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9389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知不足写作文Word下载.docx

不满足。

读书学习亦然,越读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越学越感到本领的缺

少。

现代社会已是知识社会的年代,知识爆炸,创新和发展之快前

所未有。

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必须更严谨、更科学、更勤奋

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机制,都是当今社

会对人们学习提出的新的要求。

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人人是

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

让知识的翅膀帮助人类腾飞,使每一

个人展现才华,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要真正做到知不足,首先要具备谦逊的态度,要敢于承认自己

知识不足、学养欠缺,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面对何人何事。

真正能

够自省的人,必是态度谦卑者,必是那些有自知之明而见贤思齐者

现实生活中,谁也不是全才,谁也不可能包罗万象什么都懂都会

但对待知识对待学习的态度,确乎很重要。

读书学习,除了要树

立谦虚的态度,还要倡导踏实的作风。

况且知

识也会被人遗忘。

是的,对于读书的人们,灌输有些知识今生今世

不一定用得上,但什么知识可以用得上什么知识用不上,谁又能预

测呢?

高士其说过:

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

人缺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

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获得知识,读

书学习是第一要务。

热爱读书吧,读书是读书人的手段,也是读书

人的目的

学习使人进步,不学习必然落后。

封闭、自足,夜郎自大,只

会远离进步和文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有一句座右铭: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这既是他的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是检验我们心态好不好的一面镜子,不妨经常照一照,看看自己的心态是否调整好了.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这三个看似相矛盾的词语,实则却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为何这么说?

君请看: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老子曰:

“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惨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贪欲历来是人性的大敌,是罪恶的根源,是灾难的祸首。

佛家的“无欲”、道家的“无为”都堪称真理。

做人要知足就体现在此,正所谓“知足常乐”。

倘若因了贪欲而锒铛入狱,那还不如清贫一世活得潇洒;

倘若因了贪欲而丢掉性命,那还不如知足常乐乐得自在。

放纵欲望使人难于迷途知返,陷得愈深,愈是忧心忡忡,纵然有一时的畅快淋漓,怎能有终生的心安理得?

相反,知足之人一生坦荡,安于所有,心底无私天地宽。

故得之:

与其苟且荣华,不如一生安然,做人必要知足。

有了做人要知足的原则,还要有做事情要知不足的精神。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任何一件事,不能只看到自己的成绩,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才能让自己更臻于完善。

我一直习惯把自己写的文字发到红袖添香文学网,以此做为对自己写作水平的一个检验,有文章发表了,自然是欣喜不已,有退稿也不免垂头丧气,沮丧之余就要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

最近几天接连遭到退稿,这在原来是很少见的,于是反思,终于总结出症结所在,近来因为在博客里写博文的随意性而导致自己的文风不够严谨,随意性太大,文笔过于疏漏,也因为自己的博文经常被各个博客圈加精而有些沾沾自喜,信笔即书。

三思之后,方才认识自己的不足,其后才知从何改正。

高瞻远瞩方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事情要知不足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

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一自古流传至今的名言,激励多少有志之士,潜心书海,发奋攻读,为人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可是,今天却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太艰苦了,应该把“苦”字改为“乐”字、“巧”字,即“学海无涯乐作舟”、“学海无涯巧作舟”。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很不恰当的,是非常有害的。

'

“苦作舟”为什么不能改成“乐作舟”?

学习既然是一艰苦劳动,靠苦学精神才能取得进步,怎能把学习当作一种娱乐,一种游戏来对待呢?

有人说学习是一种有趣的事、愉快的事,那也只有在“辛苦”、“刻苦”、“苦学”之后,取得了进步,取得了成绩,才能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苦作舟”为什么不能改成“巧作舟”呢?

学习既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需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当然不能有取巧的想法。

有人说“巧”是指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当然少不了科学的方法,但有了科学的方法,就可以不下气力,不下功夫学习吗?

有了好的办法,仍需要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高的效率。

试想,仅仅有了好的办法,而不去刻苦学习,能行吗?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这个“苦”字。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被马克思称为“超群的小说家”。

他为什么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

据记载,他在20多年里,一直辛辛苦苦、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连续写作16小时以上,只睡三、四小时。

这不是够苦了吗!

