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9561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docx

学科导论结业论文

所属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生物医学工程111班姓名:

彭延林

学号:

6103411034

23

医学图像处理概论

生物医学工程111班 彭延林

医学图像处理是一门综合了数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影像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科学,是利用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对由不同的医学影像设备产生的图像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处理和加工的技术。

医学图像处理的对象主要是X射线图像,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图像,MRI(MagneticResonanceImaging)图像,超声(Ultrasonic)图像,PET(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图像和SPECT(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图像等。

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过程大体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

首先,要了解待处理的对象及其特点,并按照实际需要利用数学的方法针对特定的处理对象,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算法;其次,利用某种编程语言(C语言,Matlab或其他计算机语言)将设计好的算法编制成医学图像处理软件,最终由计算机实现对医学图像的处理;最后,利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或对处理结果进行检验,以评价所设计处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因此,要正确掌握医学图像处理技术,除了具备算法设计(高等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外,对所要处理的对象及其特点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就对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相关成像技术做简要的介绍。

第一节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源于德国科学家伦琴于1895年发现的X射线并由

此产生的X线成像技术(Radiography)。

在发现X射线以前,医生都是靠“望、闻、问、切”等一些传统的手段对病人进行诊断。

医生主要凭经验和主观判断确定诊断结果,诊断结果的正确与否与医生的临床经验直接相关。

X射线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诊断方式,它第一次无损地为人类提供了人体内部器官组织的解剖形态照片,由此引发了医学诊断技术的一场革命,从此使诊断正确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主要内容,应用普遍。

因此,X射线的发现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伦琴发现X线以后不久,X线就被用于对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radiology)的新学科,并奠定了现代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eology)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扫描进行人

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和g闪烁成像(g-scintigraphy)。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如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等新的成像技术。

这样,仅100多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包括

X线诊断的影像诊断学(diagnostic imageology)。

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临床医生通过这些影像获得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的信息,以达到诊断的目的。

上世纪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不仅扩大了医学影像学对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可以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

因此,不同成像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扩展了医学影像学的内涵,并使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的影像技术也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常规X线成像正逐步从胶片转向计算机放射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CR)或更为先进的直接数字化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的数字化时代。

诞生时即与计算机紧密相关的CT、MRI则发展速度更为惊人。

CT已从早期的单纯的头颅CT发展为超高速多排螺旋CT、电子束CT。

在速度提高的同时,扫描最薄层厚也从早期的10mm到现在的0.5mm以下,图像分辨率也达到了1024*1024。

这些使CT的应用不仅在于早期横断面成像,同时可以作细腻的三维重建,虚拟内窥镜,手术立体定向,CT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等。

MRI也从早期的永磁体、低场强发展到现在的超导、高场强,分辨率在常规扫描时间下提高了数千倍,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Angiography,MRA)已成为常规检查项目,同时磁共振功能成像以及磁共振波谱(MRS)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之中。

一、X线成像

1895年伦琴发现X线,使人们通过X线第一次无须手术就能观察到人体内部的结构,为医生确诊疾病的病因提供了重要直观的信息。

发现X射线以来,医学影像学领域发生了几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变革。

传统的X-ray成像第一次为人类提供了人体内部器官组织的解剖形态照片,由此

引发了医学诊断技术的一场革命,并形成了放射诊断学。

传统的X射线成像得到的是组织或器官的投影像,照片上某个像素的亮度反映穿过人体到达胶片的X射线的强度,它与人体对X射线的吸收量成反比,它

将三维空间的图像投影到一个二维平面上,使厚度方面的信息都重叠地加在一起,造成了某些细节因信息重叠而丢失。

因此,这种成像方式难以检测较小的病灶。

X线成像技术到目前已经经历了100多年发展的历程,由最初单一的X线摄影发展到X线透视、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

DSA)、X线介入治疗等多种诊断和治疗方式,其中在X线介入治疗基础上形成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开创了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先河。

