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7006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则食草虫数量的变化是(  )

A.增加B.减少

C.基本不变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7.下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8.下图曲线表示了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已知种群甲是自养生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食物链表示为甲←乙←丙

B.乙在第5~7年之间数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丙大幅度增加和甲大幅度减少

C.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入射到生产者的太阳能总量

9.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

10.关于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层食物网简图。

苔类、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

 

图1         图2

(1)图1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

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________。

(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包含了________条食物链,鹰处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

(2)优良牧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

由于人口压力,许多草原存在着过度放牧的现象,这种现象首先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减少,若长期如此,草原将退化。

要了解某种优良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

(3)假设放养牲畜的食物90%来自牲畜喜食的牧草,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如果人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牲畜喜食牧草的能量为________kJ。

(4)轻度放牧不会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

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这种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草原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一段时间后,该地区又逐渐恢复为贝加尔针茅草原。

从群落变化的角度看,这一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3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2016年潍坊一模)下面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2.(2014年江苏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3.(2016年东北四校联考)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与兔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若去除鼬,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

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增强

D.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

4.(2016年淮北一模)科学家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能量数值

(kJ·

m-2·

a-1)

摄取量(I)

同化量(A)

呼吸量(R)

生产量(P)

收割蚁(植食)

34.50

31.00

30.90

0.10

小蜘蛛(肉食)

12.60

11.90

10.00

1.90

盐沼蝗(植食)

3.71

1.37

0.86

0.51

黄鼠(植食)

5.60

3.80

3.69

0.11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5.(2016年甘肃一模)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幼鱼与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B.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

6.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57130204)

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 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 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 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可用③表示

D.该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7.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57130205)

A.①代表生产者,⑤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

D.①、②、③中含有的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

8.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加、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A→C过程中碳的流动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9.下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

A.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含在④途径中

B.从能量关系看②>

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10.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导学号57130206)

A.B2=A×

(10%~20%)B.A=F+B1+C1+D1+E1

C.A-(B1+B3)=C1+C2+C3D.C3=B2×

(80%~90%)

11.(2015年湖北武汉四模)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_______________的种群数量。

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的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____________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__。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__。

12.(2016年昆明二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生态最敏感的地区。

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物种之一,下图是与高原鼠兔有关的部分食物网。

请分析回答:

(1)为调查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0只;

第二次捕获50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0只,则该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只/公顷。

上述调查方法称为______。

(2)该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鹰要增加1k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草______kg。

(3)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__________,其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若使用药物毒杀高原鼠兔,一段时间后高原鼠兔数量反而会暴发性增长,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016年潍坊联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C.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2.(2016年邯郸摸底)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C.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2016年泰安月考)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

如蝉在夏天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

地甫鸟的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

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导学号57130207)

A.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4.(2016年甘肃一模)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

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5.(2016年福州二模)下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导学号57130208)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

6.(2016年新乡一模)为了控制甘蔗害虫,有人将蔗蟾带入澳大利亚。

由于蔗蟾的皮肤会产生毒素,起初袋鼬等蔗蟾的捕食者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但现在,袋鼬学会了只吃蔗蟾的幼仔而不吃毒性更强的成体。

蔗蟾和袋鼬之间肯定不存在(  )

A.物质循环     B.能量流动

C.信息传递 D.共同进化

7.(2016年山东临沂一模)下列对生态学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B.生态农业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C.雄鸟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D.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

8.在辽宁西部某地区的“三北防护林”,单一种植的是樟子松。

一段时间松毛虫肆虐,使这一地区的防护林几乎成了不毛之地。

这个事实最能说明(  )

A.樟子松本身的抗虫能力很差

B.松毛虫是专一性地侵害樟子松的昆虫

C.引入本地区没有的外来树种可抑制松毛虫种群的增长

D.物种单一不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9.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某山坡上生长着一种灌木,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被雨淋溶到土壤中去,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

当火灾烧尽了此类灌木,其他草本植物便乘机生长繁盛,直到灌木再次出现时,这种化学抑制作用又再次出现。

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灌木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B.灌木释放的化学物质调节的是种内关系

C.灌木与它抑制的草本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

D.农业生产上可利用信息传递控制有害动物

10.下列调节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降低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哺乳期的妇女的泌乳过程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11.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修复该生态系统。

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修复后的水体由原来的浑水态变为清水态,主要原因是沉水植物大量吸收了水体中含________等元素的无机盐,从而抑制浮游藻类的大爆发。

3~8月份,浮游藻类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曲线增长。

(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_法。

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这是生物群落内部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这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

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

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修复工程引入的生物均以当地生物为主,且引入的种类和数量经过了实验论证,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原理。

利用某些沉水植物分泌的物质杀死藻类或抑制其生长进行生物修复,与用化学药物杀死藻类进行化学修复相比,前者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

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

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

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

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硫细菌等是生产者;

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成分;

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昆虫时为消费者。

2.C 解析:

草→鼠→猫头鹰;

草→鼠→蛇→猫头鹰;

草→鸟→猫头鹰;

草→昆虫→鸟→猫头鹰;

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共5条。

3.B 解析:

从图中三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生产者利用。

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

4.C 解析:

生态系统成分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该图未体现的成分有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5.D 解析:

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

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

6.A 解析:

在该食物网中,由于蚱蜢大量减少,必然导致蜥蜴和蛇的食物来源短缺,从而使其数量减少。

鹰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级消费者,由于失去了原先占有的一个营养来源,于是鹰将增加对兔和相思鸟的捕食,这样就会导致食草虫的天敌(相思鸟)数量减少,进而使食草虫的数量增加。

7.C 解析:

图中应有4条食物链。

鹰在这4条食物链中可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即鹰共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蛇和鹰因都捕食相思鸟而存在竞争关系,又因鹰捕食蛇而存在捕食关系。

若兔大量减少,鹰可更多地以相思鸟和蛇为食物,所以鹰不会大量减少。

8.B 解析:

食物链表示为甲→乙→丙;

乙、丙都为消费者;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9.C 解析: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除大型植物外,还有自养型鞭毛虫;

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

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二、三、四、五共4个营养级。

10.A 解析:

分析图可知,图示的各种成分既有生物,也有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群落应指该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

在这个图中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不能与蝉构成竞争关系;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蛇处于第五营养级,是四级消费者。

11.

(1)7 I、D、A A和D

(2)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

(3)C 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解析:

(1)图中从白杨树开始的食物链有5条,从苔类开始的食物链有2条。

初级消费者为B、C、G、E、F,以它们为食物的I、D、A则是次级消费者。

A以D为食物,两者又都以C、G为食物,故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2)E是A的食物,但A还可以C、D、G、F为食物,所以E大量减少,对A的数量无明显影响。

(3)从图2可知,物种A的食物中C占的比例最大,故若除去全部的A,则C的数量会明显增多而成为优势种。

因苔类、C、G、I都是生活在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