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957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整理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17再造想象:

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18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9动机:

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20意志:

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内部动机:

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他不需要外界的诱因。

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22情商:

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的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23能力:

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24智力:

是使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也就是说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况和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25气质:

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26性格:

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27人格:

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8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方案。

29变式:

是指教学过程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或共同规律。

30精细加工策略:

是把新信息于头脑中的新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

31元认知:

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

32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33程序性知识:

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了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

34学习的迁移:

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技术方法以及态度等)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5技能:

是经过练习而获得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36道德:

是指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37品德:

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38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里的变化过程。

39心理健康: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40教师的威信:

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简答

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

1描述心理现象2揭示心理规律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些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3简答心理学的研究学的研究主要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5个案研究法

4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

第一,日常生活经验证明。

第二,医学临床经验证明。

第三,科学实验证明.

5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6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联系:

首先,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区别:

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7说明观察与感知的区别与联系:

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

1.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

2.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只是在分析器的综合活动中体现了思维和语言的作用。

3.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一要求。

4.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8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2对象的活动性3刺激物的新颖性4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9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的相互作用4感觉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10如何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

1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2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3避免回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4注意科学用脑

11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第一个研究遗忘规律的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他用两千多个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以自己为被试用节省法测量了遗忘的进程。

结果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12简述如何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

其次,复习要多样化。

第三,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13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定律2适当超额学习3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4正确组织复习

14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

1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

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

2语言与思维的区别。

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

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规律有民族性,思维规律则有全人类性。

15简述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16简述创造思维的过程:

1发现新问题2解决新问题

17简述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

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18简述无意注意的形成规律:

1刺激的强度2刺激物的对比3刺激物的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

19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很熟练的,这样才能把大部分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使注意合理跟配2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程度等。

20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

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3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4人的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

21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1客体的复杂程度和客体间的关系状况2环境因素3活动任务的单一与复杂4主体的知识经验与个性特征

22简述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

1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2激发间接兴趣3组织有关活动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23简答动机的功能有哪些:

1启动功能2定向功能3强化功能

24简述意志过程的分析:

1采取决定阶段2执行决定阶段

25简述的意志品质有哪些:

1自觉性2果断性3顽强性4自制性

26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

一有自觉的行动目的。

二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三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

四克服困难。

27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一是语言提示的方式。

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而且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带着问题来学习。

二是活动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参加有关的活动而产生问题,自觉地要求探索结果。

28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于爱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29简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3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4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5创设各种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

30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有哪些表现:

一积极动力作用与消极阻力作用。

二肯定与否定性质。

三激动与平静状态。

四紧张与轻松作用。

五情绪的强弱两级状态。

31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2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影响作用。

1反映的对象不同2随意性程度不同3机体表现不同

32怎样控制激情:

1自我意识调控2理智调控3合理释放4艺术升华5适当转移

33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一正确认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

二正确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

三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水平

34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2适应功能3动机功能4组织功能

35简答人的外部表情的变化:

1面部表情2言语表情3身段表情

36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

一、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联系1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2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1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属于人的心理特征。

2知识是经验的概括;

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

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率。

37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1言语——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视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

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自知自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38简述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1家庭教育影响2学校教育影响3社会教育影响4自我教育影响

39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具有一种“成就感”2发现“新的自我”3具有强烈的自尊心4性意识开始觉醒

40简述人格的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独特性3人格的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4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41简述学习策略的形成条件:

内部条件:

1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2元认知发展水平3学生的动机水平。

外部条件:

1变式与练习2外显的可操作的技术

42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1特定性原则2生成性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注意个人效能感原则5注意个体的年龄差异原则

43简述知识学习的标准:

1概念化2条件化3结构化4自动化5策略化

44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2呈现学习材料的教学策略3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4促进知识保持的教学策略5测评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

45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2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4指导的作用5定势作用6对学习情境的理解7认识结构的特点8认识策略与元认知

46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认知阶段2分解阶段3联系定型阶段4自动化阶段

47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1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学习情境2示范与讲解3练习与反馈

48简答道德认识的形成:

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3道德信念的确立

49简述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1先天和后天的关系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50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51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3意志健全4人格完善5自我认识客观6人际关系协调7反应适度

52如何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3广交朋友,与人为善4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论述

1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无论是课外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的知识是必要的。

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

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不同,因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

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1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教师必须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2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

