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98621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doc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

第五章路面设计

5.1路面设计原则及依据

本次设计的道路是村道,村道路面应根据交通量及其组成情况、使用功能、当地材料及自然条件,结合路基进行综合设计,做到经济、适用。

同时,村道路面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其表面应满足平整、抗滑和排水的要求。

村道的行车道(包括错车道)均应铺设路面。

5.2路面设计及土路肩加固形式

该道路的路基宽度为6.5m,行车道宽6m,土路肩宽度为0.5m。

由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徽县交通局规划路面结构分为三层,面层采用沥青碎石,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砂砾,基层采用天然砂砾。

由于道路级别低,没有设置路缘带和紧急停车带,当路基宽度为4.5m或在道路的不通视地段时,每隔200m左右应设置错车道,错车道有效长度不小于20m,在错车道两端应设不小于10m过渡段。

土路肩的基层与路面相同,在表层宜铺置一些粗粒式沥青碎石或砂砾石。

若行车道宽度不够,需要加固部分路肩,提供侧向宽度,以利于行车安全,见下图5.1所示:

图5.1道路横断面的构成

5.2路面结构类型的计算

1.基本资料

(1)设计任务书要求

甘肃徽县村村通道路设计等级为四级公路,设计年限10年,拟采用沥青碎石路面,需进行结构设计。

(2)气象资料

该公路处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温暖而湿润,冷季短,暖季长。

年平均气温12.1℃。

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782mm。

(1)地质资料

一般路基处于中湿状态,沿线路段有大量的砂砾、岩石块,水源充足,

可以说筑料丰富。

(2)交通分析

由设计资料可知该路技术等级为四级公路,路基宽6.5m,路面宽6m,土路肩宽0.5m,根据设计要求及规范砂砾石路面的设计年限为10年,徽县麻沿乡的的汽车交通量2007年为300辆/日,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7%,到设计年2017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550辆/日。

我国路面设计以双轮单轴载100kN为不标准轴载,以BZZ—100的各项参数见下表5.1。

表5.1标准轴载BZZ—100各项参数

标准轴载名称

BZZ—100

标准轴载名称

BZZ—100

标准轴载p(kN)

100

轮胎接地压力p(MPa)

0.70

两轮中心距

1.5d

单轮当量圆直径d(cm)

21.30

在整个设计年限内,设计车道上荷载重复作用的累计当量轴次:

2.结构组合和各层材料的选取

根据公路路面设计规范知,该次路面的等级为次高级路面。

根据要求

路面面层采用沥青碎石,厚度为3㎝,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砂砾,厚度待定;底基层采用天然砂砾,厚度为15㎝。

(1)各层所选路面材料参数

表5.2材料参数

材料名称

抗压模量(MPa)

15ºC劈裂强度(MPa)

热拌沥青砂砾

800

1.4

水泥稳定砂砾

1400

0.5

天然砂砾

180

(2)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

该路段为Ⅲ区,粘质土,干湿状态为干燥,根据有关的“土基干湿状

态的稠度建议值”以及“二级自然区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取稠度取得到土基回弹模量为41MPa。

3设计指标的确定

根据规范,四级公路只取设计弯沉值作为路面刚度指标,进行路面厚

度设计,并不进行层底拉应力验算。

(1)设计弯沉值

公路等级系数取1.2(四级公路),面层类型系数取1.1(热拌沥青碎石),基层类型系数取1.6。

根据沥青路面设计弯沉值公式计算:

(2)各层材料的容许层底来应力:

式中:

—容许拉应力(MPa);

—劈裂抗压强度(MPa);

—抗拉强度结构系数。

对于沥青路面才来说,抗拉强度结构系数:

式中:

—沥青混合料级配系数细粒式沥青碎石取为1.0

细粒式沥青碎石:

对于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水泥稳定砂砾:

4.确定水泥稳定砂砾石的厚度

路面结构体系为三层,假定基层水泥稳定砂砾厚度为16cm,由于路面厚度计算是以弯沉作为控制指标,故按弯沉等小理论进行计算。

第一层h1=3E=800第一层

第二层h2=16E=1400等效转换第二层

H=?

