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0129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a:

15:

{i:

0;s:

9577: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一.月球资料: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

@#@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

@#@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

@#@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也有高山、深谷和平地。

@#@我们肉眼看到的月球正面明亮部分,是山脉和高原,其最高峰高达9000米,它们主要由浅色斜长岩组成,反射阳光较多;@#@看到的暗色区域是月球上的平地,也叫月海,它是由暗色玄武岩组成,反射阳光较少。

@#@用望远镜观察月球,会发现月球分布着许多环形山,也叫月坑,如同一个个体育场,它们是宇宙物体冲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月球只有微不足道稀薄的大气.这些大气的来源之一是除气作用气体的释放,例如月球表面的氡气原先就是深藏于月球内部的.有时,太阳风也会被月球的引力掳获,成为气体的另一重要来源。

@#@月球在离地球远去,离开地球的平均速度为每年5.8厘米。

@#@月球上中心部分中午的温度高达120,夜里0以下。

@#@月食时,没有阳光照射,温度低达零下117。

@#@月球的年龄约为45亿年。

@#@月球并非圆球体,南北极半径比它的赤道半径短500米。

@#@月球与地球距离:

@#@公里;@#@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

@#@天小时分;@#@两次满月之间的时间:

@#@天小时分亮度:

@#@是太阳亮度的/在月壳上是一层表面呈尘埃状的岩石层,称为月壤,月壤并不是土壤。

@#@,二.未有定论的月球起源:

@#@,目前有关月球起源的说法有三种,第一个假说是月球和地球一样,是在46亿年前由相同的宇宙尘云和气体凝聚而成的;@#@第二个假说是月球系由地球抛离出去的,抛出点后来形成太平洋;@#@第三个假说是月球为宇宙中个别形成的星体,行经地球附近时被地球重力场捕获,而环绕地球。

@#@原本多数科学家相信第一种说法,也有少数相信第二种说法,可是自从太空人登上月球,取回不少月球土壤,经化验分析知道月球成分和地球不同。

@#@地球是铁多硅少,月球是铁少硅多;@#@地球钛矿很少,月球却很多,因此证明月球不是地球分出去的。

@#@第二种说法站不住脚了。

@#@同样的原因,也使得第一个假说动摇了,因为,如果地球和月球是在46亿年前经过相同过程形成的,那么成分应该一样才对,为何差异会那么大呢?

@#@所以,科学家只好也放弃第一种说法。

@#@只剩第三种说法了,可是如果是其它地方飞来的星体,飞进太阳系后,太阳引力比地球引力大很多倍,照理讲月球应该受到太阳的引力而飞向太阳,不是受到球的引力而留在地球上空的。

@#@这三种正统科学家提出的假说,没有一项能解答所有疑问,也没有一项经得起严格的质问。

@#@事实上,时至今日,月球来自何处,仍是天文学未定之论。

@#@也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月球起源的看法,不管多离奇,他人是不能用任何小科学的字眼来批评的。

@#@,三.人类登月探索:

@#@,1.历程,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在2004年2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

@#@欧洲航天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后人。

@#@,2.球体成分及可利用资源: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

@#@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及氢。

@#@月球有丰富的矿藏,据介绍,月球上稀有金属的储藏量比地球还多。

@#@月球土壤中还含有丰富的氦3,利用氘和氦3进行的氦聚变可作为核电站的能源.月球还蕴藏有丰富的铬、镍、钠、镁、硅、铜等金属矿产资源,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贡献.,四.月球圈层结构,月球表面有一层几米至数十米厚的月球土壤。

@#@整个月球可以认为由月球岩石圈(01000公里)、软流圈(10001600公里)和月球核(16001738公里)组成。

@#@月球岩石圈又可进一步分为四层,即月壳(060公里)、上月幔(60300公里)、中月幔(300800公里)和月震带(8001000公里),五.月球基地,月球基地是指人类在月球上建立的生活与工作区域。

@#@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主要有以下目的:

@#@更好地开展天文观测等科学活动;@#@在月球上建立空间发电站供地球使用;@#@开发月球各种矿物资源;@#@为人类向更远的目标探索提供一个落脚点;@#@为飞向更远的行星的飞船提供建造材料甚至提供推进剂;@#@为更远的将来人类向月球移民打前站。

@#@向月球发射一艘宇宙飞船,代价已经十分高昂,建造月球基地将花费更大的成本。

@#@因此,到目前为止,月球基地还处在一般性探讨阶段。

@#@,六.月球基地的构想,人类要在月球表面正常生活居住,首先离不开必不可少的淡水和氧气,而月球上既没有水又没有空气。

@#@这怎么办呢?

