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956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表证病情较轻,多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及这些组织神经血管等症状;

里证病情较重,多表现为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症状。

  寒和热是指疾病的性质。

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动因的适应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现;

热证大多是对有害动因的适应性反应能力旺盛的表现。

  虚和实是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状态的反映。

虚证表现为正气(指一般物理机能和防御机能)不足,是全身机能或某种重要脏器功能衰弱表现;

实证是邪气有余(病症多表现急剧,显著,为机体与有害动因剧烈斗争的反应)。

  

(2)八纲辨证的病理解剖学基础:

  阴证、阳证常分别概括表里、寒热、虚实的病变,故也可反映病理形态学以至病理解剖学的有关变化。

  表证一般除体表小动脉收缩,皮肤表现为一时性苍白缺血外,还包括一部份呼吸道及眼、耳、鼻、咽喉粘膜的炎症反应,肌肉的水肿或轻度炎症,中枢神经系统的充血或缺血等;

里证则常见各系统、各脏器具有明显的病理改变。

  寒证在病理形态上可见于慢性炎证,表现为贫血、缺血、瘀血及水肿的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病变;

热证可见于急性炎症,表现为动脉充血与出血的血液循环障碍病变。

虚热则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时性动脉充血或内分泌腺(尤以甲状腺机能紊乱)等有关。

  虚证在病理状态上可见于内分泌腺变性或萎缩、各器官组织的细胞萎缩或变性、慢性炎症(较寒证的程度严重些),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低下与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化等病变。

  (3)八纲辨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通过研究,有人认为,八纲是人体对致病因素的一种典型反应状态。

  阴证主要表现为机体器官或系统热量不足或机能减退(特别是中枢神经和消化系统机能的减退)的一种反应状态;

阳证主要表现为机体器官或系统热量过剩或机能亢进的一种状态。

  表证主要表现为小动脉防御性痉挛而不伴有机能或热量代谢深刻障碍的典型反应状态;

里证则为机体在致病动因作用下产生机能或热量代谢比较深刻障碍的典型反应状态。

  寒或热,是以热量不足或过剩为发病学原因的机体典型反应状态。

寒热错杂则与同一机体发生热量分布不均匀有关。

有的实验表明,寒性中药能改善机体热量过剩,一般多与退热、抗炎、抑制作用有关。

而热性中药则能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一般多与兴奋作用或含挥发油有关。

临床上见到的热证大多为热性传染病,寒证大多为营养不良性水肿、闭经、久治不愈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

  虚的机能减退,实是机能亢进。

虚与寒、实与热常同时出现,可互为因果(如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等),但二者之间又有质的不同。

  国内还有人通过免疫实验,用养阴助阳药来探索阳虚或阴虚的物质基础,初步观察到:

助阳药(如肉桂、锁阳等)能使抗体提前形成;

养阴药(如鳖甲、沙参等)能使抗体存在的时间延长。

由此推想阳虚或阴虚时,机体的免疫状态可能受影响,而养阴或助阳药则能纠正虚证所造成的免疫功能缺陷,从而认为阳虚或阴虚不单是症状的组合而是有其各自的物质基础的。

  这些研究证实,“八纲”除各具一组相应的证候群外,还有其一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八纲辨证提供了某些客观依据。

  由此可知,尽管病证的表现甚为复杂,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归纳为四个对立面,并可用阴阳两纲来概括它,故阴阳又为八纲的总纲。

这样,就可以概括病人整体证候表现,可执简驭繁,灵活运用,以指导中医的实践。

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又为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仅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也同时适用于正骨、眼、喉、针灸、按摩等科。

故可以说,八纲辨证在实质上与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学诊断法颇相近似。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概括一方面的病理本质。

然而病理本质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即寒热病性、邪正相争不能离开表里病位而存在,反之也没有可以离开寒热虚实等病性而独立存在的表证或里证。

因此,用八纲来分析、判断、归类证候,并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间可有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

临床辨证时,不仅要注意八纲基本证候的识别,更应把握八纲证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将八纲联系起来对病情作综合性的分析考察,才能对证候有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

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可归纳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个方面。

【证候相兼】

广义的证候相兼,是指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

本处所指为狭义的证候相兼,即指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相反的证候存在。

  表里、寒热、虚实各自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疾病某一方面的本质,故不能互相之间概括、替代,而临床上的证候,又不可能只涉及到病位或病因病性的某一方面。

