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516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等优秀品质。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难点是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1、查资料了解战国的历史。

教师准备课文“负荆请罪”动画故事

两课时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一定想知道些什么?

这“将”和“相”分别指谁呢?

(板书:

将相)简单介绍两位。

  2、一个文官和武官一定发生了许多故事,“和”是什么意思?

既然说他们和好,那么就意味着之前一定有过——不和,这篇文章就是讲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1、看课文中有没有一段文字直接写了他们不和?

带着问题快速自读课文,要求找出相关语句。

2、引出后面廉颇说的话。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

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廉颇内心的不满、嫉妒……)廉颇嫉妒蔺相如官位比他高!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廉颇说这话时的神态不满的样子,让我们模仿着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3、廉颇说到了一个字“嘴”,认为蔺相如是在耍嘴皮子,你们觉得廉颇的话有道理吗?

不对,靠什么?

(不着急回答)

三、细读课文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

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3.指名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欣赏“负荆请罪”动画故事。

(3)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4)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

(5)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不和——————和

布置作业: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

2、朗读课文。

3、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说说你的赞美话。

4、把故事讲给爸妈听。

课后反思:

我的增减:

19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启发谈话,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们谁对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有所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

你熟悉三国演义哪些主要人物,哪些精彩故事?

2.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

(出示课题:

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请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

“既生瑜,何生亮!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

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

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

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

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上下文来体会。

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

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理由一:

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

理由二:

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

“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

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

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

有感情地朗读。

(2)说:

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

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

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

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

“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5.请同学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

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一……就

虽然……但是只有……才

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小结: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

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人心周瑜心鲁肃人

神机妙算曹操性

识天象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顺风顺水

作业设计

1、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3、搜集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4、我会感受。

 ①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这个材料中,我感受到(                    )。

 ②从“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这个材料中,我感受到(            )。

 ③从“曹操下令说:

‘江上雾大……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个材料中,我感受到(                        )。

20*景阳冈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

  2、朗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

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描写打虎的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的难点。

阅读《水浒传》有关章节

《好汉歌》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

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

景阳冈)

(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后有什么感受?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

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

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1)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2)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

如:

“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

“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四、交流收获,激发阅读《水浒传》

《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0*景阳冈

喝酒----上山-----打虎-----下山

(豪放勇敢机智)

1、把故事讲给爸妈听。

2、阅读《水浒传》,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3、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1)店家给武松筛了满满一碗酒。

( )

 

(2)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3)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

 (4)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

 (5)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

 (6)请勿自误。

21*猴王出世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猴王出世的经过,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是教学重点;

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难点。

阅读《西游记》有关章节

《西游记》有关视频。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

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

◇提示:

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2)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语言简练,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勇敢。

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读读2~4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石猴入洞的情景:

敏捷可爱。

(3)石猴端坐上面道:

“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交流收获

石化成猴----跳入瀑泉-----奉为猴王

(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阅读《西游记》或《西游记》故事书,准备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口语交际·

习作五

1.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课本剧,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特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2.学习缩写,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1.查找资料,拓宽了解与《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等故事相关的内容。

2.准备人物形象的服饰、道具。

3.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猴王出世》的精彩片段。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色形象

1.播放《草船借箭》,观前布置思考问题。

(1)你最喜欢哪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

(2)你认为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2.学生自由讨论。

二、赏析课文,体味角色形象

1.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将相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