@#@其次,人类要在月球自给自足系统中生活,还必须保证食物供应。

@#@食物从哪里来呢?

@#@第三是月球基地的能源供应.,1.建立月球基地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基地首先要有能源,制造空气,水,维持温度恒定,植物生长都需要能源,没有能源的话一切人类活动都无法进行.月球上有充足的太阳能可以使用,另外,在月球土壤中,有一种叫氦3的物质,是非常优质的核燃料.人类生存需要空气,月球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氧化物,分解后可用于制造氧气,但遗憾的是月球上没有原料去制造氮气,目前科学界的两种解决办法是:

@#@1用氦气代替氮气,月球上有丰富的氦元素,这种方法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2从地球运输,这种方法技术上没问题,但成本极高.水的话,最近的探测器结果表明,月球有极少数地方有冰存在,加热可形成水.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月球上丰富的氢,氧元素合成水,这种方法成本十分高.月球土壤和岩石中有大量植物所需的矿物质元素,利用现有的无土栽培技术,在上述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植物生长.月球基地应具有生产,生活,科研的功能,应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给自足.但建设基地初期需要的建设材料,必需从地球上带.(因为月球上没有).月球上没有地震,但小心,时不时会有陨石从天上掉下来砸坏屋顶的.:

@#@),2.月球表面自然状况?

@#@,月表无大气,只是在月球表面几十公分的空间范围内有一定数量的游离态氢,钠,镁等元素,使得这一空间的气压比一般的行星际空间的压力高3到4个数量级,达到0.0000001Pa(注:

@#@地球表面的气压是100000Pa).同时,由于没有大气散射的影响,你可以在太阳当空的情况下欣赏美丽的星星,当然也不会遇到风雨云等天气了.月球赤道附近表面温度(注:

@#@是地表辐射热,不是气温,月表无大气):

@#@白天超过120摄氏度,晚上降到-180摄氏度.月球自传一周是680小时,大约相当与地球的28天.也就是说,在月球上,你可以最多在14天内一直见到太阳。

@#@月球表面没有液态水,至于有没有水冰,科学界还在探测研究.表面有几厘米厚的月球土壤,是由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岩石而形成,(和地球土壤形成原因不同).薄薄的土壤下面是十分坚硬的玄武岩无人类已知的生命形态.,3.月球上有哪些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人类的生存需要一定压力的空气,干净的水,食物,能源(温度)等.月球上的现有条件(如问题2中所示)如果不经过人类科技的改造加工的话,没有一条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要求.,4.如果想在月球上生活,人类还需要创造哪些生存条件?

@#@,如问题3中所说的,要想在月球生存,必须人工创造所有基本生存条件,如一定压力的空气,干净的水,食物,能源(温度)等.,5、人类为什么要建立月球基地?

@#@,月球相对于其他星体离地球近。

@#@可以在月球上建立一个小生物圈,来维持人们的生活。

@#@现在在月球两极发现冰就是为人造生物圈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将来如有升空探测,或远距离的大型的宇宙船发射最好的地方就是月球。

@#@一般火箭为了拜托地球引力耗尽了所有的能量。

@#@而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的多,这样就可以发射更大,更重的飞船,来进行有人的升空探测。

@#@而相对于月球,火星远了很多,单程就要好几个月,而且要发射飞行器到火星,就必须等到火星与地球最近的时候(每两年有一次最近)才能发,受限制的因素太多,而且火星的引力比月球大,发射效率并不高。

@#@火星可以作为人类的第二家园,但作为理想的发射基地条件绝对没有月球好,月球是人类迈向宇宙的“跳板”。

@#@,";i:

1;s:

14431:

"第2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高中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1.理解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基本条件。

@#@2.能够分析和评价某一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学习目标,什么是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人们为了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从事的建设活动。

@#@,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两个方面:

@#@,旅游资源本身,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及其相关方面,(资源价值),:

@#@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地理位置和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一、资源价值(资源的质量),

(一)美学价值主指自然景观自然风景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自然美:

@#@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其中形象美是自然景观美的核心。

@#@,人工美:

