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98322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接触网全过程施工工艺.doc

第十二章接触网平面图

接触网平面布置图是接触网主要设计文件之一,是施工中应用最广的重要设计依据,认真弄懂

和记清这些图例,学会看平面布置图对于我们掌握和了解线路情况,指导施工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节接触网图例

接触网的各种设计图是以机械制图或工程制图学为基础,加上接触网的各种特殊制图标记所组成,接触网图例:

第二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

识别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图是掌握接触网施工的最基本技巧之一,除了要懂得接触网的图例及工程制图处,还要对接触网专业表示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分别介绍站场、区间及隧道内接触网平面布置图。

一、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

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实际路状态相符,其比例一般大站为1:

1000,小站为1:

2000。

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上应包括:

1、全部电化股道(近期及远期)、与接触网架设有关的非电化股道。

2、股道编号及线间距、(股道编号应与运营部门编号一致)。

3、道岔编号、型号及出站道岔的中心里程(道岔编号与型号应与实际状况相符,不符的需做出说明);

4、曲线起讫点,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及总长;

5、桥梁名称、中心里程、总长、孔跨式样及结构型式;

6、隧道名称、起讫里程及总长;

7、涵管、虹吸管、平交道、地道、天桥、跨线桥、架线渡槽等中心里程及高度、宽度;

8、站场的名称、中心里程、站台范围及与架设接触见解关的建筑物(如站舍、雨棚、仓库、搬道房、水鹤、起、煤台及上下挡墙等);

9、进站信号机的位置及里程。

站场平面布置图图面上应主要内容有:

1、支柱(钢柱、钢筋混凝土柱)跨距、位置、号码及数量。

2、支柱类型及侧面限界。

3、锚段号、锚段长度及起讫杆号、下锚方式;

4、地质备件、基础及横卧板。

5、拉出值(拉出方向、拉出值大小)及导线高度;

6、支持装置及安装图号、软横跨节点;

7、设备安装及其位置(结、限界门、避雷器、隔离开关分段分相绝缘器等);

8、附加导线的走向、位置;设备及安装图号;

9、起测点位置及校核点;

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中的说明应包括:

1、设计依据及现场测量时间、修改说明等。

2、采用的悬挂类型,正线是哪一股道。

3、站场内悬挂点接触线工作支高度(特殊情况应在图中做特殊说明)

4、道岔编号、型号及定位情况。

5、支柱接地情况(双接地、单接地、是否经火花间隙等)。

6、图中数字的计量单位。

7、支柱防护要求。

8、特殊设计及特殊说明。

站场平面布置图举例:

二、区间接触网平面布置图

区间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与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基本相同,区间接触网平面布置要比站场简单,它的比例一般为1:

2000。

在复线区段区间平面布置图上应标明上下行区间,在线路并行的情况下,支柱布置可考虑在线路的同一垂直面上。

无论站场和区间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上均包括材料表,材料表的内容有:

1、接触线类型及长度(站场一般应分2种类型)

2、承力索类型及长度

3、附加导线类型及长度

4、支柱类型及数量(站场包括钢柱类型及数量)

5、横卧板类型及数量,站场包括软横跨柱用横卧板类型及数量、基础类型及数量)

6、隔离开关类型及数量

7、避雷器类型及数量

8、限界门数量

9、分相绝缘器数量(站场包括分段绝缘器)

10、吸流变压器类型及数量

11、附加导线的肩架类型及数量

12、各种安装图号的统计(站场包括软横跨节点的统计)

区间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应标明敬意信号机的位置,在实际施工时注意对信号机位置的核对。

区间接触网支柱一般从站场四跨外第一根支柱算起,其工作量统计从1号柱开始,而接触悬挂长度则应根据锚段长度累计。

隧道内接触网平面布置图

三、隧道内接触网平面布置图是专供隧道接触悬挂使用的,隧道内平面布置图中主要内容有:

1、悬挂点间跨距;

2、悬挂点的数量及位置;

3、安装埋入孔的位置;

4、定位点的配置;

5、拉出值的大小;

6、锚段关节及中心锚结的具体位置。

隧道内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的说明应包括:

所设计区段隧道的净空高度,所采用的悬挂类型,是否需要对隧道进行开挖,开挖的尺寸及位置。

第十三章、施工测量

接触是把图纸上的内容和线路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即把施工图纸上的支柱,基础及隧道悬挂点等接触网建筑物的位置,落实到具体施工地点。

