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784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一文档格式.docx

言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

“盍③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

”颜渊曰:

“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

②颜渊、季路:

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侍:

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

③盍:

何不。

④裘:

轻暖的皮袄。

⑤憾:

遗憾。

⑥伐:

夸耀。

⑦施:

表白。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答案】A【解析】在“盍各言尔志”中“尔”是代词“你”的意思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答案】B【解析】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而B项中“之”表助词“的”。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8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2、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 

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13、“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孔子:

仁义 

子路:

重情义 

颜渊:

谦虚忠厚

【2016·

福建省龙岩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5分)

患 

盗 

刘敞

天下方患盗。

或问刘子曰:

“盗可除乎?

”对曰:

“何为不可除也?

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或曰:

“请问盗源?

“衣食不足,盗之源也;

政赋不均,盗之源也;

教化不修,盗之源也。

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

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此所谓盗有源也。

【注释】①顾:

只是;

②修:

贯彻得好;

③慢:

疏忽。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

①盗可除乎( 

    )

②衣食不足( 

   )

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8.下列句子中的“或”与“或问刘子曰”中的“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或长烟一空 

B.或王命急宣 

C.或以钱币乞之 

 D.或异二者之为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2)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10.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

(用原文回答)(3分)

(一)(15分)7.(3分)

①除:

清除(消灭)②足:

足够 

③箧:

箱子。

8.(3分)C9.(6分)

(1)只是偷盗是有根源(原因)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产生偷盗的根源,还担心会有盗贼吗?

”( 

2)就会攻打城镇、侵犯百姓成 

为盗贼(强盗)啊。

10.(3分) 

①衣食不足 

②政赋不均 

③教化不修

【参考译文】天下正忧心盗贼蜂起。

有人问我说:

“盗贼可以平息吗?

”我回答说:

“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

只是偷盗是有根源(原因)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产生偷盗的根源,还担心会有盗贼吗?

”那人又说:

“请问偷盗(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我回答他说:

“穿的吃的不足,是偷盗产生的根源;

徭役赋税不公平,是偷盗产生的根源;

道德教化不开展,是偷盗产生的根源。

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腰包开别人箱柜而成盗贼;

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

第三个根源(指道德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打城镇、侵犯百姓成为盗贼(强盗)啊。

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

福建省漳州卷】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8题。

(16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闰月,权亲攻皖城。

诸将欲作土山,添攻具,吕蒙曰:

“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

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①危之。

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②;

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

”权从之。

蒙荐甘宁升城督。

宁手持练,身缘③城,为士卒先。

既而张辽④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

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还屯寻阳。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窃:

私下里,私自。

②拔:

攻下;

攻取。

③缘:

攀援。

④张辽:

曹军将领。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 

) 

(2)见往事耳( 

(3)权从之 

( 

(4)闻城已拔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结友而别 

而伯乐不常有

B.但当涉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诸将欲作土山 

将以攻宋 

D.不能甚固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7.翻译下面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

(2)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吕蒙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

二、(16分)

5.

(1)了解

(2)重新(3)听从(4)听说(4分)

6.B(3分)

7.

(1)你说你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

(2)敌人城防已经修好,援兵必定到来,我们将不能夺取(皖城)。

8.甲文:

①鲁肃的惊叹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学有所成;

②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乙文:

③吕蒙推荐的甘宁身先士卒,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善荐人才;

④“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印证了吕蒙“外援必至”、“不移时可拔”的论断,侧面衬托出他的战略眼光,料事如神。

⑤孙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侧面表现出吕蒙的才略过人。

(5分,答出三点即可,只分析甲文或乙文最多得3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②谓孟尝君日:

“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

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

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

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

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

”孟尝君曰:

“善!

”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

齐策》)

【注释】①舍人:

侍从。

②鲁连:

战国时齐国人。

③曹沫:

春秋鲁庄公时武士。

④铫(yá

o)

鎒(nò

u):

古代除草的农具。

⑤之:

这里是用的意 

思。

⑥不肖:

没有才能。

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 

分)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11.文中鲁连委婉劝谏,意在告诉孟尝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 

9.拙则罢之/不肖则弃置之10.曹操举起三尺长剑,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1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这个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温公独乐园①之读书堂,文史万余卷。

而公晨夕所常阅者虽累数十年,皆新若手未触者。

尝谓其子公休曰:

“贾竖②藏货贝,儒家惟此耳。

然当知宝惜。

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曝其脑③,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

至于启卷,必先视几案洁净,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

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

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挟过,故得不至揉熟④其纸。

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

今浮屠、老氏⑤犹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

汝当谨志之。

【注】①独乐园:

司马光在洛阳所置之园。

②贾竖:

商人。

③脑:

线装书订线的部分。

④熟:

软。

⑤浮屠:

佛教徒僧。

老氏:

道教道士。

9.下列句中的“于”与“即设几案于当日所”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司马光对儿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译文】

司马光独乐园中的读书堂中,藏有文史类书籍一万多余。

其中司马光每天早晨常常阅读的书,虽然读了几十年,看上去都新得象是从没用手摸过一样。

司马光曾经对他的儿子公休说:

“商人们爱收藏钱财货物,儒家所收藏的,只是这些(书),应当知道要珍爱它们。

我每年在上伏到重阳期间,遇到天气晴朗的日子,就在那天设下几案,将那些书斜放在上面,晒穿订书的线。

所以虽然时间很长,书还是没有损坏。

说到打开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

有时候(不能端坐着看)需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但是担心手汗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穿订书的线。

每到看完一页,就用右手大姆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姆指相配合)捻起书页,这样翻过一页,因此可以不把纸弄烂。

我常看到你们翻书时直接用手指撮起书页,这很不合我的意思。

现在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们)尚且知道尊敬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们呢?

