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628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把握高考《考试说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背景与目标:

   《考试说明》是考试组织部门预先向社会公布的有关考试目标、内容和形式的学科试卷和试题的设计方案,其中蕴含着高考命题中最为权威的信息。

但这样的信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每一年《考试说明》颁布后,多数人只是注意其中知识点的增删变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讲座以江苏省历史科高考考试说明为例,分三个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对其内容和特点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本期核心话题:

       1.《考试说明》的功能、内容体系和命题指导思想解读;

       2.《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与要求”解读;

       3.《考试说明》中“典型题示例”解读

 

   三、本期专家:

   

   姚锦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苏省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近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十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其他刊物全文转载。

出版《历史教育考试研究》和《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践引领》等多部学术专著,有多篇论文和论著获得江苏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嘉奖。

 

 

 

 

 

 

 

   四、实录:

课题一高考《考试说明》功能、内容体系和命题指导思想解读

   一、怎样理解《考试说明》的功能?

       1.教学是课程实施的过程,考试是对教学过程实施结果的评价;高考《考试说明》是考试的标准,不是教学的标准,对高一、高二的教学没有影响。

《考试说明》的制订要依据《课程标准》和省区《教学指导意见》,并能体现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要求。

      2.高考《考试说明》是一种预先向社会公布的有关考试目标、内容和形式的学科试卷的设计方案,是各省区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订和颁发的考试文件。

高考《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和评价的依据,高考试卷的制作和试题的命制,要反映其命题的指导思想、试卷结构、考试目标,以及知识范围和题型要求。

      3.高考《考试说明》与其他文件相比有其独特性。

《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是教学的标准,一般来说使用时间较长、较为固定;《考试说明》使用时间较短,知识范围相对较小。

毕业考试是一种水平考试,其《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范围、难度和区分度,与高考相比有较大的区别。

   二、怎样认识《考试说明》的内容体系?

      2013年江苏省历史科考试说明目录:

   一、命题指导思想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二)考试范围:

   三、考试形式与结构

   四、典型题示例

         1.考试说明是一个系统,对考试说明的解读应当全面、完整,只研究个别内容难以把握全貌,难以准确理解其中的信息。

         2.在考试说明系统中,不同部分有明确的分工,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指导思想”与试题立意的基本原则有关,“考核目标”与试题的能力要求有关,“考试范围”与试题的材料或考试内容有关,题型是其载体或外在的呈现方式,“考试形式与结构”和试卷的布局有关。

       3.在能力立意的情况下,指导思想和考核目标对历史内容的选择,试题的设计和安排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三、怎样认识《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

   与试题设计有关问题的基本设想,是试题编制的出发点和命题的总规划,体现了考试的基本要求。

   考试大纲: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考试说明: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立意的说明:

考试的依据和重点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试题材料的说明:

考点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的要求

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原则。

   ——试题设问的说明:

试题难度和命题要求

试题的编制,主要涉及到立意、材料和设问三个方面。

立意体现考查的目标,是试题的灵魂和核心,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材料和设问体现考查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是试题的载体和基本骨架,关系着立意实现的程度。

 

课题二高考《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与要求”解读

   一、怎样理解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含义: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的要求和考查意图,是解答试题的第一步。

从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来看,这相当于“审题”过程。

第一条主要指读懂试题的基本内容和作答要求;第二条着眼于对信息的获取要求,第三条含有对信息的整理和归纳要求。

注意问题:

首先要依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完整的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其次要分析作答的角度,是叙述事实,还是分析原因,抑或说明影响等;再根据不同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有效信息就可以完全提取出来,并能够科学地整合这些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含义: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在已有知识的存贮中有针对性地甄选出合适的部分,并将之组织、运用到解答问题中去的过程。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按照题目的要求整理和输出已有知识的过程。

与选择题最为紧密。

注意问题:

对知识的整理,首先要分清是历史事实还是对历史事实的解释。

历史事实是真实的存在,整理的要求是客观和简易。

历史的解释是主观的,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

历史结论和历史观点就是一种历史的解释。

整理的要求是分析、说明和证明。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含义:

主观性试题的解答,需要在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表述。

描述就是对历史事物所包含的历史要素的表述,阐释是对历史事物进行具有史学意义的解说。

   注意问题:

1.能否用历史学科术语准确地表述时间、地点和人物等史实性要素是检验其是否能客观地叙述相关历史事物的标准;2.能否对历史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概括,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关键;3.能否从历史事物的现象出发,通过联系、总结和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是正确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要求。

对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掌握,常常从确定理论的出发点、总结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明确历史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途径入手。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含义:

解答试题的过程也就是建构历史问题的过程。

这种建构,主要是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相关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和探讨。

   注意问题:

对结论性的历史问题,主要采用判断、比较和归纳等知识整理的方法进行论证说明。

对观点性的历史问题,主要采用借鉴和引用的方式对其进行批判或辩护。

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问题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怎样理解历史知识的《考试范围》?