因而在辨证时,论病位之在表在里,必然要区分其寒热虚实性质,论病性之属寒属热,必然要辨别病位在表或在里、系邪盛或正虚;

论病情之虚实,必察其病位之表里、病性之寒热。

  八纲辨证在临床上常见的相兼证候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

按理尚应有表虚寒证、表虚热证、表里虚寒证、表里虚热证。

但所谓表虚,除卫表不固证(卫阳不固,偏于虚寒)外,以往常是将表证有汗出者,称之为"

表虚"

,表证无汗者,称之为表实。

其实表证的有无汗出,只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毛窍的闭与未闭、邪正相争的不同反应而已,毛窍未闭、肤表疏松而有汗出,不等于疾病的本质属虚。

所以,表虚寒证、表虚热证、表里虚寒证、表里虚热证,实际上是阳气虚衰所致的里虚寒证,阴液亏少所致的里虚热证等。

  "

证候相兼"

,是从表里病位、寒热病性、虚实病性等不同角度,对病情进行综合辨别。

【证候错杂】 

  证候错杂是指疾病某一阶段的证候,不仅表现为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的性质相反,因而证候显得相互矛盾、错杂。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关系,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应对其进行综合考察。

证候间的错杂组合关系有四种情况:

第一类是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如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等;

第二类是表里同病,且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如表实寒里虚寒证、表实热里虚热证;

第三类是表里同病,且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有表实寒里实热证,即"

寒包火"

证;

第四类是表里同病,且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的证候,除可有表实寒里虚热证外,其余组合临床极少见到。

  在表里同病的情况下,疾病的证候一般都是由内在的病理本质所决定,如内有积热或阳气偏亢者,其外感表证多从热化;

内在阳气不足者,犯外感病时,很少见表热证候。

所以,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证候,虽然从理论上尚可组合为表虚寒里实寒证、表虚热里实热证、表实热里实寒证、表虚热里虚寒证、表虚寒里虚热证、表实热里虚寒证、表虚热里实寒证、表虚寒里实热证等,但临床实践中一般很少见到这种真正的证候。

  此外,由于里证的范围极广,故虽为里证,也可有脏腑病位之别,可表现为寒热虚实证候的错杂。

因此,临床上的证候是极其错综复杂的。

  证候的错杂,势必给辨证与治疗带来困难,因此临床应当认真辨析。

同时应认识错杂的证候中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反映着疾病的本质,因而不可忽略。

临床辨证当辨析表里病位的缓急,寒热虚实病性的主次,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

【证候真假】 

  某些疾病在病情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

假象"

,以掩盖病情的真象。

所谓"

真"

,是指与疾病的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

假"

,是指疾病表现的某些不符合常规认识的所谓假象,即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符的某些表现。

对于证候的真假,必须认真辨别,才能去伪存真,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否则往往造成误诊。

【证候转化】

八纲中相互对立的证候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证候转化,大多是指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本质与现象均已变换,因此它与证候的相兼、错杂、真假等概念皆不相同。

但应看到,在证候转化这种质变之前,往往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在真正的转化之先,又是可以呈现出相兼、夹杂之类证候关系的。

三焦辨证

三焦分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其辨证主要用于热证。

  

(1)上焦证候:

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身困重而痛,头昏沉胀痛,耳聋,神情呆滞,沉默、思睡,不爱言笑,不想饮食,舌苔白腻,脉濡软无力,有时可有肠鸣、腹泻等。

  

(2)中焦证候:

发热但不高,汗出热不退,胸腹闷胀,不饥亦不想进食,口渴不思饮,大便稀溏不爽利,尿短黄,面部及眼白淡黄,苔灰带黄,神情呆滞,泳濡,小腿冷;

有的可有身痛、皮肤小疱疹;

有的可见神志昏糊,痰多,心烦欲吐。

  (3)下焦证候:

如为膀胱湿滞,则多小便不通,头脑胀痛昏沉、小腹胀闷、舌苔灰白黄腻、脉濡。

若是大肠湿滞,则感小腹板结胀满、大便不通、头胀、胃满闷、舌苔灰黄、脉濡。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

《伤寒论》包括多种热性病。

书中除将一些病证的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种类型,并以此进行辨证外,又说明了有关病证的传变关系。

此外,它还用八纲分析病情,如认为六经中的三阳证多属热证、实证的阳性病证;

三阴证多为寒证、虚证的阴性病证。

六经与八纲的相互配合,不仅扩大了六经的适应范围,也在辨证用药上有了较明确的准则。

那么,中医是怎样通过六经来辨证的呢?

