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541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对于本课题的教学而言,所面临的学生刚刚走入高中学习不过一月有余,已掌握的高中化学知识也限于第一章中一些基本的物质分离方法和物质的量。

由于掌握了关于物质的量的基本知识和计算,学生们应初步建立起了化学微粒观,这为将以“元素观”为主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上升到以“微粒观”为主的理解提供了必要的认知基础。

但另一方面,从化学知识结构上来看,学生们没有系统的元素化合物的储备知识,和初中生并无较大区别。

因此,本课题的教学中不宜过多涉及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应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精心挑选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进行概念的教学和计算。

从认知心理上考虑,由于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会一定程度上颠覆学生初中时的观念,故教学时既要帮助学生建立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正确理解,又要尽量降低学习的难度,使他们不至于产生过多疑惑和畏惧心理。

这就要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另一方面尽量提供一些可视化的教学素材(包括实验),让学生眼见为实,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三、确定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所述,结合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确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以“微粒观”考察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是化学价的升降,其本质是化学变化中微粒间电子的转移。

2.能够运用分类方法正确区分氧化还原反应,说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其他反应的本质区别。

3.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化合价升降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并能够指明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从“微粒观”的角度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总数应相等的观点,并以此掌握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社会生活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在此基础上说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利弊。

2.建立正确的物质观、世界观,培养物质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观。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组织

教学内容是本课题教学实施中的主体部分,结合业已确立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化学必修1教科书为蓝本,本着“源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用教科书教”的原则,选择主要教学内容,并对其相应的教学方法的组织进行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教学重点)

★回顾初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的表现即“得氧失氧”。

引导学生从观察、比较化学方程式中氧元素的转移出发,运用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某一物质得氧的同时必定有另一物质失氧,从而首先将“氧化-还原”整合为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引导学生从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入手,运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得出:

得氧→化合价升高

失氧→化合价降低

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氧化还原放应(如铁和硫酸铜的反应),指出该反应中不存在得氧失氧,却仍然有化合价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化学价的升降比得失氧更具普遍意义,是氧化还原反应更鲜明的表现。

★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化学方程式中氧元素的转移,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得氧的同时必定失氧,氧化反应的同时必定伴随着还原反应。

★在对比“得失氧”与“化合价升降”这两种不同表现后,交流讨论哪种表现适用范围更广,更具普遍意义。

在此或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分别陈述理由和互相点评。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学重点、难点)

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探究化合价变化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逻辑推理法:

由锌片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证明此氧化还原反应中铜离子变为铜单质,逻辑推理出本质上是硫酸铜得到了电子。

★实验验证法:

在锌片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中接上电流计,发现指针的偏转,证明有电流的通过,验证出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

★主要以“逻辑推理—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

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标准(教学重点)

★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和本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交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标准,并尝试用此标准对初中化学四大基本反应类型重新分类。

★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守恒规律(教学重点、难点)

★回顾“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的观点,结合原子的内部构成,采用演绎法结合图示法,利用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如有电子的转移,其转移的总数目也应守恒,进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重要规律,即得失(偏离偏向)电子的总数相等,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降相等。

最后,列举两列,采用演绎法掌握双线桥的画法。

★主要由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建立起化学反应中电子总数守恒的观点。

做到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这一对表象与本质间的自由转换,并最终掌握双线桥的画法。

五、教学流程

在上述四部分论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本课题的教学已经做出较合理的设计环节,教学流程的实施应紧扣围绕各环节展开。

科目

化学

授课教师

陈波

年级

高一

课题

必修I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教师实验(视频展示):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锌片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锌片,硫酸铜溶液,小烧杯,导线,电流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意义分析

教学策略的依据

【导入】今天学习的课题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

但它对大家来说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

说它熟悉,是因为大家早在初中化学就已学习过;

说它陌生,是因为虽然你认识它已经很久,却并未真正了解它。

说到这,大家也许在猜今天课题到底是什么?

请大家先来观察一个实验。

【回忆】【思索】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化学的学习内容,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以“疑惑”激发思索以“未知”激发兴趣

【演示实验】:

将铜片置于石棉网上加热至黑色;

熄灭火焰,再将充满氢气的倒扣的漏斗罩在铜片上。

【观察】【回顾】

实验现象颜色的鲜明变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很快回想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内容。

概念情境优化策略

【提问】刚才实验中由红变黑和由黑变红是发生了什么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思考】【回答】

从熟悉的反应引出课题,帮助学生回顾旧知。

回顾旧知

启迪思维

【小结】评价回答,引出课题。

【追问】请大家回忆初中有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

【展示】列出初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从答案中引出课题;

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标准,为下一步学习做知识储备;

回顾原先概念,为概念的顺应做准备

【提问】大家能尽可能多地列举生活中的反应实例吗?

【追问】你能说出这些反应对人类的利弊吗?

