺盛,使心气作用有好发挥,推动血液正常运行。

肺气的输送也需血为载体,贯注于心脉之中而运行全身,故有“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之说。

心肺之间的密切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

反映在病理方面,肺气不足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血运失常;心气不足、瘀阻心脉引起血行异常,会影响肺气的宣肃,出现咳嗽、胸闷、气急等症。

2、心与脾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心血的来源要靠脾的化生,血的正常运行须赖脾气的统摄协助。

因此,脾气旺盛,则使心血充盈,心有所主,血在脉中正常循环。

若脾气虚弱,血源不充,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心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出现心悸、眩晕、失眠、食少、便溏等症;反之,心血衰少,亦可影响脾的运化。

3、心与肝体现在血液的运行和血量的调节方面。

心血充足,则肝也有所藏;而肝的正常疏泄,可使血气和顺,血行畅通,有助于心之行血。

病理上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衰少,心血也可因之而不足所以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此外,在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心与肝之间也有联系,例如:

热盛动风而出现的神昏、抽搐,亦为肝病影响及心的例证。

4、心与肾常体现为“心肾相交”。

心属阳,居于上,性属火;肾属阴,居于下,性属水。

心的阳气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而肾的阴液上济于心,滋养心阴,使心火不致过亢。

这样的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叫“水火即济”、“心肾相交”。

若这种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5、脾与肺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物质基础,因此气的生成与脾肺的功能相关。

脾气散津,充盈于肺,使肺气得以旺盛;而肺气强壮,又可促进脾气的健运,脾肺气旺,对于完成水液代谢起主要作用。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肺气不足;肺气虚弱,也常引起脾气虚弱,造成“脾肺两虚”之证。

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不健运,聚湿而为痰饮,可影响肺气的宣降,而见喘咳、痰多等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

6、肝与肺反映在气机的升降流通方面。

肝气升发,肺气肃降,互相配合协调,是机体生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维持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运动有重要意义。

病理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时,会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肝火犯肺”症状。

7、肾与肺在水液代谢和完成整个呼吸运动方面关系密切。

肺通调水道,肾调节水液,两脏对于水液的输送和排泄起重要作用。

当肺失宣肃,通调失司,或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时,均可导致水液代谢的失常,并互相影响,从而出现咳逆喘息不得卧、水肿、尿少等症。

在呼吸上,肺的呼吸需要肾的纳气来配合,才能保持正常,所以《类证治裁.喘症》说: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若肾的精气不足,或肺病久虚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

8、肝与脾在气机的协调和血的运行两方面。

肝气正常疏泄,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更能调畅气机,推动脾胃的升降之机,协助消化;而脾气强盛,气血生化有源,又使肝血充盈而肝气舒畅顺达。

肝藏血,脾统血,以维持血的正常运行。

若肝失疏泄,常阻脾的运化,而引起脾不调的病症;脾虚化源不充,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肝失血养,可出现肝脾两虚之证。

此外,脾失健运,湿热郁蒸,影响肝的疏泄之机,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

9、脾与肾是先后天的重要关系。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需要肾阳的温煦维系;而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肾脏精气有赖水谷精微的滋养。

因此,脾肾之间相互资助和促进,在人体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病理上两者也常互相影响,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久虚,多损及肾阳,最终均可形成脾肾阳虚之证。

10、肝与肾体现了“肝肾同源”的密切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肝的阴血要依靠肾精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帮助,肝、肾之间关系密切。

在病理上,肾阴亏虚可导致肝阴不足,而引起肝阳上亢;反之,肝火炽盛或肝阳化火,可下动肾阴,形成肾阴不足。

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付相成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二)脏与腑

腑属阳,阳主表;脏属阴,阴主里。

脏腑之间主要是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即心、肝、脾、肺、肾分别与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

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来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