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7033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作业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

269

30

34

灌木

3

12

19

乔木

14

23

总计

56

76

A.上述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B.数据表明灌木和乔木的出现,可能为更多的阴生草本植物提供生存环境

C.数据表明,弃耕农田在演替过程中的第一年该群落不可能具有垂直结构

D.表中的数据大多是采用样方法获取的

由于该群落演替是从弃耕农田开始的,故群落演替的类型应为次生演替,A正确;

数据表明灌木和乔木的出现,可以为阴生植物遮挡阳光,因此可能为更多的阴生草本植物提供生存环境,B正确;

第一年,草本植物有28种,存在垂直结构,C错误;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D正确。

3.(2018·

河南郑州模拟)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

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

B.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

C.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

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

甲+乙+丙

选A。

富集作用是指重金属、农药等不易被人、动物分解的物质随着营养级别增高积累量也会增高,由题意可知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而引发“痛痛病”,所以人类要预防该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A正确;

丙营养级所含镉浓度最高,说明丙营养级最高,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B错误;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必须有分解者,C错误;

由题可知,丁营养级镉浓度最低,应为第一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了流入下一营养级,还有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几个方面,故丁>

甲+乙+丙,D错误。

4.(2018·

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査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査值偏大

B.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不能体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合理利用资源

C.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会在鱼塘中呈现“J”型数量增长

D.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a+c)

选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小鱼不能被捕捞,进而导致调查值偏小,A错误;

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

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的食物非常充足,但是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鱼种甲在鱼塘中将呈现“S”型数量增长,C错误;

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c),D错误。

5.(2018·

河北唐山一模)某水域整个夏季的水温一般不高于18℃,研究全球变暖和红藻入侵对该水域中蔓草生长的影响。

将3份蔓草置于3个桶中,C桶中没有红藻,L桶中有少量红藻,H桶中有大量红藻,在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3个桶中蔓草相对生长速率如下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通常情况下温度会影响蔓草生长

B.红藻和温度对蔓草生长有复合影响

C.该水域中少量红藻入侵会促进蔓草生长

D.若不考虑温度影响,红藻会抑制蔓草生长

选D。

C桶中没有红藻,只有蔓草,通过C桶中蔓草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率可知,温度会影响蔓草生长,A正确;

根据题意和题图3个桶中的蔓草的生长情况可知,红藻和温度对蔓草生长有复合影响,B正确;

该水域中的水温一般不高于18℃,图中18℃条件下,L桶(有少量红藻)中的蔓草生长速率最快,说明该水域中少量红藻入侵会促进蔓草生长,C正确,D错误。

6.(2018·

广东佛山综合能力测试)青藏高原植物生长主要受自然温度和人类放牧的影响。

牧草的生长季有返青、开花、结实和枯黄等物候时期组成,生长季的变化与否能够反映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研究者比较了放牧与围封对高山蒿草的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A.高山蒿草的生长季随围封时间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

B.放牧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方向

C.围封可以提高高山蒿草的种群密度,但不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

D.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全面采取围封、禁牧的措施

据图分析,高山蒿草的生长季随围封时间延长,可能是由于缺少了人类放牧,地表温度变低造成的,A正确;

放牧不一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方向,B错误;

围封可以提高高山蒿草的种群密度,可能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C错误;

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采取适度围封,适度放牧的措施,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8·

河北邢台一中高三模拟)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

实验简要过程如下:

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样地(相距30km),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12只/hm2。

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______________,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不同密度种群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μg/mL)

繁殖时期

种群Ⅰ

种群Ⅱ

种群Ⅲ

繁殖初期

0.09

0.11

繁殖盛期

0.10

0.08

繁殖中期

0.06

繁殖末期

0.07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

(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高原鼠兔密度约为________(取整数),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为b,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影响,所以自变量是种群密度,对照实验中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应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2)由于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N∶M=n∶m,则有N∶26=17∶2,得出N=221只,样地3的面积为10hm2,因此样地3种群密度为221只/10hm2≈22只/hm2。

分析曲线图可知,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增加密度梯度。

(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

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

答案:

(1)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

(2)不是 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

(3)22只/hm2 增加密度梯度

(4)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

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

8.(2018·

广东江门高三调研测试)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鸟类丰富度(种)

平均种群密度(只/hm2)

次生杂木林

55

11.5063

灌丛

51

16.3581

农田

21

3.9417

人工马尾松林

14.3857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鸟类一般属于__________。

次生杂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丰富度最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分析可知,________是捕食者。

甲、乙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了群落内部的______________。

(1)鸟类一般以植物或动物为食,属于消费者。

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次生杂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其营养结构简单,物种数量少,故表中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丰富度最低。

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故表中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

(3)分析题图可知,甲种群的数量较多,乙种群的数量随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

甲种群的数量增加,进而使乙种群的数量增加,乙种群的数量增加又使甲种群的数量降低,体现了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

(1)消费者 水平

(2)营养结构最简单 食物和栖息空间(答案合理即可)

(3)乙 负反馈调节

9.(2018·

山东烟台高三适应性练习)消费者的同化量主要用于三种生命活动:

①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

②用于避免被捕食;

③用于繁殖后代。

假设①+②+③=E,下图表示消费者的能量E的三种分配类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消费者的摄入量扣除______________即为同化量。

从图中可看出,若某种生物与其他生物竞争、避免被捕食的过程越激烈,则其用于______________的能量所占的百分比相对就越少。

(2)欧洲野兔进入澳大利亚初期,种群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其能量E分配情况最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类型。

欧洲野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农田鼠害严重,鼠群的能量E分配属于A类型。

在生产中可采取______________措施使鼠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使其能量E分配转为____类型,进而控制鼠害,防止粮食减产。

(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即消费者的摄入量扣除粪便量即为同化量。

从图中可看出,若某种生物与其他生物竞争、避免被捕食的过程越激烈,浪费的能量就越多,则其用于繁殖后代的能量所占的百分比相对就越少。

(2)欧洲野兔进入澳大利亚初期,种群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说明欧洲野兔进入澳大利亚初期,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充足,没有天敌,动物同化的能量更多用于繁殖后代,而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和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需的能量较少,因此其能量E分配情况最可能是图中的A类型。

(3)从题图分析,为防治农田鼠害,可考虑引入捕食、寄生等关系的动物天敌,以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使其能量E分配转为C(高捕食影响)类型,进而控制鼠害,防止粮食减产。

(1)粪便量 繁殖后代

(2)A 空间、资源充足,没有天敌,动物同化的能量更多用于繁殖后代

(3)引入天敌 C

10.(2018·

江西新余期末质检)新余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仙女湖生态系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研究。

(1)该湖泊中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据此推测,在这段研究期间,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____,该营养级能量分配去向除了未利用的,还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依次类推。

(2)若为了改善水系景观,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少数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则该湖泊生态系统消除少量城市生活废水的能力会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湖泊曾发生过水华,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并覆盖水面使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

另一原因是水中生物大量死亡,导致__________(填“需氧型”或“厌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

水中含氧量降低和藻类分泌的毒素都会进一步引起水生动物死亡,加剧水体的污染,形成________(填“负反馈”或“正反馈”),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4)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控制洪水、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研究湖泊的边界和范围属于____________水平的研究。

(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三种类型。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400∶400∶400=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该鱼种群处于该湖泊中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所以该营养级能量分配去向除了未利用的,还应包括分解者分解和自身呼吸消耗。

(2)若为了改善水系景观,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少数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则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被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减弱,进而导致该湖泊生态系统消除少量城市生活废水的能力会减弱。

(3)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并覆盖水面使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

另一原因是,水中生物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

水中含氧量降低和藻类分泌的毒素都会进一步引起水生动物死亡,加剧水体的污染,形成正反馈,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4)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控制洪水、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研究湖泊的边界和范围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

(1)稳定型 分解者分解和自身呼吸消耗

(2)减弱 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3)需氧型 正反馈

(4)间接 群落

11.(2018·

湖南常德期末)某河流干涸后若干年内,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1所示。

(1)该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体现了该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________现象,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物种③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使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3)对该群落中某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图中表示该动物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4)经观察和测定,灌木丛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其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如图3所示。

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________营养级。

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调查沙氏变色蜥的种群密度时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5)树木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价值。

(1)该群落演替在具有一定土壤条件下进行,属于次生演替。

(2)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垂直结构,表现为草本、灌木和乔木分层分布,三个物种之间竞争光照、无机盐等,种间关系为竞争。

物种③为乔木,乔木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3)据图2可知,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为K,种群数量为K/2时,即为a点时,该动物种群增长最快。

(4)据图可知,沙氏变色蜥在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三、四营养级。

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d+e)/a。

沙氏变色蜥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沙氏变色蜥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5)树木造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次生演替 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分层 竞争 栖息空间和食物 (3)a (4)三、四 (b+d+e)/a 标志重捕法 (5)直接和间接

12.(2018·

陕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人工基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对污水进行净化。

下图为人工湿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植物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________结构。

(2)相比其他污水处理方式,人工湿地具有成本低、净化率高的特点。

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流入上行池,在上行池中可以养殖一些鱼、虾等水生动物,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某调査小组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图甲中的Ⅰ和Ⅱ分别表示鲤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则在________点时,鲤鱼的数量达到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鲤鱼的____________。

②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其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____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③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考虑污水中有机物的影响)为______________。

(3)科研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挺水植物如香蒲、美人蕉等能够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

也能开鲜艳的花,吸引昆虫。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1)湿地植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①图甲是淡水河中鲤鱼在调查期间出生率(Ⅰ)和死亡率(Ⅱ)的变化曲线,c表示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因此鲤鱼的种群个体数达到生活环境最大负荷量的时间点是c。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②根据以上分析,A是生产者,所以其固定的能量为7.5×

106J/(m2·

a),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还有污水中有机物含有的能量,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③能量流动在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即1.5×

106÷

(7.5×

106)×

100%=20%。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1)生产者 水平

(2)①c 种群密度 ②7.5×

a) 大于 ③20%

(3)信息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