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97112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设备安装细则.doc

孔雀新城·锦园工程

(机械设备安装)

廊坊市博科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会签页

编制日期:

编制人:

审批人:

目录

一、工程概况…………………………………1

二、监理细则编制依据………………………1

三、监理工作目标……………………………1

四、工作流程图………………………………2

五、监理工作控制要点………………………4

六、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11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廊坊市固安县城北,永和路东侧孔雀大道南侧。

建设单位:

固安京御幸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本工程锦园分为19#楼22#楼23#楼27#楼28#楼29#楼其中27#28#楼为地上21层地下1层,19#楼为地上21层地下2层其余各楼均为地上27层地下2层。

总建筑面积约96888.95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9597.66平米,地下建筑面积7291.29平方米。

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质量目标合格工程。

本工程设计防火分类为一类,地下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上耐火等级为一级;合理使用年限50年;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

7度屋面防水等级一级,地下室防水等级是二级。

二、监理细则编制依据

1、已批准的工程监理规划

2、合同文件、设计文件

3、现行规程、规范、标准、法规及规章制度(GB50231-2009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验收通用规范)。

4、施工组织设计

三、监理工作目标

1、工程质量符合GB50231-2009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验收通用规范要求。

2、施工合同约定的标准。

四、工作流程图

1、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控制基本程序

承包单位填写

《工程物资进场报验表》

方法:

1.审核证明资料

2.到厂家考察

3.进场材料检验

4.进场验证

不合格

监理工程师审核

承包单位另选

承包单位使用

2.分项、分部工程签认基本程序

承包单位达到分项工程报验条件进行自检

承包单位填写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分项、分部工程施工报验表》

承包单位

进行纠正

监理工程师审查

不合格

监理工程师签认分项工程

承包单位继续施工达到分部工程

验收条件自检

承包单位填写《分项、分部工程施工报验表》

承包单位

进行纠正

监理工程师审核

不合格

总监工程师签认分部工程

五、监理工作控制要点

1、质量预控要点:

(1)熟悉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掌握设备安装特点,关键部位及安装技术要求。

(2)审核施工作业设计和施工方案。

重点审核选用的规范标准是否正确。

选择的施工方法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质量保证措施是否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审查焊工上岗证,焊工必须经考试合格并取得合格证书,持证焊工必须在其考试合格项目及其认可范围内施焊,并审核证件与有效期限。

(4)审查进场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

1)出厂合格证。

2)质量证明书,其中说明:

①设备结构的零件或受压元件材料的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

②受压零部件的探伤合格证。

③压力容器类设备的焊接质量检查合格证,耐压试验及气密试验的合格证。

3)压力容器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证书。

4)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

5)进口设备应提供商检证明和中文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

6)主要设备应有安装使用说明书。

(5)设备进场后,应由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必要时约定供货单位参加)共同开箱检验并做好记录,填写《设备开箱检验记录》(表C4-3)。

主要检验内容包括:

1)设备随机文件是否齐全;

2)实际进场备件与附件数量、规格和型号等是否与设计图纸相符;

3)物资外观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或规范规定;

4)按规定应提供的检测、试验报告是否齐全。

2、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和监控项目

设备安装的中心坐标、标高及水平度、地脚螺栓、垫铁、联轴节的找正、齿轮装配

3、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

设备基础

(1)设备安装前应对设备基础的位置、几何尺寸和质量进行复检。

(2〕预埋螺栓的螺纹和螺母应保护完好;放置垫铁部位的表面应凿平。

(3〕设备就位前应按施工图和有关建筑物的轴线或边缘线及标高线,划定安装的基准线。

(4〕互相有连接、衔接或排列关系的设备,应划定共同的安装基准线。

必要时,应按设备的具体要求,埋设一般的或永久的中心标板或基准点。

(5〕设备找正、调平的定位基准面、线或点确定后,设备的找正、调平均应在给定的测量位置上进行检验;复检时亦不得改变原来测量的位置。

(6〕设备的找正、调平的测量位置,当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宜在下列部位中选择:

1〕设备的主要工作面;

2〕支撑滑动部件的导向面;

3〕保持转动部件的导向面或轴线;

4〕部件上加工精度较高的表面;

5〕设备上应为水平或铅垂的主要轮廓面;

6〕连续运输设备和金属结构上,宜选在可调的部位,两侧点间距离不宜大于6m。

地脚螺栓、垫铁

(7〕埋设预留孔中的地脚螺栓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脚螺栓在预留孔中应垂直,无倾斜。