@#@古典园林美、古建筑美、民俗风情美、雕塑艺术美,“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形象美,旅游景观的色彩美,翡,翠,金,银,色彩美,动态美,旅游景观的朦胧美,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

@#@苏轼年代:

@#@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二)科学价值主指自然景观,指景物的科学内涵以及具有某一方面的研究功能,也主要是指自然景观而言。

@#@,研究地貌地质,气候气象,生物,泰山、庐山、华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黄山长江三峡西藏,断块山,喀斯特地貌,高山花岗岩地貌,河流峡谷地貌,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褶皱山脉,东非大裂谷,宁夏火石寨,路南石林,庐山,资源价值科学价值,丹霞地貌,断块山,喀斯特地貌,黄山,高山花岗岩地貌,东非大裂谷,长江三峡,北欧峡湾,科罗拉多大峡谷,资源价值科学价值,华山,庐山,岩溶地貌,丹霞地貌,丹霞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雅丹地貌,(三)历史文化价值:

@#@主指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古建筑群、摩崖石刻、书画题记、名人活动遗迹和旧址等)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它们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文化意义上,文化古迹越古老,越稀少,越珍贵,越是出于名家之手,历史价值也越大。

@#@如:

@#@埃及金字塔、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希腊巴特农神庙、敦煌莫高窟;@#@西安秦兵马俑例如古建筑群(武当)、摩崖石刻(泰山)、书画题记、宗教文化(布达拉宫、敦煌、少林寺、寒山寺),以及名人活动的遗迹和旧址(徐州云龙山上苏东坡石床、放鹤亭)等。

@#@,(3)历史文化价值:

@#@主指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古建筑群、摩崖石刻、书画题记、名人活动遗迹和旧址等)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例如:

@#@古建筑群(武当)、摩崖石刻(泰山)、书画题记、宗教文化(布达拉宫、敦煌、少林寺、寒山寺),以及名人活动的遗迹和旧址(徐州云龙山上苏东坡石床、放鹤亭)等。

@#@,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八大岭长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成都武侯祠、山西悬空寺等,(四)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是旅游资源本身的属性,只有经济价值才是资源开发后才会体现的。

@#@,有些旅游资源虽有一定的质量,如果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只是个孤独的景点,而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这样的资源游览价值也不大。

@#@,

(2)资源的集群状况,河北沧州铁狮子,黄山四绝,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黄山四绝奇松,黄山四绝怪石,黄山四绝云海,黄山四绝温泉,(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所要开发的资源在景观特征上雷同于邻近的景点,甚至在质量上还略逊一筹,其游览价值便会大大下降。

@#@,北京雍和宫,讨论:

@#@北京雍和宫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为什么却游客稀少?

@#@,北京雍和宫的历史文化价值虽然很高,但因北京有故宫、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更吸引游人的旅游资源,所以相对来说,雍和宫的游览价值有所下降。

@#@,总结:

@#@单个独立的旅游景观,即使有特色,但开发价值并不一定高。

@#@只有在一定的地域内,多种类型旅游景观协调布局和组合,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结构模式,才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获得较高的开发效益,故旅游资源的结构和规模应是其评价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资源的质量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2、资源的组合(集群)状况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资源价值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结论:

@#@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天柱山风光,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

@#@山上“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兼有雄、奇、灵、秀等美感。

@#@但游客稀少,为什么?

@#@,上海:

@#@本身并没有很多价值高的旅游资源,为什么能成为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地理位置与交通,优越的位置、方便的交通,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路途费用过多,时间过长,出入不畅,游客数量多,游人稀少,开发价值大,开发价值小,交通不便的地区的旅游资源质量再高,也不具有开发价值。

@#@,二、地理位置与交通,天柱山风光,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

@#@山上“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兼有雄、奇、灵、秀等美感。

@#@,探究3:

@#@结合教材22页“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据图描述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及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何影响?

@#@地理位置:

@#@影响:

@#@

(2)西双版纳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山区,我国的西南边陲,地理位置偏远。

@#@,地理位置偏远,路途交通费用过多,时间过长,出入不畅,既增加旅游者的心理顾虑,又使来往路程耗时过多,旅游的人数较少,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

@#@,开通昆明到西双版纳的航空路线,加快境内交通建设。

@#@,三、客源市场,客源地、客源地与旅游地的距离是客源市场评价的两个最基本的指标。

@#@,旅游资源游览价值高,经济价值就一定高吗?

