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237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Word下载.docx

21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除精神病人、国王、正在服刑的犯人)

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B.民主进程呈现渐进性

C.实现了选举权利平等

D.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4.右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此可见,当时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5.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

“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

……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

‘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6.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

7.“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

”据此,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发生在

A.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B.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上

C.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D.1971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8.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

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就是以科学史观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

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B.“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C.“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D.“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9.下列有关隋唐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世界大港”,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B.“水激轮转”,发明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C.“千峰翠色”,法门寺埋藏了极品秘色瓷

D.“柜坊飞钱”,具备了现代金融业的某些特征

10.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

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

学者认为:

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A.中国处于对外贸易的中心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D.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中外交流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巨大变革,其中生产组织形式的飞跃表现在

A.工厂制到垄断组织B.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

C.蒸汽化到电气化D.商业资产阶级到工业资产阶级

12.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中国GDP占全球的1/3,中国的GDP比英国大多了,但是,英国的GDP中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而中国呢?

中国GDP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根据材料所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落后在

A.经济总量方面B.经济结构方面C.思想文化方面D.社会制度方面

13.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逐渐解体地位较低

B.经济形态④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C.经济形态②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经济形态⑤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迅速膨胀

14.结合下图,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56年公有制经济较1952年大幅增长主要是三大改造的推动

B.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改革的进行被彻底打破

C.新时期公有制经济大幅度缩减的根本原因是受到私有制经济和三资企业的冲击

D.各年份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分别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

15.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A.四个经济特区B.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D.形成沿海开放地带

16.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

“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大公报专门提供法律帮助D.西方法律开始传人中国

17.1898年问世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报刊,其创办者裘廷梁有言“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

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

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

这说明

①白话相比文言更有利于报刊的普及②文学革命对报业形成了一定影响

③裘氏希望通过办报推动社会变革④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8.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

其原因是

A.调整农林结构并降低了产品价格B.基本解决就业并消除了危机隐患

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D.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19.“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下列措施体现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的是

A.改革的重点是农业B.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C.给企业以部分权利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0.下列关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的背景相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实行加权投票制度

C.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

D.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21题12分,22题10分,23、24题12分,25题14分,共6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人教版必修Ⅰ

材料二“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

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宋论》

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

……。

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

……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材料四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

……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

……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

材料五在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包含着诸多的要素:

除执政党和政府的自我监督外还包括人民群众监督(主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宪法和法律)、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监督(主要是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以及民主党派监督等外部监督。

——《探讨权力监督中的中国民主党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的御史大夫与宋朝的谏官监察对象有何区别。

(2分)

(2)据材料三,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是如何落实监察权的。

(4)据材料五与所学知识,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自我监督方面进行了哪些制度创新?

(5)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现代的这些尝试,要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可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学家尼尔·

弗格森曾撰文指出,血腥的20世纪目睹了“西方的没落”和朝向东方的“世界重新定向”。

现实主义者进一步注意到,随着中国力量的日益强大,以及美国地位的逐渐削弱,有两件事很可能会发生:

其一,中国将充分利用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重塑国际体系的规则制度,以更好地满足其利益需要;

其二,这个体系中的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正在走下坡路的霸主——将把中国看作一个日益严峻的威胁。

现实主义者预测,事态如此发展下去,将出现紧张、不信任和冲突这类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典型现象。

照这种观点,中国的崛起,会导致日益强大的中国与逐渐衰弱的美国为国际体系规则和领导地位产生声势浩大的争斗。

——约翰·

伊肯伯里《中国崛起与西方世界的未来:

自由体系能否继续维持?

(1)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西方的没落”指的是什么?

(2)据材料与所学知识,“世界重新定向”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3)提炼材料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的观点。

(6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0字左右。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厄内斯特·

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

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艾伦·

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到五十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

——牛军《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冷战时期总的说来,属于和平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

在此期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平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平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冷战最终以前苏联的解体而告终,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给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XX文库》

材料四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

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

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

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

……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沃尔特·

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到五十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国际形势的特点。

(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

材料四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

(5)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

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

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

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分别说明其阶段性的经济特征。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是什么?

25.(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

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

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

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

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摘自《世界史》

材料二1950年法国提出《舒曼计划》

1951年法、德、荷、比、卢、意签订《巴黎和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法、德、荷、比、卢、意签订《罗马条约》成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在此基础上成立欧盟(28国,经济政治实体)

1999欧元问世(英国除外)

材料三结束了在阿尔卑斯山的度假之后,英国首相特雷莎·

梅回到白金汉宫之后向其内阁解释了英国脱欧的原委,并称本次脱欧是一个彻底的英国行为。

材料四巴西众议院要求政府退出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而进行的谈判,理由是美国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

委内瑞拉也要求考虑自由贸易区计划给拉美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和冲击。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推动欧洲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欧洲统一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3)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欧洲统一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发展中国家加入区域经济集团要注意哪些问题?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12分)

(1)区别: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谏官纠正皇帝决策失误。

(2)特点:

机构完备;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有立法的保障。

(任答2点,2分)

(3)认识:

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重要作用;

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监察权是独立的,是五权之一。

说明:

1912年《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即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

(4)制度创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5)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

坚持制度创新;

制订完善的法律;

提高监察官的执政能力;

加强人民群众监督;

加强舆论监督。

(任答2点,2分;

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2.(10分)

(1)“西方的没落”: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体系规则和领导地位受到多极化的冲击。

(2)“世界重新定向”: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3)材料观点:

中国的崛起,将重塑国际体系的规则制度,将引起世界动荡。

(1分)

评述:

此观点与中国的和平崛起的事实相背离。

(1分)中国是多极化发展中的“一极”。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崛起是国际上重大的积极现象之一,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世界和平与安全。

(2分)中国没有与美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发生冲突,世界各国之间应该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建立互信关系,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23.(12分)

(1)原因:

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习俗差异);

力量相当。

美国:

实行冷战(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遏制苏联。

(2)二战到五十年代中期的变化:

两国对峙到两极格局形成。

六七十年代的新变化:

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3)特点:

和平是主流;

从对抗、紧张走向对话、缓和。

(4)理由:

苏联解体后,民族冲突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

(5)启示:

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利益冲突(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建立世界安全机制)。

(2分,言之成理即可)

24.(12分)

(1)特点:

官营手工业衰落;

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产生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

(任答2点,4分)

(2)阶段:

“原工业化”(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工业化或蒸汽时代)。

阶段性特征:

“原工业化”阶段:

手工劳动;

工场制;

商人进入生产领域;

开始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

机械化生产;

工厂制;

新兴行业兴起;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5.(14分)

(1)因素:

欧洲统一的历史渊源;

二战后欧洲的衰落;

美苏对峙生存需要;

法德两国有识之士的推动;

经济发展需要统一市场。

(任答4点,4分)

主要由法德两国推动;

经济入手,全面推向政治经济等各领域;

以法律为保障。

(3)不利因素:

英国摇摆不定;

欧洲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美国对欧洲统一的干扰。

(4)注意问题:

国家安全和经济主权问题;

民族经济受到冲击的问题;

环境生态保护问题;

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保护问题。

(任答2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