【交流】【讨论】

联系身边实例,将化学知识还原到生活情境,体会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利弊。

回归感性情境,体会学以致用

【小结、展示】展示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图片,评价回答。

【观看】【聆听】【思索】

【阅读】本节思考交流2

【阅读】【思考】

得失的氧元素本后其实是微粒(电子)的得失,实现从“元素观”到“微粒观”的上升。

螺旋上升

【过渡】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开的,今天的课题为什么把它们合起来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给出的反应方程式。

【观察】【思考】

结合原先定义直观观察到同一个方程式中一些物质在失氧的同时必定有一些物质在得氧,整合统一氧化与还原的概念。

以原有概念为基础,将氧化和还原同时发生(即得失氧同时进行)这一新的概念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

以此为例帮助学生树立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观。

概念的同化策略

【小结】

CuO+H2

H2O+Cu

从方程式中不难看出,既然得氧称为氧化反应,失氧称为还原反应,则方程式中的H2发生氧化反应,CuO发生了还原反应,氧化和还原同时发生。

【思考】【理解】

【启发】除了发现氧元素的得失,还有其他什么表现吗?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观察与思维相结合

【学生板演】请一位同学标出这两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板演】【练习】

回顾化合价的有关知识,为引出化学价升降铺垫。

【提问】你从中看出了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归纳法分析。

自主学习

归纳总结

【小结】这些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降。

化合价的升降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典型表现,评价答案。

【体会】

【列举】观察下列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2Na+Cl2

2NaCl

Zn+CuSO4===Cu+ZnSO4

【提问】比较“得失氧”和“化合价升降”的适用范围。

【观察】

【对比】

通过引入的实例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产生冲突,促进学生自己进行对比,从而更加容易地接受化合价升降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新的特征,实现概念的顺应。

合作学习

【小结】评价回答。

“化合价升降”比“得失氧”适用范围更广,更具普遍意义。

因此,“化合价升降”更适合成为氧化还原反应新的表现特征。

【聆听】【思考】

概念的顺应策略

【过渡】看问题不但要看表象,更要看到问题的本质,那么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思考】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点。

引导学生更深层次考虑问题本质。

【探究实验1】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提问】观察现象的同时注意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实验】

【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理论上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化学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

逻辑推理的结论为电子从Zn转移到Cu2+上,即该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以此结论作为【探究实验2】的假设。

实验启迪逻辑推理

锌片表面有红色物质:

铜生成

溶液蓝色变浅:

铜离子减少

逻辑推理:

Cu2+转变成铜单质

猜想假设:

Cu2++2e-→Cu

【探究实验2】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并接电流计。

【提问】电流计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探究】

电流计指针的偏转直观反映了电流的通过。

因而不难得出是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

以“逻辑推理—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探究学习

电流计的指针转动,证明了有电流的通过,进一步验证了探究假设,该反应中有电流通过,本质上就是电子的转移。

【阅读】课本P36图

【概括统整】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从实验探究和原子结构的分析得出结论,其本质上是电子的转移(得失)。

【阅读】

【理解】

在探究实验基础上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化合价升降背后的本质,学生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概念的同化水到渠成。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

【过渡】通过已经掌握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特征与本质,如果让大家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你的分类标准呢?

【讨论】

【回答】

激发思考,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和本质。

知识网络化策略

【练习】请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并说出你的分类标准。

【追问】考虑初中的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学以致用,将“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这一新标准尝试运用判断已知反应,巩固新概念的掌握。

印证知识

强化掌握

【回顾】化学反应原子守恒,而电子是原子的组成微粒。

【过渡】既然化学反应中原子不会消失,那么电子肯定也不会消失。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的数目是不是也应该相等呢?

【回顾】

由“化学反应遵循原子守恒”“电子是原子的组成微粒”这样的前提演绎推理出“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数与失电子数相等”。

培养学生运用推理演绎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指导策略

【图示讲解】结合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和原子结构示意图,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相等。

【聆听】

引导学生从量上把握电子的得失数目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氧化还原反应“元素观”到“微粒观”的转变,也为后面定量研究氧化还原反应打下基础。

发展深化“微粒观”

【阐述】既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得失数目相等,那么作为其表现特征的“化合价升降”也必定相等。

帮助学生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这一对表象与本质间概念的自由转换,为掌握双线桥的画法做准备。

【板演与练习】

【练习】

用双线桥法正确氧化还原反应属于技能性知识。

在理解电子得失相等的基础上,进行练习,落实技能,同时进一步巩固之前学习的概念。

理解含义

强化练习

【课堂总结】见板书设计提纲

【布置作业】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氧还反应。

若是,则用双线桥标出变化关系。

①CaCO3

CaO+CO2↑

②2H2O2

H2O+O2↑

③Fe+2HCl===H2↑+FeCl2

④CuSO4+Ba(OH)2==Cu(OH)2↓+BaSO4↓

⑤4P+5O2

2P2O5

⑥SO2+H2O===H2SO3

【板书设计提纲】: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回顾

氧化反应:

得氧;

还原反应:

失氧;

得失氧同时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特征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偏离)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偏向)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守恒与表示方法

电子守恒:

得电子总数=失电子总数

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

六、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教学设计着力从概念转变入手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看待氧化还原。

从教学效果看,实现了这一目的。

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实验,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起氧还本质是电子转移这一抽象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掌握好本节的学习内容,不仅需要学生完成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在转变概念的基础上定量研究化学价的升降以及电子的得失。

从这一点上看,本课题在电子得失数目及双线桥画法上用力较少,仍需安排后续进一步巩固学习,可考虑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进行有关练习。

七、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3

[2]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化学(九年级上册).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5,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