2〕地脚螺栓任一部分离孔壁的距离a应大于15mm;地脚螺栓底端不应碰孔底。

3〕地脚螺栓上的油污和氧化皮等应清除干净,螺纹部分应涂少量油脂。

4〕螺母与垫圈、垫圈与设备底座间的接触匀应紧密。

5〕拧紧螺母后,螺栓应露出螺母,其露出的长度宜为螺栓直径的1/3~2/3。

6〕应在预留孔中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时拧紧地脚螺栓,各螺栓的拧紧力应均匀。

(8〕找正调平设备用的垫铁应符合各类机械设备安装规范、设计或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设备常用的斜垫铁和平垫铁可按规范(GB50231-98)附录五选择。

当设备的负荷由垫铁组承受时,垫铁组的位置和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个地脚螺栓旁边至少应有一组垫铁。

2〕垫铁组在能放稳和不影响灌浆的情况下,应放在靠近地脚螺栓和底座主要受力部位下方。

3〕相邻两垫铁组间的距离宜为500~1000mm。

4〕每一垫铁组的面积,应根据设备负荷,按下式计算:

5〕设备底座有接缝处的两侧应各垫一组垫铁。

(9〕使用斜垫铁或平垫铁调平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承受负荷的垫铁组,应使用成对斜垫铁,且调平后灌浆前用定位焊焊牢,钩头成对斜垫铁能用灌浆层固定牢固的可不焊。

2〕承受重负荷或有较强连接振动的设备,宜使用平垫铁。

(10〕每一垫铁组宜减少垫铁的块数,且不宜超过5块,并不宜采用薄垫铁。

放置平垫铁时,厚的宜放在下面,薄的宜放在中间且不宜小于2mm,并应将各垫铁相互用定位焊焊牢,但铸铁垫铁可不焊。

(11〕每一垫铁组应放置整齐平稳,接触良好。

设备调平后,每组垫铁均应压紧,并应用手锤逐组轻击听音检查。

对高速运转的设备,当采用0.05mm塞尺检查垫铁之间及垫铁与底座面之间的间隙时,在垫铁同一断面处以两侧塞入的长度总和不得超过垫铁长度或宽度的1/3。

(12〕设备调平后,垫铁端面应露出设备底面外缘;平垫铁宜露出10~30mm;斜垫铁宜露出10~50mm。

垫铁组伸入设备底座底面的长度应超过设备地脚螺栓的中心。

(13〕当采用座浆法放置垫铁时,座浆混凝土配制的技术要求及施工方法,宜符合本规定附录七的规定。

装配

(14〕装配前应了解设备的结构,装配技术要求。

对需要装配的零、部件配合尺寸、相关精度、配合面、滑动面应进行复查和清洗处理,并应按照标记及装配顺序进行装配。

(15〕清洗后,设备零、部件的清结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目测法时,在室内白天或在15~20W日光灯下,肉眼观察表面应无任何残留污物。

2〕当采用擦拭法时,用清洗的白布(或黑布)擦拭清洗的检验部位,布的表面无异物污染。

(16)设备组装时,一般固定结合面组装后,应用0.05mm塞尺检查,插入深度应小于20mm,移动长度应小于检验长度的1/10;重要的固定结合面紧固后,用0.04mm塞尺检查,不得插入;特别重要的固定结合面,紧固前后均不得插入。

(17)螺栓头、螺母与被连接件的接触应紧密,对接触面积和接触间隙有特殊要求的,尚应按技术规定要求进行检验。

(18)有预紧力要求的连接应按装配规定的预紧力进行预紧,可选用机械、液压拉伸法和加热法;钢制螺栓加热温度不得超过400℃。

(19)螺栓与螺母拧紧后,螺栓应露出螺母2~4个螺距;沉头螺钉紧固后,钉头应埋入机件内,不得外露。

(20)有锁紧要求的,拧紧后应按其技术规定锁紧;用双螺母锁紧时,薄螺母应装在厚螺母之下;每个螺母下面不得用2个相同的垫圈。

(21)高强螺栓及其紧固件应配套使用。

旋紧时,应分两次拧紧,初拧扭矩值不得小于终拧扭矩值的30%;终拧扭矩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22)装配扭剪型高强螺栓应分两次拧紧,直至将尾部卡头拧掉为止,其终拧扭矩可不进行核算。

(23)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GB50231-98)规定。

(24)轴瓦的合金层与瓦壳的结合应牢固紧密,不得有分层、脱壳现象。

合金层表面和两半轴瓦的中分面应光滑、平整及无裂纹、气孔、重皮、夹渣和碰伤等缺陷。

(25)厚壁轴瓦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下轴瓦瓦背与相关轴承孔应接触良好,并应按设计文件规定检验接触要求;当无规定时,其接触要求应符合表5.6.2-1的规定。

