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366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6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综合练习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

  供给量的变化是指由于价格变化而引起的供给量在同一条供给曲线的上下变动,即不同价格对应不同供给量;

供给的变化是指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化而引起的供给曲线的左右变动,每条供给曲线反映一种供给,并且越靠近右下方的供给曲线,则供给水平越高。

参见教材P16。

  3.需求规律与供给规律

  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参见教材P16-17。

  4.供求定理

  需求和供给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有如下规律:

①需求和均衡价格、均衡产量成同方向变动,即需求↑,均衡价格提高P0↑,均衡产量提高Q0↑;

需求减少↓,均衡价格提高↓,均衡产量提高↓。

②供给和均衡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和均衡产量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均衡价格↓,均衡产量提高↑;

供给↓,均衡价格↑均衡产量提高↓。

这就是供求规律。

参见教材P19。

  5.简述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一定的条件下,市场的均衡价格是唯一的。

但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原因会引起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变动,必然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变动,即均衡点的变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或供给的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第一种情况:

供给不变,由于需求增加或减少造成的均衡价格的变动。

需求增加均衡价格提高,需求减少均衡价格降低。

  第二种情况:

需求不变,由于供给增加或减少造成的均衡价格的变动。

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

  第三种情况:

需求、供给同时发生变化,造成均衡价格的变动。

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

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

还有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或减少,均衡价格随各自增加或减少的幅度而定。

参见教材P18。

  6.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Ed>

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称为富有弹性。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小于1。

这类商品西方称之为奢侈品,一般指高档消费品。

  

(2)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和价格以相同幅度变动,称为单一弹性,需求曲线的斜率为-1,这是一种特例,即属特殊情况。

  (3)Ed<

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称为缺乏弹性。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大于1。

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4)Ed=0,表明需求量为一常量,表明需求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称为完全无弹性,需求曲线和纵轴平行,其斜率为无穷大。

这是一种特例,如火葬费、自来水费等近似于无弹性。

  (5)Ed=∞,表明价格为一定的情况下,需求量无限大,称为无穷大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零。

这也是一种特例,如战争时期的常规军用物资及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商品可视为Ed无限大。

  影响因素: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

  

(1)购买欲望。

如果购买欲望强,意味着该商品对消费者满足程度高,这类商品需求弹性大;

反之,购买欲望弱,意味着该商品对消费者满足程度低,这类商品需求弹性小。

  

(2)可替代程度。

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越多、替代品之间越相近,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反之,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少,替代品差别大,则该商品需求弹性小。

  (3)用途的广泛性。

一种商品用途较广,则需求弹性较大;

反之,一种商品用途较少时,则需求弹性小,因为该商品降价后也不可能有其他用途,需求量不会增长很多。

  (4)使用时间。

使用时间长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较大:

反之,使用寿命短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就小。

  上述是影响价格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同时,还应综合分析上述因素的作用。

参见教材P20--22

  7.需求的收入弹性类型

  

(1)EM>1。

这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收入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较大。

收入需求曲线斜率为正,其值小于1。

称为收入富有弹性。

  

(2)EM=1。

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收入的变动率相等,即需求和收入以相同幅度变动,收入需求曲线斜率为正,其值为1。

称为收入单一弹性。

  (3)EM<1。

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慢于收入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较小。

收入需求曲线的斜率为正,其值大于1,称为收入缺乏弹性。

  (4)EM=0。

表明需求量为常量,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收入需求曲线平行于纵轴,其斜率为无限大。

  (5)EM<0。

表明需求量变动和收入变动成反方向变化,即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

收和需求曲线斜率为负,称为收入负弹性。

参见教材P23--24

  5.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ES>1。

表明供给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称为供给富有弹性。

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其值小于1。

管商品。

  

(2)ES=1。

表明供给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给和价格以相同的幅度变动,称为供给单一弹性。

供给曲线斜率为正。

其值为1。

  (3)ES<1。

表明供给的变动率慢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和。

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其值大于1,称为缺乏弹性。

  (4)ES=0。

表明供给量是一个常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

供给曲线和纵轴平行,其斜率为无穷大,称为完全无弹性。

  (5)ES=∞。

表明同一价格条件下,供给量无穷大,供给曲线和横轴平行,其斜率为零,称为无穷大弹性。

  

(1)生产的难易程度。

容易生产且生产周期短的商品供给弹性大,反之,不易生产且生产周期长的商品供给弹性小。

  

(2)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大的商品,商品的供给弹性也大。

反之,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小,商品的供给弹性也小。

  (3)生产采用的技术类型。

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商品,增加供给较难,商品的供给商品较小,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增加供给相对容易,商品的供给弹性较大。

