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928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适合六七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寓言类故事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

“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乃上疏言:

“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②。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

‘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资治通鉴》

【注释】

①害:

妒忌,怨恨。

②报闻:

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突:

烟囱。

④上行(há

ng):

上位。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而又行以逆道道:

道理

B.宜以时抑制宜:

应该

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过:

拜访

D.终亡火患亡:

通“无”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4分)

答:

3.(2分)A(道:

道路)

4.(6分)

(1)(3分)奢侈就不谦逊了,不谦逊必定会轻视(怠慢)上级。

(译出大意计1分;

落实“逊”“侮”意思的各计1分)

(2)(3分)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

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落实“逊”“侮”意思的各计1分)

5.(4分)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2分)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提醒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2分)。

(意思相近即可)

7.(4分)

(1)(2分)我和你们尽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译出大意计1分;

落实“险”“指”意思的各计0.5分)

(2)(2分)你太不聪明了(或:

“你简直太愚蠢了”)!

落实“甚”“惠”意思的各计0.5分)

8.(4分)

(1)温故而知新

(2)猿则百叫无绝(3)风正一帆悬(4)野渡无人舟自横(5)何处望神州(6)江山代有才人出

(说明:

每填对一空计1分,如有错字、漏字、添字之一者,该空不计分)

扁鹊投石[注]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

“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

“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

秦策》)

[注]石:

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武王示之病()

(2)君与知之者谋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而言,一是针对而言。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

故曰:

“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节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错:

镶嵌。

②纶(lú

n):

钓鱼绳。

③是:

正确。

1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桂为饵 

 

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

13.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

12.答案:

B

评分:

答对得2分。

13.答案:

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

丑妇效颦①

“西施病心②而颦其里③,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④,归亦捧心⑤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⑥闭门而不出;

贫人见之,挈⑦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①选自《庄子·

天运》。

效,仿效。

颦,皱眉头。

②病心,心口疼痛。

③颦其里,在她乡里皱眉头。

④美之,以之为美。

⑤捧心,用手捂住胸口。

⑥坚,紧紧地。

⑦挈,带领。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字注音。

颦()挈()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归亦捧心________彼知颦美____________妻子而去之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坚闭门而不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4、“丑妇效颦”的动机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经有人讽刺丑妇,有人赞美丑妇,你持什么态度?

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pí

nqiè

2、回来她,指丑妇妻子和儿子,离开,跑3、紧紧地关闭家门不敢出来。

但不知道皱眉头产生美的真正原因。

西施患心口痛的病,在乡里走路时皱着眉。

4、见而美之5、不管持讽刺还是赞美的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6、盲目地效仿别人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有盲子道涸溪。

桥上失坠,两手攀楯(栏杆上的横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堕深渊矣。

过者告曰:

“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长号。

久之,力惫,失乎坠地。

乃自哂曰:

“嘻!

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

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执一隅以自矜严(矜持自负)者,视此省哉!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盲手道涸溪道:

②视此省战省: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译:

②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14读了这则寓言后,你获得了哪些

答:

2003年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

古国名。

②折:

调头。

旋:

转弯。

③椎:

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

突然。

犯:

碰到。

⑤柁:

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2)乃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2分,各1分)

(1)慢;

(2)看。

12.(4分,各2分)

(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1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2004年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0分)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

因为。

1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2分)

12.(4分,各2分)

(1)D

(2)B。

13.(4分)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关键词:

曰,土产,强,知)。

14.(2分)得分要点,提出看法:

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

2005年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

避暑,乘凉。

②孤林:

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

卧席。

④濡(r):

沾湿。

⑤逾:

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徙衽以从阴()

(2)其阴逾去()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

7、⑴:

移动⑵离开 8、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9、“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10、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2006年

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

“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

”孟孙曰: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

[注释] 

①纵麑(ni):

放走小鹿。

麑:

小鹿。

②窃:

私自。

③傅:

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

在文中指老师。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 

(2)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8.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A对一头小鹿也不能忍受,又何况对人呢?