应该要记住我的话。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宗尝谓中书今岑文本①曰:

“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

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

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

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

”文本对曰: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

B《礼》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

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

②蜃:

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

③苏秦:

战国纵横家。

④董生:

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

讲学时以惟幕遮掩,以求专心。

⑤饬:

整理。

⑥懿:

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苏秦刺股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虽禀性定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燧动而焰发 

有地臆然而高

D.博学成而为美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分析】译文:

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

“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

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

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

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

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

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

岑文本回答说:

“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礼记》说: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

【解答】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

苏秦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股:

大腿;

②句意为: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知道:

懂得道理。

(2)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

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

A.前后句:

虽:

虽然;

B.前句:

以:

来.后句:

认为,以为;

C.前句:

而:

表顺承.后句:

表修饰;

D.前句:

为:

成为.后句:

给,替。

故选:

A。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

”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

“性”,本性;

“情”,情趣;

“饬”,整理.句意为:

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 

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解答.

他们共同的观点是:

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

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

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答案:

(1)①股:

②知道:

(2)A.(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

【点评】文言实词“名”的用法:

①名字,名称。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左忠毅公逸事》);

②命名。

而此独以钟名(《石钟山记》);

③名义。

二贵酋名曰馆伴(《<指南录>后序》);

④名声,名望。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 

仁》);

⑤著名的,闻名。

故虽有名马(《马说》);

⑥说明,说出.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一)(12分)

归氏二贤传

归有光

归氏二孝子,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孝子钺,字汝威。

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

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

“毋徒手,伤乃力也。

”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

孝子数困,匍匐道中。

比归,父母相与言曰:

“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

”又复杖之,屡濒于死。

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

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①不 

见。

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

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

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

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

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

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孝子绣,字华伯,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

与弟纹、纬友爱无间。

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

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

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

(有删改)

【注释】①摈(bì

n):

抛弃,排斥。

这里指被抛弃。

7.下列句中的“以”与“亦贩盐以养母”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策之不以其道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文中的两个孝子身份低微但品行高尚,作者为了宣传他们的事迹给他们写了传。

B.后母为了自己和孩子吃饱,在饭将熟时,怪罪归钺,让他父亲发怒,将归钺赶出家门。

C.归钺虽然年少时受后母虐待,但当后母生活困窘时,却关心、赡养她。

D.归绣因贩盐、卖麻发财暴富,在他的弟弟归纬多次犯事后,大力营救。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又复杖之 

杖:

②弟寻死 

寻:

③与弟纹、纬友爱无间 

间:

④纬以事坐系 

坐:

10.翻译下列句子。

(1)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

)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

(一)(12分)7.(2 

分)B8. 

分)D9.(4分)①杖:

用杖打;

②寻:

不久;

③间:

间隙,隔阂;

④坐:

犯罪。

(每个1分)10.(4分)

(1)(归钺)低下头,暗地里落泪,邻里没有人不同情(他)。

(得分点:

窃、怜)(2分)

(2)后母内心自感惭愧,最终被孝子的诚恳感动,跟随他生活(或:

听从他的意见)。

感、从)(2分)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0-11题。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

父期公,衡阳太守。

兄盛公,高尚不仕。

凝之慕老莱、严 

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州里重其德行。

州三礼辟西曹主簿 

,不就。

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

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

隐逸列传》,略有删改)

【注】仕:

做官。

辟:

征召。

主簿:

官职名。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②凝之悉散之亲属。

1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

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

8. 

D(2 

分)9. 

德:

维护(捍卫)国家尊严。

才:

他反驳时“避席”以对,显示庄严的态度。

引用“橘化为枳”的说法,用类比的方法机智反驳,巧用“得无”等词表达出揣度,疑问的语气,显得委婉,不使楚王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4分)10.①在野外建造了房屋,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就不享用。

(2分》②刘凝之把它们都分给了亲属。

(2分)11. 

重其德行。

(1分)不慕荣华;

安于俭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

文帝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释之治问。

农人曰:

“县人来,闻跸,匿桥下。

久,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

”释之奏当:

“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

“此人亲惊吾马,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释之曰: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若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厝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上良久曰:

“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略有删改)

【注释】①跸:

帝王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拜释之为廷尉 

(2)使骑捕之,属廷尉

(3)此人亲惊吾马( 

(4)民安所厝其手足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

(2)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12.你认为文帝和张释之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