E=1400

第三层h3=15E=180第三层

第四层E=41

通过大量的多层弹性体系的分析得到中层厚度推算公式:

=16+6.23=22.38

查三层体系表面弯沉系数诺莫图,得

则计算路面弯沉

所以路面厚度满足要求。

第六章道路排水设计

6.1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的布置原则

6.1.1路基排水原则

1.排水设施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讲究效益,注意经济,并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

一般情况下地面设的排水沟渠,宜短不宜长,以使水流不过与集中,做到及时疏散,就近分流。

2.各种路基排水沟渠的设置,应注意与农田水利相配合,必要时刻适当地增设涵管或加大涵管孔径,以防农业用水影响路基稳定。

3.设计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查明水源和地质条件,考虑排水系统的全面规划,考虑路基排水与桥涵布置相配合,各种排水渠道的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相配合,做到路基路面综合设计和分期修建。

4.路基排水要注意防止附近山体的水土流失,尽量不要破坏天然水系,不轻易合并自然沟溪和改变水流性质,尽量选择有利地质来布设人工沟渠,减少排水沟渠的防护与加固工程。

5.路基排水要注意和防止与当地水文条件相违背,应结合当地水文条件和道路等级的具体情况,就地取材,以防为主,既要稳固适用,又必须调宽经济效益。

6.为了减少水对路面的破坏作用,应尽量阻止水流入路面结构,并提供良好的排水设施,以便迅速排除路面结构上的水,以及土质松软和纵横坡较陡地段的,亦可建筑具有承受荷载和雨水共同作用的路面结构。

6.1.2路面排水原则

1.低等级公路中,路面的横坡一般应为3%~4%左右。

当位于小纵坡或超高缓和段的扭曲路面时,最小合成坡度不小于0.5%。

2.在公路交叉口排水困难地段,路面排水设计应满足行驶动力学和排水技术要求,在交叉路口前应设置泄水口。

3.对于纵坡较大的地段,弯道内侧车道、竖曲线的凹部、高路堤的桥梁端部等特殊部位,为防止过大集中水流对路基路肩、边坡冲刷,可局部设置当水缘石。

4.所有排水设施的设置,除能满足排水要求外,均应满足有利于今后养护维修。

5.为减少地表面水和地下水对面层、基层和路基的侵蚀破,迅速排除路面结构的层间水,通常将路面排水与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综合考虑。

6.2排水系统的水力学计算

1.设计流量

流量是路基排水的基本依据,其大小与汇水面积、洪水频率、汇水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等因素有关。

设计流量的计算法有多种,路界内的各项排水设施所需排泄的设计流量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6.1)

式中:

Q——设计流量,/s;

Q——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mm/min;

——径流系数;

——汇水面积,;

在本次设计中径流系数按汇水区域内的地表种类确定为0.60~0.80。

坡面汇流历时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6.2)

式中:

——坡面汇流历时,min;

——地表粗度系数,按地表情况查表本次设计取0.20

——分别为坡面长度,m和坡度。

计算沟管内汇流历时时,先在断面尺寸、坡面变化点或者有支沟(支管)汇入处分段,分别计算各段的汇流历时后再叠加而得,即:

(6.3)

式中:

——沟管内江流历时,min;

和——分段数和分段序号;

——第段的长度,m

——第段的平均流速,m/s。

沟管内的平均流速按下式近似估算:

式中:

——该段排水沟管的平均坡度。

2.水力计算

(1)对于具有规则形状的沟渠段面,以及沟底纵坡较缓,流量与流速按等速流的关系式:

(6.4)

(6.5)

式中:

——水流的断面流速,m/s;

——通过一定断面的流量,

——水流断面面积,;

——水力影响半径,m;

——水力坡降,在等速的条件下,可以认为与沟底纵坡相同;

——流速系数,通过实验按规定公式计算。

(2)流速系数

流速系数主要取决于水流条件,如沟渠、管道或地表等,以及其粗糙

程度,要求在实验的基础上,确立计算公式。

(6.6)

式中:

——水流断面的粗糙系数,其值与沟渠表层材料有关,本次设计的道路沟渠。

——水力半径,m;

——与及有关的指数,三者关系如下:

(6.7)