@#@,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1.客源地,

(1)概念:

@#@旅客的来源地。

@#@

(2)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客源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

@#@如西欧、北美、日本。

@#@,收入高,经,2、客源地与旅游地的距离,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有的全国著名)一般来说,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

@#@,12.6,9.2,8.6,3.6,7.1,14.9,3.8,5.9,5.8,4.2,4.1,7.5,12.7,2004年庐山游客客源分析(),案例江西庐山,第一,到庐山旅游的人主要来自周围地区(本省其它区、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省),旅游资源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第二,来自北京的游客多于福建、安徽、湖南、湖北等邻省,经济发达地区是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完善先进,不完善落后,服务质量高,服务质量低,游客增加,游客稀少,有利于旅游资源开发,不利于旅游资源开发,四、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电、交通、邮政、通信等公共设施和住宿、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

@#@,云中山城-牯岭镇,牯岭街,国内唯一以一部电影名字命名的电影院庐山恋电影院,美庐,五、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环境承载能力,影响旅游活动的规模,周庄黄金周,周庄黄金周,华山以险要著称,旅游价值高,但山高路窄,水源缺乏,环境容量较小。

@#@,周庄黄金周,周庄黄金周,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一是满足游人的最低游览要求(心理感应气氛);@#@二是达到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资源评价,地理位置与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客源地、游客量的季节变化、停留时间、客源地与旅游地距离,进得来、出的去、散得开,旅途所用时间、费用、方便程度,水、电、交通、邮政、通讯等公共设施住宿、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案例1“武夷山景区”,武夷山以其典型的丹霞地貌、独特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具有极高的旅游资源价值。

@#@,活动,阅读课本P23-25页案例1“武夷山景区”,试对武夷山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

@#@(从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等两方面进行评价),武夷山景区开发条件,

(一)资源价值,美学价值:

@#@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以秀水、奇峰、幽谷等诸多美景享有声誉。

@#@,科学价值:

@#@我国典型的丹霞的地貌分布区,又是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突出,历史文化价值:

@#@遗产丰富,山上有许多寺院、道观、亭台等古代建筑和历史名人的摩崖石刻,经济价值:

@#@游览价值高,游客数量多,旅游业发达,有巨大经济效益,

(二)地理位置与交通,位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市,有公路、铁路、航空等通向全国,对外交通便利,(三)客源市场,国内客源市场:

@#@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且与武夷山距离较近,国际客源市场:

@#@新加坡、日本为主的亚洲,欧洲和大洋洲距离较远,客源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前景广阔,(四)基础设施:

@#@完善,拥有多家宾馆、酒店,有较强的接待能力,活动一:

@#@读下图我国某区域景观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

(1).由图可知,该地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有:

@#@

(2)试评价该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和不利条件。

@#@,湖泊,雪山,石林,傣族风情,景观独特,种类多样,自然人文景观兼备;@#@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较好;@#@游览价值大。

@#@,市场距离大;@#@交通不便,通达性差等。

@#@,1下列旅游景点中,可能交通不便而使游客稀少的是()A杭州西湖B北京故宫C苏州园林D新疆博格达峰2客源市场评价的最主要指标包括()A客源地、游客人数B游客人数、游客量的季节变化C客源地、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距离D游客人数、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距离3下列旅游资源中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是()A雅鲁藏布江大峡谷B秦始皇陵兵马俑C钱塘江大潮D鄱阳湖候鸟,D,C,B,随堂练习,D,4下列风景区中,具有较高地理科学价值的是()A路南石林、敦煌莫高窟B敦煌莫高窟、孔府C艾菲尔铁塔、钱塘江大潮D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路南石林5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是()A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B对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C对旅游区位置和交通的评价D对旅游区基础设施的评价6下列关于武夷山风景区的叙述,错误的是()A位于福建省西部B交通不便,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利用C基础设施完善,有较强的接待能力D是世界和自然双遗产之一,B,B,课堂练习,1四川的“洞穴之乡”兴文,游人稀少的原因是(),A风景一般,游览价值不大,B与客源距离远,经济价值不大,C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D环境人口容量不足,2某旅游景点要具备较高的游览价值必需的条件是(),A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或美学价值,B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孤立存在,C具备鲜明的特色,D在一定地区内能与其它不同景观特征的旅游点协调存在,C,ACD,3香港和新加坡旅游业发达的条件是(),A有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古迹,B多名山大川,C有良好的旅游服务业,D交通便捷,购物天堂,4巴黎有许多旅游胜地,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这说明巴黎的旅游资源(),A科学价值高,B娱乐性强,C通达性好,D地域组合性好,5“十一”黄金周来济南旅游的人主要来自周围地区,这说明旅游资源具有有限的(),A环境容量,B地区接待能力,C最优吸引半径,D经济容量,C,D,CD,6.苏州园林最主要的游客来自上海,究其原因是()上海处于苏州的最优吸引半径内苏州对上海而言具有交通位置的优越性苏州的接待能力强苏州园林对游客容纳能力强B.C.D,A,高考模拟,黄山以云海、奇松、怪石、温泉著称;@#@太平湖被誉为未经雕琢的翡翠、黄山的情侣;@#@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5)该省重点打造“两山一湖”的旅游业发展轴,请从游览价值和经济价值角度对“两山一湖”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条件进行具体评价。

