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8678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面试应对潜规则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

导师们对她的表现也比较满意,有好几个导师都想录取她。

但是很快,情况发生了大逆转——有一位导师提到赵琳此前曾与他联系的情况,立刻另外几位导师也说赵琳给他们打过电话。

导师们一商量,觉得这个学生心机太重,不够单纯,最后共同决定不录取她。

  教训2:

目标导师不明确,造成了“撞车”

  刘杰,本科学农学,跨考业报考教育学,不幸的是没有进入复试名单,于是开始考虑调剂。

终于,她了解到武汉某农科所招教育学研究生,急忙与他们联系。

因为身在郑州,刘杰给所里的导师们群发了邮件,在每封邮件里都说明自己的情况,并虔诚地表示想要当那位导师的学生。

最初,她顺利地收到好几位导师的回信,表示很欢迎她去面试。

但当农科所复试名单出来时,她发现没有自己,打电话咨询,教务秘书说因为她“撞车”了。

  教训3:

冒昧送礼,一瓶醋也可能误事

  张伟,山西考生,初试考了某大学研究所第二名,因为经济条件比较拮据但又想去看望老师,结果送了几瓶家乡的土特产——山西老陈醋,但最后复试还是被刷了下去。

事后张伟反思,感觉问题也许就出在自己送的特产上。

也许他本身的意思不是“吃醋”,但就担心老师“借景生情”……

  教训4:

言多必失,尤其是在不懂装懂的时候

  还有一位考生见导师的经历可谓是“前无来者”。

导师问他:

你最近看了什么书?

他说我看了XXX。

导师再问:

相关内容的书你还看过谁写的呢?

答:

我看了XXX,不过那本比不上我看的前一本。

于是数落一通,以表示他对本专业的学术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

谁知,那本书的作者正是该教授去世的导师所写,自然什么希望都没有了。

  经验篇:

“前辈”们是这样克敌制胜的

  经验1:

到学校去听课

  媛媛,东北某大学学生,报考南方某高校。

她初试成绩非常高,很想跟随某位导师做研究,但是听说该导师只喜欢收男学生,这让她很苦恼。

复试前半月,心急如焚的她便来到学校,开始跟班听课,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导师逐渐认识了她,也比较欣赏她。

之后,媛媛课后找到导师,表明自己的心愿,导师表示,如果她面试表现好就考虑录取她,最终她幸运地如愿以偿。

  经验2:

主动向老师请教

  李惠,本科成绩很好,考研报的是本专业领域排名第一的学校,所以复习时特别用功。

7月新大纲下来时,她发现又增加了一本参考书,据说作者是学校一位刚从德国回来的老师,学术水平很高,见多识广。

但是新书看起来非常困难,尽管李惠从头到尾研读了一遍,但还是没什么感觉,好在序言后面老师留了自己的邮箱。

看完第二遍后,她便将自己的一些疑惑发给了老师,很快收到回信,老师夸她看书仔细,并对她的疑惑进行了解答。

接下来的复习中,她经常就书中的问题给老师发邮件(从第二封邮件开始,她署上了自己的姓名),每一封信老师都很快回复。

渐渐地,她被老师广博的学识和平和的态度所吸引,渴望跟随老师做学问。

  初试结束,她的成绩不错,于是在复试前一周,她来到报考的学校,给老师发了邮件,汇报了自己的成绩,并说明自己已经来到学校,想见见老师。

老师答应她去办公室找他,见面后语气很友善,问了问她在本科的学习情况并随便聊聊她在学术上感兴趣的东西。

面试结束后不久,她得知自己梦想成真。

  经验3:

钻研导师著作,言行诚恳有礼

  杨新,一个来自某名茶之乡的男生,报考的是一所知名院校的热门专业。

幸运的是,他高中同学的哥哥正在自己打算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读研,而且师兄的导师正是专业参考书的作者之一,堪称本专业领域的元老,能跟随这样的导师做研究,那简直太幸运了。