除此外,值也可查有关的表和图得知。

(3)容许的最小与最大流速

为避免沟渠产生泥沙淤积,设计时应保证沟渠内的水流,具有一定的

流速。

沟渠的容许最小流速(m/s),同水中所含的泥沙粒径有关,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6.8)

式中:

——与所含土粒有关的系数,见表

——水力半径,m。

表6.1系数表

水中含土类

粗砂

0.65~0.77

中砂

0.58~0.64

细砂

0.41~0.45

极细砂

0.31~0.41

为使沟渠不致冲刷成害,沟渠的最大流速,应予限制。

本次设计沟渠一种为砂质粘土,容许最大设计流速为1.4(m/s),另一种为浆砌片石,容许最大设计流速为3.0(m/s)。

(4)常用的沟渠断面水力计算

水流断面面积及其流速与流量,同断面形式及水力半径、显周等水力

要素有关。

沟渠断面主要是梯形和矩形,其尺寸有底宽b、水深h及平均边坡率m。

水力要素关系式:

(6.9)

(6.10)

(6.11)

式中:

——沟渠边坡坡率,对于矩形,;对于梯形,;不对称梯形。

——断面系数,矩形;对于梯形;不对称梯形,

本次设计的道路在桩号K2+300~K2+637.878范围内有农田,需修灌溉渠,在设计时可将边沟设计为沟渠,沟渠材料采用浆砌片石。

这样既方便了灌溉,又节约了土地。

已知水力梯度0.6%,对称梯形断面,,用选择法试定沟渠的尺寸。

假定,查表知,取

由式(6.9),

由式(6.10),

由式(6.11),

在按式(6.7),取;

由式(6.6),;

由式(6.4),

由式(6.5),

验算:

查表知;

由式(6.8),时,;

因为设计结果,介于与质之间,所以流速符合要求。

又因为设计流量与相差未超过10%,一般认为设计符合要求,否则应重新新假定尺寸,重新计算,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结论:

因为流速与流量均符合要求,本沟渠可采用底宽为0.4m;而沟深,应为水深加安全高度,本设计中,所以。

6.3排水系统布置及设计

本次设计的村道排水设备有边沟、排水沟,这些排水设备设在路基的不同部位,各自的排水功能,布置要求均有差异。

1.边沟

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侧或低路堤的坡脚外侧,多与路中线平行,用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和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

边沟的排水量不大,一般不需要进行水文和水力计算,根据沿线具体条件,选用标准横断面形式,边沟紧靠路基,通常不允许其他排水沟渠的水流引入,亦不能与其他人工沟渠合并使用。

边沟不宜过长,尽量使沟内水流就近排至路旁自然水沟或低洼地带,必要时设置涵洞,将边沟水横穿路基从另一侧排出。

边沟的纵坡(出水沟附近除外)一般与路线纵坡一致。

平坡路段,边沟宜保持不小于0.5%的纵坡。

特殊情况容许采用0.3%,但边沟出口间距宜缩短。

在边沟出口附近及排水困难路段,边沟应进行特殊设计。

边沟的横断面形式,有梯形、矩形、三角形及流线形等,边沟横断面一般采用梯形,梯形边沟内侧边坡为1:

1.0~1:

1.5,外侧边坡坡度与挖方边坡坡度相同。

石方路段的边沟宜采用矩形横断面,其内侧边坡直立,坡面应采用浆砌片石防护,外侧边坡坡度与挖方边坡坡度相同。

梯形边沟的底宽与深度约0.4~0.6m,水流少的地区或低段,取底限或更小,但不宜小于0.3m;降水量集中或地势偏低的路段,取高限或更大一些。

在路堑和高路堤段,由于边沟水流向路堤坡脚处,两者高差大,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地形与地质等条件,将出水口延伸至坡脚外,以免边沟水冲刷填方坡脚。

边沟水流流向桥涵进水口时,为避免边沟流水产生冲刷,应作适当处理。

本次设计的村道边沟采用的是梯形边沟,边沟内侧坡度为1:

1.5,外侧坡度为1:

0.5,底宽和深度均为0.4m,边沟纵坡与路线纵坡坡度保持一致。

除K0+97.637~K0+140左侧路段、K1+000~K1+051.274右侧路段、K1+800~K1+020右侧段、K1+980.132~K2+053.718段、K2+912.104~K3+040段外,其余路段均为土质边沟。

见下图6.1即为本次道路中设计的土边沟,见图6.2则为浆砌边沟。

2.排水沟

排水沟主要用途在于引水,将路基范围内各种水源的水流,引至桥涵或路基范围以外的指定地点。

当路线受到多段沟渠或水道影响时,为保护路基不受侵害,可以设置排水沟以调节水流,整治水道。

排水沟的横断面。

一般采用梯形,尺寸大小应经过水力水文计算选定。

用于边沟、截水沟及取土坑出水口的排水沟,横断面尺寸根据设计流量确定,底宽与深度不宜小于0.5m,土沟的边坡坡度约为1:

1~1:

1.5。

排水沟的位置,可根据需要并结合当地地形等条件而定,离路基尽可能远些,距路基坡脚不宜小于2m,平面上应力求直捷,需要转弯时尽量圆顺,做成弧形,其半径不宜小于10~20m,连续长度宜短,一般不超过500m。

排水沟应具有合适的纵坡,以保证水流畅通,不致流速太大而产生冲刷,亦不可流速太小而形成淤积,为此宜通过水文力学计算择优选定。

一般情况下,可取0.5%~1.0%,不小于0.3%,亦不宜大于3%。

若纵坡大于3%,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在本次设计的道路中桩号K1+810和K2+820两处左侧设置排水沟,根据当地的水文条件可以确定排水沟底宽与深度均为0.5m,边坡坡度为1:

1.5,纵坡为0.5%,材料为M7.5浆砌片石。

目录

第1章概述.....................................1

1.1设计概要.............................................1

1.2设计依据............................................1

1.3设计规范............................................1

1.4设计标准............................................2

1.5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2

1.5.1道路地理位置..................................2

1.5.2道路现状......................................2

1.5.3远景交通量预测................................3

1.5.4自然地理概况..................................4

1.6工程概况............................................5

1.6.1工程概述......................................5

1.6.2本公路的建设意义..............................8

1.7计算机辅助设计.....................................8

第2章道路平面设计..............................11

2.1路线方案的选择....................................11

2.1.1选线的原则..................................11

2.1.2路线选线的过程..............................11

2.1.3路线方案的确定..............................12

2.2道路定线..........................................12

2.2.1定线的原则..................................12

2.2.2定线的方法及过程............................12

2.2.3平面线型设计原则............................14

2.2.4平曲线计算..................................14

第3章道路纵断面设计............................20

3.1设计原则..........................................20

3.2设计要点及方法....................................20

3.2.1设计的要点....................................20

3.2.2设计的方法....................................23

3.3竖曲线计算........................................24

第4章路基设计..................................28

4.1一般路基设计的原则.................................28

4.2路基横断面的布置...................................28

4.3道路加宽和超高设计计算.............................30

4.4路基设计...........................................34

4.5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38

第5章路面设计..................................40

5.1路面设计原则及依据.................................40

5.2路面设计及土路肩加固形式...........................40

5.3路面结构类型的计算.................................41

第6章道路排水设计..............................45

6.1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的布置原则......................45

6.2排水系统的水力学计算..............................46

6.3排水系统布置及设计................................50

第7章路基支档工程设计..........................54

7.1不良地质地段路基设计原则..........................54

7.2路基支档工程设计..................................54

7.2.1支档工程位置及型式..........................54

7.2.2支档工程的设计验算..........................54

第8章桥梁与涵洞设计............................59

8.1桥涵的设计标准....................................59

8.2桥涵设计..........................................59

8.2.1桥梁涵洞的分布情况..........................59

8.2.2水文概况等与桥涵位置及孔径的关系............59

8.2.3工程地质与桥涵结构类型选择的关系............59

8.2.4桥涵特征和水文计算及孔径确定................59

第9章路线交叉..................................63

9.1平面交叉的设计原则................................63

9.2平面交叉采用的类型................................63

第10章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65

10.1设置要求.........................................65

10.2设置情况.........................................65

第11章筑路材料.................................66

总结

参考文献

外文原文和译文

致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