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966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

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具有前瞻性和铺垫性。

在这一课中,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理解物质是实际存在可直接观察的和间接观察到的东西,让学生得出“物质”的概念,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

通过举例例证和观察,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比较不同变化的相同之处,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的东西。

通过归纳,最终得出物质都在变化。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

重点通过对两种变化活动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体会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变化的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

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如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等常见的现象。

但学生对这些现象了解,却不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2.发展进一步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并保持探究的兴趣。

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塑料袋、便签纸、蜡烛、镊子、生锈的回形针。

小组:

记录单;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水、冰、火柴、燃烧后的火柴、铁钉、生锈的铁钉;蜡烛、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体?

(预设:

课桌、椅子、窗户、玻璃、黑板……)

2.我们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能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称为物质。

3.揭示课题:

我们身边的物质(板题)

二、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

塑料袋]

1.我们周围有什么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吗?

(预设:

空气)

2.空气实际存在吗?

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学生交流,汇报(预设:

塑料袋装空气、风、呼吸等)

3.电器用的电,烧饭用的火、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电灯发出的光是物质吗?

(预设:

像空气一样,我们可以间接的用其他物品和感官观察到的。

声音和热归到能量里,它们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4.小结: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所以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板书:

直接、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世界→)

三、物质在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

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水、冰、火柴、燃烧后的火柴、铁钉、生锈的铁钉]

1.世界上这么多种物质,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举例说明。

2.这里有四组变化前后的物质,请仔细观察思考,每一组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

易拉罐压扁,形状大小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水结冰,形态大小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火柴燃烧,发光发热、颜色改变;铁钉生锈,颜色改变等)

3.根据观察,你发现这四组物质中哪两组的变化比较相似,请分组。

4.小组讨论:

(1)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2)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

形状大小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发光发热、颜色等改变,有新的物质产生)

5.这些物质都在发生变化,那岩石、房屋、马路也在变化吗?

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说出你的依据。

6.小结:

物质其实都在发生变化。

(板书:

→变化)

四、让物质发生变化(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

纸片、蜡烛]

1.出示纸片、蜡烛。

提问:

你有什么不同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使用这些方法能让物质发生哪些变化呢?

让我们小组一起来研究。

(1)出示实验要求。

(教师提醒实验操作安全)

(2)小组探究。

(3)完成活动记录单。

(4)汇报交流:

各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小结:

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有些是自然产生的,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变化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有些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有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板书:

自然、人为快、慢)

五、总结(预设3分钟)

1.依据板书总结: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物质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是自然造成的,有些是人为造成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板书:

改变形态、大小产生新的物质)

2.课后继续关注我们家里厨房中的一些物质变化。

【板书设计】

1.我们身边的物质

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自然、人为改变形态、大小

世界物质变化

现实存在的快、慢产生新的物质

【活动记录单】

“让物质发生变化”活动记录单

物质

名称

使用的

方法

变化

速度

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无产生

新的物质

纸片

蜡烛

【活动记录单使用说明】

1.根据任务要求讨论:

用多种方法让物质发生变化。

2.“使用的方法”栏中,回形针如学生提出用火烧,提醒学生小心烫伤,并提供镊子夹和水冷却;如提出放入水中使其生锈,可提供水,与教师准备的生锈的回形针进行比较,对比观察短时间的效果。

3.“发生了哪些变化”栏中,要求学生每观察操作一项后,用最简洁的文字记录现象,便于交流。

4.表格中的内容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作业设计】

1.判断题:

(1)坚硬的金刚石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

(2)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如电就不是物质。

()

2.选择题:

(1)把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两种变化过程的相同之处是()。

A.都没有产生新的物质B.都改变了物质的颜色C.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2)选择:

衣服洗后在太阳下晒,衣服上的水慢慢地变成()。

A.固态水B.液态水C.气态水

3.思考题:

一杯热水放在室内,在2个小时以后,热水这种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2种以上)?

在这些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材简析】

本课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从更深入更科学的角度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本课由两个实验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用观察结果作为证据进行判断。

这两个实验中,沙子和黄豆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白糖的炭化。

学生就是通过这种“不变”与“变”来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逐步具备了一些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而本课主要接触沙子、黄豆与白糖,这是他们熟悉的物质,需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的经验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离沙子和豆子以及用蜡烛给白糖加热,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

铁丝、纸、白糖、记录表、课件。

小组:

沙子、黄豆、白纸、小棒、盘子、筛网、蜡烛、火柴、勺子、白糖、记录表。

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

第小组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的变化

形态(固体、液体、气体)

 

颜色

气味

新的发现

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材料准备:

铜丝一根,纸一张]

1.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课题: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师演示扭、弯折铜丝。

提问:

铜丝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3.教师演示一张纸,撕成两半。

提问:

纸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材料准备:

沙,黄豆,白纸,小棒,筛子]

1.出示沙子和豆子,要求分别倒少量在白纸上,仔细观察豆子和沙子的特点。

提问:

如果我们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沙和豆子会不会发生变化?

