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818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docx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版知识精讲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论语孟子专题

二.本周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侍坐》达到两个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

2、认识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通过讲解《齐桓、晋文之事》达到两个教学目标

1、体悟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民本思想。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通过讲解两篇课文,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三.课文知识分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侍坐》人物表

孔子:

名“丘”、字“仲尼”,60岁公西华:

名“赤”,18岁

子路:

名“由”,51岁曾皙:

名“点”,年龄可能不会超过子路

冉有:

名“求”,31岁

子路(由):

治“千乘之国”,让人“知方”,“率尔而对”。

(从政,重视礼治,抢述己志,充满自信)

冉有(求):

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从政,重视礼治,虚怀若谷)

公西华(赤):

“宗庙”,“会同”,“愿为小相”,“非曰能之,愿学焉”。

(从政,重视礼治,态度恭谦)

曾皙(点):

莫春者,率“冠者”、“童子”,“浴……”,“风……”,“咏……”

(当教师,重视礼教,既不谦虚又不自傲)

2、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与评价

“哂由”,“与点”,肯定求、赤。

⑴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的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⑵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⑶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⑷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曾点鼓瑟,这是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为当时风俗)

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孔子济世不成之后产生的这种避世思想,其“消极”中含有“明智”。

3、“礼乐”解释

儒家教育感化人的两种手段。

礼,指典章制度、道德行为的规范等;乐,指音乐,它是实行“礼”的手段,指通过艺术美的熏陶,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知“礼”,其内容与本质都离不开“礼”。

4、《侍坐》主题

《侍坐》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5、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人物的志趣、风度、教养、思想与性格等,从而使文章显得深刻而生动。

6、文学常识

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论语》:

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

“可。

” 

△第一步引导:

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内容要点:

“无以,则王乎?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引导方法:

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曰:

“何由知吾可也?

  曰:

“臣闻之胡龁曰: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

‘牛何之?

’对曰:

‘将以衅钟。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曰:

‘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

“有之。

  曰:

“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

“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

“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第二步引导:

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

内容要点: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是乃仁术也。

”引导方法:

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王说,曰: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

“有复于王者曰: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

“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第三步引导:

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

内容要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推恩足以保四海。

”引导方法:

引《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第四步引导:

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内容要点: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引导方法:

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

“否,吾不为是也。

  曰: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

“若是其甚与?

  曰:

“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第五步引导:

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

内容要点: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引导方法:

以“缘木求鱼”为喻

曰:

“可得闻与?

  曰: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

“楚人胜。

  曰: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第六步引导:

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

内容要点:

“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引导方法:

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

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七步引导:

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内容要点: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总结:

《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

结合课文,简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的。

答:

第一,把自己的“保民而王”的主张与齐宣王“王天下”的心理结合起来,使他对“保民”的主张产生兴趣;第二,以宣王本身的事为例,由大及小、由近及远地言及为政的大事,使之对“保民而王”产生信心;第三,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使齐宣王辨明是非利害,知所取舍。

四.帮你总结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通假字

鼓瑟希(稀)莫(暮)春者

2、古今异义词

比:

古义是“等到”,今义是“比较”。

端:

古义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今义是“一端”、“极端”、“端正”等义。

与:

古义是“赞成”,今常用作关联词。

或:

古义是“有的人”,今常用作选择连词。

安:

古义是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全”、“安静”等义。

3、一词多义

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毋吾以也(认为,动词)则何以哉(用,做)

如五六十(或者)/如其礼乐(至于)

撰写(写作)/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4、词类活用

鼓瑟希鼓:

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

端章甫端、章甫:

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风乎舞雩风:

名词活用为动词,吹风,乘凉。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吾与点也:

“也”表判断。

句意是我赞成曾点啊。

倒装句

不吾知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

则何以哉:

疑问句宾语前置,即“以何”。

异乎三子者之撰:

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是我的志向才能和他们三位所谈的不同。

齐桓、晋文之事

1、词类活用:

①无以,则王乎。

王,名词用作动词。

②君子远庖厨。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第二个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危害

⑤欲辟土地,朝秦楚朝: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2、文言句式:

①臣未之闻也②牛何之③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这三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五.高考链接

下面是孔子的一些教育思想,你能不能根据以下任一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①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②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学以致用。

孔子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

④立志乐道。

孔子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

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⑤自省自克。

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⑥“有教无类”。

孔子提倡学生不分长幼,不论贵贱,不论种族,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⑦“因材施教”。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传教,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果。

⑧“以学为乐”。

孔子一生把治学作为最快乐的事情,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

津津乐道,成就斐然,“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

⑩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六.课外拓展:

《孟子》的思想和当今的社会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

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孟子的思想能够流传久远的原因还远不止于此。

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统摄之下,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所接受;而作为统治者,既然能够“王天下”,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所以,他们会极力推行孟子的学说。

孟子的哲学主张也与他人不同,他主张人性本善,进而十分强调个人修养,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进退准则。

社会的进步,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孟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则“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处士横议”。

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

首先,孟子这种求真的追求精神就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仍有着重大影响。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45分钟)

*1、为下列加点词注音

①胡龁()  ②无以,则王()乎 ③彼恶()知之

④褊()小 ⑤予忖度()之  ⑥便嬖()不足使令于前

⑦莅()中国⑧商贾()皆藏于市 ⑨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⑩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⑾ 殆()有甚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B.盖亦反其本矣

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D.鼓瑟希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

其中有不少语言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

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概括成语为:

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概括成语为:

阅读黄仁宇的《孔孟》,回答6~14题

⑴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⑵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

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

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这样的话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他曾斩钉截铁地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

所以他说: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⑷孔子对“礼”非常重视。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的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

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

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

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

“望之不似人君。

”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⑸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

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

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⑹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

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

《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统一中国。

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

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陈规,而现在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

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

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

⑺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

也就是仍离不开“礼”的约束。

“不为已甚”是当时的一般趋势。

根据原则,在某种情形之下,不追击敌人。

在某种情形之下,不向主敌射击,不设险以谲诈取胜。

既已给敌兵第一下的创伤,不乘势作第二次的戳刺。

头发斑白的人,不拘为俘虏。

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的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原则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

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但战事的本身,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⑻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

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

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⑼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

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梁襄王问他:

“天下恶乎定?

”他答道:

“定于一。

”襄王又追着问:

“孰能一之?

”孟子就说: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⑽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

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

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期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但是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

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

“斩首六万”,“斩首七千”,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纪录。

孟子说: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这句话可能反映着当时各国备战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国君草菅民命的一种控诉。

他所说的“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不可能是无的放矢。

⑾在宋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