@#@(8分),答案:

@#@“两山一湖”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质量高;@#@(2分)两山一湖共同构成旅游景观群,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2分)景观特点与邻近景观不雷同,资源质量优于邻近地区,地域组合状况好;@#@(2分)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近,客源市场广阔,旅游资源经济价值高。

@#@(2分),";i:

2;s:

1489:

"考点二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1.(2012浙江)自2011年7月始,泰国发生了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多个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的硬盘生产厂家在此灾害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导致当年硬盘价格上涨。

@#@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硬盘生产工厂,主要原因是该国()A软件产业发达B国内市场广阔C运输条件优越D劳动力价格较低,D,巩固练习,丙,乙,3.下图是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图,其中线段长短表示影响程度大小。

@#@下列情况与甲、乙、丙、丁四图相符的是()A、甘蔗制糖、制鞋、微电子、啤酒B、甘蔗制糖、微电子、制鞋、啤酒C、甘蔗制糖、制鞋、啤酒、微电子D、甘蔗制糖、啤酒、微电子、制鞋,B,甲,技术,丁,下图为工业生产三方面投入的比例差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题。

@#@,4关于图中a、b、c、d四类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a可能是制糖工业Bb可能是钢铁工业Cc可能是宇航工业Dd可能是服装加工业,A,5.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

@#@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

@#@图3中,为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

@#@据此回答下题:

@#@,P,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N、P、R、Q中的哪点?

@#@,";i:

3;s:

14576: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基础导学知识梳理一、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1分散的文明

(1)原因物质因素:

@#@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使世界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中心。

@#@,文化因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早期呈点状分布的独立文明群落,逐渐发展成较大范围的文明区域。

@#@自然因素:

@#@受的局限和高山、大河、海洋、沙漠的阻隔,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和横向交流的驱动力。

@#@

(2)表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处于隔绝状态:

@#@世界上存在五大文明区域东亚、南亚和印度教文明、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欧洲文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生产力水平,儒家文明,佛教,基督教,(3)特点各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

@#@地域性和特征相当明显,基本处于隔绝或完全隔绝的状态。

@#@2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条件的提高a手工业生产中,以风力和水力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始部分取代人力和畜力;@#@集中的手工工场出现,劳动分工更加细密。

@#@b农业生产中,三圃制广泛流行,休耕制等先进制度出现;@#@农村中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独立性,生产力,推动因素:

@#@中国古代传入欧洲,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

@#@

(2)表现商人与工匠之间形成一种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随着社会经济交换活动的增加,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

@#@3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新航路15世纪,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往北方的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绕过地中海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四大发明,雇佣与被雇佣,公司,土耳其,二、新航路的开辟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一场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掀起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

@#@,三、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1对欧洲的影响

(1)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表现:

@#@一方面,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成倍上升;@#@另一方面,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影响:

@#@市场的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西欧的进程;@#@贸易中心的转移使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和英国的伦敦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资本原始积累,大西洋,安特卫普,

(2)引起了“价格革命”表现:

@#@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影响:

@#@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4)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新航路开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资本主义,殖民制度,新航路开辟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证明了的力量的伟大。

@#@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的成果不断涌现。

@#@2对人类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使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的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

@#@,人,问题思考1有人说,新航路开辟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方的诱惑”。

@#@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东方财富的诱惑只是新航路开辟的诱导因素,或者说是社会原因。

@#@新航路开辟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对黄金的需求,也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2以哥伦布航行美洲为例,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影响?

