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108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docx

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

2020届江苏省语文高三一模试题

语文I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与核裂变发现失之交臂的费米踌躇满志,带领一批科学家在美国艺加哥大学的一个室内网球场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反应堆——芝加哥一号(CP-1)。

B.十几株竹子,一簇成团,不见平日迎风招展、清新高雅、高耸挺拔、摇摇欲上的风姿,由于雨水压迫,弯腰甩头,借助风力,奋劲抛撒减负,表现出虚怀若谷,坚贞不屈的品格。

C.古人说:

“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

”我在漫画写作上,也有今是昨非之感,我的笔应当从人生转向自然,寻求更深刻的画材。

D.这种貌似深邃的问题背后,无疑激荡着一股倔强的、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什么是经典?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经得起重复。

,,,

因而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修炼不够,太轻太簿,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①但经典的语言,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

②常言道:

“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

③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经典都是这样

④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

⑤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A.①⑤③②④B.①⑤③④②C.②①⑤④③D.②①⑤③④

3.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3分)()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先秦哲学家荀子的美学论文《乐论》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谓之美。

A.“全”与“粹”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美。

B.“虚”和“实”的出现,是艺术美形成的根本前提。

C.“全”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地加以表现。

D.“全”而不“粹”,“粹”而不“全”,都有其局限性。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并序

姚鼐

君讳九皋,字絮非,建昌府新城鲁氏也。

大父讳宁,康熙庚午科举人,为内阁中书,考讳淮,岁贡生,为庐陵县学训导。

君为人敦行谊,谨于规矩,而工为文。

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

尝逾岭至建宁,谒朱梅崖,而受其为古文之法。

于四方学者苟有闻,君必虚心就而求益。

虽以鼐之陋,君尝渡江至怀宁,见鼐而有问焉。

君古文虽本梅崖,而自傅以已之所得,持论尤中正。

里居授其学于子弟及乡之隽才,又授于其甥陈用光,且使用光见鼐。

盖新城数年中古文之学日盛矣,其源自君也。

其为科举之文,不徇俗好,自以古文之法,推而用之。

或以为不利场屋,君曰:

“得失,命也。

君竟以乾隆庚寅科得乡举,辛卯恩科成进士。

归居十馀年,奉养祖母及父,因益力为学,而因事设方,以利其宗族闾里,虽贫而必致其财,虽劳而必致其力。

逮终养,乃出就官。

是时鼐闻,寓书谏君,谓:

“今时县令难为,而君儒者,违其材而用之,殆不可。

”然君竟谒选,得山西夏县。

县当驿道,又时值后藏①中用兵,使驿往来日不绝。

县旧分二十馀里②,里以次出钱供役,谓之里差,吏因为利,民致大困。

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

君顾叹曰:

“吾不能尽去里差,是吾恨也!

”其见民,煦煦然告以义理所当从及去,不作长官威厉之状,民亦欣然听其教。

于是县号为治,上吏亦绝重君矣。

鼐闻,乃自咎前者知君之浅,固不能尽君才也。

然君亦以积劳致疾,在县凡两期,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卒于官,年六十三。

某年月日,嗣光及君甥用光,皆以书来乞鼐铭。

铭曰:

孰谓儒者不可以理繁庶?

孰谓学古不可为今世语?

美哉鲁君!

其行企矩,其文蹈雅。

卒置德在夏,而士兴其庭宇。

其生也有令誉,其亡也有传绪,其葬也于是野。

(选自《姚鼐文选》,有删节)

【注】①后藏:

西藏旧分四部:

康、卫、藏、阿里。

清代康与卫并称前藏,藏与阿里合称后藏。

②里:

指居民居住的单位。

一里,周代为二十五家,后世所居家数不一。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为人敦行谊敦:

注重

B.不徇俗好徇:

曲从

C.虽劳而必致其力致:

获得

D.是吾恨也恨:

遗憾

6.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九皋曾经到建宁拜谒朱梅崖,向朱梅崖学习古文之法。

他也曾经渡江到怀宁,进见作者并向他请教。

天下学者,只要听说过其名声,鲁九皋一定会前往求教。

B.鲁九皋将自己平生所学教授给族中年轻后辈和乡里才智出众的人,又教授给外甥陈用光。

作者认为新城在数年间古文日益兴盛,大概是因为鲁九皋吧。

C.鲁九皋虽然考中举人,但是却因奉养祖母和父亲没有做官,一直等到祖母和父亲去世,他才去吏部请求任职,得到山西夏县知县的职位。

D.鲁九皋从来不在百姓面前使官威,总是和蔼可亲地用义理来教导百姓,因此,百姓很乐意听他教导,夏县也社会安定,但是上司却拒绝重用他。

7.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

(5分)

(2)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

(5分)

8.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

请概括。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少年游①

纳兰性德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②,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注】①康熙十三年,词人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故,后来词人写下了这首词。

②风月:

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9.上片写出了词人哪些细腻的情感与体悟?

(5分)

10.请简要赏析“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三句的表达效果,(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彼于致福者,。

(庄子《逍遥游》)

(2)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3)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

(《诗经·氓》)

(4)惟草木之零落,。

(屈原《离骚》)

(5)。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6),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8),约于身而广于世。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2~14题。

斗寒图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

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①。

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项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

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

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

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

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象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象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

忽然,他的双眉就象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

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料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鹤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

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

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

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

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象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

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

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

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

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

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象穗子一般摆动。

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

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

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

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

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

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

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

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象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

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

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

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

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

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

人就该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

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

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

”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

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

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

“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

”“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

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

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

”“不!

”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

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

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

“大年,老沈这幅画你可得收好了。

别给人乱看!

”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

“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

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

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

[注]:

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一开始交代我、老沈和潘大年同学,为下文写我担心老沈,潘大年看望老沈、请老沈赠画等内容作铺垫,暗示了我们三人关系非同寻常。

B.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意在突出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

C.小说对老沈肖像描写中突出了他的头发特征,作者借此暗示老沈桀骜不顺的性格,也从侧面交代了老沈被赵雄盯上并被批判的原因。

D.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

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

13.文章以“斗寒图”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

(6分)

1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小说结尾我“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的原因。

(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

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

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

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

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

这位学者想在书中使用相关素材,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

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

“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

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才无愧于近600年积淀。

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

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

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

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

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

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

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

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摘编自李洪兴《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A.故言博物院、国家典籍博物馆等机构展出精品,让人们与经典的距离越来越近。

B.文物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就不能实现“价值外溢”。

C.面对作为文化结晶的历史文物,很多人会思考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D.在“奇观”炫目的现代社会中,只有近距离接受文化经典,才能让思想不扁平化。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博物馆开放区域的大小、展出文物的多少影响着文化的开放程度和文化辐射力。

B.在文物中涵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是个人对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一。

C.现代人如果借鉴古人感知天地万物的方式,就会产生文学、艺术,积累成文化、文明。

D.历史文物是人们审美感知的具体对象之一,开放馆藏有利于用文化滋养时代心灵。

17.文章为什么要讲述佛利尔美术馆的故事?

请简要分析。

(6分)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0题。

材料一:

瑞典皇家科学院3日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丝·阿诺德和乔治·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温特,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

据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介绍,今年获奖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对蛋白质演化的控制,获奖者利用了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

阿诺德在1990年左右就提出了新理论,1993年完成了首个酶的定向演化实验。

现在已能用于开发新的催化剂。

基于她的成果,人们可以通过更环保的方式来制造化学物质,比如生产药物和可再生能源等。

史密斯在1985年研发出一种名为噬菌体展示的新技术,并将这一技术用于抗体的定向演化,以制造出新药物。

基于这种新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已在2002年获得相关批准,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约100万美元,其中阿诺德获得一半,另一半由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

(摘编自《新华网·美英科学家分享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

材料二:

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

但是,对于化学的研究又并非只是局限于化学之道,而是可以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是如此。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今年的化学奖得主受到进化力量的启发。

