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998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时期,纺织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

行业规模持续增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有所优化,质量效益大幅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全面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突出了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重点内容,是未来五年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行动纲领,也是纺织工业各行业和各地区编制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形势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就

1.规模和效益持续增长

2010年,全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65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2%,就业人数1148万人,年均增长2.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510亿元,年均增长19.2%,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利润总额2875亿元,年均增长27.7%。

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纱产量2717万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4%,化纤产量3090万吨,年均增长13.2%。

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麻纺织品、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4130万吨,年均增长9.0%,占全球纤维产量的比重超过50%。

201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065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9%,一般贸易比重由2005年的69.7%提高到2010年的74.4%;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比重超过30%。

2.产业结构有所优化

“十一五”期间,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例由“十五”末的54:

33:

13调整为51:

29:

20,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化纤在纺织原料中的比重达到70%,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化纤产品差别化率达到46%,提高了15个百分点,基本满足了纺织工业对原料快速增长的需求。

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2%,占全行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3%提高到2010年的48%,纺织工业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进程加快。

3.自主创新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多项高新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批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和先进装备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碳纤维T300、芳纶1313、芳砜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和玄武岩等高性能纤维实现了产业化突破。

全行业有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获一等奖。

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61.7%提高到2010年的78.1%。

截至2010年底,纺织行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8个。

技术装备更新速度加快,落后产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步退出,全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稳步提高。

三分之一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比2005年提高了2.4倍,高于产值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0万元/人?

年,比2005年增长1.1倍。

4.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成效明显

一批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在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差别化直纺和新型纺丝冷却技术在化纤行业开始推广,高效短流程印染前处理技术在棉及棉混纺织物上得到普遍应用,废水余热回收、中水回用、丝光淡碱回收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行业中推广应用比例已达到50%。

纺织纤维再利用开发技术不断升级,2010年再利用纺织纤维产量突破400万吨,以可再生、可降解的竹浆粕、麻秆浆粕为原料的粘胶纤维实现产业化生产。

“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纺织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约32%,百米印染布新鲜水取水量由4.0吨下降到2.5吨,印染行业水回用率由7%提高到15%,纺织行业单位增加值污水排放量累计下降幅度超过40%。

5.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加快品牌建设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品牌建设的内生动力明显加强,品牌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已经从加工制造向产品设计和创意转型,初步形成了一批设计创意园区。

纺织品服装出口由加工生产(OEM)向设计生产(ODM)和品牌生产(OBM)转变,纱线、面料、辅料等中间产品的品牌价值也得到市场认可,我国纺织服装自主品牌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获得服装服饰类中国名牌143个,家纺类中国名牌45个,国内消费者对服装家纺自主品牌认知度有所提高。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1.发展的机遇

从国际看,国际市场将从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消费将更加趋于理性。

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仍将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这将有利于我国纺织工业开拓多元化市场。

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为纺织工业开创新的消费领域和新的市场提供了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发展的进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科技和传统纺织工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可再生原料、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对纺织工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缩短与纺织强国之间的差距和抢占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发达国家具有优势的先进技术、高端纺织机械装备制造、研发设计能力等呈现出向新兴经济体加速转移的趋势,国际纺织产业格局将进一步调整。

我国纺织工业经过多年的调整升级,在吸收新技术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纺织企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条件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国内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国内市场对纺织工业的发展将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占人口54%的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是城镇居民的18%,城镇化率的提高将直接带动衣着消费的更快增长。

随着纺织工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产品创新所引领的绿色、低碳、文明、时尚的生活方式,将进一步挖掘出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

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将加快纺织工业转型升级。

我国纺织工业80%左右的产能集中在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将加快。

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促使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日益完善。

“十二五”期间,抓住机遇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有利于形成东中西部纺织产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将进一步保持和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高技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制造、部分产业用纺织品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将得到较快发展。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扩大纺织产品在交通、新能源、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纺织工业直接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人,每年使用国产天然纤维近900万吨,直接关系到至少1亿农民的生计。

纺织工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将在增加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纺织工业面临发达国家在产业链高端、发展中国家在产业链低端的双重竞争将更加激烈。

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品牌和供应链整合的优势,占据着市场的主动地位。

其他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资源、贸易环境等比较优势,纺织工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部分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加速,将与我国在中低端产品市场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动用贸易救济或增加技术贸易壁垒等手段,限制他国产品进口。

2009年以来,针对我国的各类贸易摩擦案件频发,未来几年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将是影响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纺织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棉花的对外依存度为30%左右,化学纤维原料乙二醇、对二甲苯、己内酰胺、丙烯腈等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