@#@提示新航路开辟对亚、非、美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以哥伦布发现美洲为例,应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

(1)哥伦布将美洲纳入了近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大家庭,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了贡献。

@#@

(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也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

@#@对其评价可以从“进步和正义”两条标准进行,即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上的客观进步行为。

@#@,3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哪些重大转折?

@#@转折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

(1)由分散孤立到走向整体。

@#@1500年以前的世界基本上处于闭塞的状态,新旧大陆之间更是互相隔绝,当地理大发现完成后,这种状态才被打破,过去相对隔绝的各地区才开始进行直接的交流。

@#@

(2)开始殖民扩张。

@#@从1500年左右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人走向海外,开始殖民征服;@#@欧洲贸易走出地中海的狭小范围扩大到全世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封建生产方式迅速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3)思想文化方面。

@#@在1500年以后的100年中,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同时,也在文化、思想、宗教及政治领域内完成了重大的变革,而这些变革都象征着资本主义曙光的来临。

@#@,知识网络,互动探究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

@#@思路点拨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

(1)对欧洲商业的影响。

@#@

(2)对美洲和非洲的影响。

@#@(3)对亚洲的影响。

@#@(4)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

(1)对欧洲商业的影响商业范围扩大。

@#@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商品流通品种和种类增多。

@#@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等都大量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另一方面是商业投机现象日益盛行。

@#@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极大的变化。

@#@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成为水上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传统的水上商路地中海失去了垄断的地位。

@#@与此相应,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

(2)对美洲和非洲的影响:

@#@使美洲和非洲等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欧洲人在美洲开采金矿、银矿和发展种植园经济,在非洲大量猎获黑人奴隶、贩卖黑奴。

@#@葡萄牙人在15世纪开始在西非贩卖黑人。

@#@非洲、美洲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损失了巨额的财产,日益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3)对亚洲的影响:

@#@欧洲殖民者最初只能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由于欧洲的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欧洲人只能用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的大量流入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中国明代、印度和日本等地都出现过商品经济活跃的现象。

@#@,(4)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也急剧增加。

@#@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课时作业基础达标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解析新航路开辟以前,因为受到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

@#@而新航路开辟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作为支撑。

@#@后来罗盘针的使用、造船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的提出、绘制地图技术的进步,才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

@#@A、B、D三项都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在于生产力水平。

@#@答案C,2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对黄金的狂热追逐向海外传播基督教开发土地资源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ABCD解析God指的是宗教信仰,Glory指的是骑士精神或荣誉,Gold指的是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C,316世纪著名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的:

@#@“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始。

@#@”令诗人对他的祖国引以为豪的是()A成为“海上马车夫”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C率先探索新航路D居欧洲商业中心地位解析由材料“大海,在这里才开始”“引以为豪”等信息可知,C项正确。

@#@A指荷兰,B、D不符合史实。

@#@,C,4自2008年以来,非洲索马里沿海累计已经发生80多起海盗袭击事件,海盗已猖獗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就出现过一个著名的“海盗”,他是()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解析本题采用直选法,15世纪末出现在印度洋的航海家是达伽马。

@#@,C,5“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这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A新航路的开辟B郑和下西洋C丝绸之路开通D蒙古人西征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A,6下图是16世纪初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它主要反映了()A大西洋沿岸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B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的贸易枢纽C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D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欧亚传统商路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图中陆地、海洋、航线等信息所反映的史实不符,B、D两项与题干中“16世纪初期”的时间限制不符。

@#@,C,能力提升7对于哥伦布到达美洲,有着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种种解释和评价。

@#@下列说法中,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立场和观点的是()A发现了“新大陆”B开辟了“新航路”C证实了“地圆学说”D找到了“无主地”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评价者的立场,即站在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为他们的侵略扩张服务,由此本题答案为D。

@#@,D,8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是指()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解析殖民掠夺将财富从亚非拉转移到欧美国家并转化为资本,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亚非拉地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航路开辟造成了“全球分裂”。

@#@,D,9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示意图材料二2001年10月8日,上百万人聚集在纽约第五大道举行盛大花车游行,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

@#@,材料三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

@#@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

@#@“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

@#@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美洲的历史影响。

@#@,解析第

(1)问,从黑色的图例可知,西方人了解的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大;@#@解答第

(2)问时,不可局限于材料,要将材料的基本信息与基本史实联系比较,根据材料中的“纪念”“不满”“苦难”以及题干中的“全面评价历史影响”等一分为二地分析哥伦布航行美洲的历史影响。

@#@答案

(1)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摆脱相对孤立的状态,联系不断加强。

@#@

(2)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10这是一幅14世纪前后欧洲的商路图。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

(1)在14世纪,如果你是意大利商人,你要到达中国广州的必经地是哪里?

