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9658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4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中药学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学Word格式.docx

《中药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Word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学Word格式.docx

⑵水制:

清洁药材,软化药材以便切制和调整药性

1润:

使用清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物软化,便于切制饮片。

2漂:

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3水飞:

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⑶火制:

①炒:

炒黄、炒焦、炒炭

②炙:

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③煅:

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④煨:

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⑤烘焙:

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

⑷水火共制:

煮:

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

蒸:

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

褝: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

捽:

将药物煅烧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⑸其他制法:

1,制霜:

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或药物经过物料析出细小结晶

2,发酵:

将药材与辅料拌和,置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利用霉菌使发泡,生霉,并改变原药的药性,以产生新药的方法。

3,发芽:

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使其发幼芽。

第五章中药的性能(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中药的性状:

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一,四气

中医学认为,病证寒热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引起的。

四气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药物的温热寒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发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二,五味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

1,药物的滋味

2,药物的作用

五味的意义:

1,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

2,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

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

能补,能缓,即有补缓、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

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

能泄,能燥,广义通泄、有降泄、有清泄、燥湿等作用

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三,升降浮沉:

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降浮沉之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

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物都是沉降的。

四,归经:

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不知经脉而用药,其失也泛”。

(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

用药时也不能拘泥于归经,应考虑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五,有毒无毒

毒性:

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毒性反应是临床用药时应当尽量避免的。

由于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储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第六章中药的配伍(目的:

全面兼顾治疗要求,制约药性,防止不良反应,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单行:

用单味药致病

相须:

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

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配伍同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

相畏:

一种药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

一种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

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消失

相反:

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第七章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二,妊娠用药禁忌

分禁用和慎用两部分

属禁用的多是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禁用药:

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蛰、马钱子、蟾蜍、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蒌、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牤虫、三棱、莪术等。

属慎用药的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物。

慎用药:

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

三,服药食忌:

服药期间对某些事物的禁忌

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事物

1,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

2,寒性病应忌食生冷

3,胸痹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

4,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5,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6,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第八章用药剂量与用法

古方剂量换算:

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一般干品药用量为5-10g,部分为15-30g

中药的煎煮方法:

煎药器具:

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沙锅,砂罐

煎药用水:

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加水多少:

淹没饮片2cm

煎煮浸泡:

20-30分钟

煎煮火候及时间:

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10-15分钟

趁热滤汁

煎煮次数:

一般一剂药可以煎煮三次

入药方法:

先煎: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贝壳类药和须久煎去毒的药物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

后下:

有效成分因煎煮易挥发或破坏而不耐久煎的药物或须缓减药力之品,应待药将煎成时再投入煎沸数分钟即可

包煎:

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有绒毛的药物应用纱布包裹后进行煎煮,防止混入药液而刺激咽喉

另煎:

昂贵的药物须另外煎煮,以免煎出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收

烊化:

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和锅底,应先行烊化,再与其他药汁兑服

冲服:

入水即化的药或原为汁液性的药,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汁或开水冲服

各论

第一章解表药

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本类药物多具有辛味,性能发散,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具有发散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受外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无汗),脉浮等证。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

性味

功能

主治

归经

常用量

麻黄

辛微苦温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

2,咳嗽气喘;

3,风水水肿;

4,风寒湿痹,阴疽,痰核

肺,膀胱

3-10

桂枝

辛甘温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2,寒凝血痹诸痛;

3,胸痹,痰饮,水肿,心动悸脉结代

心肺膀胱

紫苏

辛温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1,风寒感冒,咳嗽痰多;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3,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肺,脾

生姜

(呕家圣药)

辛微温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2,胃寒呕吐;

3,风寒咳嗽;

4,解半夏,天南星,鱼蟹毒

肺脾

香薷

(夏月麻黄)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1,阴暑证(夏日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

2,水肿脚气

肺胃脾

荆芥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治外感无论寒热皆可用

1,外感表证;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扭下血

肺肝

防风

辛甘微温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1,感冒头痛,风疹瘙痒;

2,风湿痹痛;

3,破伤风证;

4,肝郁诲脾,腹痛泄泻

膀胱肝脾

羌活

辛苦温

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1,风寒感冒,头痛身疼;

2,风寒湿痹,肩臂疼痛(腰以上风寒湿痹)

膀胱肾

白芷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1,风寒感冒,阳明头痛牙痛,鼻塞鼻渊;

2,疮疡肿毒;

3,寒湿带下,皮肤瘙痒

肺胃

细辛

辛温小毒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1,外感风寒,阳虚外感;

2,偏正头痛痹痛牙痛;