除此之外,X线成像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由模拟成像逐步向数字成像方式发展,如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CR、DR以及数字胃肠机等。

尽管如此,X线成像技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3D物体投影到2D平面的问题。

由于处于不同深度的组织的像是重叠在一起的,从而使得X线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受到一定限制。

尽管X线成像存在不足之处,但在临床很多方面(例如胃肠道仍主要使用

X线检查,骨骼肌肉系统和胸部也多首先应用X线检查等),X线检查仍然是首选的影像学常规检查手段。

二、超声成像

超声可以探查出非常细微的病变组织,是X线摄影的有力补充。

超声成像也是除了X线以外使用最为广泛的医学成像工具。

超声成像依据的是脉冲-回波技术,这个技术和雷达技术相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展起来的雷达和声纳的基础上,应用超声脉冲反射原理发展了各种超声成像技术,后来又发展了超声多普勒技术和超声计算机断层技术。

目前,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也在发展之中。

超声波成像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目前已经从过去的单探头发展成为今天的探测器阵列,从模拟系统发展到全数字化和图像实时显示系统。

超声仪使用的成像物质波源是震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以外的机械震动波。

所以,超声成像是用不可见的也听不到的超声波能量实现的人体成像,不象X射线,超声波对人体无辐射伤害。

人们常说的B超只是超声波成像仪的一种。

它适合对人体解剖结构和血流进行成像。

由于超声成像安全可靠,价格低廉,所以在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中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四大

医学影像设备之一。

超声成像的缺点是图像对比度差,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

另外,超声检查的视野有限,难以显示正常组织及较大病变的全貌,也不利于与其它检查图像(如CT,MRI)进行对比。

超声成像技术在妇女乳腺疾病的检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如今超声检查已不再局限于乳腺囊实性肿块的鉴别,更可应用于乳腺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甚至是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

较之老年妇女,年轻女性的乳腺组织较致密,从图像上看和癌变组织的密度非常相似,此时,超声检查就更具有价值。

三、CT成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972年出现了计算机辅助X射线断层扫描术(CT)。

CT是以高穿透性、高能量的X射线穿过人体的受检部位后,由于不同组织或器官在组织密度上的差异,使入射的X射线被人体组织的吸收而发生相应的衰减,得到人体断层中的所有体积元的X线吸收系数。

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密度分辨率,比普通X线照片高10~20倍;能准确测出某一平面各种不同组织之间的放射衰减特性的微小差异,以数字图像的形式将其显示,极其精细地分辨出各种软组织的不同密度,从而形成对比。

如头颅X线平片不能区分脑组织及脑脊液,而CT不仅能显示出脑室系统、还能分辨出脑实质的灰质与白质;引入造影剂以增强对比度,可使其分辨率大幅度提高,故而拓宽了疾病的诊断范畴,提高了诊断正确率。

CT的临床应用,很好地解决了普通X线成像图像模糊,组织分辨率差的缺点,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软组织的结构,解决了普通X线难以拍摄部位的成像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正确性。

在临床应用方面,对脑出血、脑栓塞、脑萎缩、脑外伤等颅脑病变,诊断效果尤为显著。

CT在临床上的应用,是继X射线发现以来又一次诊断技术的一场革命。

英国工程师GodfreyNewbold

Hounsfield因研制成功第一台头部扫描CT,于1979年与创立CT重建理论的美国科学家AllanCormack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这是在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的历史上第一次由工程技术人员获奖。

由此可见CT技术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断层扫描技术的不断改进,C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早期的旋转/平移扫描方式到今天的多层螺旋扫描CT的出现,CT的空间分辨率(Spatialresolution)、密度分辨率(Densityresolution)和时间分辨率

(Temporal resolution)越来越高,因而诊断效果也越来越好,临床应用也日趋普遍。

由西门子在2005年推出的世界上首台双源CT 系统——SOMATOMDefinition,代表了CT技术的最新成果。

它将传统上多层螺旋CT的单X线源、单套检测器改变为相互垂直的双X线源、双套检测器设计。

该设计突出优化了当前CT发展中的三个薄弱环节:

1、提高了设备的时间分辨率,采集时间可达

0.33秒;2、可利用双能曝光技术明显改善CT的组织分辨率力,使空间分辨率小于0.4mm;3、进一步降低了X线剂量,其扫描剂量仅为单源CT的50%。

双源CT为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和更多更新的研究课题奠定了基础,这些可能的领域包括:

扫描中血管或骨骼的直接减影、肿瘤学中的肿瘤分类、血管斑块的定性以及急诊中体液性质的鉴别等。

CT成像解决了传统X线成像因组织重叠造成的图像分辨率不高的问题,实现了组织器官的断层解剖结构的成像。

但是,由于与X线成像技术一样,CT成像也是通过检测人体对X射线的吸收量而获得的图像,因此,CT成像对软组织获得的图像的密度分辨率远没有MRI高。

四、核医学成像

尽管CT技术解决了X线成像技术所不能解决的断层成像问题,使诊断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但是CT也有其局限性,如对血管病变,消化道腔内病变以及某些病变的难以定性等,而且只能对组织结构进行成像,不能进行功能性成像。

核医学成像是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成像是一种对人体无创、安全而有效的成像方法,它最重要的特点是能反映人体内各组织器官功能性

(代谢)的变化,而功能性的变化常发生在疾病的早期。

目前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如超声、CT、MRI等提供的是人体解剖学变化的信息。

而核医学成像提供的是人体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变化方面的信息,既功能性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更早地发现疾病,并判断疾病的性质及发展程度。

目前,在核医学领域广泛使用的影像技术是SPECT和PET,这两种成像技术又统称为发射型计算机断层ECT(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

核医学成像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示踪法为基础的,其基本特点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制作标记化合物注入人体,释放的正电子与体内存在的电子碰撞而发生湮灭,

从而释放出射线,利用体外检测器获得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图像重建,进而形成核医学图像。

ECT的本质是由在体外测量发自体内的射线技术来确定在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

核医学成像的空间分辨率远没有MRI和CT的高,但是,核医学成像是目前唯一可以在亚分子或分子水平上成像的技术。

这主要是由于核医学成像具有特异显像能力。

在核医学成像过程中,注入人体内的放射性药物根据自己的代谢和生物学特性,能特异地分布于体内特定的器官或病变组织,标记在放射性药物分子上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放出射线能被体外探测器探测到,通过对探测器探测到的数据进行重建,就可显示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图,即对被标记的药物分布情况的显示。

在被成像物体的体素内存在的物质非常多,但是让成像系统能够看到的物质只是其中被放射性药物标记过的药物分子的浓度分布。

这就是核医学成像特异性问题,是核医学成像之所以立足的最主要原因。

利用放射性药物在体内能被某一器官特异摄取或在某一特定的器官组织中被代谢或通过某一器官排出等特性,在体外测定这些放射性药物在相应的器官中摄取速度、存留时间、排出速度等,就可推断出器官功能状态。

因此,核医学成像主要取决于脏器或组织的血流、细胞功能、细胞数量、代谢活性等因素,而不是组织密度的变化,因此

(1)核医学显像是一种功能显像,影像的清晰度主要取决于脏器或组织的功能状态

(2)不同脏器显像需用不同的放射性药物(3)同一器官不同目的显像需用不同的显像剂。

显然,核医学显像技术上比其他显像技术更为复杂。

核医学成像是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分子影像学(Molecularimaging)的基础,分子影像学可广义定义为在活体内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过程的描述和测量。

其利用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对生命体内部生理和病理过程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无损伤实时成像,具有传统影像成像手段所不具有的优点:

无创伤、实时、活体、特异、精细(分子水平)显像等独特性质。

与经典影像诊断学不同,分子影像学是着眼于探测构成疾病基础的分子异常,而不是对由这些分子改变所构成的最终结果进行成像。

其突出特点是用影像的手段非侵入性地对活体内的参与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进行定性或定量可视化观察,因此分子影像学在临床医学、应用生物学等领域有着极其巨大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解剖结构成像(如CT图像)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而核医学成像能得到

不同器官或脏器的功能性信息。

近年来,人们利用图像融合(fusion)技术,把解剖结构图像(CT或MRI图像)与核医学图像融合在一起,使得在一幅图像上既包含组织结构的信息又包含组织功能的信息,这对于神经外科术前计划和脑科学研究中的功能定位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受图像融合技术的启发,科学家们把CT和PET/SPECT两种技术合二为一,推出了一种新的影像诊断设备:

PET(SPECT)-CT。

PET(SPECT)-CT既能单独完成超高档螺旋CT的所有功能,又能单独完成PET/SPECT的所有功能;PET/SPECT和CT融合后的图像,对病灶定性、手术放射治疗定位以及一些目前仍然不清楚的代谢疾病研究和受体疾病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核医学最先进技术和CT最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

在许多情况下PET/SPECT、X线CT和核磁共振三种检查组合可以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目前影响PET普及的因素包括:

发射正电子核素的半衰期大多太短(几分到几十分钟),几乎均为加速器生产,因此使用PET的单位必须有小型医用回旋加速器来生产这些缺中子核素,还要有快速制备这些核素的标记药物设备,投资昂贵,推广有一定限制,这是PET的一个主要缺点;PET扫描器结构极为复杂,

并且成本高,操作不方便,对物理、化学和核医学临床人员素质要求极高;另外,

PET的检查费用很高,一般患者负担不起。

五、MRI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在CT出现后又一重大发明,它是医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电子计算机技术、CT技术和磁共振波谱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MRI的物理学基础是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 ,NMR)现象,其本质是一种能级间跃迁的量子效应。

NMR现象是

1946年由两位美国的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FelixBloch)和哈佛大学的珀塞尔(EdwardPurcell)几乎同时发现的。

由于NMR的发现,使布洛赫和珀塞尔共同荣获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NMR现象是由于人体中的原子核吸收了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后,产生了共振现象,然后原子核再将其所吸收的能量以电磁波形式释放出来产生图像的过程。

MRI较CT具有独特的优点和特点:

无电磁辐射损伤,对软组织具有更高的分辩率,多方向、多参数成像方法,无需用造影剂就能对心血管成像。

由于MRI的成像参数是由被检组织器官的化学等环境因素所决定的,MRI图像不仅能显示人体解剖及其病理变化的信息,而且还提供了有

关器官功能性和分子水平的诊断信息。

所以MRI所提供的信息比CT多。

因此,有人说MRI是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影像技术。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由于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而且对人体是无损检测,因此,MRI成了人们进行病理和解剖研究的主要手段。

MRI系统已成为当今医学影像领域最先进、最昂贵的诊断设备之一,在四大医学影像系统中,磁共振成像也是功能最强大、技术含量最高、软组织图像最清晰、也是目前应用最广、在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多的医学影像设备之一,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品。

技术的进步,使MRI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它在医学诊断中所起的作用也愈加重要。

它的多参数成像,可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其高对比度成像,可得出详尽的解剖图谱;任意方位断层,使医学界从三维空间上观察人体成为现实;人体能量代谢研究,有可能直接观察细胞活动的生化蓝图;不使用造影剂,可观察心脏和血管结构;无电离辐射,一定条件下可进行介入MRI治疗。

MRI的上述特点,已经使得 这一技术成了临床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能够反映大脑功能活动的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它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利用超快速的成像技术,反映出大脑在受到刺激或发生病变时脑功能的变化。