为挖坑作业,隧道打孔作业提供依据,并核定接触网设计平面图与现场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初步检验设计是否合理、有无遗漏、缺陷和错误等。

接触网施工测量主要是指线路的纵向测量,即支柱,基础纵向位置的测量。

定位测量(即坑位测量)是在基坑开挖时进行,故此章不介绍。

施工测量是接触重要的工序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以后的立杆、架线、调整等工作,甚至关系着接触网建成后运营的好坏,因此,测量前要熟悉图纸,了解设计原则和有关规程,向工务、电务关部门了解并索取线路有关资料,地下埋设情况以及铁路附近的架空线路等资料。

做好人力和。

测量过程中,做详细记录。

第一节区间杆位测量

一、测量方法及步骤

1、由测量起点出发,使用钢尺拉链沿接触网支柱侧的钢轨轨面进行测量。

测量起点在接触网平面图已标出,一般选择在站场最外侧道岔的标准定位处,或是大型建筑物处如:

桥梁、隧道等。

由于设计图所注跨距是以线路中线标注的,故曲线地段采用按弦长测量加修正值的办法为宜,修正值见表13-1。

注:

1、拉弦线测量,钢尺置于钢轨面上;

2、曲线处侧测量时,应将跨一正修正值;

3、曲线内侧测量时,应将跨一负修正值。

2、根据设计图标注的测量起点,沿前进方向按设计跨出下一根接触网支柱的座标用粉笔在钢轨面画出位置,并在轨枕上写清标记。

然后,由专人用白色油漆在轨腰上书写标记,书写前轨腰锈蚀要擦净,字体要端正,标记要醒目。

标记内容包括:

顺线路方面支柱中线标记;杆号;支柱或钢柱型号;基础型号;支柱侧面限界;底板、横卧板数量。

1、测量中,遇有大型建筑物,如桥、隧、立交道口时,应分段进行闭合,其精度要求为1:

2000,如有差错应写明原因,必要时加以复测确认,由于涵洞、平交道口、公里标、曲线标等固定建筑里程,往往不够精确,测量中仅供参考,不得作为根据来修正测量结果。

2、对挖坑困难、影响路基安全或支柱稳定的区段,如支柱位于高路堤,上下挡墙、排水沟中、桥梁两端等处时,应作出相应的、准确的线路横断面图,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办法,处理措施或提出变更意见。

3、信号机位置应事先与信号专业部门联系派人赴现场共同确认,以便按规定调整接触网杆位,满足信号显示要求。

4、注意与架空线路及架空建筑物,机械化养路作业平台的干扰,尽量调整支柱位置远离之,以减少拆迁和特殊处理的工作量。

5、分相绝缘器位置宜事先征得运营单位的确认,供电分界点应与工务分界点里程一致。

6、桥支柱与避车台干扰时,宜将支柱移到对侧或调整跨距。

7、发现设计图与现场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或有明显不合理以及遗漏时(如曲线里程不符,锚柱拉线位于平交道口、锚段关节的转换柱跨距过大、限界门遗漏等),宜采取以下措施:

a、按现场实际情况变更跨距,事后补办设计变更手续。

b、如情况复杂,不易在现场变更,应提交设计部门,待设计变更后补测。

第二节站场杆位测量

一、测量方法及步骤

1、一般以正线为基线进行中线测量,必要时也可使用与正线平行的直线站线作测量基线。

测量时,一般从区间锚段关节衔接处或测量起点(一般选自站场最外道岔的标准定位处)开始,在基线上拉钢尺,腕臂柱测量方法与区间相同,软横跨柱则用经纬仪或测量绳测出杆位点的基线垂线(或曲线的法线)测出站场软(硬)横跨柱位,在最外侧钢轨轨道腰书写标记,标记格式与区间相同。

附:

采用测量绳测基线垂线(或曲线的法线)的方法:

数学原理:

等腰三角形的高垂直平分底边。

设A点为正线柱位里程。

令AB=ACOB=OC或O'B=O'C

则:

OO1为A组软(硬)横跨柱中线。

2、定测应在初测中提出的问题、解决办法落实后进行,一个站场不宜分批分段、测量施工;以免造成大返工。

为了尽量避免差错,提高测量效率,可按以下原则分步进行:

a、先测道岔区,后测股道区;

b、先测控制柱,后测一般柱;

c、软(硬)横跨信(基础)应成对定位,当一侧柱(基础)位有干扰,且处理方案未落实时,另一测信(基础)不得定位。

3、道岔柱的标准定位;