而且受自然气候变化、游资投机炒作和石油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纺织工业平稳运行存在较大风险。

从国内看,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受劳动环境和待遇的制约,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纺织工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日趋严重,随着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本地就业数量增加,向东部纺织企业输出的劳动力数量逐步减少,东部企业劳动力短缺明显。

同时,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对纺织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提出更高要求。

纺织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技术纤维和新型装备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自主品牌建设步伐滞后,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完善产业价值链形势紧迫;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先进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工作有待加强;同质化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区域布局调整和优化的任务繁重;国内棉花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理顺,制约纺织工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问题仍然较多。

“十二五”时期,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纺织工业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完善价值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为实现纺织工业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1.行业保持平稳增长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工业增加值率提高2个百分点。

至“十二五”末全行业出口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年均增长7.5%。

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5150万吨,年均增长4.5%。

全行业就业人数保持在2000万人左右。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至“十二五”末,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例达到48:

27:

25。

新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内销比重逐步提高,满足高中低不同消费层次需求。

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8%。

化纤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超过20家。

3.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1%。

掌握一批高新技术纤维开发应用和先进纺织装备研发制造核心技术,棉纺、化纤和服装等行业主流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

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

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5-10个,国内市场认知度较高的知名品牌100个。

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品牌企业50家,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达到25%。

5.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再上新台阶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

初步建立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吨左右。

三、重点任务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完善行业科技创新机制

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机制。

加强纺织工业领域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

探索具有纺织行业特点的产学研用新模式,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实验室,在高新技术纤维、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及环境友好染整制剂开发利用、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纺织产业技术联盟。

加强各类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设,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的有偿共享和交易机制等。

2.强化产业基础科学研究

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纺织行业基础科学研究,开展纤维材料功能优化设计、成型基本理论研究,加强高性能纤维、可再生纤维及新型仿生纤维的科学研究。

开展梳理理论以及纺纱织造在线监测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研究,开展生物酶、等离子体等技术在印染领域应用的理论性研究,开展纺织机械结构运动力学分析、机械振动分析和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以及流体力学、电学、光学等基础理论在纺机行业上的应用。

通过跨学科理论研究,为纺织工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3.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3%以上。

支持骨干企业在海外设立或收购兼并研发机构。

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

探索适合纺织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模式和有效的支持手段。

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提高纺织行业劳动生产率和新产品产值率。

4.加强纺织标准体系建设

编制和修订纺织工业相关标准,提升纺织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强化标准实施工作,建立与我国纺织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纺织标准体系。

加快研究制定纺织新材料、生态纺织品、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再生利用等方面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

完善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相关新标准,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标准、服装用人体测量国际标准、色彩标准等。

制修订产业用纺织品产品标准、应用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

完善纺织机械安全标准和新一代纺织成套设备技术标准。

建立并完善棉纺、印染、化纤等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标准,推动产品标准的贯彻实施,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促进我国纺织产品的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指标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水平。

建立和完善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纺织品安全、环保、有害物质检测。

密切跟踪纺织品服装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变化,建立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快速应对机制。

专栏2:

纺织工业科技创新工程

建设纺织行业创新服务平台。

推动建设国家级纺织领域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依托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立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发展纺织产业技术联盟。

在高新技术纤维、环境友好染整制剂开发利用、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一批纺织产业技术联盟,针对原料、工艺、装备、应用、产品开发、配套材料等各环节进行产业链协同创新。

组织实施纺织行业科技专项。

组织实施新型纤维材料、高端纺织装备和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的科技专项。

(二)加快技术升级步伐

1.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业

广泛利用材料、电子、生物工程和信息等先进技术,提高纺织工业产品开发、质量保证、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能力。

针对纺织装备、工艺、管理等薄弱环节,对棉纺、毛纺、麻纺、丝绸、针织等传统行业加强挖潜改造,提高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的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水平,提高原料使用效率,改善产品性能。

加强高仿真化学纤维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提高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应用比例。

加大智能装备、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绿色环保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丰富产品品种,满足多层次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2.促进纺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

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纺织装备制造、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形成工艺、技术及装备等产业化配套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提高纺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

同时,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性开发,扩大纺织产品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促进纺织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密结合、互动发展。

3.提升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推广应用面向生产制造层面的制造执行系统(MES)、自动监测和动态精细化管理系统,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

利用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在纺织行业生产制造、供应链环节推广使用条形码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

初步建立面向国内主要纺织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面向供应链和行业宏观决策层面的纺织宏观经济决策支持和知识库系统。

4.促进纺织企业实现两化深度融合

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基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信息系统集成建设。