【太阳证】

太阳证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

  

(1)太阳经证的主要证候:

如为太阳中风证,则有头痛、发热、出汗、恶风,脉浮缓等表现;

若病人恶寒发热、头身痛、骨节疼痛、腰痛、无汗或有咳喘、脉浮紧,则为太阳伤寒证。

  

(2)太阳腑证的主要证候:

  ①蓄水证:

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进水则呕,小便不通畅,脉浮。

  ②蓄血证:

下腹硬满或急起板结,情绪躁动如要发狂,小便通畅。

【阳明证】 

  阳明证也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

  

(1)阳明经证的主要证候:

身热、出汗,口渴喜喝水,心烦,苔黄而干燥,脉洪大。

  

(2)阴明腑证的主要证候;

身热,日晡(午后)潮热,汗出连绵,便秘,腹胀满,疼痛拒按,烦躁,或胡言乱语,甚则神志不清,精神恍惚,苔黄燥,脉实有力。

【少阳证】 

  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喉干,眼花,舌苔白滑,脉多弦象。

【太阴证】

太阴证主要表现为腹胀满,呕吐,食欲不好,腹泻时疼痛,受热或触按时则感舒适,口不渴,舌淡红,苔白,脉迟或缓。

【少阴证】

少阴证主要表现因寒化与热化而有不同。

  

(一)寒化证(向寒证转化):

恶寒,不发热、身倦,想睡,手足清冷,小便清长通畅,口不渴,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脉微细或沉。

  

(二)热化证(向热证转化):

心烦、失眠,脉沉细数。

【厥阴证】

厥阴证主要表现为手足清冷,消渴,气往上窜,心中发热而痛,虽饥而不欲食,腹冷腹泻,呕吐,甚或呕出蛔虫。

以上是中医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按其实质来说,与现代医学按表里、脏器的诊断法有相似之处。

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浅深的四个不同的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某些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各阶段病例变化和疾病的变化规律。

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道理。

温病的发展,一般是按卫、气、营、血这四个阶段传变的。

病在卫分或气分为病浅,病在营分或血分则为病深。

  卫气营血辨证常与三焦辨证参合进行。

上焦包括心肺,肺的证候相当于“卫分”的证候,肺卫的病邪深入,则传至心包而出现“营分”的证候。

中焦包括脾胃,中焦温热或湿温,常表现为“气分”证候。

下焦包括肝肾,多见“血分”证候。

如再结合六经辨证,则太阳表证,相当于“上焦”和“卫分”证候;

阳明、少阳、太阴证候,相当于“中焦”和“气分”证候;

少阴与厥阴证候,相当于“上焦”、“营分”和“下焦”、“血分”证候。

  中医把感染性热性病统称为温热病。

温病的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如常见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许多传染病、流行病多属温热病范畴,中医多按卫气营血来进行辨证论治。

  

(1)卫分证候:

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体倦,咳嗽,鼻塞、无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

此类证候多见于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2)气分证候:

高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气粗,口渴喜冷饮,脉洪数或滑数,舌红,舌苔由白转黄或黄而干燥;

病重可有大便燥结,腹痛或压痛,甚至胡言乱语,狂躁不安。

此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高热期。

但由于气分证涉及的范围较广,病情较复杂,故辨证时还须注意分清以下几点:

①热伤于肺:

发热,咳喘,痰粘稠,口渴,甚至呼吸迫促,鼻翼扇动,舌红,苔黄,脉数。

可见于大叶性大叶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病。

  ②热犯胸膈:

发热,心烦,胸闷,坐卧不安,失眠,舌红,苔黄,脉数。

  ③热结肠胃:

午后潮热,腹满硬痛,便秘,烦躁或胡言乱语,舌红、苔黄厚干燥,甚或干黑起刺,脉沉有力。

常见于热病、便秘难解、单纯性肠梗阻等病。

  ④热郁肝胆:

寒热往来如患疟疾,热多寒少,口苦,胁痛,腹闷,恶心,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数。

可见于急性胆囊炎、疟疾等病。

  ⑤脾有湿热:

发热但体温不太高,或午后发烧,腹闷,恶心呕吐,身重,肢倦,口渴不欲饮,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缓。

多见于肠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

治疗时还应根据湿热的轻重而分别对待。

  (3)营分证候:

发热以夜晚较盛,心烦,不思睡,神志恍惚,口不太渴,有时可有昏睡或胡言乱语,皮肤可见隐隐斑疹,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此类证候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严重阶段。

但治疗时还需分清以下几点:

  ①气营(血)均受热伤:

高热、烦渴,皮疹隐现,舌质深红,舌苔干黄,脉洪大数。

可见于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时。

  ②热传心包:

神志恍惚、不清,甚或昏迷,胡言乱语,或手常抓空摸床等。

此常见于高热病人的昏迷期。

  (4)血分证候:

持续发热,夜晚为甚,班疹显露,可有出血(如吐血、鼻血、便血等),有的可神志昏糊,胡言乱语,狂躁;

手足抽筋,舌质深红或紫晦干燥,苔少或无,脉细数。

可见于感染性热病的严重阶段或晚期,或有毒血症时。

由上可知,卫气营血辨证有如下特点:

  其一是,卫气营血证候各有其特征。

卫分以恶寒发热为特点;

气分发热,不恶寒,反恶热;

营分为心烦,不眠,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血分则以班疹透露,出血,神昏谵妄,抽搐,舌质深绛或紫晦而干为特征。

  其二是,卫气营血的四个阶段不是孤立地截然划分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如有的在起病之初,不一定出现卫分证候,就向气、营、血分传变;

也有的卫分证候未消除,而气分证候即已出现,或气分证仍在,而营、血分证却迭见等。

  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是否有其科学性呢?

国内有人通过临床诊治和实验研究探讨温病的传变规律,认为温病的“卫气营血”各期的证候是有其一定的病理学基础的,其传变规律与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病情发展有相似之处。

  “卫”主一身之表(体表的防卫力),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

虽由于季节和气候的不同,卫分证候的表现可不一样,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证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的表证,都有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或濡数等证候。

此主要为上呼吸道炎证的体表神经血管出现的反应。

  气分病的出现多晚于卫分证,其病理学基础,多以毒血症的症状和由高热所致的体液与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

此时,实质脏器可见混浊肿胀的功能紊乱,并可见有关传染病的特异病理变化。

  营分病是温病时气分证继续发展的气候,其病理变化以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变性、坏死较为突出,凝血系统紊乱以及血管壁的中毒性损害多有进一步发展。

  血分病是温热病的危重阶段,其病变的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肝、肾等多种脏器的损害则更为严重,人体反应性和抵抗力明显减弱。

  卫气营血本来是人体正常组织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温病时,卫气营血可先后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且有其一定的变化规律。

故中医借用卫气营血来概括温热病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用以说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并为治疗提供依据。

所以,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温病由表及里、由轻至重的四个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时,病理与生理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现代病理生理学的雏型,也更与现代医学的分病期阶段的诊断法相类似。

脏腑辨证

除了上面介绍的八纲、六经、三焦和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外,中医还常对一些内伤杂病采用脏腑辨证的方法。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不同证候,加以分析归纳,并作为辨证依据的。

这种辨证方法的具体内容是:

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及经络循行的表现来判断病变的部位;

用寒、热、虚、实来辨别病情;

以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病证的传变规律。

一般是以五脏为重点的。

下面简要介绍各脏腑的有关证候特征。

【肺病的辨证】

(1)肺气虚:

多因病后气虚,或久咳伤气,引起肺气虚弱,肺功能减退。

证候为咳嗽无力,痰多清稀、面色苍白、声音低微,易疲乏、多自汗、咳喘气短、体倦懒言、形寒自冷、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象虚弱。

可见于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病。

  

(2)肺阴虚:

多因外感燥热,灼伤津液,肺失濡养,或久咳伤肺,肺阴不足,虚热内生。

证候可见咳嗽无痰;

或痰少而稠,有时咳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

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舌干红,苔少,脉细数。

此证多见于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喉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