@#@到15世纪后,你有哪些新选择?

@#@

(2)达伽马和迪亚士都是从里斯本出发的,行程都经过非洲西海岸,但最终二人走了不同的路线。

@#@推动他们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是什么?

@#@(3)15世纪中国的郑和也曾远航过,郑和与同时代西方船队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地中海;@#@经非洲西海岸,抵印度,再转到中国广州。

@#@

(2)必要性:

@#@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根源:

@#@寻金热;@#@直接原因: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商路,引起商业危机;@#@宗教根源:

@#@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3)目的不同:

@#@前者航海为宣扬国威;@#@后者为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不同:

@#@前者未使国家富强,实现制度变革,后者积累大量财富,使国家一跃而成世界性大国。

@#@,";i:

4;s:

23819: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题专项练习@#@1.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8分)@#@材料一读下面柱状图(资料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地区@#@出生率@#@死亡率(%)@#@非洲@#@3.6@#@1.4@#@北美@#@1.5@#@0.9@#@拉丁美洲@#@2.5@#@0.7@#@亚洲@#@2.2@#@0.8@#@欧洲@#@1.0@#@1.2@#@大洋洲@#@1.9@#@0.8@#@材料二下表为1997年各大洲及不同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

@#@@#@

(1)近几十年来,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全国各省市中是最低的。

@#@目前上海人口自@#@然增长属于()@#@A.原始型B.传统型C.现代型D.过渡型@#@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方面,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人口更严重;@#@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突出社会问题主要是:

@#@。

@#@@#@(3)上海市过去十年中人口增长幅度全国平均增长幅度,其主要原因是。

@#@@#@(4)根据材料二表中数据,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的是洲。

@#@@#@(5)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原因是。

@#@@#@2.读“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回答以下各题。

@#@(12分)@#@

(1)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

(2)在①②③三处住宅区中,最有可能属于高级住宅区是,理由是@#@。

@#@@#@(3)⑤处是该城市传统工业区,其主导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吸引工业@#@在⑤处集聚的主要条件有。

@#@这样集聚的意义是@#@。

@#@@#@(4)④处布局高科技产业园的主要条件有。

@#@@#@3.读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比较A、B两地区的农业生产,完成下表。

@#@(6分)@#@A地区@#@B地区@#@耕地类型@#@水田为主@#@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热量不足@#@

(2)试分析乙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4分)@#@4.读下列有关中国、印度的人口资料,回答问题(12分)。

@#@@#@人口数(亿)@#@年平均增长率(%)@#@2000年@#@2010年@#@中 国@#@12.6@#@14@#@0.57@#@印 度@#@10.0@#@12.1@#@1.64@#@@#@中、印人口年龄结构比较表(2000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中国@#@22.89%@#@70.15%@#@6.96%@#@印度@#@33.30%@#@61.70%@#@5.00%@#@

(1)中、印两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大,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两国中净增人口数量更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3分)@#@

(2)表中显示中国15~64岁人口比例高于印度,但是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却低于印度,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从人口年龄结构反映出我国即将面临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

@#@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点)(5分)@#@(4)请根据“中、印人口年龄结构比较表”,在下图画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柱状图。

@#@(2分)@#@5.读下图和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资料:

@#@山东省寿光市总面积2180平方千米,人口104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寿光市采用了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技术,引进诸多国外蔬菜新品种,应用了大量生产新技术。

@#@短短几年,蔬菜大棚面积发展到了70万亩,年产蔬菜30亿公斤。

@#@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蔬菜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日、韩、俄等国。

@#@@#@寿光农业优势突出,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58.6%,但为了提高蔬菜产量,过多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土壤和水源产生了一定影响。

@#@@#@

(1)从纬度位置看,寿光市地处五带中的________带;@#@所属气候类型是________。

@#@(2分)@#@

(2)依据资料和图中信息,分析寿光市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4分)@#@(3)蔬菜属于易腐烂产品,能够销往全国很多省市并远销日、韩、俄等国,需要_______条件的改善和_________技术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冬暖式大棚种植技术改造的区位条件是________。

@#@(3分)@#@(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寿光市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可以有______________。

@#@(2分)@#@A.观光农业B.无污染的绿色食品C.扩大用材林面积@#@D.生态旅游E.提高草场利用率,增加畜产品产量@#@6.读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太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该地种植此作物的自然区位优势有哪些?