唯物辩证法是正确的思维路线,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

3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

元认知是思维策略的核心,没有元认知能力就谈不上思维策略。

4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学习方法或思维方法的传授。

5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和创造的知识。

知识与思维关系密切,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操作知识的过程。

6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思维与言语密切有关。

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大,言语活动有条理,思维就越开阔越深入。

7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使学生了解自己思维品质的特点,了解自己在思维的目的、广度、深度等。

8提供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

为此我们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3试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

创造动机也叫创造的积极性,它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

2知觉情境的影响。

解决问题往往受知觉情境的影响。

3思维定势的影响。

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4功能固着的影响。

只知道熟悉事务通常的用途(功能),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

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指提出和选择解决问题新方案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6已有知识的影响。

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是运用已有知识重新改组认知结构的过程。

7人格的影响。

人的人格特点对创造性思维的进程和结果具有明显的影响。

8灵感的影响。

人的灵感也是重要的。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新假设的出现往往具有突发性,这就是灵感。

9启发的影响。

人们往往在冥思苦想的过程中,突然受到某一原型事物的启发,通过类比、联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试论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能力,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干扰

(2)新颖的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予变化(4)培养学生的兴趣(5)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2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4)正确组织课堂教学(5)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一堂课就这样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节奏地互相交替着,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不容易疲劳,从始至终地保持一定的注意。

5试述如何激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动机:

1)明确每个课题的具体目的和意义。

教师愈能在教学中阐明每一个具体教学内容的目的、

意义、使学生明确所学的内容具有的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愈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产生学习的意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丰富有趣,逻辑性强,不断以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这些措施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儿童积极思维。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课题,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觉地探索问题的结果,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4)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当然,过多的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学生紧张情绪,加重学生的负担。

所以,开展竞赛必须慎重,适量和注意方式。

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实验证明,学生了解其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的积极性要高,进步要快。

从心理学上说,就是给予及时的强化。

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意识。

一个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远大的理想,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加强学习目的、动机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2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

自觉、自控的行为习惯是顺利地从事学习和其他活动的条件,也是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特征。

3加强行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

我们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生活锻炼,经风雨,见世面。

只有在困难面前,学生付出意志的努力,才能取得锻炼意志效果。

4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

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逐步形成,他们能够逐步认识自我,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这是进行学生自我锻炼的条件。

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弱点,用格言、警句等座右铭提醒自己。

5根据学生意志力表现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意志弱点,采取不同的锻炼内容和重点进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7如何对中小学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适:

1)矫正错误的观念。

要矫正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不正确的糊涂观念,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客观公正的认识自己。

2)不要简单禁止,应善于疏导。

合理的释放、适度节制和升华可以发泄内心的烦恼,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

3)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

对学生不要臆测、歧视,不应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否则,容易增加“意义障碍”,产生对立情绪和叛反心理。

4)科学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要善于点燃他们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火种。

5)帮助学生扩大胸襟。

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谦虚谨慎的品德,使他们心胸开朗,对人对事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

学会用理智驾驭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8论述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1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素质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只能影响能力的发展,而不能预先决定能力的发展,更不能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2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

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的职业、兴趣、爱好、才能等等,都对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相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智力开发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教育。

3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①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可能性。

②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③实践是重要途径。

9试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能力:

⑴在教育与教学中培养。

学校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就发展着能力。

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形成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⑵在实践活动中培养。

环境、教育对能力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都是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专业能力。

⑶在勤奋努力中培养。

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勤奋的品质和个人的主观努力。

勤奋就是有意识地长期坚持工作和劳动。

10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1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

勇敢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人格特点的产生。

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宜用“以柔克刚,人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

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的产生。

对多血质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刚柔交替”在他们对错误满不在乎时,批评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

3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等品质,注意防止墨守成规、执拗、冷淡、迟缓等品质。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应当注意培养他们所欠缺的品质----高度的灵活性、积极性,杜绝可能发生的淡漠和萎靡不振。

4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

在教育的方法上,教师要给以更多的关怀,要经常给予帮助,在交往中消除疑虑。

对这些学生,称赞、嘉许、奖励等将对他们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11试述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有哪些:

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校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教师要善于识别那些概括化,实用性较广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各种策略的步骤或心理成分及其联系与顺序,真正使策略的每个步骤具体化,可操作化。

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教学应首先激发学生形成学习策略的认知需要,要确定适合于所学材料的学习策略。

这些策略应该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能够通过指导后获得改进。

然后指导学生在不同学习情境下进行训练,并对学习结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矫正。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根据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发现法,观察模仿法,有指导的参与法、专门授课法和直接解释法等。

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

形成学生的学习策略结合各科教学内容来进行,而脱离知识内容的单纯训练容易导致形式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