  (3)风寒束肺:

多因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所致。

可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痰多清稀、苔薄白、脉浮紧。

本证多见于感冒(伤风、流感)、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

  (4)风热袭肺:

多因外感风热,或寒邪化热、痰热壅滞肺内,便肺的肃降功能减退所致。

证候多有发热、咳嗽、哮喘气粗、痰稠色黄、咳吐脓血、腥臭、胸痛、出鼻血、咽喉肿痛、烦躁口渴、喜喝冷饮,甚至风热闭肺,出现呼吸迫促、鼻翼扇动、口唇紫绀、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此证可见于急慢性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疡、支气管哮喘等病。

  (5)肺肾阴虚:

肺病较久,肺阴虚京可导致肾阴虚。

证见咳嗽、痰少、动则气促、腰酸腿软、潮热、盗汗、遗精、消瘦、口渴、舌红少苔、脉多细数。

此证可见于肺结核病人的晚期。

【脾病的辨证】

(1)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中气不足):

多因素体虚弱或病后调养不当,脾胃气虚,运化功能障碍所致。

证候可有食欲不好、消化不良、食后胃腹胀闷、腹满肠鸣、大便稀薄、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精神困倦、舌淡苔白、脉虚细缓;

如更有少气懒言、脘腹重坠、久痢、脱肛、脏器下垂(如子宫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劳累后即有气坠感,则为脾气下陷的征象。

脾气虚常见于溃疡病、慢性肠炎、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及消化不良等病时。

  

(2)脾阳虚衰(脾胃虚寒):

多因饮食不节,久病脾虚,脾阳不振,运化不力所致。

病情较脾气虚弱重,证候可见有胃腹胀痛,喜热敷、喜按压、食欲不好,肠鸣嗳气,大便稀薄,小便清长,或浮肿尿短;

有的可面色苍白无光泽、形体消瘦、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口流清水、舌淡苔白、脉沉濡弱。

此类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营养不良的虚弱证候,可见于溃疡病,慢性肠胃炎、肠胃功能紊乱、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某些水肿等病时。

  (3)脾不统血:

多为久病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循其常道运行的某些出血证。

可有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血色紫暗)、尿血(无痛尿血)以及月经过多、崩(阴道突起大量流血)漏(长期阴道少量流血、淋漓难尽)不止。

伴有腹部隐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精神疲倦、懒言、面色萎黄,口不渴、尿清长,有的还可能有四肢困乏或皮下出血、舌质淡、脉细弱等证候。

本证可见于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或肾结核等病。

  (4)寒湿困脾:

多因脾气素虚,或饮食生冷,或淋雨、久卧湿地、湿困脾阳,不能运化水湿所致。

证候多有饮食减少、胃腹满闷、恶心欲呕、口粘不渴,或渴不欲饮、头身困重、腹泻肢肿,或皮肤暗晦而黄、白带多、苔白厚腻、脉濡迟或缓。

本证可见于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某些水肿病。

【心病的辨证】

(1)心阳(气)虚:

心气虚的主证是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面色苍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虚数无力;

若兼有形寒肢冷,则为心阳虚;

若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冰冷、脉弱而不易摸到,是心阳虚脱。

  

(2)心阴(血)虚:

心血虚的主证为心悸心烦、健忘、面色苍白、惊悸不安、精神疲乏、舌淡、脉细,若兼有低热、失眠多梦、盗汗、颧红、口渴、遗精、舌红少苔或舌尖干红、脉细数,则为心阴不足。

  (3)热入心包:

热邪传心,则证见高热、烦躁、神志昏沉,胡言乱语,甚至狂躁不安,舌质红绛,苔干起刺,脉洪数或细数。

此多见于温热病热邪炽盛时,颇相似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出现意识障碍的证候。

  (4)痰迷心窍:

当痰热内扰心窍,影响神志时,可见梦多难入睡、烦躁不安或精神呆痴、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甚则狂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有的意识不清、语言不畅,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喉有痰鸣音,偏寒的多苔白脉滑;

偏热的多苔黄脉数。

此类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障碍的证候,常见于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脑血管意外、精神病的狂躁型等。

  (5)心血瘀阻(真心痛):

多由瘀阻心络所引起,主证为阵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