2.进行混合、搅拌。

(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进行搅拌)

提问:

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什么变化了呢?

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

3.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

提问:

与原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材料准备:

白糖,蜡烛,火柴,勺子,盘子,记录表。

]

1.观察白糖的特点。

提问:

如果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

填写记录表。

2.教师边演示边介绍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

(1)点燃蜡。

提问:

蜡烛的火焰分三部分,哪部分温度最高?

提示用蜡烛的外焰加热。

(2)手握在长勺柄的顶端,将纸包的白糖倒入长勺,移到蜡烛外焰加热。

观察时眼睛不能凑太近以免伤着眼睛。

加热结束,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触。

加热结束后,不能用手去摸加热的部分。

3.学生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观察白糖与蜡烛的变化并及时记录。

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由白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状态变化:

颗粒状---液体状---糊状---固体状

颜色变化:

白色---淡黄色---褐色---黑色

气味变化:

无味---焦味

提问:

如果放在内焰或焰心加热,长勺底部会产生黑烟。

这是什么原因呢?

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5.提示化学变化。

提问:

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东西还是原来的白糖吗?

说明了什么?

板书:

产生新的物质。

提问:

蜡烛燃烧后又有什么变化呢?

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

教师介绍蜡烛燃烧的变化。

三、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师讲述:

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那样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板书:

化学变化)

而像弯曲铜丝,撕碎纸片,混合豆沙,只改变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没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板书:

物理变化)

2.出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提问: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

下列物质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四、课外延伸

1.讨论:

白糖加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

提问:

把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提问:

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小结: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也可以这么说,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弯曲铜丝

撕碎纸片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物理变化

豆沙混合

加热白糖

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

燃烧蜡烛

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本质区别)

【作业设计】

1.厨房中,下列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瓷器敲碎B.烧开水C.天然气燃烧

2.像易拉罐压扁、木头碎裂、玻璃碎裂、折线这样的变化都是()

A.形态发生了改变B.产生新的物质C.没有什么变化

3.给下列的变化用连线的方法分类

蜡烛熔化成蜡烛油

气球爆裂物理变化

水蒸发了

火药爆炸化学变化

热水变冷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材简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对于米饭也非常熟悉,但对其味道可能并没有留意。

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空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呢?

本课就从这个生活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本课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来引入。

平常学生在吃饭的时候,一般不会尝到米饭的甜味。

只有细细品尝米饭、长时间地咀嚼才能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

米饭、淀粉和碘酒。

利用感官观察淀粉,在淀粉上滴碘酒进行实验,观察产生的现象。

淀粉的踪迹。

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也可以拓展增加食品检验检疫局检验肉质品时是否掺假的内容。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米饭很熟悉,但米饭在口腔内经过长时间咀嚼会产生甜味,这一现象学生并没有留意,但是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会知道米饭里有淀粉。

在四年级学习食物单元时,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但在物质变化领域,淀粉遇到碘酒产生蓝紫色物质是一个化学变化,这需要学生去探究发现。

通过这个特性,可以鉴定含有淀粉的食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2.能主动探究寻找证据,用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米饭、淀粉和碘酒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

难点:

米饭甜味的原因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常见食物若干。

小组:

记录单、自带常见的食物样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

神秘信件]

1.出示一封信,让一学生上来打开信封,将信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预设:

生拿出信,发现是一张白纸,并没有内容)

2.拿出神秘药水,将其喷洒在白纸上,信的内容(用心感受、仔细观察、大胆猜测、认真实验、收集证据、论证分析)渐渐地被显示出来了。

这也是老师要送给大家学好科学的秘密。

3.聚焦问题:

白纸上怎么会有看不见的字,为什么在一种药水的作用下就显示出来了?

写字的材料是什么呢?

引发学生思考。

4.揭题:

这跟我们平时吃的米饭有关系。

(板书:

米饭)

二、会变味的米饭:

(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

米饭]

1.出示米饭: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米饭,请大家尝一尝。

提要求:

(1)先舔一舔,用心感受其味道。

(2)再嚼一嚼(1分钟),用心感受其味道。

(3)猜一猜变味的原因。

2.学生尝米饭。

(2分钟)

3.汇报交流。

(预设:

舔米饭,学生发现并没有什么味道。

嚼米饭,发现米饭有点甜味;渐渐地越嚼越甜。

4.提出问题:

米饭是糖吗?

(预测:

不是,一开始并没有甜味)

引发思考:

那为什么米饭慢慢嚼产生了甜味呢?

5.小结:

(书p30)经科学家研究发现,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所以米饭变甜的原因是因为淀粉。

(板书:

淀粉)

6.拓展:

淀粉与口腔中的唾液发生变化,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产生了麦芽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

淀粉、碘酒、滴管、烧杯]

1.出示淀粉:

米饭中还有淀粉,那淀粉是怎样一种物质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观察方法:

看、闻、摸,记录单1)

2.同学们观察了淀粉,淀粉和我们平时吃的米饭一样吗?