他的巨大成就,是用“刻苦”换来的。

中国女排姑娘们风趣地说:

“苦是一副灵丹妙药。

我们要强大起来,就得每天吃这副药。

它虽然苦,却苦尽甜来。

花,将在汗水中绽放。

这话说得何等好呀!

我们说,任何成功,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一个“苦”字,都是用汗水换来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该把“学海无涯苦作舟”永远作为我们的座右铭,让它永远激励我们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台上十年功。

如果一个人很有成就,不是别人给予的,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它是靠自己的努力、勤奋争取的。

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是不可猜疑的。

每一个人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而来的。

比如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

他从小就酷爱学习,一生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如果他没有从小的勤奋怒力学习,他也不可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巨人。

没有勤奋努力的学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可以说每一位有成就的人都曾努力学习、努力探索过。

学习的关键在于“肯学”和“敢学”。

如果你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有成就、有才能让人敬重的人物,但你又不肯,或不敢去学习最终还是会一事无成的。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为了证明镭的存在,千辛万苦,冒着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经过他们的勤奋、努力最终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证实了镭的存在。

这是一次多么让人惊叹的事实。

正是居里夫人的肯做,敢做才证实了镭的存在。

因此,要想成为有才能的人,就要从小“肯学”、“敢学”。

有些人说那些有才能、有成就的人从小就是“天才”、“神童”,像我们再努力有什么用啊。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们是天才、神童,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勤奋的学习。

勤奋学习是成为“天才”、“神童”的先决条件。

经科学家研究,人是智力是有差别的,但是仅仅是差一点点而已。

所以说,“天才”、“神童”是靠人们勤奋学习而成为的。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郑板桥、白居易的事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有许多的伟人为了造福人类,也作了巨大的贡献。

如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他走访了许多地方,经过27过春秋的艰苦努力写成了这部巨作。

狄更斯说过“我所收获的,是我种下的。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有才能的人,就看你去不去争取这个机会。

才能来自勤奋。

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学不可以已何为从师之道?

《师说》中有解释: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但从学之道呢?

此谓“学不可以已”。

自古学有所成之人,必发愤图强,一心求学,但最重要的是不可以自我满足,求学之路无尽,所学亦无尽也,往今所败之徒,皆骄奢安逸之辈,谦和仁义之人,最终定能有所成就。

战国时庞涓和孙膑就是一个好例子;

庞涓和孙膑本是同窗好友,同在鬼谷子处学习,庞涓狂妄自大,自以为学到了全部本领,便独自离去。

孙膑为人谦和稳重,深得鬼谷子老师的喜爱,学了很多庞涓并不知道的东西,让庞涓怀恨在心,并害了孙膑把他的膝盖骨挖了出来了。

后来孙膑投奔了齐国,与庞涓兵刃相见,最后得到了胜利。

学无止境这句话就是对求学之路的最好概括,往往求学之人,初窥小径,略有小成之时,便觉已深得此中大义,了然于胸,成炉火纯青之势,哪还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话?

而得大义者,不急不燥,不愠不火,虚心求学,苦于探知,可还记得古人为解一惑求学百余里的精神?

只有此中人,才可达神乎其技,登峰造极的境界。

如今学子,少有解惑之欲,求学之心,即使名师在侧,。

首先,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其次,学什么?

何处不足?

然后,列个提纲。

最后,成文。

孔子在《礼记·

学记》中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是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读书学习亦然,越读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越学越感到本领的缺少。

要真正做到知不足然后自省,首先自我要具备谦逊的态度,要敢于承认自己知识不足、学养欠缺,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面对何人何事。

夏衍生前在审查一个出国的京剧时,大概讲了句外行话,当时大家没有反应。

散场时,马彦祥就跟他说:

“你老兄,对京剧完全是外行,不要乱讲好不好?

