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99790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Word下载.doc

3.商业活动的活跃。

商业的主要表现是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

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其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

北魏的贵族的大都经商,一方面说明了商业的活跃,另一方面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教材介绍了从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史实。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

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

教材介绍了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

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教学建议:

教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自己归纳孝文帝政权封建化的措施。

然后分组讨论:

政权封建化加速的背景?

教师在总结中讲清封建化、礼乐制度的概念,师生通过互动答疑完成本目任务。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教材首先叙述了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特别指出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其次说明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风俗习惯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

同时,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一)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生活习惯的汉化。

教材主要介绍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

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

教材从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证明了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

(二)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通过讨论探究问题,让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实质,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像滚雪球一样发展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意识;

联系以前的课程,理解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自觉树立改革意识。

最后,总结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

商业繁荣,市场活跃,物品丰富,商人多且实力雄厚。

思路引领:

商业繁荣;

鲜卑族以前没有商品经济,以物换物。

答案提示:

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深入人心;

鲜卑族逐渐汉化。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经济的转型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影响

农业恢复、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经济的变化对政治、民族融合影响巨大。

社会经济的变化

(1)农业:

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2)手工业活跃:

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3)商业活动活跃:

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影响:

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2.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南北分裂的原因

思路引领: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意义。

民族矛盾是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

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

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布置作业《创新方案》练习

单元内容小结

5世纪,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为缓和民族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基于对汉族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北魏统治者孝文帝自觉地、主动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主要内容为实行官吏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尊儒崇经等。

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争取到了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与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改革使鲜卑族全面汉化,消除了民族隔阂,推动了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同时,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文化中,为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

课程目标: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知识与能力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主要方面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分析图例、问题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内容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问题探究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

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由于北宋中期危机四伏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危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教材阐释了北宋中期虽然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北宋中期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随后重点叙述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表现。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

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关于“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一目,建议教师请学生阅读第一目内容和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主要有几种?

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资料回放】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此局面的形成是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重要背景之一。

教材从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软弱,国力衰退,说明积弱局面的形成;

从冗兵、冗费和冗官三个方面,说明积贫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

集中军权:

赵匡胤最了解高级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危险。

集中行政权。

宋代以前,宰相握有“事无不统”的大权。

集中财政权。

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

国家的权力过于集中,在政治上造成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行政效率低下;

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不能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决断。

同时,对宋代皇帝而言,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因此,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非常软弱。

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兵20万直趋黄河北岸的澶州,威胁宋都城开封。

动摇的宋真宗在主战派拥戴下勉强到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涨。

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辽萧太后乃有退兵之意。

双方于当年十二月约定:

(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2)积贫局面的形成。

冗兵:

冗官:

冗费:

教材从新政的主要背景、启用范仲淹、新政的内容、新政失败的原因及结果几个方面介绍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失败了,社会矛盾并未缓和,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一场更大规模、更为深刻的改革运动已在酝酿之中。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

恩荫制度的含义,宋朝冗官出现的重要原因。

思路引领:

直接影响:

冗官;

间接影响:

政治、经济诸方面。

答案提示:

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

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

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冗兵、冗官和冗费的增加。

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

农民起义的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局面的形成。

2.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败因为守旧势力的反对。

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遣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

严格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官位;

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

慎选地方官;

裁并州县,厚农桑。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的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

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

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布置作业:

《创新方案》练习题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预习引导:

《创新方案》导学案

课程标准:

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识记“一心三施”:

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

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

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2)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建立、发展、改革与积极作用;

(3)探究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

(4)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1)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影响,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2)通过多媒体资料,再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3)利用图表及图片资料比较隋唐科举制与北宋科举制的异同,以及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1)学习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

(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

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变法的前提(开始)和具体措施。

本节可以看成是变法的整个过程,“起用王安石”,可以看作是前提或开始,而后边三目就是变法的主要措施。

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一目“起用王安石”后,可直接提问问题过渡到下一部分变法的主要措施。

学生可分三组分别整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项内容,每组简单回答后教师适当做出总结,并就一些问题展开提问、讨论、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起用王安石: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宋仁宗拒纳《言事书》:

面对统治集团的危机,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3)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

1068年,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

过渡:

宋仁宗对王安石的《言事书》不感冒,那么是什么力量打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呢?

2、王安石的变法设想:

《言事书》的变法主张及设想

《言事书》(《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

(2)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赖的几乎没有;

(3)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

(4)当今不能泛泛而学,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5)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

(6)当前朝政的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官官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关键在于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

3、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标志: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1、富国之法:

(1)目的: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列表归纳: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

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免役法

(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并增力政府收入。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

一定程度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

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2、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

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了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设军器监

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3、取士之法:

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①改革科举制度:

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②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③惟才用人:

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合作探究】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设计问题: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教学小结: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以便进一步理解北宋中期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重大成就。

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

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

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

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

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较全面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提示:

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

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

为了实现富国的目的,王安石采取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富国之法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2、分析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目的: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强兵之法初步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学习延伸

争鸣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有争议:

●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

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谈谈你对青苗法的看法。

布置作业《创新方案》练习题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特色教案】

预习引导《创新方案》导学案

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三、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