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99089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4.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在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先进技术应用,保证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1.0.3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与功能、使用要求、冷热负荷特点、环境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结合国家有关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政策、方针,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在设计中应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1.0.4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对有可能造成人体伤害的设备及管道,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1.0.5在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中,应设有设备、管道及配件所必需的安装、操作和维修的空间,或在建筑设计时预留安装维修用的孔洞。

对于大型设备及管道应提供运输和吊装的条件或设置运输通道和起吊设施。

1.0.6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应根据现有国家抗震设防等级要求,考虑防震或其他防护措施。

1.0.7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考虑施工、调试及验收的要求。

当设计对施工、调试及验收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中加以说明。

1.0.8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MV)predictedmeanvote

PMV指数是以人体热平衡的基本方程式以及心理生理学主观热感觉的等级为出发点,考虑了人体热舒适感诸多有关因素的全面评价指标。

PMV指数表明群体对于(+3~-3)七个等级热感觉投票的平均指数。

2.0.2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PPD)predictedpercentofdissatisfied

PPD指数为预计处于热环境中的群体对于热环境不满意的投票平均值。

PPD指数可预计群体中感觉过暖或过凉“根据七级热感觉投票表示热(+3),温暖(+2),凉(-2),或冷(-3)”的人的百分数。

2.0.3供暖heating

用人工方法通过消耗一定能源向室内供给热量,使室内保持生活或工作所需温度的技术、装备、服务的总称。

供暖系统由热媒制备(热源)、热媒输送和热媒利用(散热设备)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2.0.4集中供暖centralheating

热源和散热设备分别设置,用热媒管道相连接,由热源向多个热用户供给热量的供暖系统,又称为集中供暖系统。

2.0.5值班供暖standbyheating

在非工作时间或中断使用的时间内,为使建筑物保持最低室温要求而设置的供暖。

2.0.6毛细管网辐射系统capillarymatradiantsystem

辐射末端采用细小管道,加工成并联的网栅,直接铺设于地面、顶棚或墙面的一种热水辐射供暖供冷系统。

2.0.7热量结算点heatsettlementsite

供热方和用热方之间通过热量表计量的热量值直接进行贸易结算的位置。

2.0.8置换通风displacementventilation

空气以低风速、小温差的状态送入人员活动区下部,在送风及室内热源形成的上升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将热浊空气顶升至顶部排出的一种机械通风方式。

2.0.9复合通风系统hybridventilationsystem

在满足热舒适和室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下,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交替或联合运行的通风系统。

2.0.10空调区air-conditionedzone

保持空气参数在设定范围之内的空气调节区域。

2.0.11分层空调stratifiedairconditioning

特指仅使高大空间下部工作区域的空气参数满足设计要求的空气调节方式。

2.0.12多联机空调系统multi-connectedsplitairconditioningsystem

一台(组)空气(水)源制冷或热泵机组配置多台室内机,通过改变制冷剂流量适应各房间负荷变化的直接膨胀式空调系统。

2.0.13低温送风空调系统coldairdistributionsystem

送风温度不高于10℃的全空气空调系统。

2.0.14温度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temperature&humidityindependentprocessedairconditioningsystem

由相互独立的两套系统分别控制空调区的温度和湿度的空调系统,空调区的全部显热负荷由干工况室内末端设备承担,空调区的全部散湿量由经除湿处理的干空气承担。

2.0.15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airdiffusionperformanceindex

舒适性空调中用来评价人的舒适性的指标,系指人员活动区内测点总数中符合要求测点所占的百分比。

2.0.16工艺性空调industrialairconditioningsystem

指以满足设备工艺要求为主,室内人员舒适感为辅的具有较高温度、湿度、洁净度等级要求的空调系统。

2.0.17热泵heatpump

利用驱动能使能量从低位热源流向高位热源的装置。

2.0.18空气源热泵air-sourceheatpump

以空气为低位热源的热泵。

通常有空气/空气热泵、空气/水热泵等形式。

2.0.19地源热泵系统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

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供冷系统。

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2.0.20水环热泵空调系统water-loopheatpumpairconditioningsystem