对于单开道岔,定位柱位于道岔导曲线外侧两线间距为690毫米处、此时道岔柱两股道拉出值均为375毫米)。

标准定位时,支柱与道岔,线岔的相对位置见表13-2。

注:

复式交分道称中心与接触网线岔中心重合。

对于复式交分道岔,定位柱位于两线路中心距离为167(1:

9道岔)125(1:

12道岔)毫米处(接触网交叉点位于线路的对称中轴上方),如图13-5。

4、道岔柱非标准定位时,单开道岔一般取导曲线外侧两线路中心距离400-700毫米处,复式交分道贫取距道岔中心1.5-2.5米处,支柱位置应满足以下两点:

a、线岔交叉点和定位点均需在责任要岔线的受电弓工作范围内,且不超过最大拉出值450毫米的区域。

b、线岔交叉点电弓与另一导线的如触点(受电弓中心630毫米)的距离,必须控制在一个安全长度内,以保证不刮弓。

根据经验,认为该安全长度约7.5米(即12号交复式道岔始触点岔的距离)。

二、注意事项

1、线路改造工程尚未竣工时,不宜进行定测,不得已时,应取得工务部门的交桩资料,进行现场交桩,并请设计人员共同参加,以便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2、应务部门提供既有线路起拨道量、标准、换岔型号、里程等资料。

3、对以下重点杆位应注意进行校核:

a、道岔定位柱尽可能位于满足标准定位处;

b、站台柱是否影响交通,对站台美观有无影响,与风雨棚及其基础有无干扰;

c、锚柱拉线是否妨碍交通,或影响板道等站方作业;

d、地道口附近支柱是否影响交通,与其基础有无干扰;

e、变电所(或分区亭)供电线柱或合架柱是否得当,供电线、回流线、跨越建筑物距离是否够;

f、分相绝缘器位置宜取得运营单位确认;

g、吸流变压器台各引线与建筑物距离是否够;

h、信号机前支柱是否影响信号显示;

i、平交道口附近支柱,宜尽量使道口接近跨中;

j、支柱上方有高压线时,应根据电压确定其与支柱间的最小距离;

k、位于股道间的支柱,应考虑拉线是否侵入限界。

第三节隧道悬挂点、定位点测量

隧道测量除应携带必要的常用测量工具外,还需隧道测量仪一台,竹竿其中一根顶端绑小油刷)、水平尺一把、调整木块一个、线坠一个、矿灯若干。

隧道内的悬挂形式分为简单悬挂、链形悬挂两种,悬挂形式确定后,即可根据“隧道内接触网平面布置图”进行具体测量了。

一、悬挂埋入杆位置测量

1、按隧道接触网平面布置图,自隧道口开始,按跨次在轨面拉链测出悬挂点位置,在轨腰上写明标记,同时在隧道壁一侧相对位置面1.2米高处重复书写标记。

标记内容:

设计位置竖线、悬挂点编号(写在定位测方向,无定位时不写)。

例:

某隧道3号悬挂点、2号定位点的测量标记是:

轨腰标记:

隧道壁标记(白底黑字):

2、根据隧道悬挂装配图中埋入对线路的距离把一木板条横放在钢轨上悬挂点的测量标记处,用调整木块和水平尺把木板条调平,再将隧道测量仪放在木板条与埋入杆相应位置上,调好水平,接通电源,调整焦距使光束集中照隧道拱顶上成一点,该点即为埋入杆的孔位,用顶端绑有小油刷的竹竿,沾油漆在该点做出标记。

二、定位点测量

根据定位点的高度(一般直线到轨面,曲线到内轨轨面),用竹竿挑一线坠(线坠绳长度应略比定位点高度短一些)与钢卷尺配合(钢卷尺使定位点和悬挂点的距离保持为1米),在隧道壁上移动。

找出与轨面距离为定位点高度的一点,即为定位点位置,然后用油漆作出标记。

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地线眼的位置。

测量时应注意:

为了找平轨面,应垫木板不许垫石头,以免忘拿造成行车事故。

隧道内每组悬挂点、定位点,在保证正常安装位置前提下,其垂直线路方向的允许施工误差为+_100毫米,悬挂点埋入杆横向布置时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纵向布置时应与线路平行,其偏斜一般均不宜超过3度,应注意保持定位点与悬挂点距离为1米。

三、隧道门墙下锚测量

隧道门墙下锚测量指测定门墙下锚各固定螺(锚)栓的位置。

测量方法如下:

根据下锚补偿情况和隧道门墙是垂直的,还是侧斜1/10的门墙,选择相应的装配图。

首先用木板和水平尺将轨面高度引到门墙上,然后立好竹梯、测量人员站在梯子上,根据装配图中螺(锚)栓距线路的距离和面的高度等尺寸,画出各图定螺(锚)栓位置。

地线孔、限界架孔及断线制动器位置可在一次测量中全部测出。

隧道门墙下锚螺(锚)栓对线路距离与高度的允许误差为+_100毫米。

四、注意事项

1、悬挂点处拱顶如遇有漏水、严重渗水、石缝或不周断面接磋处时,应调整跨距避开之。

2、遇有不规则断面时,应将悬挂点处断面主要尺寸测出,并绘制断面简图。

主要尺寸包括:

拱顶高度,定位点至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等,以供予制、安装配件之用。

3、当采用隧道作业车定位钻孔时,只需将作业车钻孔台架对准隧道壁测量标,通过台架风枪位置直接定位钻孔。

第四节桥梁测量

桥梁测量是测定桥钢柱地脚螺栓或桥支架锚栓在桥墩台的布置。

桥梁测量工具

注:

螺栓框架是桥梁测量和灌注螺栓的常用工具。

框架依据桥支柱或桥支架的螺栓位置制做,边框用角钢焊成,根据孔眼位置焊上钢板,在规定位置上钻孔。

二、测量方法

1、当桥支柱直接安装在桥墩台上,其测量是用丁字尺卡在桥墩所对应的钢轨上,根据桥支柱类型不同和侧面限界算出桥支柱前排螺栓与线路中心的距离,在计算好的位置上吊下线坠,使框架的前排孔边线的线坠所对之处,摆正框架,各孔处即为桥支柱螺栓位置,核实无误后即可用油漆作上标记。

2、当桥墩台上,没有予留支柱位置,而使用桥支架时,则应在测量前搭好作业架,石拱桥上吊式作业架见图15-1。

桥墩名上吊式作业架见图15-2。

测量时作业人员应系好安全带。

用丁字尺卡在钢轨上,水平尺找平,按设计图中给定的尺寸,测出钢轨面至桥支架螺栓的距离,并使框架垂直线路对正桥墩中心,确认无误,用油漆画出螺栓位置。

第五节、测量记录及资料整理

一、测量记录表的绘制

测量记录是测量时重要的依据之一,在测量过程中,详细调查、了解本区段地形、土质、线路特征、干扰处理类型等概况,并设计图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初步检验等接触网设计图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初步检验接触网设计图是否合理,这些情况都要作详细记录。

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个几个方面:

1、了解支柱位置处是何种土质,填方、挖方情况与设计图纸是否相符,有无侧沟、盲沟及其它障碍物。

了解在现场浇制支柱基础的沙石和水源等情况,以确定以后挖坑方法、使用劳动组识。

2、向有关单位了解线路将来变化情况,作为施工时挖坑立杆和决定支柱侧面限界的依据。

3、检验实际里程与设计里否一致,里程是否闭合。

4、重点建筑物附近支柱位置是否合理(如站台、地道口、平交道口、立交桥、隧道口、桥梁、信号机等)。

5、道岔柱、锚段关节、分相绝缘器位置是否合理。

6、其他事项。

将上述了解的情况详细启示在事先准备好的测量记录表中,其格式见表13-4,必要时,应绘图说明。

二、应交资料

测量资料是改善设计、保证工程质量的基本依据,为确保后续工序的顺利开展,应提出齐全、可靠的测量资料。

1、测量日记:

内容包括时间、地点、负责人、参加者、主要记事等;

2、跨距变更表及简要说明;

3、支柱侧面限界变更表及简要说明;

4、土质及横卧板数量变更表。

5、排水沟改造杆号、数量,附面图及处理方案草图。

6、提特殊设计部门作特殊设计的项目表;

7、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说明。

第十四章、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包括接触网支柱坑、钢柱基础坑、拉线坑开挖等。

由于我国电气化铁路施工大部分是在运输繁忙的营业线路上,为了尽用线路时间,减少运输损失,并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挖坑作业具有点多、量少、分散的特点,因此接触网挖坑作业仍将以人工开挖为主。

基坑开挖方法应根据基坑土质不同而不同,根据经验,按路基土质类型,基坑开挖方法有以下四种:

1、硬土类:

包括变普通土、土夹石、硬土、砂岩、风化石等,这类土质密实,自结合力强,可采用坑的办法开挖基坑。

非雨季人工开挖,不会塌方,不需坑壁支撑防护。

2、碎石类:

包括石夹土、碎石、填方土等,这类土质自结合力不均匀,稳固性较差,适应于挖小坑,局部支撑的方法。

3、流沙、高水位土质类:

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护圈进行施工,类似沉井法。

采用此法可节省木材,经济、可靠,便于施工。

4、坚石、次坚石类:

这类基坑开采用控制爆破法。

当采用法兰盘支柱时,只需按要求钻孔灌注锚栓。

由于施工方法的改进,我国已基本上取消了吊轨防护的坑开挖工作相当困难,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基坑防护措施,因此,今后应对基础形式进行必要的设计改进,以简化施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第一节基坑坑口的确定

在支柱、基础沿线路定出纵向位置后,应进行横向定位测量,即确定坑口及坑口尺寸,作出标记,以便对基坑进行开挖。

对于新线一次电化的线路,应按交桩测量所测定的支柱中心桩及辅助桩定出基坑位置。

一、基坑测量常用工具

二、坑口尺寸确定原则

1、混凝土支柱坑

根据选用的不同类型支柱的底面尺寸,并考虑以下因素确定;

(1)、便于开挖和排土,土方量最少;

(2)、预留支柱的调整范围;

(3)、没有横卧或底板的基坑要留有安装和调整的余地。

2、基础坑

根据基础类型和土质情况等因素决定:

(1)、土质软塌方的地带(如流沙混石等)需按基础底部最大几何尺寸,加模型板厚度及支撑距离;

(2)、平地和路堑地带的硬性土质基础坑可采用挖小搞,不设模型就地灌注的办法施工,坑口可采用局部模型板,基坑结构尺寸应比标准大;

(3)、在坚石和一般石质地采用“J”型基础形式(J型基础形式:

即将设计的基础类型保持原高度,仅取消占阶部分),但必须挖小坑,只坑口采用局部模型板,就地灌注基础横断面尺寸应比设计大10-20毫米。

三、基坑坑口测量方法

1、混凝土支柱坑

(1)、确定坑口的内缘和外缘

如图14-1所示,基坑各部尺寸计算方法如下:

轨面处支柱宽度a

轨a=a下-(a下-a上)/1*H

按支柱外缘垂直考虑

则坑底外缘距线路中心最小尺寸

讨论:

只要坑底距线路中心尺寸为SW>Smin,Sn<Smax就能满足立杆要求。

坑口尺寸依据开挖方法有便及其他因素确定,根据经验,坑口内外缘尺寸可参考表14-2。

坑口内外缘的测量方法见图14-2,将丁字尺瞳在靠基坑一侧的钢轨上,并贴紧,待水平后,即可按丁字尺上的刻度测出其位置。

同时,测出支柱限界在地面的位置,在距测点两侧各1米处(平行于线路)钉辅助桩,桩心钉铁线钉,作为基坑开挖过程中校核支柱侧面限界用,然后用镐头在地面上刻划出基坑的内、外缘轮廓线。

(2)、确定坑口宽度b

确定坑口宽度尺寸一般以一个人能在坑内作业方便为原则,在不考虑安装横卧和底反的情况下,坑口宽度可取0.6米,即从坑口内缘测点(线坠掉点)向平行线路两侧各0.3米处,划垂直线路的直线,与坑口内外缘轮廓线相交成一矩形,即为坑口轮廓线,如图14-3所示。

应该指出,这时的坑口尺寸是与坑底尺寸一致的,也就是说开挖基坑时是按照坑尺寸四周坑壁垂直而下,或者坑壁带有一定坡度但必须保证坑底尺寸能满足立杆要求。

2、基础坑:

(1)确定坑口的中心线

根据钢轨腰腹的测量标记,用测量绳或线坠对准两标记中心(或横向中心连线),在基础位置的后侧钉一个木桩(辅助桩),作为挖坑时随时检验坑口方面的依据。

(2)、确定坑口的内缘位置(坑口靠近线路侧),由于钢柱的限界是指在钢轨水平面处线路钢柱内缘的距离,而不是指基础内缘至线路距离,如果直接以基础内缘确定限界,钢柱限界势必过大,因此要确定基坑,坑位也应该进行计算。

