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0051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阶梯交界处的水电站②我国沿不同经纬度的地形剖面图:

沿经线作剖面:

30°

N、38°

N、45°

N沿纬线作剖面:

90°

E、100°

E、110°

E

2.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地势对气候

河流的影响

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使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主要山脉——构成地形骨架,成为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结合地形图)

东西走向:

北:

天山—阴山;

中:

昆仑山—秦岭;

南: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东:

台湾山;

中:

长白山—武夷山;

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雄伟,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海拔8848米

其他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

南北走向:

横断山脉、贺兰山

注意:

跨三级阶梯的山脉——秦岭;

位于第三级阶梯的山脉:

长白山、南岭、武夷山、台湾山脉。

省区界线附近的山脉:

太行山(山西、河北)贺兰山(内蒙古、宁夏)武夷山(江西、福建)、

南岭(湖南、广东)大巴山(四川、陕西)巫山(重庆、湖北)祁连山(甘肃、青海)

流域界线:

巴颜喀拉山和秦岭(黄河、长江)、南岭(珠江、长江)、冈底斯山(雅鲁藏布江、怒江)、

唐古拉山(怒江与澜沧江、长江)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结合地形图)

地形区名称

分布

特点

青藏高原

我国西南部

①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②多大山,但相对高度较小

③多雪山、冰川、大河源头、多湖泊

内蒙古高原

我国北部

祁连山麓——大兴安岭

①我国第二大高原

②地面坦荡

黄土高原

祁连山东端——太行山

长城——秦岭之间

①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

②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云南东部、贵州大部

①地势西高东低

②石灰岩广布

③地面崎岖,有许多“坝子”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新疆境内天山南北

①周围高山环绕

②内部平坦、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

柴达木盆地

(聚宝盆)

青藏高原东北部

①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地

②东部多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

(紫色盆地)

四川省东部

①周围山岭、高原环绕

②内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有成都平原

名称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

①我国最大

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

③黑土广布、低地多沼泽

华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

燕山至淮河、太行山至渤海、黄海之间

①我国第二大平原

②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

西起巫山,东到海滨

①我国第三大平原,东西呈狭长型

②地势低平,典型的水乡和“鱼米之乡”

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三、气候(气温和降水)

1.影响气温的因素:

纬度、地形、洋流、海陆位置、天气的阴晴影响气温的空间分布;

昼夜、季节变化影响气温的时间分布。

此外,人类活动也有影响,如热岛效应(城市和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异)、全球变暖等。

2.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原因:

①北方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少;

②北方昼长时间短;

③北方更靠近冬季风源地,加剧寒冷;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兴安岭除外)。

北方太阳高度角小,但昼长时间长。

3.等温线分布:

读一月等温线图注意:

书本P.101

①0°

C等温线——秦岭—淮河

②等温线的疏密(与7月等温线比)

③几处等温线拐弯处:

横断山山河相间处:

山谷等温线向北凸,气温高;

山岭等温线向南凸,气温低;

雅鲁藏布江谷地:

等温线向上游凸(谷地,地势低,气温高)

④地形对冬季风的影响: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难以受到冬季风影响。

⑤最低温处——漠河

读七月等温线图注意:

书本P.102

①汾河、渭河、黄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弯曲原因(地势低,气温高)

②吐鲁番盆地高温、闭合原因(地势)

③台湾岛、海南岛等温线闭合原因(地势中高周低)

④气温最高——吐鲁番盆地;

气温最低——青藏高原。

4.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

甘肃)

温度带

范围

≥10℃积温

作物熟制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

1600℃

一年一熟。

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

1600—3400℃

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复种荞麦等,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等。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

稻麦两熟或双季稻。

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

8000℃

水稻一年三熟。

甘蔗。

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

甘肃(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

5.影响降水的因素: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地形、洋流、海陆位置、季风。

6.降水的类型:

锋面雨、台风雨、地形雨、对流雨。

7.我国降水空间分布: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

(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8.我国降水时间分布:

就大多数地方而言,夏秋季受夏季风影响多雨,冬春季受冬季风影响少雨。

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开始晚而结束早,雨季短。

降水的年际变化南方小,北方大。

雨带的推移规律:

书本P.106

5月中旬:

华南一带。

6月中旬:

长江中下游。

出现梅雨(江淮准静止锋控制)。

注意湟水谷地。

7月中旬、八月:

华北、东北。

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

注意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9月:

退至长江以南。

10月:

夏季风在大陆消失。

9.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注意:

(书本P.104)

①东北800mm年降水量——长白山以东(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②新疆西部或伊犁河谷地(地处西风带,地形西部有缺口,有利于大西洋、北冰洋水汽进入,形成地形雨)

③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沿谷地深入,带来印度洋水汽,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④东南部湿润区的山地迎风坡⑤台湾岛、海南岛东西部降水差异

⑥降水最多——台湾火烧寮年均6558mm。

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湿。

⑦降水最少——吐鲁番的托克逊年均5.9mm,原因:

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

10.我国干湿区分布(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来划分)

1.海南岛西侧为半湿润区的原因:

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地处低纬,蒸发量大。

2.东北湿润区面积比800mm降水量范围大的原因: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3.湟水谷地为半干旱区。

4.新疆西部有半干旱区分布的原因:

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地处西风带,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可以深入,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5.各区的分界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1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叫季风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12.气候特征: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面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和差异显著。

(同纬度地区多沙漠)

我国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夏季更热,冬季更冷,年温差偏大,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更大。

(2)雨热同期。

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得水稻、棉花种植界限偏北。

(3)气候复杂多样:

东部季风区为: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高山气候。

适合多种农作物、动植物生长。

四、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

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黄河几字湾内的内流区;

黑龙江省松花江与黑龙江之间内流区;

阿尔泰山南侧的外流区。

2.水文特征:

往往从流量(大小)、汛期(出现时间和长短)、含沙量(大小)、结冰期(有无和长短)、凌汛(有无)、水位季节变化(大小)等角度来描述。

3.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括号中的是原因)

地区

河流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有无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松花江

水量丰富

(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汛和夏汛。

少(森林茂密)

长(纬度高,位于寒温带、中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

辽河、海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汛期短(雨季短)

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短(位于暖温带)

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地区)

汛期长(雨季长)

小(流域内植被好)

无(亚热带,冬季均温0°

C以上)

4.水系特征

(1)描述:

水系形态(树枝状、扇形、向心状、平行水系)

流向流程归属、流域面积(大或小)、河道(宽窄、深浅、弯曲)、河网密度(大或小)

(2)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

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3)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

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

可错开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异常年份:

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

易成洪涝

东西不对称水系(淮河):

北部支流众多,南部支流较少,易成洪涝。

5.湖泊

分类:

内流湖→内流区→基本上是咸水湖外流湖→外流区→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区:

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区,占我国湖泊面积的一半,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东部平原湖区: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我国五大淡水湖:

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6.长江概况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干流沿途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区)。

注入东海,为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其中自源头到湖北宜昌为上游,主要流经了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接纳了大量支流,水量大增,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自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长江中游流经平原区接纳了鄱阳湖,洞庭湖,汉江等水系,水量大增,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易泛滥成灾;

江西湖口以下为下游,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河流支流已不多,但由于水量大,地势低平,防洪任务艰巨。

长江重要的支流有: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其中汉江是最大的支流。

已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有葛洲坝(三峡的上游干流)、丹江口(汉江)、二滩(雅砻江)、龚嘴(岷江支流大渡河),在三峡的西陵峡中的三斗坪建设世界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枢纽工程。

水灾严重

河段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水灾原因

长江中下游洪水有三个主要来源:

宜昌以上的干支流;

南面洞庭湖、鄱阳湖水系;

北面的汉江。

上中游植被近年来遭到破坏,一方面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会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泥沙淤积,河床抬升;

中下游围湖造田,分洪能力减小;

荆江等河道较弯曲,泄洪不畅;

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造成水灾。

此外,长江流域面积大,支流多,降水丰富,汛期长,水量大。

防洪工作

营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上游修建水库;

中下游退田还湖,加固大堤,开辟分洪、蓄洪区;

治理荆江河段,截弯取直;

灌溉事业的发展

目前,全流域的灌溉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60%

运输价值

①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

②长江流域资源丰富,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干流上沿岸有众多的工业城市;

③干流航线与多条南北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

航线建设

①一方面疏浚长江航道,对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进行重点治理,加强沿江港口建设;

②一方面吸取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扩大沿江的对外开放大力建设沿江经济带

7.黄河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9个省级政区(青、陇、川、宁、内蒙、陕、晋、豫、鲁),注入渤海,长度与流域面积均居我国第二,但水量很小。

内蒙古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黄河上游青海省境内,流经青藏高原,水量不大,水流平缓,河水清澈;

自青海龙羊峡、经甘肃刘家峡至宁夏青铜峡的峡谷段,水能资源丰富;

在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流经平缓的地形区,水流平缓,气候干旱,加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水量有所减少;

河口镇至河南孟津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接纳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别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黄河泥沙来于此);

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华北平原,由于长期人工筑堤束水,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数米,形成“地上河”,所以黄河下游沿途水量渐少,支流很少,且易发洪涝灾害。

而由于中上游地区用于生产、生活的引水量过大,造成下游河段在春末夏初季节几乎每年发生断流现象。

黄河主要的支流有:

上游河段有洮河和湟水,中游段有汾河和渭河等。

母亲河的奉献

冲积平原

黄河是形成华北平原的主要原因之一,使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形成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这些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

水能资源

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已陆续建成青海龙羊峡、李家峡、甘肃的刘家峡、宁夏青铜峡、河南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

灿烂文化

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我国的忧患和黄河的根治

忧患的原因

黄河出黄土高原,流入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缓慢,大量泥沙沉积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河床不断升高,河水只靠人工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有决口的危险。