水/空气热泵的一种应用方式。

通过水环路将众多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余热为主要特征的空调系统。

2.0.21分区两管制空调水系统zoningtwo-pipechilledwatersystem

按建筑物空调区域的负荷特性将空调水路分为冷水和冷热水合用的两种两管制系统。

需全年供冷水区域的末端设备只供应冷水,其余区域末端设备根据季节转换,供应冷水或热水。

2.0.22定流量一级泵空调冷水系统constantflowdistributionwithprimarypumpchilledwatersystem

空调末端无水路调节阀或设水路分流三通调节阀的一级泵系统,简称定流量一级泵系统。

2.0.23变流量一级泵空调冷水系统variableflowdistributionwithprimarypumpchilledwatersystem

空调末端设水路两通调节阀的一级泵系统,包括冷水机组定流量、冷水机组变流量两种形式,简称变流量一级泵系统。

2.0.24耗电输冷(热)比[EC(H)R]electricityconsumptiontotransferredcooling(heat)quantityratio

设计工况下,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冷(热)负荷(kW)的比值。

2.0.25蓄冷-释冷周期periodofchargeanddischarge

蓄冷系统经一个蓄冷-释冷循环所运行的时间。

2.0.26全负荷蓄冷fullcoolstorage

蓄冷装置承担设计周期内电力平、峰段的全部空调负荷。

2.0.27部分负荷蓄冷partialcoolstorage

蓄冷装置只承担设计周期内电力平、峰段的部分空调负荷。

2.0.28区域供冷系统districtcoolingsystem

在一个建筑群中设置集中的制冷站制备空调冷水,再通过输送管道,向各建筑物供给冷量的系统。

2.0.29耗电输热比(EHR)electricityconsumptiontotransferredheatquantityratio

设计工况下,集中供暖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热负荷(kW)的比值。

3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3.0.1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严寒和寒冷地区主要房间应采用18℃~24℃;

2夏热冬冷地区主要房间宜采用16℃~22℃;

3设置值班供暖房间不应低于5℃。

3.0.2舒适性空调室内设计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

1人员长期逗留区域空调室内设计参数应符合表3.0.2的规定:

2人员短期逗留区域空调供冷工况室内设计参数宜比长期逗留区域提高1℃~2℃,供热工况宜降低1℃~2℃。

短期逗留区域供冷工况风速不宜大于0.5m/s,供热工况风速不宜大于0.3m/s。

3.0.3工艺性空调室内设计温度、相对湿度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需要及健康要求确定。

人员活动区的风速,供热工况时,不宜大于0.3m/s;供冷工况时,宜采用0.2m/s~0.5m/s。

3.0.4供暖与空调的室内热舒适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等热环境PMV和PPD指数的测定及热舒适条件的规定》GB/T18049的有关规定执行,采用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MV)和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PPD)评价,热舒适度等级划分应按表3.0.4采用。

3.0.5辐射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宜降低2℃;辐射供冷室内设计温度宜提高0.5℃~1.5℃。

3.0.6设计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表3.0.6-1规定。

2设置新风系统的居住建筑和医院建筑,所需最小新风量宜按换气次数法确定。

居住建筑换气次数宜符合表3.0.6-2规定,医院建筑换气次数宜符合表3.0.6-3规定。

3高密人群建筑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按人员密度确定,且应符合表3.0.6-4规定。

4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4.1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4.1.1主要城市的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应按本规范附录A采用。

对于附录A未列入的城市,应按本节的规定进行计算确定,若基本观测数据不满足本节要求,其冬夏两季室外计算温度,也可按本规范附录B所列的简化方法确定。

4.1.2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4.1.3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4.1.4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平均温度。

4.1.5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4.1.6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小时的干球温度。