于是杨新很早便开始与师兄联系,对于复习中遇见的问题和困惑,师兄也以过来人的角度给予耐心解答,加之杨新学习刻苦,初试成绩不错,名次位列中上。

初试结束后,他便开始在网上搜寻导师的专著和论文,仔细进行研究。

  复试前半个月,杨新打算到所报考的学校看看,顺便给师兄捎去两包茶叶。

到学校后,师兄对杨新的礼物表示了感谢,并随口提到自己不怎么喝茶,倒是导师很喜欢喝。

这让杨新兴奋起来,他跟师兄聊了很多,并向师兄了解了导师的一些情况,还向师兄表示自己很想见见导师。

师兄认为直接引荐不太合适,但可联系导师的办公室。

第二天杨新去办公室见到了导师,还带上了茶叶。

导师对于他的突然造访起初并不太热情,但当听说杨新研究过自己的专著后,脸色立刻转晴,聊完学术上的问题,杨新还谈到了自己的家乡,谈到茶,导师也兴致勃勃地说起自己的喜好来,最后对于他带的茶叶也欣然接受了。

自然,杨新最终成为了名师之徒。

  复试前申请做导师的助手

  心理系的学生小王想报考的导师课题很多。

复试前一个月,他到学校向导师的学生了解情况,学生们都说最近特别忙,在帮导师进行某一课题的实验。

于是他特意花了几天时间向未来的师兄师姐讨教,与大家熟悉之后,她礼貌地提出让他们带着去帮忙做实验的想法,其中有一位师姐建议先请示一下导师。

导师说正好人手也不够,那就让他试试。

结果,小王硬是在复试前跟着导师做了快一个月的实验,这期间导师也喜欢上了这个谦虚、认真、好学的学生,面试结束后很快就录取了他。

  策略篇:

谋定而动,打十拿九稳的胜仗

  谈到策略,首要的前提就是初试必须过线,所以考生要记住最关键的是前期好好复习,否则策略与你无关。

不一样的学校不一样的导师可能会碰到不一样的情况,但有一些是肯定的:

对导师了解越多,胜算就越大,多一分了解,你就多了一个成功的砝码!

  策略1:

相机而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报考学校时,尽量选择那些能拥有有利资源的学校,包括本校师兄师姐或老乡、朋友所在的学校,或者通过别人能在那所学校找到所报专业的在读研究生。

复试之前要通过互联网查询报考学校的相关复试政策,还要请教往届的师兄师姐,从侧面了解一下导师的禀性、好恶;

同时也可以在请教的过程中和未来的师兄师姐叙友谊,了解一下往年复试的情况。

这样,你可能比别人多了解一些“内部消息”,包括所报院系对“见导师”的整体倾向,想报导师的学术水平、性格、习惯、好恶等。

如果院系或者导师都不反感学生提前找他,那么初试成绩出来后就应与导师取得联系,清楚地告诉导师你的姓名及初试成绩,并期望面谈。

有的导师不希望面谈,则可以通过邮件或电话进行交流。

  策略2:

信息到位,见面前读懂导师

  如果可能,最好面对面与导师交流,许多考研过来人认为,面谈更能给导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导师对学生很满意,被录取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考生在接到复试通知后,可马上登陆报考大学的网站,了解到复试的指定书目,并提前做好准备。

由于复试考查的是考生的知识积累和自身的发展潜力,因此必须对所报专业的学科发展领域十分熟悉,其中包括学科目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并要多了解导师研究的侧重点和主要的学术观点。

  在面谈前的这段时间,考生可到网上搜索相关论文,尤其是相关专业领域比较权威的学者的论文和创新性突出的论文,多关注本专业理论在实践领域内的运用以及其效果和评价。

了解报考导师目前正在承担或已经完成的比较重大的科研项目,了解导师的主要研究领域,认真阅读导师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过的研究论文,最好能思考一下这些论文解决问题、阐述观点的思路,并了解相关知识。

了解导师很简单,如登陆学校的网站查询,或在图书馆的数据库里输入导师的名字,就能看到导师的基本情况和学术成果。

  策略3:

与导师见面要掌握分寸

  如果要提前联系导师,也要让彼此的认识自然,不要太僵化,否则弄巧成拙。

考生尤其要避免的是咨询考查内容或者考试重点,这种开场白几乎注定会让考生失去复试入围的机会。

很多导师青睐埋头做事少说话的学生,所以与导师第一次见面时,不要夸夸其谈,否则会令导师讨厌。

现在中国很多院校,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都是采取全学院统一招收硕士研究生,根据考生报考的专业以及考分,确定最终录取与否与录取的专业。

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确定导师,如果过于功利地联系导师,实际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因此,你可以做的事情是:

第一,要谦虚,可多向导师请教其所关注的学术领域的问题,也可以聊一些你对所选专业的情况,谈谈你对专业的兴趣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前景。

对导师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如果准备几个有意义的专业问题提问,老师会很高兴和你探讨。