3,寒饮咳喘;

4,闭证实证

肺肾心

3-5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凉之品,发汗作用比较缓和,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

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而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干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薄荷

辛凉

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麻疹不透骚痒;

4,肝气郁滞,胸闷胁痛;

5,暑邪痧胀腹痛吐泻

3-6

牛蒡子

辛苦寒

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咳嗽吐痰;

2,风热发疹,疹发不畅;

3,热毒疮疡,痄腮

6-12

蝉蜕

甘寒

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退翳明目

1,外感风热,咽痛音哑;

3,惊痫夜啼,破伤风;

4,目赤翳障

桑叶

甘苦寒

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1,风热感冒,头痛咳嗽;

2,肺热燥咳;

3,肝阳上亢,头痛目眩;

9-10

菊花

辛甘苦微寒

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

1,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2,目赤昏花;

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疔疮肿毒

疏散风热用杭菊(黄菊),平肝明目用滁菊(白菊)

10-15

蔓荆子

辛苦微寒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1,风热感冒,头风头痛;

2,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3,风湿痹痛

膀胱肝胃

5-10

柴胡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1,寒热往来,感冒发热;

2,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

3,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4,疟疾

肝胆

升麻

辛微甘微寒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风热头痛,麻疹不透;

2,热毒牙痛咽痛痄腮;

3,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

肺脾胃大肠

葛根

甘辛凉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1,外感发热,头项强痛;

2,疹透不畅;

3,热病烦渴,内热消渴;

4,热泻热痢,脾虚久痢

脾胃

淡豆豉

解表,除烦

1,感冒头痛;

2,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3,护胃和中

第二章清热药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性皆凉,用其寒性除热,此热或因外邪传里化热,或热邪直中于里,或阴虚生热。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

主要用于邪在气分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脏腑实热证。

石膏

辛甘大寒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1,气分壮热烦渴;

2,肺热咳喘;

3,胃火牙痛;

4疮疡溃后不敛

15-30

知母

苦甘寒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气分实热烦渴;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3,阴虚消渴;

4,骨蒸潮热

肺胃肾

芦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吐;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4,热淋涩痛

淡竹叶

甘淡寒

清热除烦,利尿

1,热病烦渴,清心火;

2,口舌生疮,尿赤淋浊,黄疸尿赤

心胃小肠

莲子心

苦寒

清心安神,涩精止血

1,热病高热神昏;

2,失眠遗精;

3,血热吐血

心肾

1.5-3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热病烦闷;

2,湿热黄疸;

3,血热出血;

4,热毒疮疡;

5,消肿止痛

心肝肺胃三焦

夏枯草

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疼痛;

2,痰火凝结之瘰疠瘿瘤,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本类药物的药性多属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均有清热燥湿功效。

如湿温或暑温夹湿的身热不畅、胸膈痞闷、小便短赤;

脾胃湿热内蕴所致的恶心呕吐、痞满;

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耳肿流脓、胁肋疼痛;

湿热下注的带下腥臭、或湿热蕴结膀胱的热淋涩痛、或湿热滞于大肠的泻痢里急后重;

湿热浸淫肌肤的湿疹;

实热流注关节的关节红肿疼痛等,上述诸证大多可见舌苔黄腻,皆为本类药物的适应范围。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

2,肺热咳嗽;

3,热病烦躁,寒热往来;

4,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5,血热出血;

6,胎动不安

肺胃胆大肠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

2,热病高热;

3,心烦失眠,胃热呕吐,肝胃失和,呕吐吞酸;

4,痈肿疮毒,皮肤湿疮;

5,血热出血

心肝胃大肠

2-5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1,湿热带下,热淋,足膝肿痛,泻痢,黄疸;

2,疮疡肿毒,湿疹湿疮;

3,阴虚发热,遗精盗汗

肾膀胱大肠

龙胆

清热燥湿,泻肝火

1,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

2,肝火头痛,肝热目赤,高热抽搐

肝胆膀胱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功能清解热毒或火毒,主要用于痈肿疔毒、丹毒、痄腮、热毒、下痢、咽喉肿痛、虫蛇咬伤、癌肿、水火烫伤以及温病等。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疮痈疔毒;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热毒血痢;

4,金银花露-清解暑热

肺心胃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温病发热,头咽痛,发斑;

2,大头瘟疫,丹毒痄腮

心胃

连翘

苦微寒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1,疮痈肿毒,瘰疠结核;

3,清心利尿,热淋涩痛

肺心胆

6-15

蒲公英

清热解毒,利湿,消痈散结

1,疮痈,乳痈,内痈;