4.1.7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小时的湿球温度。

4.1.8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4.1.9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4.1.10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4.1.11夏季空调室外计算逐时温度,可按下式确定:

4.1.12当室内温湿度必须全年保证时,应另行确定空调室外计算参数。

仅在部分时间工作的空调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室外计算参数。

4.1.13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冬季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最多风向(静风除外)的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热3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4.1.14冬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夏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热3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年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4.1.15冬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夏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热3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

4.1.16冬季日照百分率,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日照百分率的平均值。

4.1.17设计计算用供暖期天数,应按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供暖室外临界温度的总日数确定。

一般民用建筑供暖室外临界温度宜采用5℃。

4.1.18室外计算参数的统计年份宜取30年。

不足30年者,也可按实有年份采用,但不得少于10年。

4.1.19山区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根据就地的调查、实测并与地理和气候条件相似的邻近台站的气象资料进行比较确定。

4.2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4.2.1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大气透明度和大气压力,按7月21日的太阳赤纬计算确定。

4.2.2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录C采用。

4.2.3透过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标准窗玻璃的太阳直接辐射照度和散射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录D采用。

4.2.4采用本规范附录C和附录D时,当地的大气透明度等级,应根据本规范附录E及夏季大气压力,并按表4.2.4确定。

5供暖

5.1一般规定

5.1.1供暖方式应根据建筑物规模,所在地区气象条件、能源状况及政策、节能环保和生活习惯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1.2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应设置供暖设施,并宜采用集中供暖。

5.1.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区,宜设置供暖设施;其中幼儿园、养老院、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等建筑宜采用集中供暖:

1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为60d~89d;

2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不足60d,但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数大于或等于75d。

5.1.4供暖热负荷计算时,室内设计参数应按本规范第3章确定;室外计算参数应按本规范第4章确定。

5.1.5严寒或寒冷地区设置供暖的公共建筑,在非使用时间内,室内温度应保持在0℃以上;当利用房间蓄热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按保证室内温度5℃设置值班供暖。

当工艺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工艺要求确定值班供暖温度。

5.1.6居住建筑的集中供暖系统应按连续供暖进行设计。

5.1.7设置供暖的建筑物,其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5.1.8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5.1.9对于有顶棚的坡屋面,当用顶棚面积计算其传热量时,屋面和顶棚的综合传热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5.1.10建筑物的热水供暖系统应按设备、管道及部件所能承受的最低工作压力和水力平衡要求进行竖向分区设置。

5.1.11条件许可时,建筑物的集中供暖系统宜分南北向设置环路。

5.1.12供暖系统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5.2热负荷

5.2.1集中供暖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每个房间进行热负荷计算。

5.2.2冬季供暖通风系统的热负荷应根据建筑物下列散失和获得的热量确定:

1围护结构的耗热量;

2加热由外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

3加热由外门开启时经外门进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

4通风耗热量;

5通过其他途径散失或获得的热量。

5.2.3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应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

5.2.4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5.2.5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或等于5℃,或通过隔墙和楼板等的传热量大于该房间热负荷的10%时,应计算通过隔墙或楼板等的传热量。

5.2.6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应按其占基本耗热量的百分率确定。

各项附加百分率宜按下列规定的数值选用:

1朝向修正率:

1)北、东北、西北按0~10%;

2)东、西按—5%;

3)东南、西南按—10%~—15%;

4)南按—15%~—30%。

注:

1应根据当地冬季日照率、辐射照度、建筑物使用和被遮挡等情况选用修正率。

2冬季日照率小于35%的地区,东南、西南和南向的修正率,宜采用—10%~0,东、西向可不修正。

2风力附加率:

设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城镇中明显高出周围其他建筑物的建筑物,其垂直外围护结构宜附加5%~10%;

3当建筑物的楼层数为n时,外门附加率:

1)一道门按65%×n;

2)两道门(有门斗)按80%×n;

3)三道门(有两个门斗)按60%×n;

