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653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与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9.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1.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主导作用非包办代替。

1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1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4.主要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环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15.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1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17.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

③讨论法;

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

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

②实验法:

③实习作业法;

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

②情境教学法。

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9.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

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20.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21.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1.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3.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4.需要的种类:

(1)根据起源分: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对象分: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7.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8.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9.注意的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

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11.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

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反之为负迁移。

12.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13.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

幻想、理想、空想。

14.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

根据内容与对象分: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15.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16.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

应:

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

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

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

弱型为抑郁质。

17.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

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

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8.“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三、教育学课心理学问答题示例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

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6.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7.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

8.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

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9.什么是注意?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四、教育学和心理学填空题示例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三个方面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9.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10.(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11.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12.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1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14.我国198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法律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

15.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16.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17.(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18.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环节。

19.(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二部分:

国家和浙江省课改文件(含配套试题)

(一)国家新课改

1.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

①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

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②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③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

④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生理、心理上的特点,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代替和包办;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4.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认真总结我省各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总体目标

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体系

1.完善课程结构。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

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2.开齐开好两类课程。

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

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二)加强课程建设

3.分类建设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

(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4.科学制定学校课程规划。

学校应根据学生情况、发展目标和教育资源,制定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规划,分层次开发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

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

(三)改进课程实施

5.统筹课程实施。

加强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

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

加强与高中、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6.强化德育课程。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

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

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7.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以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拓展训练和公益性劳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8.增加课时安排的灵活性。

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

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

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

(四)变革教学方法

9.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0.改革教学组织方式。

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11.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推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12.改进作业布置和批改。

精选作业内容,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有效性。

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合理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及时反馈学生作业情况。

(五)深化评价改革

13.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

探索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14.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

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

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

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

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20%,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30%。

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15.规范校内考试评价。

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它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查;

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

七至九年级可组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等6门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查。

考试和考查要求应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突出学科基本素养。

拓展性课程在期末或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考查。

一至六年级使用等级和评语报告考试和考查成绩,七至九年级实行等级、分数和评语相结合的报告方式。

四、实施要求

(一)积极推进课改

2015学年,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都要选择部分学校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着重摸索经验。

2016学年,总结课改先进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鼓励有意愿有基础的学校先行开展课程改革。

(二)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学校课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成立课改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学校制订课改方案和学校课程规划,进一步落实学校在课程开发、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自主权,研究解决深化课改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课程改革重视、理解和支持。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深化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各方职责,确保课改有序进行。

(三)强化师资培训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课改专项培训,切实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开设能力。

省内师范院校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计划地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改进教师培养模式,扩大培养小学全科教师。

加强在职教师兼任学科的专业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骨干教师。

(四)完善配套措施

从2015年起,各地开展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纳入“教育科学和谐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学校课程规划和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列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指标;

教师评职评优、绩效考核重视考察全面育人情况,把拓展性课程开发和教学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整合教研力量,创新教研方式,发挥教科研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实施课改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加强阅览室、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快“书香校园”、“数字校园”、“美丽校园”建设,为有效实施各类课程、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附件:

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2015年修订FF0C)

浙江省教育厅

2015年3月26日

(三)《关于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练习题》练习

一、填空题。

1.《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2.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总体目标是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4.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

5.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