   依据:

   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内容体系:

   必考内容:

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

   选考内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范围比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小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试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江苏省考试说明: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试大纲》依据课程标准来规定考试范围,可以小于课程标准的范围。

各省区依据《考试大纲》制定《考试说明》时,在考试范围上可以小于《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

(教育部考试中心)

       2.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历史知识比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明确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试大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试说明:

郡国并行制;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

   课程标准及其考试大纲对考点的内容范围作出了模糊的规定。

如,“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考点,涉及的范围广、知识点多。

这些相对含糊的内容,考试说明作出了明确的说明,使命题和教学的针对性有所增强。

        3.考试说明中《知识范围》变动的原因

   “手工业”考点:

       2012年: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013年:

官营和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修改后的知识点,明确了手工业的外延,缩小了知识范围,与其他知识点形成了一个整体。

因此,调整考点范围有的是对原有表述的修正。

还有其他几种情况的调整:

减轻考生负担的删削、适应时代需要和体现史学研究成果的增删。

       4.考试说明历史知识的组织方式

   

课程标准、考试大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江苏省考试说明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古代中国的经济;3.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为框架模块,以专题为单元。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以古代、近代和现代为模块,以专题为单元。

模块为架构的教材内容割裂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从学科体系的角度把握不同模块之间、同一模块不同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对专题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原因、条件和意义影响等有清晰的认识。

考试说明采用通史体例的组织形式,促进了同一类型中外历史内容的联系与比较,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相关的历史现象。

三、从《考试说明》示例中的典型题看考点内容的特点

(一)选择题中考点内容的特点

2013年江苏省《考试说明》选择题中的历史考点: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汉到唐的选官制度、草书的特征、唐文化的影响因素、行省制的概念、19世纪60年代的时代特征、维新派思想主张的特点、民国初年的社会习俗、实业救国思潮、百团大战的内容、农业生产合作社、新中国的中俄关系、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区别、罗马法的实质、西班牙的殖民掠夺、启蒙思想的特点、棉纺织机器发明的影响因素、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特点、19世纪以来不同美术流派风格的特点、苏联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1.考点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关注历史知识基础的学习。

选择的内容都在考试说明的范围中,是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内容。

知识范围广,类型上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三种历史知识;知识范围上涉及到政治制度、战争战役、国际关系、生产组织、经济思想、经济成就、思想主张、思想家、文学艺术等不同的领域。

2.考点的组织具有系统性,强调在知识体系中认识相关的现象。

有的以专题面貌出现,如选官制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西方人文精神和西方艺术等;有的以比较方式呈现,如分封制与郡县制、孔子与苏格拉底、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等。

3.考点内容的呈现具有情境性的特点,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

20个选择题的题干叙述,除12—14和15四个题为直接叙述外,其他都以材料的形式呈现考点内容。

这些材料既有诗歌、报刊引语和著作引语,也有示意图和美术作品,其表述方式都不同于教材。

(二)非选择题(必做题)中考点内容的特点

2013年江苏省《考试说明》非选择题(必做题)中的历史考点:

21.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和社会方面的功能,以及现代社会人才选拔的借鉴价值。

22.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社会影响、辩证认识历史观点的方法;

23.对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原因和影响的不同解释,西方中心论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4.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措施、英国福利政策的作用、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1.关注时代

第22题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专题知识为考点,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自然经济瓦解的原因和影响等问题。

通过对生产方式变动影响问题的探讨,感受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影响和生活态度,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

2.关注社会问题

第23题以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革历程及其原因和影响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归纳。

试题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当前欧债危机的原因,总结工业化进程中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关系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关注社会和的命题特色。

3.关注学生的发展

第21题以选官制度为考点,要求考生在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指出其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和历史影响,旨在考查多角度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第23题以中国的近代化内容为考点,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对“冲击—反应”模式的相关观点作出论证和评价。

既考查了与中国社会近代化内容有关的历史知识,也考查了相关问题的史学方法、证据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多角度认识问题是近年来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以此为内容,体现了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

对于命题者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选择哪些历史知识点作为考查内容,而是从什么视角去审视和解读知识内容,以什么线索贯穿历史知识,用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去反映历史的本质。

考试范围中的知识体系,包括历史知识的内容体系和组织体系两个方面。

前者决定高考命题中考点知识选择的基本面貌,后者决定高考命题中考点知识组织形式的基本状况,正确理解其体系对提高考试命题和教学复习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