中小纺织企业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行业特点和关键需求,开展信息化建设。

纺织、化纤和印染等前道生产企业重点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信息化应用,并与生产经营系统进行集成应用。

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企业重点推进经营系统的建设,重点提升设计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纺织装备企业重点提升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

1.提高质量水平

贯彻《质量发展纲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水平,在国内外消费市场确立可信赖的质量信誉。

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产品品种更新和质量水平提升。

建立健全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储运销售、技术服务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完善产品质量责任制度,积极开展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

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和推动企业牢固树立“诚信至上、以质取胜”的理念。

2.提升设计水平

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纺织品服装设计师队伍,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吸收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世界时尚文化,提升自主品牌文化价值。

深入研究消费需求和时尚潮流,围绕花色、品种、款式、功能等加强产品开发创新。

支持自主品牌企业建设从原料到终端制品的产业链集成创新技术中心,加强面料与终端产品设计师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协作,形成创意资源的无缝对接。

鼓励品牌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设计中心和产品开发中心。

加强企业产品研发设计中心和行业创意园区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影响力的纺织品服装设计创意中心。

3.加强营销创新

加强市场的开发与培育,不断完善和创新营销模式。

根据纺织产品市场需求,充分挖掘我国内需潜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加强销售网络建设,科学设计规划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品牌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电子商务等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趋势的新型终端模式,建立多层次的品牌销售渠道。

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面向供应链上下游合作的信息系统,促进销售环节和生产过程的优化,建立科学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鼓励具备条件的品牌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逐步建立纺织品服装品牌海外销售渠道,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4.强化品牌管理

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以及宣传推广各环节的整合能力。

充分开发品牌无形资产,通过引进和受让品牌资产来实现品牌的扩张和延伸。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推进品牌国际化,通过收购或入股海外品牌,形成国际化品牌,并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形成国际化的中国原创品牌。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品牌推广宣传活动,扩大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积极进行国内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为企业品牌寻求法律保护。

5.实施品牌建设重点工程

以服装和家纺行业为重点实施品牌建设工程。

制定我国服装家纺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品牌企业统计、跟踪、评价体系,建立我国纺织服装品牌数据库。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开展品牌企业评价工作,重点跟踪和培育创新能力强、市场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高、企业盈利能力强的100家左右服装家纺品牌企业。

加快推进我国服装家纺品牌国际化进程,争取尽快形成一批国际化服装家纺品牌。

专栏3:

纺织工业品牌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服装、家用纺织品行业品牌建设。

加强企业设计研发中心建设,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系统应用。

采用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加强信息化集成系统、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产品质量。

创新营销模式,建立快速反应体系,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建立品牌统计、评价、跟踪体系,开展服装家纺品牌企业创建工程。

(四)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1.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水平

大力推进企业能源三级计量管理,建立纺织行业能源监控和服务机构,加强企业能源合同管理,加强行业能效的对标达标,制定行业碳排放核算指南,组织开展绿色企业评价活动。

推进印染、粘胶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对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诊断。

2.推广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

加快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组织实施节能、降耗、减排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

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运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废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3.加强资源再生循环及利用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理念,逐步建立健全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循环体系,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设立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管理和监控体系。

组织制定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

鼓励企业加快高效、低成本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加强对纺织制品再生循环利用的宣传教育。

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减排治理

完善行业准入条件或产业政策,严格新建项目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和土地审批,遏制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

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在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按照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原则,建立健全新建项目与淘汰落后、污染减排相衔接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减排的监督审核制度,加快推进棉纺织、化纤、印染等行业落后产能退出,“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的印染产能60亿米。

加大《印染行业准入条件》和《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的贯彻实施,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十二五”末,纺织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比例不低于10%。

专栏4:

纺织工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重点工程

实施低碳节能工程。

服装企业蒸汽改善装置推广工程、空压系统能源优化工程、棉纺企业能源系统优化技术推进工程、新型高效节能纺丝冷却装置及技术等。

绿色环保关键技术推广。

重点推广数码印花技术、小浴比染色技术、生物退浆精炼技术、清洁制溶解浆技术、纤维原液染色技术、针织物平幅水洗技术、活性碳纤维吸附废气技术等低污染低排放技术。

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推广丝光淡碱回收技术、废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废旧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聚酯瓶再生纤维生产技术等。

(五)发展现代产业集群

1.继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科学规划纺织产业园区布局,完善纺织产业园区准入门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引导同类及关联度高的企业入园集聚发展。

加强纺织产业园区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效率,提高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能力。

加快建设与主导产业相关的生产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纺织原料和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