B对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C连一头小鹿都不能容忍,怎么能容忍一个人呢?

D连他都不忍心伤害小鹿,其他人会忍心伤害吗?

9.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10.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3分)

(四)(12分)7.(4分,每空2分)

(1)命令;

派遣;

让 

(2)停;

过了 

8.(2分)B 

9.(3分) 

“麂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 

(“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3分;

只抄一半,2分;

抄“麂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1分 

10.(3分)要知人善用;

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3分;

认为自己正确就不怕得罪人2分;

知错就改:

不计个人恩怨1分

2007年

鲍君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暴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于是乃息.

(注释)①罝(ju)捕兽的网.②鲍鱼:

这里指用盐渍腌的鱼.③奉:

供奉.④愈:

(病)好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2)问其故()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

9.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3分)

1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3分)

(四)(12分)7.(4分)

(1)离开

(2)原因8.(2分)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啊?

9.(3分)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

10.(3分)要主动探究事理;

要敢于质疑等

2008年

误认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

茂问之曰:

“子亡马几何时矣?

”对曰:

“月余日矣。

”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

将去,顾而谓曰:

“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①卓茂:

人名。

②公:

对人的尊称。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幸至丞相府归我( 

(2)乃诣丞相府归马( 

8.对画线句“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就连忙跟他解释。

B.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就连忙跟他解释。

C.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D.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9.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 

10.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 

 

的品质,表现了“马主” 

的品质。

7.(4分)

(1)还,归还(2分)

(2)往,到……去(2分)

8.(2分)D9.(2分)想确认马是谁的10.(4分)仁厚(2分)诚实(2分)

(三)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

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

主人惜之,加意笼豢。

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

“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

家人喂饮,无失时否?

”鹦哥语曰:

“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

”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

“吾当亲送汝归。

”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

“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

”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半年方得释()

(2)就笼与语曰()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遂许之曰:

3.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

(1)能诵读诗文;

(2)向客人问安;

(3);

(4)。

4.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1、

(1)才

(2)说话

2、(商人)就许诺它,说:

“我应当亲自送你回归大自然。

3、(3)思维敏捷,及时倾诉自己的不幸(4)离别时情真意切

4、不要剥夺他人的自由,不要剥夺其它生命的自由

(五)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

三》)

[注释]①弋人:

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五)1、结束,完

2、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

3、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给托雄猿的情景所震撼

4、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曰: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

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是非君子之道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三日攘一鸡一、解释加点字:

1、(这)(做法)2、已(停止)

翻译下面句子(4分)译文:

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

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3、译文:

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六、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

既得盐羹,便自念言:

“所以羹者,缘有盐故。

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盐已口爽②,返③为其患。

(《百喻经》) 

[注释]①益:

增加。

②爽:

败坏(口味)。

③返:

同“反”,相反。

1.解释画线词语。

(1)主人与食 

(2)缘有盐故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笑话蕴含的道理。

六、《愚人食盐》1.

(1)给

(2)原因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就空口吃盐。

3.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

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6分)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

(1)dú

o量(长短)

(2)dù

尺寸\尺码(3)dù

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六十六、枭与鸠对话

枭(xiāo,猫头鹰)逢鸠(斑鸠)。

鸠曰:

“子将安之?

枭曰:

“我将东徙。

“何故?

“乡人(当地人)皆恶(wù

)我鸣。

以故东徙。

“子能更鸣,可矣;

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我将东徙(     )  ②乡皆恶(w)其鸣(      )

③子能更鸣(  )  ④犹恶子之声(       )

2.指出与“以故东徙”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易之以百金   C.以塞忠谏之路也  D.何以战

3.译句。

子将安之?

                     

4.你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是:

                         

1.①迁移  ②厌恶  ③改变  ④还(是)2.A  3.你将要到哪儿去?

4.有缺点或错误不要回避,更不要责怪别人(意思对即可)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竖:

童仆)追之。

杨子曰: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亡之矣。

“奚亡之?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

说符》)

6.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之:

7.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问:

”()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