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369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

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影响

老庄

之学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小国寡民”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

追求“逍遥”。

法家

思想

李悝

在魏国变法:

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

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主张“事异则备变”。

墨家的主张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二、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二儒学的兴起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

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

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

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

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

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

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科举制对文化影响

让学生联系课本资源如“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并用辨证的观点从两方面分析,归纳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五、小结:

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三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5课时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到打击;

西汉初——复苏;

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

“北宋五子”

主要成就

地位及影响

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是理学的开创者。

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邵雍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张载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五、“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和“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两目主要介绍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讲授时要启发学生对两派观点进行对比学习,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一)前一子目要向学生讲明三点:

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朱熹的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本体论认为:

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修养论:

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社会政治理论:

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3.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后一子目要求学生掌握:

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

2.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用自己的体验对此予以论证。

他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他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讲述: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征(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

祖父两辈都是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生活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

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主张。

从课文中归纳:

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

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指导学生根据思想内容,分析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要求识记:

李贽的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思想

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第二、三、四子目,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这些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特色。

1.共同点:

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

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

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

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2.各自特色:

(1)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

①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②主张:

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③上述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

启蒙精神

①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主张“众治”: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

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用学问。

(3)王夫之:

“孤秦陋宋”批判

①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

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

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

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三、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要讲明三点:

1.唐甄是清初经世致用的倡导者,著《潜书》。

2.主要思想:

(1)最大特点是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他把历代帝王看作贼,反对把帝王神化。

(2)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3.评价

(1)一方面,这些大胆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

在他思想深处,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

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四、讲完本节后,要帮助学生搞清楚: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是儒学的新发展?

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

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

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

五、讲完本专题后,要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作简短小结: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5课时。

(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

(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2)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作用问题

教学建议:

1、整体教学思路:

由于四大发明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大发明具体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地位以及兴衰原因等。

2、导入:

可设问:

你能列举出哪些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引导学生将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相互交流。

3、关于“纸的发明”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发展演进过程。

(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犊、缣帛——西汉麻纸<

争议中>

——东汉纤维纸<

蔡侯纸>

(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每种书写材料的优劣,从而加深理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积极作用。

4、关于“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古代几种指南针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司南、指南鱼、指南龟)

(2)了解指南针的原理及其应用领域,理解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意义。

5、关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火药发明的经过及其配方。

(2)了解火药的使用及外传情况,进而分析火药的发明使用的不可估量的意义。

(可从对经济、军事、社会生产和文化娱乐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着手分析)

6、关于“印刷术的进步”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发明演进的过程。

(唐朝雕版印刷——宋代胶泥活字印刷——元朝木活字印刷和转轮排字盘——明代铜活字印刷)

(2)了解印刷术的作用,加深理解中国古代印刷术发明使用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理解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1)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

(2)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加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使学生先从感官上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

然后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去分析各艺术的特点。

2、关于“‘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一目,建议教师:

(1)利用多媒体投影各种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可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已知的知识先鉴别一下各幅作品分别采用了哪种字体,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归纳书法及文字发展演变的过程,并分析每种文字的特点及其对书法发展产生的影响。

(文字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3)引导学生分组合作:

结合教材收集整理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鉴赏。

(4)鉴赏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出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

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3、关于“画中有诗”一目,建议教师:

(1)利用多媒体同时展示几组中国画和西洋画,引导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比,初步得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中国画的特点。

(可引导学生从作画材料、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分析)

(2)利用多媒体投影中国画中三大类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中著名的代表作,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各类作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整个中国画特点的理解。

4、关于“金声玉振”一目,建议教师:

(1)利用多媒体播放古代中国著名的乐曲,让学生先自行和现代音乐对比,谈谈对古典乐曲的认识。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乐的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古乐就已经相当发达,当时古乐的表演形式常是诗歌、音乐、舞蹈不同程度的结合体。

(3)阅读教材,概括归纳中国古乐发展演变的历程,并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古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5、关于“宫廷舞和民间舞”一目,建议教师:

(1)利用多媒体播放古代宫廷舞和民间舞蹈片段,先让学生对两者有个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先初步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中国古代宫廷舞发展演变的历程,以及各阶段呈现出的特点。

(3)了解古代中国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中国古代民间舞蹈发展演变的历程,各阶段呈现出的特点及其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6、关于“戏曲”一目,建议教师:

(1)利用多媒体播放如今几种主要的戏曲剧种,让学生先从感官上集中体验一下。

(2)使学生了解戏曲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且剧种繁多。

概括归纳各个时期戏曲的存在形式,并分析其特点。

7、课堂小结时,使学生明白:

一定的文化艺术都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因此,我们在分析任何一种文化艺术时,都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课时。

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形式著名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语文课上大都学习并深入分析过,所以课上可引导学生先谈谈对每种文学形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赏析文学作品,分析归纳每种作品的特点。

你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能否举例说明其特点?

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以其已有知识来说说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3、关于“诗的经典”一目,建议教师:

(1)建议教师先简洁地介绍诗歌的产生:

语言──歌谣──诗歌。

(2)从四方面分析《诗经》

①概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

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②内容: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③特点:

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

④地位:

《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4、关于“楚辞的魅力”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楚辞及其特点。

“楚辞”是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一种诗歌新体裁。

引导学生结合《诗经》对比得出楚辞的特点:

一,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丽、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二,句式较为灵活,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2)了解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突出点出屈原的爱国精神。

(3)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5、关于“汉赋的风采”一目,建议教师:

(1)列举西汉、东汉时期赋的成就。

西汉代表性成就: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东汉成就:

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3)引导对比西汉、东汉时期赋的代表作品,分析两个时期赋的特点。

西汉特点:

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特点:

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6、关于“李杜诗篇万口传”一目,建议教师:

(1)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

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补充介绍唐代诗歌的四个阶段: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依据教材着重介绍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李白、杜甫及其作品特色。

7、关于“宋代词苑”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宋词的基本概况。

然后讨论宋词繁荣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为三点: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在讲述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可从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入手,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

8、关于“元曲和市民社会”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广义元曲的含意,包括散曲和元杂剧。

引导学生结合了解散曲和元杂剧含义及特点。

(2)元杂剧成就,关汉卿与《窦娥冤》,马致远与《秋思》。

(3)引导学生分析元杂剧日益兴盛的原因。

总结:

一是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

二是(主要的)为满足广大市民阶层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

9、关于“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一目,建议教师:

(1)建议教师突出两方面:

一是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二是几部著名小说的特点。

(2)关于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①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

②背景:

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3)通过活动课加深对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的理解。

10、本课小结:

建议教师先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应包括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1、导入:

可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有关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状况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背景。

2、有关“睁眼看世界”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分析睁眼看世界的原因。

(2)了解睁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及其主要思想

3、关于“维新变法”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重点理解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的维新思想。

①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

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托古改制。

4、关于“走向共和”一目,建议教师:

(1)向学生补充介绍民主共和方案的总设计师——孙中山的生平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

民主共和方案提出和发展的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