2,热淋,黄疸;

3,咽喉肿痛;

4,目赤肿痛

肝胃

10-30

鱼腥草

辛微寒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同淋

1,肺痈,肺热咳嗽;

2,热毒疮痈;

3,热淋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热毒血痢;

2,阴痒;

3,疟疾

大肠

射干

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1,咽喉肿痛;

2,痰壅咳喘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本类药物多为甘苦咸寒之品。

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的作用。

因心主血,肝藏血,古本类药大多入心肝二经。

主要用于热入营血的实热证。

如温热病热入营血、心神被扰、身热心烦、舌绛脉细、甚则神昏谵语;

热入血分、扰乱心神、热盛迫血、吐血扭血、尿血便血、身发斑疹、躁扰不安、甚则晕狂。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1,热入营血;

2,吐血扭血,便血崩漏,热毒斑疹;

3,热病口渴,内伤消渴,肠燥便秘

心肝肾

玄参

甘苦咸寒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2,咽喉肿痛,瘰疠痰核,脱疽;

3,劳嗽咳血,阴虚发热,消渴便秘

牡丹皮

苦辛微寒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1,血热斑疹吐扭;

温邪伤阴,阴虚发热;

3,经闭经痛,症瘕,跌打损伤;

4,疮痈,肠痈

赤芍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1,血热之瘀斑,吐扭;

2,经闭经痛,积聚,跌打损伤,疮痈肿痛;

3,目赤肿痛

第五节清虚热药

本类药物多归肝,肾经,其主要功效为清虚热、退骨蒸。

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虚烦不眠、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亦可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伤阴劫液而致发热呈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质红绛。

青蒿

苦辛寒

清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1,热病伤阴,夜热早凉;

2,阴虚发热;

3,暑热外感;

肝胆肾

地骨皮

清虚热,清热凉血,清肺降火

1,阴虚发热;

2,血热出血;

3,肺热咳嗽;

4,泄热生津止烦渴

肺肝肾

第三章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的主要作用是通利大便,以清除胃肠积滞及其他有害物质;

或清热泻火,使热毒火邪通过泻下得到缓解或消除;

或逐水退肿,使水湿痰饮之邪从大小便排出。

主要由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盛及水饮停蓄等里实证。

第一节攻下药

本类药物多具苦寒沉降之性,主入胃,大肠经,具有较强的泻下通便作用,并具有清热泻火之功。

主要用于胃肠积滞、里热炽盛、大便秘结、燥屎坚结、腹满急痛等里实证。

其清热泻火作用还可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

或火热炎上攻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以及火毒疮痈、血热吐扭等(釜底抽薪)。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清泄湿热

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2,血热妄行之出血,及火邪上炎之目赤,咽痛,牙龈肿痛;

3,热毒疮疡,丹毒及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黄疸,淋证

脾胃大肠肝心

芒硝

咸苦寒

泻下,软坚,清热

1,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2,口疮,咽痛,目赤,疮痈肿痛;

3,外敷回乳

胃大肠

第二节润下药

本类药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具有润燥滑肠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适用于老、体弱、久病,产后所致津枯、阴虚、血虚便秘。

火麻仁

甘平

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本类药物大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有强烈的泻下作用,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肠道排出,部分药物还兼有利尿作用,从而消除肿胀,适用于全身水肿、胸腹积水及痰饮积聚、喘满壅实等正气未衰之证。

另外本类药物药性峻猛、副作用大、易伤正气、多数具有毒性,使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体虚者慎用,孕妇禁用。

甘遂

苦寒有毒

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1,水肿鼓胀,胸胁停饮;

2,风痰癫痫;

3,痈肿疮毒

肺肾大肠

0.5-1

京大戟

1,水肿,鼓胀,胸胁停饮;

2,用于痈疮肿毒,瘰疠痰核

肺肾,大肠

芫花

辛苦温有毒

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1,胸胁听饮,水肿鼓胀;

2,咳嗽痰喘;

3,痈疽肿毒,秃疮,顽癣

巴豆

辛热有大毒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1,寒邪食积阻滞肠胃,卒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气急口噤;

2,腹水鼓胀;

3,喉痹痰阻及寒实结胸;

4,痈疽,疥癣,恶疮

胃大肠,肺

0.1-0.3

第四章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本类药物多辛香苦燥走散,功善祛除留着肌表,经络的风湿,部分药物还具有止痹痛,通经络,强筋骨等作用。

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腰膝酸软、下肢痿弱等症。

本类部分药物辛香苦燥,易耗伤阴血,故阴虚血亏者慎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