(4)商品保管难易程度。

容易保管的商品,增加供给容易,其供给弹性较大,不易保管的商品增加供给困难,其供给弹性较小。

参见教材P25-26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1.总效用: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边际效用: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3.无差异曲线:

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4.家庭预算线:

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5.价格--消费曲线:

我们把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价格——消费曲线。

6.收入——消费曲线:

我们把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收入——消费曲线。

1.C2.B3.D4.D5.B6.C7.C8.B9.D10.A11.B12.C13.D14.B

1.ABC2.ACE3.CE4.ACE5.BDE6.BCDE7.AD8.ADE

1.√2.ⅹ3.√4.ⅹ5.√6.ⅹ7.√8.ⅹ9.ⅹ10.ⅹ

五、问答题:

1.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是:

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

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

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参见教材P29

2.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如何衡量?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如图所示:

上图表明如消费者购买Q1商品,则商品价格为P1,实际支付总价格为OP1CQ1。

如果消费者购买商品数量为Q2,则商品支付价格为P2,实际支付总价格为OP2DQ2。

同样购买Q2商品,按第二种购买比第一种多支付价格P1P2DE。

同理可证,如果对OQ1商品从少到多,一个一个购买,则会比一次购买多支付价格为三角形面积AP1C。

这就是消费者剩余。

参见教材P31

3.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条件下消费者的均衡。

第一,基数效用条件下消费者的均衡

假定消费者只购买两种商品A和B,则消费者均衡条件公式和购买限制条件公式为:

PA•XA+PB•XB=M

当MUA/PA<

MUB/PB时,说明消费者用一元钱购买A商品所得到边际效用小于购买B商品的边际效用。

这时消费者会调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即减少对A商品的购买,增加对B商品的购买。

这种调整过程中,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用,商品A的边际效用随其购买量的不断减少而增加,而商品B的边际效用会随其购买量的不断增加而减少,即MUA/PA增加,MUB/PB减少,当两者相等时,即用一元钱购买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则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效用。

同理可说明,当MUA/PA﹥MUB/PB,必然使MUA/PA不断减少,而MUB/PB不断增加,最终使MUA/PA=MUB/PB时,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

第二,序数效用条件下消费者的均衡

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最佳购买行为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切之点,。

图中无差异曲线U2效用水平最高,但它和预算线AB既不相切也不相交,表明消费者无法实现;

C,D两点是无差异曲线U1和预算线AB的两个交点,是消费者可以实现的购买,但C和D在效用较低的无差异曲线U1上,为此其效用比无差异曲线U低,所以,不是最佳购买行为。

因此,只有无差异曲线U和预算线AB切点E为最佳购买行为,既能实现效用最大,而且消费者又买得起。

所以E点为消费者消费均衡点。

参见教材P30、36

4.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在坐标图上,任一点都应有一条无差异曲线通过;

第二,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第三,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可以有许多条,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低,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高。

参见教材P33

5.简述预算线的变动规律

消费者预算线,亦称消费者可能线、预算约束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组合的线。

从图中可看出,消费者消费行为或消费者最大购买商品数量受两个条件限制:

收入M和商品价格Px、PY,可用下式表示:

M=X·

PX+Y·

PY

预算线受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影响,即收入或价格变化会引起预算线移动。

如果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有三种情况。

第一,当两种商品价格不变时,如果消费者收入增加,预算线平行外移,即离开原点平行移动;

第二,当收入和PY不变时,PX提高时,A点向左移动,PX降低时,A点向右移动;

第三,当收入和PX不变时,PY提高,则B点向下移动,PY降低,则B点向上移动。

这是三种规范情况,如果消费者收入和两种商品价格同时发生变化,则预算会发生较为复杂的移动。

参见教材P35-36

6.消费品的边际替代率的涵义是什么?

为什么它是递减的?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在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一般用MRS表示。

如下式:

MRSXY=-

图3-5商品边际替代品

它表示为得到一单位X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商品Y的数量。

因为随着商品X的增加,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同时,随着商品Y逐渐减少,Y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

所以,随着X的增加,每单位X可以替代的商品Y的数量越来越少。

所以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参见教材P34

第四章生产理论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生产要素:

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

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2.总产量:

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用TP表示。

3.平均产量:

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用AP表示。

4.边际产量:

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用MP表示。

5.等产量曲线:

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6.等成本曲线:

是指在厂商的成本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两种生产要素不同数量最大组合曲线。

二、单项选择题

1.B2.D3.A4.D5.C6.B7.B8.B9.D10.B11.A12.D

三、多项选择题

1.ACD2.ABCE3.ABCD4.ABDE5.ABCDE6.AC7.AC8.ABD9.ACE

四、判断题

1.√2.ⅹ3.ⅹ4.ⅹ5.√6.√7.ⅹ8.ⅹ9.ⅹ10.ⅹ11.√12.√

五、问答题

1.生产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劳动即人的体力和智力。

因为劳动力是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

第二,资本是指除土地以外的生产资料。

资本的具体形态有实物和货币两种。

实物形态的资本包括厂房和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动力燃料、原材料等。

货币形态的资本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形式的货币资本。

第三,土地包括土地本身及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如矿藏、海洋、湖泊、森林等。

第四,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与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普通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三种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都是在企业中进行的,因而需要有能够承担风险并担负起开创与组织企业的特殊任务的人物——企业家。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一,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右

下方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别下降。

第二,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递增的;

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

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开始递减。

第三,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

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

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

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参见教材P

3.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原因是: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

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

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参见教材P91

4.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为什么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二区域?

解:

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产量的变化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平均产量递增、平均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三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在此阶段部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的,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减少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会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至边际产量为零。

在此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处于递减阶段,但总产量是增加的,且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负。

在此阶段,总产量开始下降,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增加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是会减少劳动投入量。

综上所述,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必然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即只有第二阶段才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但在这一区域中,生产者究竟投入多少可变要素可生产多少,必须结合成本函数才能确定。

 

5.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第一,等产量曲线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

因为要保持产量不变,在合理的投入范围内,增加一种要素投入量,就必须减少另一种要素投入量,两种要素是互相替代的。

第二,一个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叫作等产量曲线群。

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越大。

第三,一个平面图中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都不能相交。

否则,与等产量曲线的定义相矛盾。

第四,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这一特征表明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增加一种要素投入量,需要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越来越少。

6.等成本曲线的变动规律

(1)两种要素价格同比例变动,引起成本线平行移动。

当成本和要素价格一定时,有一条等成本曲线,如果成本或要素价格变化,会引起等成本曲线的移动。

当两种要素价格同比例增加时,等成本曲线会向右平移,意味着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

当两种要素价格同比例下降时,等成本线会向左平移,意味着资本和劳动投入减少。

(2)一种要素价格变动,成本曲线的变化规律。

当只有一种要素价格变化时,等成本线会发生旋转,比如,成本和资本价格既定,如果劳动的价格上升,则购买劳动数量减少,等成本线向左下方旋转到AB变为AB1,如果劳动的价格下降,则购买劳动数量增加,则等成本线向右上方旋转到AB变为AB2。

7.试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第一,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把可变要素投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图4-1中的区域Ⅰ,即劳动投入量从O到L2。

第二阶段,图4-1中的区域Ⅱ,即劳动投入量L大于L2小于L3,即L3>

L>

L2。

第三阶段,图4-1中的区域Ⅲ,即劳动投入量L大于L3。

结论:

只有第二阶段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阶段。

在图4-1中,劳动投入的合理范围为L2<

L<

L3,但劳动投入量究竟应在这一阶段的哪一点,还需要结合成本、收益等因素进行分析加以确定。

第二,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切点就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点。

图(a)和(b)中的E点都是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点。

成本一定,产量最大。

图(a)有一条等成本线C0,表示厂商的成本是既定的。

当产量可以变化时,等产量曲线有无数条,我们用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Q3代表,其中必有一条与等成本线C0相切,即相切于E点,同时C0与Q1相交于A,B两点。

但其中E点所生产的产量是最大的,因为E点在产量较大的等产量曲线Q2线上。

产量一定,成本最小。

在图(b)有一条等产量曲线Q0,表示厂商的目标是获得一定的产量。

当成本支出可以选择时,等成本曲线有无数条,我们用三条等成本曲线C1,C2,C3代表。

其中必有一条与等产量曲线Q0相切即相切于E点,同时Q0与C3相交于A、B两点。

但其中E点所花费的成本是最小的,因为E点在较小的成本线C2线上。

第五章成本分析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

又称替换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利润:

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TR和总成本TC的差额。

3.边际收益MR:

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

其公式:

MR=

4.短期成本TC: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由于短期内厂商只能调整部分生产要素,所以短期成本分为不变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5.长期总成本LTC:

是指厂商在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长期总成本实际是长期总产量的函数,如下式:

LTC=f(Q)

6.边际成本:

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用MC表示。

MC=

   

1.C2.B3.A4.B5.A6.C7.C8.C9.B10.D

11.A12.C13.D14.A15.B16.C17.A18.A

1.CD2.ACD3.ACD4.ACE5.AE6.BD7.AD8.BCE9.ACD

1.ⅹ2.ⅹ3.√4.ⅹ5.ⅹ6.√7.√8.√9.ⅹ

1.短期成本曲线包括哪些?

简述各种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与特点

包括三条:

第一,短期总成本STC: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

包括固定成本TFC和变动成本TVC。

公式为:

STC=STFC+STVC,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