”又说:

“你乱讲一气,下面不好办。

”从此以后,夏衍奋发图强,到旧书店把能买得到的关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的书都弄来,拼命地看。

作为时任文化部长的夏衍,其对待别人的批评,态度是诚恳的,其“拼命地看”的行为,既说明他看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养的差距,也同时印证了他自省的决心。

其实,谁也不是全才,谁也不可能包罗万象什么都懂都会,但对待知识对待学习的态度,确乎很重要。

我国现代训诂学泰斗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

见过先生以后,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

“点上标点,点完见我。

”陆宗达依教而行。

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

“再买一本,重新点上。

”就将书扔到了书堆上。

又一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

黄侃点点头,说:

“再去买一本。

”3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看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

“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

”黄侃说:

“已经点了3次,《说文解字》你已经烂熟在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了大半,不用再点了。

以后你做学问也用不着翻这书了。

”说完,黄侃又将那书扔上书堆,这才给陆宗达讲起了做学问的事。

黄侃可谓用心良苦,其让陆宗达三点《说文解字》,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帮助他打牢学问功底。

陆宗达后来常说,因为翻烂了3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

欲知不足,弄斧到班门,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武侠小说中有所谓“找高手过招”,“过招”就是为了找出差距,究其实就是学习,就是请教,就是为了提升自我。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

“弄斧到班门,对不是这一行的人,炫耀自己的长处于己于人都无好处。

只有找上班门弄斧(献技),如果鲁班能够指指点点,那么我们进步能够快些。

如果鲁班点头称许,那对我们攀登高峰,亦可增强信心。

”华罗庚的话自是为学心得,不无启迪。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获得知识,读书学习是第一要务。

热爱读书吧,读书是读书人的手段,也是读书人的目的。

及供参考,不过我劝你还是自己写,多练练笔终究是有好处的。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

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很有知识。

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

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

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

起初他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

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

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

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

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一些。

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

鲁迅先生说: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列宁说:

“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

巴甫洛夫说:

”“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

’”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

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作文: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子修)所撰联,意思是在生活待遇上应”知足”,而在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上应常”知不足”,对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应勇往直前地去做,而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应坚决不做。

冰心很喜欢这幅对子,常写以赠人。

这副对联是做人的准则:

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身的长处与不足;

在物质享受上,在自己的拥有和他人的给予上,以及对无法改变的东西,应知足;

而在精神追求上,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上,以及对可以改变、并应该改变的东西,应不知足

上联的“知足”语本《老子》的“知足不辱”,即指对物质享受、名利、地位,要知道满足,不能贪求。

知足才不致受屈辱。

这里既包含“明哲保身”的思想,也蕴含着抑制非分欲求、保持身心和谐的合理内核。

“知不足”语出《礼记·

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大意是说,只有通过学习,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过来努力学习。

对学问、对事业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下联的“有为”是指有作为。

语本《礼记·

儒行》:

“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即是说,珍惜生命,是为了等待发挥作用的机会;

保养身体,是希望有所作为。

这是儒家积极用世的态度。

“有弗为”,指对不符合正义道德的事坚决不作。

语本《孟子·

离娄下》: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大意是说,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下联提出了有为与弗为的界限:

即对好事、善事,利国利民的事要积极做;

对错事、恶事、损人利己的事,要坚持弗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就“有为与弗为”给几位青年店员题写了一副赠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给人们修身养性指明了方向。

冰心曾对祖父的家训联作过独到的诠释:

对有些事要知足,如生活上;

对有些事则永不能知足,如学习、事业上;

有些事一定要做,而有些事则是坚决不能做。

她时时把此联挂在书斋内,以示谨遵祖训。

我意其较为恰当的理解是如此的:

“知足知不足”:

即在物、名、利等生存之社会需求方面应适则满足,即知足常乐;

而在知、事、义等人类进步、国强民富、个人知识与事业追求方面应永无止境地去努力获得,永无满足之感。

“有为有弗为”:

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当为者为之,当为而不能为之者奋力为之;

不当为者不为,不当为而能为之者,虽势利当头亦不所动。

如此,则两联合一,警示世人求物与处事中,度与原则的把控,前者重做学问,后者重做事。

而对“知足知不足”,还有一解:

对己身之品、行、知、思、识、语等各方面,即自处、待人、处事等,应知其优长,更应知其短劣,足则持之,不足则补之。

如此,则与下联合一,前者重做人,后者重做事。

其实,将此番内容均包容在内,更有意义。

人之一生,苦苦觅寻者,无非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有的人在学业上有了一点进步,在科学研究中获得了点滴的成绩,便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学识已经很丰富了,

说“学然后知不足”。

然而,我们也常常看到有更多的人,在取得成绩之后,却寻找自己的不足,抓住一切机会,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

他们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这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个知识的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完结之时。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学习、再学习”,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知识面前采取谦虚且不知足的态度是必要的。

近代科学巨匠牛顿,在取得成功之后,曾说过:

他只不过是在科学的海边拾到了一块贝壳而已。

他的这个说法显然是出于谦虚的,不过也正说明了即便伟大的牛顿,他毕生作出的贡献,也只是科学界里个别的学科,还有许许多多的领域、未能触及到。

这就足以说明知识的海洋是何等的广阔。

我们经常把知识的广度比喻为海洋。

事实上,无论多么浩瀚,多么广阔的海洋都是有边际的,只有知识的海洋才是无际的。

“学海无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对待知识,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状。

“学然后知识不足”,在我以为还有另一种意思:

我们不应满足于前人所积累的知识,还须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里的知识,去创立新的学说,为祖国的事业做出贡献,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老子说:

“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长久”,这就是“知足者常乐”。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知道满足,就会感到永远快乐,就没有了非分的念头,就会踏踏实实,安若止水,不贪婪、不奢求、不豪夺巧取。

在知足的人看来,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睡觉,不生病,没有大的灾难,便是幸事、福泽。

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

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

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淌不过去的河,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

因而,就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

知足有很多解释。

从字形看,“吾唯知足”都包含一个偏旁“口”,但因所处位置不同,口居中,正可兼顾方方面面。

再看它的构思,在酒家来说,全凭客人之口生财,口愈多愈兴旺,四字有口,言其众也。

对打工者而言,酒家以女性为多,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口多嘈杂,恐怕有伤和气,故众人一口,口径一致,和气生财。

最后说它的寓意,开设酒店,无非是为了赚钱,四字一口,不正象外圆内方的一枚古钱吗?

不过,赚钱也要知足。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知足”更要“知不足”、“不知足”,也就是不满足于现状。

人,在自得其乐中得到相对地满足,在不知足中孜孜不倦地追求。

就是说,在物质生活上知足,在工作、学习和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上不知足,永远不满足。

居里夫人不仅对奖牌之类东西颇不在意,居室面积更是避大就小,为的是搞卫生比较节省时间。

这种物质生活的知足不仅使其常乐,更使其有足够时间用于科学的艰辛探索,而终于获得成果的伟大和精神的高贵与永恒。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从“为人”和“与人”的角度看知足,这真是知足方面的大手笔!

在此意义上,知足者常乐没错儿!

西方哲学史上最博学者之一的苏格拉底,则一口咬定“我唯一知道的是自己的无知。

”您可别以为他这是过谦之辞,其实他深知自己比许多自以为博学的人博学得多,因此才敢以“请教”的方式到处去传播真理教育世人。

他所谓的“无知”,并不是指对书本知识的一知半解,而是对浩渺宇宙无限未知的深情倾慕与渴求。

这是知识上精神上和人生境界上何等伟大而深沉的不知足啊!

有了这样的不知足,人还怎么有可能自满、骄横、堕落和在物欲上永不知足呢?

知足与知不足,对人来说是很难把握的一件事。

因为虚荣的弱点使我们太容易为自己的某种一孔之见而自我陶醉或产生妄想。

“大戴礼记”讲“学然后知不足”。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越是不读书不看报越容易误以为自己挺有两下子,当你认真的学习点东西的时候,方才后怕不已,觉得自己原来渺小到了寻书屋藏找地缝钻的地步!

由此我还想斗胆给“学然后知不足”续上一句:

知不足然后怕,知后怕然后学而不厌。

知足与知不足,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宽容。

可大可小,可智可愚。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

"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言简意赅,品味无穷。

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是要分场合的。

在旧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在这样的场合下,你要穷人知足,这符合实际吗?

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

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的问题。

什么叫分?

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