它突破了过去仅从生理学或病理生理学角度对人脑实施研究和评价的状态,打开了从语言、记忆和认知等领域对大脑进行探索的大门。

fMRI的出现,大大推动了脑科学的发展。

fMRI主要是反映被激活脑区血氧水平和血流变化的一种技术。

在fMRI出现之前,科学家们主要是依靠PET研究脑功能,现在由于fMRI成像质量高,扫描速度快,检查成本低以及不需要具有放射性的示踪剂等特点,在脑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许多

PET能实现的功能可以由fMRI来完成。

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磁共振成像设备基本上都具有结构成像和功能性成像的双重功能。

利用MRI技术可获得大脑解剖结构相关信息的高清晰图像,单凭肉眼就可以从MRI图像中识别出脑组织的解剖位置及其结构特点,病变部位及其大小。

与脑结构MRI技术不同的是,fMRI技术是通过检测由神经活动引发的脑区域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获得脑的功能活动信息。

由于脑的各功能区域都处于脑皮层

中,而脑皮层又处于脑灰质中,血液仅占灰质的%6左右。

因此,当受到刺激时,脑的功能活动造成的血液动力学的信号改变是极其微弱的,在1.5T的磁场中,功能信号约占%1到5%左右。

由于噪声与伪影的影响,人眼难以分辨出这些微弱的功能信号到底处于大脑功能活动区域的哪个区域。

因此,要通过fMRI技术对大脑的功能区域进行精确定位,必须借助于有关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从这些功能映射图上把微弱的脑活动区域提取出来,并与MRI解剖图像进行融合,才能最终得到脑功能的定位图像。

六、小结

医学图像几乎全部是把肉眼不可见的信息变成可见信息,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由于医学图像能够提供大量用其他方法所不能提供的信息,所以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种新技术几乎无一不在医学成像技术中得到应用。

从以上医学图像的发展情况看,我们不难看出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轨迹:

其一,是逐步从模拟成像向数字化成像技术发展;其二,是从组织的形态学成像向组织的功能性成像发展;其三,是从平面成像(2D)向立体(3D)成像技术和动态成像技术(在3D的基础上再加时间,构成所谓的4D成像)发展。

从医学图像的发展,我们可以归纳出到目前为止的医学图像存在的形式。

根据用于成像的物质波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医学图像分成四种形式:

X线图像,放射性同位素图像,超声图像和磁共振图像。

X线图像主要有:

X线平片,DSA图像,CR图像,DR图像和CT图像等。

放射性同位素图像主要有:

PET图像,

SPECT图像;超声图像主要是目前我们熟知的B超图像;而磁共振图像主要是

MRI图像和fMRI图像。

根据成像设备是对组织结构(形态)成像还是对组织功能(代谢)成像,我们可以把医学图像分成两类,即医学结构图像和医学功能图像。

医学结构图像主要有:

X线图像,CT图像,MRI图像,B超图像等;而医学功能图像主要有:

PET图像,SPECT图像和功能磁共振图像(fMRI)。

根据医学影像设备最终形成的图像信号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我们还可以把医学图像分成模拟图像和数字图像。

数字医学图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MRI图像和fMRI图像,CT图像,PET图像,SPECT图像,DSA图像,CR图像,

DR图像等。

而模拟医学图像主要是由传统的X线成像设备形成的图像。

另外我们还可以把医学图像分成二维(2D)图像、三维(3D)图像和四维图像(4D)。

第二节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引言

现代医学越来越离不开医学图像提供的信息,医学图像往往在疾病的确诊、

分期以及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段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医学图像能够直观地反映病人的病情,从而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正确率。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们通过图像获得的信息占其获得总信息的70%以上,所谓:

百闻不如一见。

在医学领域也不例外,医学图像能够最大限度的向医生提供病人的信息。

医生在临床上越来越依赖医学图像,医学图像在现代医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然而,自从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并产生各种医学图像以来,放射科医生对医学图像的判读仍然停留在定性阶段,即仅凭放射科医生对医学图像的定性判读,最终给出诊断结论。

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特别是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图像的定性判读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临床的需要。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医学影像设备应用到临床诊断领域,从而使得放射科、超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