2〕上/下轴瓦的接合面应接触良好.未拧紧螺钉时,应采用0.05mm塞尺从外侧检查接合面,其塞尺入深度不得大于接合面宽度的1/3。

3〕单侧间隙应为顶间隙的1/2~2/3。

4〕上、下轴瓦孔与相关轴颈的接触应符合表5.6.2-4的要求。

5〕配制的瓦口垫片应与瓦口面的形状相同,其宽度应小于瓦口面1~2mm;其长度应小于瓦口面1mm;垫片应平整无棱刺。

瓦口两侧垫片的厚度应一致;垫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与轴颈相接触。

(26)薄壁轴瓦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轴瓦与轴颈的配合间隙及接触状况应由机械加工精度保证,其接触面一般不允许刮研。

检查薄壁轴瓦顶间隙时,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

2〕瓦背与轴承应紧密地均匀贴合,用着色法检查。

轴瓦内径小于180mm的,其接触面积不应少于70%。

3〕装配后,在中分面处采用0.02mm的塞尺检查,不得塞入。

(27)轴颈与轴瓦的侧间隙可用塞尺检查;轴颈与轴瓦的顶间隙可用压铅法检查(5.6.4)。

铅丝直径不宜超过顶间隙的3倍。

(28)静压轴承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1〕液体静压轴承的装配,油孔、油腔应完好,油路应畅通。

节油器、轴承间隙不应堵塞。

轴承两端的油封槽不应与其他部位相通,并应保持与主轴的配合间隙。

2〕空气静压轴承装配前应检查,轴承内、外套的配合尺寸及精度应符合要求,两者应有30`的锥度。

压入后应紧密无泄漏;外圆与轴承座孔的配合间隙应为0.003~0.005mm。

(29)采用温差法装配滚动轴承时,轴承被加热温度不得高于100℃;被冷却温度不得低于-80℃。

(30)轴承外圈与轴承座或箱体孔的配合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对于剖分接合面应无间隙;轴承外圈与轴承座在对称中心线的120°范围内与轴承盖在对称中心线90°范围内应均匀接触,并应采用0.03mm塞尺检查,塞入长度应小于外圈长度的1/3。

轴承外圈与轴承座或开式箱体的各半圆孔间不得有夹帮现象。

各半圆孔的修帮尺寸应符合表5.7.3的规定。

(31)轴承与轴肩或轴承座档肩应靠紧;圆锥滚子轴承和向心推力球轴承与轴肩的间隙不得大于0.05mm,与其他轴承的间隙不得大于0.1mm。

轴承盖和垫圈必须平整,并应均匀地紧贴在轴承端面上。

当设备技术文件有规定时,可按规定留出间隙。

(32)装配轴两端用径向间隙不可调的、且轴的轴向位移是以两端限定的向心轴承时,应留出间隙C(图5.7.5)。

当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留出间隙可取0.2~0.4mm。

当温差变化较大或两轴承中心距L大于500mm时,其留出间隙可按下式计算:

(33)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双向推力球轴承的轴向游隙应按表5.7.6-1调整;双列和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在装配时,均应检查其轴向游隙,并应符合规范(GB50231-98)表5.7.6-2或表5.7.6-3的要求。

(34)向心轴承、滚针轴承、螺旋滚子轴承装配后应转动灵活。

当采用润滑脂的轴承时,装配后在轴承空腔内应加注65%~80%空腔容积的清洁润滑脂,但稀油润滑的轴承,不得加注润滑脂。

(35)单列向心球轴承、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装在轴颈上和轴承座内的轴向预紧程度(轴向预过盈量),应按轴承标准或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

(36)用压铅法检查啮合间隙时,铅条直径不宜超过间隙的3倍,铅条的长度不应小于5个齿距;对于齿宽较大的齿轮,沿齿宽方向应均匀放置至少2根铅条。

(37)用着色法检查传动齿轮啮合的接触斑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将颜色涂在小齿轮(或蜗杆)上,在轻微制动下,用小齿轮驱动大齿轮,使大齿轮转动3~4转。

2〕圆柱齿轮和蜗轮的接触斑点应趋于齿侧面的中部;圆锥齿轮的接触斑点应趋于齿侧面的中部并接近小端。

3〕可逆转的齿轮,齿的两面均应检查。

4〕接触斑点的白分率,应符合规范(GB50231-98)表5.8.7的规定,必要时可用透明胶带取样,贴在坐标纸上保存,备查。

(38)齿轮与齿轮,蜗杆与蜗轮装配后应盘动检查转动应平稳、灵活、无异常声响。

试运转

(39)设备试运转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设备及其附属装置、管路等均应全部施工完毕,施工记录及资料应齐全。

