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7749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0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5、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归属,五行生克乘侮

6、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气的展放运动,具有生发、舒展、柔和、曲直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火曰炎上:

气的上升运动,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土爰稼穑:

气的稳定,具有长养、生化、受纳、变化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金曰从革:

气的内收运动,具有沉降、肃杀、收敛、清凉、洁净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水曰润下:

气的下降运动,具有下行、滋润、寒凉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7、五行生克乘侮:

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与相侮

①五行相生:

五行之间存在着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②五行相克: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胜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③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五行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

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相对的。

④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五行乘侮:

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相同。

●五行相侮:

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相侮的次序是相乘次序的反向。

8、相乘相侮的关系

●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相侮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反方向的克制。

●在发生相乘时,可同时发生相侮;

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9、事物或现象的五行归类(在体、其华、开窍、在液、在志)

自然界

人体

小肠

长夏

湿

西

大肠

膀胱

例:

心与小肠相表里,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汗为液

1、藏象——藏于体内的脏器(形态结构与生理病理)反映于外的征象。

2、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3、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4、脏腑包括:

⏹五脏:

肝、心、脾、肺、肾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5、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心(阳中之阳)

主血脉、主神志。

心与小肠相表里,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①主血脉:

心具有化生血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主血:

分化血和运血。

化血,水谷精微通过心的功能化而为血。

运血,心气可推动血液运行。

⏹主脉:

心气可调控脉管舒缩,使血流通畅

血液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畅

②主神志:

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广义:

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肺(阳中之阴)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和肃降;

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肺与大肠相表里,在志为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2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

肺气向上向外的发散作用

●呼出体内浊气

●宣散卫气外达肌表,发挥保卫机体的作用

●布散精微上至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肃降:

肺气向下向内的通降与清肃的作用

●吸入自然界清气

●布散津液及精微到其他脏腑,以濡养之

●将体内代谢浊液下输膀胱

3通调水道:

肺通过宣发肃降对体内津液的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调节作用。

4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主治节:

肺能辅助心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

●脾(阴中之至阴)

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脾与胃相表里,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

1主运化:

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运化水谷:

脾对水谷的消化,对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

●运化水液:

脾有帮助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

2主升:

脾主升清:

脾可将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

脾主升举:

脾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内脏下垂。

3主统血:

脾有控制、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

●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

主疏泄,主藏血。

肝与胆相表里,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1主疏泄:

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调畅气机:

肝通过疏泄作用,可促进气不断运动,使升降出入有序。

●促进血和津液的运行:

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血、津液运行正常。

●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肝疏泄正常,调畅脾胃气机,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调畅情志:

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调和,情志活动正常。

●调节生殖机能:

肝疏泄正常,全身气机调畅,男子正常排精,女子正常排卵行经

2主藏血:

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肾(先天之本,五脏阴阳之本)

藏精,主水,主纳气。

肾与膀胱相表里,在志为恐,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

1藏精:

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

●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2主水:

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

3主纳气:

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

6、五脏的各自的重要地位

●心是五脏之大主(心者君主之官)

●脾胃是五脏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

●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肾为先天之本)

7、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胆

①贮存、排泄胆汁:

胆汁由肝之精血所化生,汇集于胆;

胆汁通过肝的疏泄作用注入肠中,可促进饮食物消化吸收。

②主决断:

参与调节人的精神活动,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胃

①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具有接受、容纳饮食物的作用;

胃可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②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小肠

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接受胃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

食糜在小肠内进一步被消化,分成水谷精微、残渣糟粕两部分。

②★泌别清浊:

水谷精微由小肠吸收,经脾转输至全身。

残渣糟粕经胃的通降作用,传送至大肠。

“小肠主液”:

小肠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水液。

小肠水液吸收的多少,与尿量有直接关系。

临床应用:

“利小便实大便”治疗泄泻。

●大肠

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使之形成粪便,并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大肠主津:

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多余水分,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

脾的运化功能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水液的吸收。

●膀胱

贮存和排泄尿液:

尿液的生成依赖肾的气化作用;

尿液贮存在膀胱依赖肾的固摄作用。

膀胱排尿功能依赖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

●三焦:

既是气道又是水道

三焦:

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有2种:

•六腑之三焦:

脏腑之间、脏腑内部的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

•部位之三焦:

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①运行元气:

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路。

②运行水液:

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

三焦的划分及生理特点

●上焦:

膈以上(心、肺,头面部,上肢)。

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

“上焦如雾”

●中焦:

膈以下、脐以上(脾胃、肝胆)。

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化生血液。

“中焦如沤”

●下焦:

脐以下(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

排泄糟粕和尿液。

“下焦如渎”

8、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脑:

主宰生命活动、与精神活动有关、主感觉与运动

●女子胞:

主月经、主孕育胎儿

9、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比较

脏腑

形态结构

功能

特点

五脏

实体性脏器

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六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受盛和传化水谷

泻精气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

贮藏精气

功能似脏

精、气、血、津液

1、精:

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狭义之精:

生殖之精。

广义之精:

体内一切有形的精微物质。

精的生成先天之精:

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

水谷之精。

后天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濡养脏腑,促进机体生理功能化生气血

2、气血津液:

脏腑生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3、气:

人体之气,是指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运动性。

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肾藏精

水谷之精气——脾胃运化

自然界之清气——肺司呼吸

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

激发、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促进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及排泄。

●温煦作用:

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促进血、津液正常运行;

维持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正常。

●防御作用:

抵御外邪入侵;

驱邪外出。

●固摄作用:

固摄血液,防止血液逸出脉外;

•固摄津液,控制其分泌与排泄,防止体液丢失;

•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耗损。

●气化作用:

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

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

气逆、气陷、气脱、气闭、气滞

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

脏腑之间在上者降,在下者升。

心肺在上宜降;

肝肾在下宜升

★气的分类:

A.元气:

发于肾,通过三焦流布全身。

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

激发调节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B.宗气:

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

走息道以行呼吸;

贯心脉以行气血;

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C.营气:

运行于脉内,通过经脉循行于全身。

化生血液;

营养全身。

D.卫气:

运行于脉外,布散周身。

温养脏腑肌腠;

调节汗孔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恒定;

抗御外邪。

4、血:

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

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离经之血:

逸出脉外之血。

血的生成:

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

肾精脾胃、心肺、肾功能失调→血虚

血的功能:

●营养滋润全身:

血循行于脉中,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地营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以维持其生理活动。

●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精神、神志、感觉、思维等精神活动,均是在脏腑功能活动中产生的,而脏腑功能的发挥又有赖于血的营养。

5、津液:

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

质地清稀,流动性大。

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

性质稠厚,流动性小。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津液的生成:

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需要多个脏腑综合调节,其中以肺、脾、肾为主。

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作用;

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

运载全身之气

6、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摄精;

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第五章经络

1.经络: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的通路

2、

经脉——十二正经组成: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奇经八脉组成: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督脉:

“阳脉之海”;

任脉:

“阴脉之海”;

冲脉:

“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

约束纵行的诸经;

阴维脉:

维络诸阴经;

阳维脉:

维络诸阳经;

阴跷脉、阳跷脉:

“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经脉——经别功能:

1)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2)能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形体部位和器官,补充正经之不足。

络脉——十五别络组成:

十二正经各有别络一支;

任、督二脉各有别络一支;

脾之大络。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称为“十二经筋”。

功能:

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

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防御外邪侵袭;

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

3、命名原则

4、走向交接规律

v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v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v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v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手三阴经。

5、表里关系

相表里两经的循行特点:

1)均循行于四肢内外两面的相对位置;

2)均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3)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6、流注次序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1、病因——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称病因。

2、现代中医临床常用分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疠气。

●内伤病因——包括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

●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等。

●其他病因——如外力伤、动物伤、意外伤、毒物伤、烧烫伤和冻伤、遗传病等。

3、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

2)季节性:

多与时令气候有关

3)地域性:

多与生活地域有关

4)环境性:

多与居处环境有关

5)相兼性:

既可单独亦可相兼致病

6)转化性:

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六淫小结

性质

性质

致病特点

风邪

阳邪

风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热(火)邪

其性炎上;

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

易生风动血;