米饭中真的还有大量淀粉吗?

怎么来证明呢?

(设疑:

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用证据来证明米饭中还有淀粉?

3.借助碘酒来验证,出示碘酒: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完成记录单1。

(预测:

液体、棕色、有刺激性气味)

4.师演示“淀粉与碘酒的变化”,(实验指导:

用滴管吸取碘酒,垂直将碘酒滴在淀粉上,特别注意滴管不能触碰到淀粉,滴完后将滴管重新插入到滴瓶中,仔细观察。

5.学生呈现实验现象。

(预测:

发现淀粉遇到碘酒的部分变成了蓝色、深蓝色、蓝黑色)

6.师问:

那米饭中有淀粉吗?

怎么来验证?

引导学生寻找证据来证明米饭与淀粉的关系。

7.学生实验。

(用碘酒滴在米饭上)

8.交流:

米饭被滴上碘酒的部分也变成了蓝色。

9.总结:

米饭和淀粉有共性,遇到碘酒会产生一种蓝色的物质。

这是淀粉的一种特性。

10.提升:

这种蓝色的物质是淀粉吗?

碘酒吗?

不是,是一种新的物质。

(题目补充完整: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变化是什么变化?

(化学变化)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

碘酒、滴管、烧杯、各种食物的样品若干]

1.生活中,还有哪些跟米饭一样含有淀粉呢?

想不想知道?

怎么来鉴别呢?

(预测:

滴碘酒,观察能否产生蓝色物质。

2.出示一些食物:

黄瓜、土豆、面包、饼干、白菜、青菜、食盐、白糖、香肠、猪肉;请同学们说一说怎么来鉴别?

(用碘酒来鉴别,滴碘酒如果产生了蓝紫色物质就说明该食物中还有淀粉,没有产生蓝紫色物质的说明该食物中不含淀粉。

3.学生实验。

(指导具体操作,小心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记录单2)

4.交流汇报。

(黄瓜、白菜、青菜、食盐、白糖、猪肉不含淀粉;土豆、面包、饼干、香肠含有淀粉。

五、制作神秘的信件(预设3分钟)

1.出示导入时神秘信件,现在谁能来解释一下吗?

2.课后试着去做一封神秘信件。

【板书设计】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碘酒——--蓝紫色物质

(化学变化)

 

【课堂记录单的使用说明】

1.记录单1是通过观察,比较淀粉和碘酒变化前的特征。

观察物质

淀粉

碘酒

淀粉➕碘酒

米饭➕碘酒

2.记录单2是通过碘酒来鉴别淀粉的记录。

这些食物可以根据老师自己的需要设计。

食物

黄瓜

土豆

面包

饼干

白菜

青菜

食盐

白糖

香肠

猪肉

含淀粉

不含淀粉

【作业设计】

1.淀粉和碘酒反应,会产生一种()色物质。

A.黄色B.蓝色C.白色

2.我们可以用()来鉴别食物中是否还有淀粉?

A.小苏打B.酒精C.碘酒

3.下面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白糖融化

B.蜡烛燃烧

C.淀粉与碘酒的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了三个教学内容,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气体”。

教材先用图片形式呈现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形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

之后是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由于混合反应速度很快,于是教材提示学生不要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还可以采用盖上玻璃片、用手触摸杯的外壁等方法,进行更全面细致地观察。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教材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最后,教材提出“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

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继续进行探究。

【学情分析】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

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的直接经验比较少。

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进一步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知。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难点:

对实验的合理分析和论证。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气球、黑盒、小苏打、白醋、火柴。

学生:

小苏打、白醋、玻璃片、火柴、蜡烛、烧杯、废物盒、气液分离器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准备材料:

装有小苏打的气球、白醋、黑盒]

1.出示气球,师:

今天老师表演一个魔术,不吹也能让它鼓起来,大家仔细看哦!

2.学生根据气球自动鼓起来这一现象进行初步判断。

(预设:

黑盒里有打气筒……)

3.教师提示里面是小苏打和白醋,学生作进一步猜想。

(预设:

产生气体……)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究竟会有什么现象?

揭示课题: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板书)

二、探索: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预设8分钟)

[准备材料:

一份小苏打、适量白醋、气液分离器、玻璃片、实验记录单]

1.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并交流各自的特点,教师适时板书。

2.混合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4.交流汇报。

(预设:

冒出大量气泡、产生气体、变化很剧烈、杯壁凉凉的……)

三、研讨:

验证气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

装有混合后产生气体的气液分离器、毛玻璃片、火柴、蜡烛、废物盒]

1.提问:

你认为产生的气泡是一种什么气体?

(预设:

二氧化碳、氧气、空气……)

2.PPT出示多种气体并附上各自颜色的特点,提问:

现在你认为这是哪种气体?

学生根据气体的颜色判断是二氧化碳。

(预设:

瓶子里的气体是无色的,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