阿诺德在1993年进行了第一次酶的定向进化,此后,她改进了常规方法。

因此,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

史密斯和温特爵士则是在“多肽和抗体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把生物的定向进化方式用于解决化学之道只是“非常道”之一,更大的“非常道”是阿诺德本人甚至既不沾边生物,又与化学扯不上关系。

她以前大学本科专业是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只是在上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才转向蛋白质工程研究。

在生物与化学交叉学科领域,阿诺德还另辟蹊径,利用定向进化的方法研究蛋白质,从而获得按“常道”难以获得的成果。

当然,从“道可道”的角度看,诺贝尔化学奖还是以化学的内容和化学家为主,从1901年至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了110次,获奖者达180位,除去以上的生物、物理和数学抢夺化学奖外,大部分还是化学内容和化学家获奖。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诺贝尔化学奖的道可道与非常道》)

材料三:

“原来在实验室改变基因是个缓慢的过程,自从有了阿诺德的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只需几小时就可以在试管里面实现。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周佳海告诉记者。

据介绍,阿诺德发展了这一技术,她大胆地改变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这样基因在扩增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随机突变,从而改变了氨基酸,蛋白质也就改变了。

这就相当于在实验室里可以人工快速地进化蛋白质。

这一工作有何意义呢?

“就拿洗衣粉来说,以前去除污渍的蛋白酶,活性比较低,可能需要在热水下使用,现在催化效率提高了,只需少量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了。

”周佳海说,对于化学家来说,借助这一技术,不仅可以使用新的酶催化剂,在实验室快速合成蛋白质,而且还可以“无中生有”地生物催化形成碳硅键、碳硼键,来实现之前地球上并不存在的反应。

过去,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难以进入工业应用,定向进化技术通过改变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使其可以广泛使用。

(摘编自《解放日报·用化学的办法解开生物学难题》)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材料一为一则简讯,因而具有篇幅简短,专业性强的特点。

B.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这与她不断改进常规研究方法不无关系。

C.利用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D.酶类定向进化技术,提高了基因改变的效率,优化了生物体内天然催化剂的应用。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同特点是都利用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需要的蛋白质。

B.交叉学科不仅会带来新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而且会带来学科的广阔发展和巨大成就。

C.科学家要取得难以获得的成果,就需要找到适合的研究方向,并改进常规方法,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

D.洗衣粉的例子,形象地说明阿诺德酶类定向进化技术的意义,让抽象道理易于理解。

20.以上三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八、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作家说:

“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

巴尔扎克说: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语文II卷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0分)

2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上之所论,皆就抒情的文学言之。

至叙事的文学,则我国尚在幼稚之时代。

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格为何事。

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然他戏曲则殊不称是。

要之,不过稍有系统之词而并失词之性质者也以东方古文学之国而最高之文学无一足以与西欧匹者此则后此文学家之责矣。

(节选自王国维《文学小言》)

23.《桃花扇》是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创作的传奇剧本。

(2分)

24.材料中,作者认为后代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前往柴桑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建立了孙刘联盟,可见他洞悉天下大势,才智过人,胆略出众。

B.《边城》中,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同走“马路”,在夜晚轮流为翠翠唱歌,翠翠被二佬傩送的歌声打动。

C.《哈姆莱特》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的复仇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三线交织推动剧情发展。

D.《家》通过对高家三少爷觉慧和丫鬟鸣凤之间爱情悲剧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罪恶。

E.《药》中,正面描写了革命者夏瑜在狱中的斗争,他劝牢头阿义“造反”,还说“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因此遭到阿义的殴打。

26.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是哪个人物的判词?

请结合事例简述其性格特征。

(5分)

(2)“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穿着自己的围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这段文字中的“我”指的是谁?

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7~29题。

每个人的怪兽

[法]波德莱尔

灰蒙蒙的天空无边无际,广袤的原野灰扑扑的,没有一块草坪,寸草不生。

这儿,我遇见了几个弯着背的行人。

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

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

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

我问其中一个人,他们如此这般是要到哪里去。

他回答说他对此一无所知,其他人也没有头绪。

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