易致肿疡;

暑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易扰神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燥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寒邪

阴邪

寒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寒性清澈;

湿邪

湿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3、疠气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病状相似

4、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内伤七情:

当七情过于强烈或长期持久,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发生时,称为内伤七情。

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惊、喜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恐伤肾

●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心主血而藏神;

肝主疏泄而藏血;

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易损伤其它相关脏腑:

五脏相互影响。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肝疏泄太过,横逆上冲,血随气逆

☐喜则气缓:

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悲则气消:

肺气抑郁,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

肾气不固,气泄于下

☐惊则气乱:

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思则气结:

脾气郁结、脾失健运

3)影响病情转归:

情绪舒畅,有利于康复;

情绪不佳,或情志剧烈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5、饮食失调病因:

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6、痰饮:

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一经形成,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影响机体,导致新的病证发生。

按性状分——痰、饮。

按所致病证分——有形痰饮、无形痰饮。

有形痰饮:

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有形的实质性痰浊饮液。

如:

呼吸道分泌的痰液。

无形痰饮:

虽视之不见、闻之无声、触之不及,但具有痰饮为患的病证特点的痰病。

晕眩、呕吐、心悸、神昏或癫狂、舌苔滑腻、脉滑等临床表现。

痰饮的致病特点:

阻滞气血运行;

影响津液代谢;

易扰乱神明;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

7、瘀血:

停滞于体内的血液,包括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和阻滞于脏腑经脉之中的血液,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瘀血致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

1)疼痛:

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

体表可见局部皮肤青紫肿胀;

体内可触到肿块,固定不移。

3)出血:

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4)望诊:

紫绀:

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

舌象: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5)脉象:

脉沉涩、细涩、弦涩或结代。

临床还可出现善忘、渴不欲饮、肌肤甲错等症状。

8、发病的主要病机:

正邪相争;

阴阳失调;

气机失常

第五章诊法述要

1、望诊:

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望全身(神、色、形体、姿态)

●望局部(五官、皮肤)

●望舌

●望排泄物

●望小儿指纹

2、望神:

神:

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包括人体各种生理活动以及表现于外的形征,如面色、神态、目光、言语、体态等,即广义之神;

二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狭义之神。

神表现为:

面色、神态、目光、言语、体态

●得神——有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失神——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之象。

●假神——是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3、望色:

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皮肤的颜色分青、赤、黄、白、黑五色。

正常面色——常色,人无病时的面部色泽。

病理面色——病色,人在疾病状态时发生异常改变的面部色泽。

主寒证、痛证、血瘀、惊风。

青主寒瘀痛惊风,寒痛面色苍白青,面见青灰心气弱,眉鼻唇青小儿惊。

主热证,有实热、虚热之不同。

亦可见于戴阳证。

面红主热分虚实,阴虚午后两颧赤,满面通红实热证,苍白颧红戴阳虚。

主脾虚、湿证。

面黄主虚又主湿,脾虚萎黄望可知,阴黄寒湿烟熏暗,阳黄湿热色如橘。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白主虚寒血亏证,淡白无华血不荣,晄白虚浮阳气弱,苍白阳脱阴寒凝。

主肾虚、寒证、血瘀、水饮。

面黑晦暗肾阳虚,阴寒水盛脉络瘀,焦干肾精久耗证,眶黑水饮带淋漓

4、望舌——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又称舌诊。

舌质——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又称舌体。

舌苔——舌体表面上产生的一层苔状物。

1)舌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

2)舌与心、脾胃有密切联系

舌为心之苗:

心主血脉,而舌的脉络丰富,心血上荣于舌;

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受心神的支配。

舌可以反映心、神的病变。

舌为脾之外候:

脾开窍于口,舌位于口内而司味觉,脾和则口能知五谷;

脾主运化,脾胃的运化情况能反映到舌上来,中医认为舌苔乃胃气薰蒸而成;

脾胃能化生气血,舌体赖气血充养,故舌象能反映气血的盛衰。

3)舌体各部分分属五脏:

舌尖属上焦心肺,舌中属中焦脾胃,舌根属下焦肾,舌两侧属肝胆。

5、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