黄河的根治

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

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

所以,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治沙。

黄河泥沙90%来自中游,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

具体措施有:

①种草种树,坡耕地退耕还林、还牧,使土石不下坡,清水长流;

②修筑梯田,打坝淤地,以减少入河泥沙;

③上中游修建水库也是治黄的重要措施,修水库不仅发电,还可治沙与防洪,调节黄河径流。

下游加固大堤,确保堤岸万无一失。

8.珠江概况

南方最大河流,由西江、北江、东江汇合而成,西江是主干。

各大河流中汛期最长,水量仅次于长江,水能丰富,主要集中在南、北盘江和红水河,开发后形成“西电东送”南部通道。

水运发达,内河年货运量仅次于长江,西江梧州以下航运条件较好,珠江三角洲航运最为发达。

9.京杭大运河:

长1800千米,流经京津冀苏浙,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现在,苏浙境内仍是重要的航运通道。

10.红水河梯级开发

(1)区位优势:

亚热带季风区,流经云贵喀斯特地形区,流量、落差较大,水能丰富;

加之邻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广阔开发前景。

同时资源丰富,人口稀少是大规模开发的保障。

(2)开发现状:

将建成西电东输南通道的能源基地;

天生桥(黔桂交界)、岩滩等水电站建成发电。

五、自然资源

1.基本特征: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2.水资源:

“水”已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1)从空间分布看: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2)从时间变化看:

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缺水主要分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性缺水两种类型。

(3)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

①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②兴修水库,如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等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3.土地资源:

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1)特点:

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

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2)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

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3)问题: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

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

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

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4)对策:

基本国策: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其他对策:

依照政策法令管理;

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

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4.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

(2)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例如:

煤、铁、石油产区以北方居多;

有色金属矿则南方居多。

相对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发,形成重要矿产地,但也造成不同地区间资源流通交换,加重运输负担;

(3)伴生矿多、某些重要矿种(例如铁矿)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和分选冶炼的难度;

(4)矿产资源形势严峻:

一方面人均占有量少;

另一方面,滥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我国能源矿产的分布:

我国能源的储量和产量居第一位的是煤,其次为石油、天然气。

我国的煤60%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也不少。

5.海洋资源

(1)舟山渔场成为我国第一大渔场原因:

A.地处台湾暖流和沿岸冷海流交汇点,鱼的种类多。

B.有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排放到该海域的大量有机物质和盐类,鱼的饵料丰富。

C.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D.位置适中,处在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地带。

(2)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海盐生产国,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

其它还有苏北沿海、台湾西部(布袋盐场)和海南岛西部(莺歌海盐场)等也是良好的晒盐场所。

长芦盐场(渤海湾西岸)形成原因:

A.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

B.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这是雨季短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3)我国近海石油丰富,目前已在渤海、东海、南海等部份海域开采出海底石油。

采用国际招标是海底油气开发的可行性方式。

此外,海洋水淡化、海洋能源资源开发、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4)问题:

过度捕捞和近海石油污染

对策:

a.禁止过度捕捞,做到捕捞结合;

b.防治海洋污染。

六、北方地区

1.概况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面积、人口:

面积20%、人口40%(少数民族:

聚居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

宁夏、甘肃等地的回族)

2.地形:

主要地形区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太行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3.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度带跨暖温带(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中温带(东北平原)和寒温带(漠河附近);

降水量多在400-800mm之间,属半湿润区,而在东北平原的东部降水量大于800,属湿润区,

此地位于长白山的迎风坡,夏季接受由东南季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多地形雨。

4.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大小兴安岭有亚寒带针叶林分布。

5.自然资源

①森林:

天然林区——大、小兴安岭:

红松、白桦等

②东北三宝:

人参、貂皮、鹿茸

③温带果园:

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

水果加工业——靠近原料产地(易变质)。

④石油——大庆、胜利、辽河、华北、中原。

煤——鹤岗、鸡西、双鸭山(黑龙江);

阜新、抚顺(辽宁)开滦、峰峰(河北)兖州(山东)平顶山(河南)大同、阳泉、西山(山西)徐州(江苏)神俯(陕西)

铁——鞍山、本溪(辽宁)迁安(河北)

6.生态环境问题

华北平原三大危害:

旱涝、盐碱、风沙

(1)春旱

自然原因:

春季升温快,多大风,蒸发旺盛;

雨季未来临,降水少;

春季正值春耕,对水需求量大。

人为原因:

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水污染严重;

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防治措施:

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

植树造林;

发展节水农业;

防治水污染;

节约用水。

(2)夏涝

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势低平,泄洪不畅;

人为原因:

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河床抬升,加剧洪涝。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加固大堤;

开挖入海河道。

(3)盐碱

形成原因:

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土质疏松易蒸发;

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

水分蒸发,导致土壤中盐分向地表集聚。

防治措施:

合理灌溉;

引淡水淋盐;

地膜覆盖抑制蒸发等。

(4)风沙

形成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