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99846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0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Word下载.doc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

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

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

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

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

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

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

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

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

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

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

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主要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继续开疆拓土的情况。

一是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

三是将西南夷纳入版图,秦王朝在这些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进行行政管理,并兴修水利工程和交通路线,发展经济,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

数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秦朝的疆域图来讲解秦朝开疆拓土的情况。

(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

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

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

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

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

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

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

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

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

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

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课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第一目“法令出一”,讲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来及其特征。

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司马迁在《史记·

秦始皇本记》中的内容来加深对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

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

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

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5)、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一般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进步性。

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

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设置”,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要给学生理清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关键是突出元朝行省设置的重大影响,同时还需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

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

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

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

清朝的边疆政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1)、本节主要讲述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之后设立内阁使大权进一步落入皇帝手中,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是本课需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教师因予充分重视。

(2)、第一目“内阁制度的形成”,主要讲述体现明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加强的两个方面,即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设立。

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的问题分析明初朱元璋为何废丞相,而废丞相又是内阁设立的原因。

注意两个区分:

一是明代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需要补充材料;

二是内阁制与丞相制的比较,可引导学生讨论。

(3)、第二目“军机处”,主要叙述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情况。

军机处的设置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可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说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

(4)、第三目“清朝的边疆政策”,主要讲述清朝的边疆政策及其管辖边疆的措施,这部分内容从表面上看与整个教材内容不协调,但实际并不是为了单纯叙述清朝边疆政策,而是讲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清朝在边远的蒙古、新疆、西藏以及西南地区都能有效管辖,正说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5)、第四目“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主要讲述清末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腐朽败落。

本部分重点应放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可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分析评价。

它在初建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作用则占据主导地位,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

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研读史料,提炼观点;

问题探究;

历史事件的比较;

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殖民扩张带来了很大危害,其恶果至今尚未根除。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列强侵华程度是如何不断加剧的?

教学建议

(1)、建议用视频材料导入新课,摘录鸦片战争相关视频资料;

也可以复习初中知识导入,通过设问,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有关内容,导入新课;

还可以联系现实导入,由台湾问题,引出台湾被日本五十年殖民统治的危害,导入新课。

(2)、第一目“国门洞开”,侧重讲述列强的军事侵华,主要讲述三方面内容:

即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原因,教材讲述了两个方面,即世界形势与中国形势,教材内容十分概括,教师应补充适当的材料来说明十九世纪中期之前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中国此时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危机四伏。

揭示出列强侵华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经过,首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知识链接”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对这一时期列强侵华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对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应放在《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讲解上,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可结合视频材料,通过投影播放让学生大概了解即可。

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影响,可先让学生阅读然后再归纳,既要了解具体的危害,又要总体归纳为“中国主权遭践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要给学生作必要的解释,防止形成错误认识,另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列强的侵华对中国有没有积极的影响?

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养成。

(3)、第二目“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侧重讲述列强的政治侵华,本目内容不是重点,只需按教材讲清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原因、大概过程及危害,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目的、内容、影响,无须过多展开。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斗争的事迹:

三元里抗英、左宗堂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概括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广大人民自发组织两大类。

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是近代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分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手段、方法和形式多样化与现代化,并鼓励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史实很多,课本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四个子目,这些只是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几个典型,可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再列举这方面的史实,并将其概括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

左宗堂收复新疆、黄海海战……;

人民大众自发组织起来抗击外敌入侵:

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正是这些斗争才使近代列强不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2)、本节内容重在宏观把握,对于每一件中国军民抗击外来入侵的斗争事迹按教材讲述即可,无须展开,亦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

掌握基本史实:

“三元里抗英”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左宗堂收复新疆”是清朝政府官兵收复国土而作的积极努力;

“黄海海线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义和团反帝运动”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壮丽诗篇。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在回忆初中所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战期间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认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包括抗日救亡和全民族抗战两个阶段,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总结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历史地位。

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对照比较和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的人文意识。

掌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原因、表现及其结果。

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地位。

(1)、导入:

图片或视频导入,选取相关资料,导入新课;

或复习导入,提问上节问题,导入新课;

或讨论导入,讨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特点,导入新课;

或联系实际导入,摘取近年来日本政府对待战争问题所持态度的材料,导入新课。

(2)、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对于这一段历史,高一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重在分析探讨全民族团结抗争的重要性以及抗日战争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第一目“侵华日军的罪行”,主要讲述日本侵华的原因、过程、暴行以及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日本侵华的原因可从日本、中国两方面来分析,揭示其主要原因。

侵华过程以七七事变为界,分为局部侵华和全面侵华两大阶段,具体过程可让学生阅读。

日军的暴行可通过视频播放南京大屠杀来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残暴行径的痛恨。

本目讲完可通过课本上的“学习思考”来归纳日军在侵华期间犯下的罪行。

(4)、第二目“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第一阶段的内容。

可先向学生简单交待抗日救亡运动的背景及主要内容,理解它是日本发动九·

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各界为维护国家主权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包括武装抵抗、经济抵制、学生运动等。

(5)、第三目“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第二阶段的内容。

主要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情况。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应肯定其应有的地位,也应给学生指出其不足之处。

中共的敌后战场坚持全面抗战,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主战场,理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民族抗战最后胜利的中流砥柱。

(6)、第四目“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主要讲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过程及意义,教学中重点应放在抗战胜利的原因及意义的分析上。

可通过课本“知识链接”、“知料卡片”以及“史学争鸣”的阅读,引导学生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对于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可从在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中的历史地位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做出的重大贡献两大方面来分析。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初中时,学生已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

在学习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如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天京变乱、《天朝田亩制度》、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五四运动、中共的诞生、国民大革命、南昌起义、土地改革、长征、解放战争的胜利等,让学生有总体认识。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各阶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及失败的经过;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2)资产阶级——辛亥革命,介绍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有资产阶级的参加与合作),介绍了五四运动、中共的诞生、国民大革命、武装起义、土地改革、长征、遵义会议、解放战争及其胜利。

一、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

①、识记:

拜上帝教的创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定都、北伐、西征、东征、《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后期防御战。

②、理解:

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③、运用:

探究太平天国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和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的区别,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社会进入新的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