第二,如果你的确没什么问题好问,那就聊天,说说对学校的感受、自己的家乡等,这些是万能的话题,没有人对此反感的。

谈话中要注意看导师愿意跟你聊哪些方面的问题,尽量谈论导师感兴趣的话题。

第三,关于要不要送礼。

送礼物之前一定要了解情况,有些导师比较反感学生带东西见面。

如果老师不是太严肃或者比较“开明”,那么不妨带点小礼物。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些家乡特产之类或者一些水果。

挑选礼物一定要注意,不能选择那些有可能引起导师误会的礼物,只要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即可。

  政策篇:

高校正淡化导师个人意见对复试的影响

  2004年,中山大学的考研复试“淡化”了导师制——部分专业如外语学院、中文系等报名时不用填导师。

由于社会上对研究生教育导师制出现“1个茶壶灌9个茶杯”的现象颇有争议,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对此采取“导师组”的做法,由一个导师团队带研究生,研究生入学头一年不分导师,到了做论文的时候,再配备相应课题的导师,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同时给博导、硕导都设立招生人数上限。

  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也改变了复试的报考模式,考生在报考时也不需选择导师,等到复试结束后再做选择。

该校研究生院招生办有关负责人表示,2009年考研有一门专业课放在复试进行,从而加大了复试的难度,也加大了导师在复试中给分的比重。

为了避免导师在复试中给自己“门下”考生“感情分”的现象,采取考生报考时先不定导师、待复试结束后再由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做法。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邵松林说,学校规定各院系至少要组建5~10个由教授和博导组成的专家面试小组,面试时由考生抽签决定由哪个专家组面试,杜绝以往可能出现的托人打招呼等不公正现象。

同时,学校面试拒绝走过场,要求每位考生的面试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

如果说考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复试则是决定战争命运的“诺曼底登陆”,需要考生运用勇气和智慧来夺取战役的最后胜利。

那么,导师在复试时设置种种“障碍”的本意是什么?

考生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应该如何准备?

又应该如何作答?

有哪些陷阱有可能使考研前功尽弃?

  本校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研招办主任、数学科学学院导师高随祥教授,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丁文军,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姜洪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曹勇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李运抟教授,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冯教授等众多专家,请他们为广大考生指点迷津。

  第一问:

考生应该如何看待复试?

  高随祥:

保持一份达观的心态

  很多时候心态决定状态,所以复试前的心态一定要调整好。

考生必须对考试有正确的认识,任何一次考试都会有两种结果,成功和失败都在常理之中,必须对不同结果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有太多想法和顾虑,更不要有过多的要求。

很多人在面试过程中有紧张的表现,就是因为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存在太多不切实际的“妄想”,结果出来也就难免患得患失了。

认识你自己,专注于过程,才是考生应该有的心态。

  其实考研没有失败者。

做好你该做的,付出你可以付出的,之后的事情就要随缘了。

考官们从10~15分钟的交流中对一个考生进行考查,主观因素肯定会参与其中。

其实筛选考生的过程就像工艺师挑选原材料,不适合工艺师雕刻的原材料即使再好也不能要,但也许换一个工艺师就能雕出很好的工艺品,所以关键是“不适合”,而不是“失败”。

  第二问:

复试一般怎么考?

复试形式一般有三种

  笔试一般分为专业笔试和英语能力考查,面试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很多科研院所只设面试)。

理科院系很强调考生的动手能力,需要考查考生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基本实验能力,一般通过配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的方式进行。

一些院所还会考查考生的文献综述能力,一般是让考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查阅外文资料,就问题写出中文综述,借以考查搜集、查阅文献的能力。

  关于复试方式,一般分为三种:

(1)门诊式复试:

设置几个复试小组对考生进行“轮番轰炸”,比如口语考查组、专业考查组、科研考查组等等,每组设2~3个专家,考生从中体会“过五关斩六将”的感觉;

(2)抽签式复试:

考生回答什么题目由抽签决定,然后就问题与导师展开互动;

(3)小组讨论式复试:

将几个考生分为一组讨论一个问题,从讨论过程中考查考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中科院的政策是复试权重为30%~70%,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按外语、综合、笔试、面试分数乘以各自权重,之后相加得到的就是复试总分数。

  冯教授:

复试笔试70%、面试30%

  复试成绩一般的比例是复试笔试占70%,复试面试占30%,当然也有很多的学校和专业是五五分,视具体情况而定。

中国海洋大学最后的考生总成绩是这样的:

初试成绩x70%+复试成绩x30%,最后择优录取。

复试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一般是以试卷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掌握,面试又分为自我介绍、专业面试、英语面试和综合面试等。

  刘教授:

面试尽量引导考生发挥真实水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复试中一般实行单独面试,每个导师组一般会由4~5位老师组成。

考生按照顺序进入考场后,先进行英语口试,然后抽取专业问题,一般考生都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导师根据考生具体的表现来打分。

  面试时,如果考生因为焦虑、紧张等原因影响其临场发挥,导师可能会再提问另外的问题,尽量引导考生发挥出真实水平,通常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相对提高对考生的要求。

考生一定要学会一些实用的克服紧张情绪的方法,合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做自己情绪管理的主人。

  第三问:

应该如何准备复试?

可事先设计面试,预设“最糟糕的情节”

  尽管复试考查的是综合能力,这一点非短期能突飞猛进,但一定范围里的临阵磨枪对于复试非常必要。

  考生应该抓紧初试后两个月的这段时间,把学过的东西都连接起来,把初试中忽视的知识空白填补起来,把不确定的知识点回忆起来。

这时候还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新闻动态,了解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

可以上网查阅导师及面试评委的最新课题、文献等方面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要及时了解复试范围,通过查询报考单位往年以及3月份以后发布的复试信息做出自己的计划。

查询的渠道很多,可以电话询问、登陆网站。

此外,往届学生的信息也有参考性,因为一般院校的复试情况有很大的连贯性。

总之,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查看书目,综合考试的知识点,并进行实验准备。

  对所考课程的准备,强调抓住一本书的最重要部分,即当自己在看完书合上之后马上能想到的点,对于这些部分就要多花些时间,最好能梳理出一本书的主要定理和主要观点,形成自己的体系。

记住,这不是初试,不用面面俱到,不必像准备初试一样深入具体。

  以上是就知识功底而言的,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以设计一下自己的面试。

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对面试过程进行一种情景的假定,来帮助自己平复因为陌生而可能出现的差错。

把面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应对方法、如何展开都演练一遍,防止出现尴尬的局面。

引导也可以设计,这样面试中一旦出现情况不至于乱了分寸。

对评委老师的性格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把这方面的突出因素加进到“彩排”中,进行“最戏剧性的演练”,预设最糟糕的情节,这样的准备一定可以扬长避短。

  第四问:

理工科考生应如何准备?

  丁文军:

动手能力非常重要

  初试已经考查了考生的基本功,到了复试主要是以面试为主。

  生命科学研究院十分重视考生归纳推理的逻辑能力、实验知识方面的积累。

由于研究项目与国外的交流机会很多,所以英语听力测试占很重要的部分。

大学期间做过毕业设计也很重要,可以考查考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方面主要关心考生都做过哪些实验,是独立完成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设计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实验中用到的原理和对结果的判断。

比如做一个细胞实验,就会问考生如何选择药品、如何进行分组、如何对照考虑、对结果做出怎样的分析判断、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的能力。

考生对于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情况很重要,一些院校可能片面注重考研率,忽视了对考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极力避免这种高分低能的情况,所以要提高技能培训、实验在复试考查中的角色。

  在复试前的一两个月里,要着重弥补自己的不足,加强对不懂知识和实验技能地了解。

如果考生少有毕业设计或实验方面的锻炼,可以主动联系研究所去做,做到早接触、早了解、早应对。

  第五问:

文科考生又应如何准备?

  曹勇:

文科生报考管理专业应提高数理分析能力

  复试前,考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应做好充分准备。

由于管理类专业近年来报考的考生很多是来自其他专业,原专业是理工科的考生应该在管理专业知识上多下功夫,而原专业是文科专业的考学应该在数理分析上多花时间。

其实,管理方面的专业非常欢迎理工科类考生报考。

因为理工科学生的假设、建模、论证能力和数学、物理的基础,对于研究生阶段做研究是非常有利的,写论文和做课题的时候也会用到很多定量分析,所以具有理工科背景的考生会有比较大的潜力。

文科生虽然在应试和写作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定量分析能力的缺乏会影响他们更长远的发展,所以文科生如果要报考管理类专业应该注意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

  李运抟:

关注热点,梳理文学史脉络

  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而言,我给考生的建议是,打好基础,认真复习,放松心态。

注意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多阅读一些当代最前沿的话题研究、热点讨论,以及由此产生的争议与分歧。

总之,文学研究的一些最新的转变都要多加关注。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相关书籍是比较多的,作品、作家、理论书等琳琅满目,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每个年代的文学代表人物、作品、流派、思潮等,考生在考前应该理顺思路,以便在回答问题时直接找到要点回答。

  第六问:

导师如何看待“考生联系导师”?