若以钢柱中心直立考虑,支柱内缘在轨水平面处的倾斜值S2=a下-a上/21*H

由基础外形尺寸表和钢柱处形尺寸表得知,钢柱底部边缘至基础边缘在垂直线路方面的距离S=S1+S2

由此可行线路基础内缘的距离

Sn=Cx-S

由于基础顶面相对轨面的标高因地势差异而不周,基础都应进行这种换算,为了简便起见,S值通常取一个常数。

由计算可得,在基础面低于邻轨200-500毫米范围内,S=130~150毫米,施工时的误差,S值常取为S=50~100毫米。

采用这个数值钢柱的侧面限界一般可以保证在0~100毫米的施工误差范围内,但对于某些施工要求严格的钢柱,例如:

钢柱位于两线路间较小的地方,为了同时的限界要求,就应严格确定坑口尺寸。

基础内缘邓为基础坑内缘,测量方法同于一般支柱坑,在丁字尺或皮尺的Cx-S即Cx-50~100毫米处于地面的位置即基坑内缘位置,并在两侧平行线路各1米的地面钉辅助桩,作为挖坑过程中复核基坑尺寸及安装模型板的依据。

(3)、根据基础类型,按照第十六章钢柱基础施工,确定基础顶面尺寸,用Sn值加上基础面长度是基础处缘至线路中心的距离,即基坑外缘的位置。

为保证施工时有调整的余地,一般得到这个尺寸后,应再加上20毫米作为施工时的坑口外缘尺寸。

(4)、由坑口中心线向两侧(垂直于中心线)各加上1/2基础顶部宽度尺寸,就是基础坑口的宽度。

(5)、用镐头或木桩作出坑品外形线,复核坑口是否扭斜,两组基坑中心线是否有误差。

应该指出,这样测量基坑外形线没有考虑就地灌注时的基础外形加大尺寸,根据就地灌注基础的要求,每边应加大10~30毫米,也应在施工时考虑加入。

由于就地灌注基础公在地面以上部分设置模型板,其安装尺寸的确定心脏需要对基础坑的部分修理应由安装模型板施工人员进行。

3、拉线坑

拉线坑位置应在下锚支的延长线上。

拉线坑的测量主要是确定坑中心的位置,测量方法如下:

(1)、一人站在与锚柱相邻的转换柱处线路中心,另一人通过锚柱梁孔中心目测成一条直线,最好用测量绳拉一条直线。

(2)、从锚柱根部开始沿这条直线量出10.4米,这点就是拉线坑的中心。

(3)、拉线坑长1.1米,边缘垂直延长线。

宽0.7米,边缘平行于延长线。

回流线拉线坑应在回流线延长线上,测量时,一个站在相邻支柱外侧距支柱外缘0.8米处(肩架长度),另一人通过锚柱梁孔目测一条直线量出10.4米就是回流线拉线坑的中心。

第二节地下埋设物的处理

由于线路路肩狭窄,铁路用地有限,基坑位置往往就是地下管道,电缆的路径位置。

这些地下埋设物一般均属铁路运输管理部门所有,是保证铁路运输畅通必不可少的设备。

如有操作,可能立即造成行车事故等严重后果。

因此,处理必须谨慎,施工调查时,应分别去访车站、工务、建筑、电务、水电等部门,请他们协助提供情况。

挖坑时,一般应会同产权单位共同商定处理方案,处理原则如下:

一、遇有上、下水干线管路、通讯干线电缆、高压电力电缆等大型埋设物时,宜采取改变支柱侧面限界等移动坑位的办法避开干扰。

当为基础坑时,在征得产权单位同意后,可打入基础中,但应增设保护设施,保证埋设物在施工中不受损伤,各种电缆均应保证可以自由伸缩。

二、遇有上、下水支线管路、通讯支线电缆、低压电力电缆、信号电缆等埋设物时,宜采取改移埋设物的办法避开干扰。

此时,需将电缆沟挖开10米以上,再向沟外扩大(或内扩),然后,缓慢挪动电缆,使之离开坑位。

三、未交付运营的新设地下埋设物,一般均要求避开接触网杆位。

四、开挖过程中,应轻挖轻刨,随时用电缆探测器测定位置及深度,当挖到接近深度时,应从电缆路径两侧用锹向下轻挖,禁止用镐刨,电缆暴露后,采取可靠措施包扎防护,尽可能轻轻挪到坑边,防止脚踩等不政党的受力情况。

如需将电缆打入基础中时,应先用麻袋片将电缆局部包扎,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