4)公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按500%。

5.2.7建筑(除楼梯间外)的围护结构耗热量高度附加率,散热器供暖房间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应附加2%,但总附加率不应大于15%;地面辐射供暖的房间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宜附加1%,但总附加率不宜大于8%。

5.2.8对于只要求在使用时间保持室内温度,而其他时间可以自然降温的供暖间歇使用建筑物,可按间歇供暖系统设计。

其供暖热负荷应对围护结构耗热量进行间歇附加,附加率应根据保证室温的时间和预热时间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

间歇附加率可按下列数值选取:

1仅白天使用的建筑物,间歇附加率可取20%;

2对不经常使用的建筑物,间歇附加率可取30%。

5.2.9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应根据建筑物的内部隔断、门窗构造、门窗朝向、室内外温度和室外风速等因素确定,宜按本规范附录F进行计算。

5.2.10在确定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的户内供暖设备容量和户内管道时,应考虑户间传热对供暖负荷的附加,但附加量不应超过50%,且不应统计在供暖系统的总热负荷内。

5.2.11全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计算时,室内设计温度应符合本规范第3.0.5条的规定。

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按全面辐射供暖的热负荷乘以表5.2.11的计算系数。

5.3散热器供暖

5.3.1散热器供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散热器集中供暖系统宜按75℃/50℃连续供暖进行设计,且供水温度不宜大于85℃,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20℃。

5.3.2居住建筑室内供暖系统的制式宜采用垂直双管系统或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循环双管系统,也可采用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公共建筑供暖系统宜采用双管系统,也可采用单管跨越式系统。

5.3.3既有建筑的室内垂直单管顺流式系统应改成垂直双管系统或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不宜改造为分户独立循环系统。

5.3.4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的楼层层数不宜超过6层,水平单管跨越式系统的散热器组数不宜超过6组。

5.3.5管道有冻结危险的场所,散热器的供暖立管或支管应单独设置。

5.3.6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供暖系统的压力要求,确定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3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供暖季节供暖系统应充水保养;

4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5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供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铸铁散热器;

6高大空间供暖不宜单独采用对流型散热器。

5.3.7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当安装或布置管道有困难时,也可靠内墙安装;

2两道外门之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楼梯间的散热器,应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5.3.8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宜符合下列规定:

1粗柱型(包括柱翼型)不宜超过20片;

2细柱型不宜超过25片。

5.3.9除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外,散热器应明装。

必须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并方便维修。

散热器的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

5.3.10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5.3.11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对散热器数量进行修正。

5.3.12供暖系统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数量的折减;非保温管道暗设时宜考虑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数量的影响。

5.3.13垂直单管和垂直双管供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采用异侧连接的水平单管串联的连接方式,也可采用上下接口同侧连接方式。

当采用上下接口同侧连接方式时,散热器之间的上下连接管应与散热器接口同径。

5.4热水辐射供暖

5.4.1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宜采用35℃~45℃,不应大于6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且不宜小于5℃;毛细管网辐射系统供水温度宜满足表5.4.1-1的规定,供回水温差宜采用3℃~6℃。

辐射体的表面平均温度宜符合表5.4.1-2的规定。

5.4.2确定地面散热量时,应校核地面表面平均温度,确保其不高于表5.4.1-2的温度上限值;否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他辅助供暖设备,减少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负担的热负荷。

5.4.3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地面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

2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应设置绝热层;设置绝热层时,绝热层与土壤之间应设置防潮层;

3潮湿房间,填充层上或面层下应设置隔离层。

5.4.4毛细管网辐射系统单独供暖时,宜首先考虑地面埋置方式,地面面积不足时再考虑墙面埋置方式;毛细管网同时用于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时,宜首先考虑顶棚安装方式,顶棚面积不足时再考虑墙面或地面埋置方式。

5.4.5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宜大于0.8MPa,毛细管网辐射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6MPa。

当超过上述压力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5.4.6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塑料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5.4.7在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