复试前自我推荐一下是有必要的

  因为短短20分钟的面试不足以全面了解,导师也希望能更透彻地了解学生,所以复试前的自我推荐是很必要的。

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取导师的信息,给导师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一般我都会对收到的邮件进行回复。

如果报考的是生物医学,那我就会实话告诉跨专业考生要谨慎报考,而化学类的考生我很欢迎,因为像这种交叉学科会考虑多方面的素质。

当然,也可以请别人引荐,或者可以约时间面见。

提前的交流会让考生收益匪浅

  考生在面试前联系导师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提前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会让考生受益匪浅。

曾经有一位跨专业报考的考生在考前咨询我,经过分析后我发现,这位考生专业跨度太大,不适合报考我的专业研究方向,于是我建议他换一个方向报考。

  姜洪义:

是否联系导师可视情况而定

  每个学校的复试规则不同,考生只需要展示真实的自我就好。

比如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是先复试然后再选择导师,所以考生联系导师与否关系不大。

但联系一下也是有好处的,一般可用电子邮件、打电话的方式。

言行谨慎,避免引起导师反感

  排名比较靠后或者是接近复试线的考生及时联系导师,可能会增加录取的可能,但是联系导师一定要谨慎,最主要的还是让老师感觉到你对于求学的热切期望,而不是专门为了找关系而联系导师的,避免引起导师的反感。

如果有师兄师姐引见,那是最好不过的。

在指导思想上不要陷入误区

  在面试前没有必要联系导师,现在好多考生陷入一种认识的误区,认为联系导师就能帮助自己录取,其实不然,录取与否最主要的还是看考生的综合实力。

第七问:

在考场中应该如何做?

三大要点考生应牢记

  1.最重要的不是答案。

自我介绍要进行一定的事前准备,你的经历比你的名字更重要。

重点要介绍你做过什么研究、论文题目是什么等学术方面的经验,其他证明自己能力的事情都可以简要介绍。

注意只做介绍,不做评价,要让事实说话,用经历不言自明。

  回答问题的过程是考生各方面能力的展现过程。

首先考生对提出的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想当然地给出非此即彼的答案,要把你的思考过程、分析脉络表述出来,考官看重的不是你的答案,而是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其次,在口头表达上尽量简洁明了,要运用学科专业术语对问题进行专业解读,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切忌乱扯乱谈。

言语尽量做到利索干练,不要絮絮叨叨。

优秀的面试者是占据主动权的考生,你要用你的话题吸引考官的关注,提起考官的兴趣,把他们往你熟悉的领域引导,扬长避短主动出击。

  2.过度表现可能让你一败涂地。

夸夸其谈、不懂装懂的表现是最致命的,这反应出你的学风和态度,给人不踏实的印象。

碰到不会的问题就直截告知忘了或不会,没有必要弄虚作假,欲盖弥彰。

当然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明明知道还要假谦虚,知道多少就回答多少,这方面要实事求是。

  3.导师们的“最欣赏”与“最反感”。

导师们最欣赏的考生就是,问他一个问题,他自己会一一展开然后进行透彻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识体系、思想脉络。

比如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在回答“函数可导是不是一定连续,连续的函数是不是一定可导”这个问题时,他会就两部分进行全面透彻的解答,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答案,反映出高超的分析能力。

这个问题讲清楚之后,导师会接着引出下一个问题,“把范围限定在复变函数中,这个命题又有什么变化”,该学生会接着给出自己的解答。

这样的过程对于提问的老师是愉悦的,因为考生的触类旁通伸到了老师最舒服的穴位,这种通透的回答无疑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互动。

  导师们最反感的就是上来吹嘘自己多么厉害,结果提了一个问题就马上失色的考生,或者是所答非所问的考生。

自信是必须的,但自信往往不是表现出来的,而是透过面试的过程自然流露出来的。

复试就像Interview

  奇装异服不好,过于随便也不要,因为研究生复试就像一个Interview一样,要尊重别人。

语言表达最好简洁、有条理,做到叙述到位、到点、准确、清晰,表现自己宽广的知识面很好,但不要过于絮叨。

我十分反感夸夸其谈的行为,对于问题不会千万别假装会,否则会给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从而失掉印象分。

态度要端正,陈述要流畅

  面试过程中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考生本科期间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不要求十分精确的答案,只要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