其中,设备的精平和几何精度经检验合格;润滑、液压、冷却、水、气(汽)电气(仪器)控制等附属装置均应按系统检验完毕,并应符合试运转的要求。

2〕需要的能源、介质、材料、工机具、检测仪器、安全防护设施及用具等,均应符合试运转的要求。

3〕对大型、复杂和精密设备,应编制试运转方案或试运转操作规程。

4〕参加试运转的人员,应熟悉设备的构造、性能、设备技术文件,并应掌握操作规程及试运转操作。

5〕设备及周围环境应清扫干净,设备附近不得进行有粉尘的或噪音较大的作业。

(40)设备试运转应包括下列内容和步骤:

1〕电气(仪器)操纵控制系统及仪表的调整试验。

2〕润滑、液压、气(汽)动、冷和加热系统的检查和调整试验。

3〕机械和各系统联合调整试验。

4〕空负荷试运转,应在上述一~三项调整试验合格后进行。

(41)机械和各系统联合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备及其润滑、液压、气(汽)动、冷却、加热和电气及控制等系统,均应单独调试检查并符合要求。

2〕联合调试应按要求进行;不宜用模拟方法代替。

3〕联合调试应由部件开始至组件、至单机、直至整机(成套设备),按说明书和生产操作程序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各转动和移动部分,用手(或其它方式)盘动,应灵活,无卡滞现象。

②、安全装置(安全联锁)、紧急停机和制动(大型关键设备无法进行此项试验者,可用模拟试验代替)、报警讯号等经试验均应正确、灵敏、可靠。

③、各种手柄操作位置、按钮、控制显示和讯号等,应与实际动作及其运动方向相符;压力、温度、流量等仪表、仪器指示均应正确、灵敏、可靠。

④、应按有关规定调整往复运动部件的行程、变速和限位;在整个行程上其运动应平稳,不应有振动、爬行和停滞现象;换向不得有不正常的声响。

⑤、主运动和进给运动机构均应进行各级速度(低、中、高)的运转试验。

其启动、运转、停止和制动,在手控、半自动化控制和自动控制下,均应正确、可靠、无异常现象。

(42)设备空负荷试运转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规范(GB50231-98)7.0.7规定机械与各系统联合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空负荷试运转。

2〕空负荷试运转中,应进行下列各项检查,并应作实测记录:

①、技术文件要求测量的轴承振动和轴窜动不应超过规定。

②、齿轮副,链条与链轮啮合应平稳,无不正常的噪声和磨损。

③、传动皮带不应大滑,平皮带跑偏量不应超过规定。

④、一般滑动轴承温升不应超过35℃,最高温度不应超过70℃;滚动轴承温升不应超过40℃,最高温度不应超过80℃;轨道温升不应超过15℃,最高温度不应超过100℃。

⑤、由箱油温最高不得超过60℃。

⑥、润滑、液压、气(汽)动等各辅助系统的工作应正常,无渗漏现象。

⑦、各种仪表应工作正常。

⑧、有必要和有条件时,可进行噪音测量,并应符合规定。

4、分项工程验收

承包单位在施工前要编制分部、分项工程验收计划。

一个分项工程完成并自检合格后,填写《分项/分部工程施工报验表》报监理部,监理人员对报验的资料进行审查,并到施工现场进行抽查、核查。

对合格的分项工程签认该分项工程审定结论,合格。

附:

a、分项工程质量自检验收记录

b、预检记录C5-2

c、隐蔽工程检查记录C5-1

d、设备强度严密性试验记录C6-19

e、设备单机试运转调试记录C6-2

六、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1、以施工合同中确定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等为依据,督促承包单位全面实现工程项目合同约定的质量目标。

2、以质量预控为重点,对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

3、对工程项目的人、机、料、法、环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监督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到位。

4、严格要求承包单位执行有关材料试验制度和设备检验制度。

5、坚持材料报验等监理程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准在工程上使用。

6、坚持本道工序质量不合格或未进行验收不予签认,下一道工序不得施工。

7、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坚持无方案不准施工的原则。

8、按监理规划的要求对施工过程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违规操作,消除质量隐患,跟踪质量问题,验证纠正效果。

9、采用必要的检查、测量和试验手段,以验证施工质量。

10、对工程的某些关键工序和重点部位施工过程进行旁站。

11、严格执行现场有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

12、建议撤换承包单位不称职的人员及不合格分包单位。

13、利用周例会、书面通知等形式强调、促进施工单位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要求施工单位必须执行“先自检,后报验”的程序。

对施工中出现的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及时发出监理通知书,要求施工单位制定整改及防范措施并监督处理。

14、以检测、试验数据为依据,严格执行验收规范的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隐蔽、检验批、分项工程,填写《不合格项处置记录》,要求承包单位整改。

经返工或返修后重新进行验收。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