@#@(7分)@#@

(2)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从人口和产业角度分析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4分)@#@(3)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复杂的自然条件使得该工程建设施工难度极大,你认为规划人员在设计工程方案时需要查阅哪些资料?

@#@(2分)@#@7.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分)@#@材料一:

@#@201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流出@#@省(市)@#@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其他@#@占总量比重(%)@#@6.1@#@16.8@#@11.0@#@8.6@#@7.4@#@11.3@#@38.6@#@流入@#@省(市)@#@福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其他@#@占总量比重(%)@#@5.1@#@6.6@#@7.6@#@6.4@#@9.0@#@36.7@#@28.6@#@材料二:

@#@“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图表@#@年龄段@#@0~14岁@#@15~64岁@#@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例(%)@#@16.60@#@——@#@8.87@#@

(1)结合材料一,说出201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4分)@#@

(2)简述201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对迁入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分)@#@(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存在  问题。

@#@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这一问题比城市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3分)@#@(4)根据材料二提供的相关数据,在表的右上方三角坐标图上用圆点(·@#@)标出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图上所处的位置。

@#@(2分)@#@8.人类的生产活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省部分地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根据图中信息,归纳出该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

@#@(4分)@#@

(2)该省在对外招商引资过程中,不少台湾的投资商最有意向C城市而不向D城市投资,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2分)@#@(3)C城市中的炼铜厂布局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2分)@#@(4)随着D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结合图分析比较D城市往a、b两个方向发展的各自优势条件。

@#@(4分)@#@9.读资料和相关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资料一:

@#@美国农业区分布示意图@#@资料二:

@#@美国的经济作物以大豆、棉花等为主,其中大豆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2左右,并主要分布在图中的A地区,A地区的大豆是与粮食作物---玉米轮种的,图中B所在区域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生产。

@#@A地区的相关资料如表1。

@#@@#@表1@#@纬度@#@土壤有机质@#@无霜期(天)@#@降雨量(㎜)@#@370N~400N@#@3%~6%@#@160~200@#@500~700@#@

(1)说出A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

(2)分析图中A地区大量生产大豆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4分)@#@(3)字母B所在区域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生产,这些农产品能快速地供应到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区,其原因有哪些?

@#@(2分)@#@10.阅读下面图文材料,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9分)@#@贵广高速铁路(贵阳—广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条设计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标准铁路,预计项目建成后,乘火车从贵阳到广州的时间将从原来的22个小时左右缩短至3个半个小时左右。

@#@贵广高速铁路预计于2014年完工。

@#@@#@

(1)贵广高速铁路建成前,乘坐火车由广州到贵阳要经过的铁路线有_____和____。

@#@@#@

(2)贵广高速铁路的桥梁和隧道总长超过630公里,占铁路全长的73.7%,这是因为()@#@ @#@A.可以尽量减少迁移的人口数量 @#@ @#@ @#@ @#@@#@B.大量修建桥梁和隧道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C.保护沿途的野生动物资源 @#@@#@D.线路要求平直,经过地区地势起伏大,河网密布@#@(3)说出贵广高速铁路建成运营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4)指出贵广高速铁路的修建对桂林地区地理环境可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山地@#@河湖@#@铅锌矿@#@锑矿@#@图例@#@图12@#@M@#@11。

@#@(10分)图12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某省地图,读后回答:

@#@@#@

(1)判断M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区位条件。

@#@(5分)[来源:

@#@学,科,网Z,X,X,K]@#@

(2)该省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2分)@#@(3)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省到省外务工经商的人口数量达200多万人。

@#@试分析这一现象对该省的影响。

@#@(3分)@#@广州@#@图13@#@12.(10分)图13是读珠江三角洲图,回答:

@#@@#@

(1)该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

@#@简答该地吸引@#@外商投资的区位条件。

@#@(4分)@#@

(2)电子工业在该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分析该现象对企@#@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3分)@#@(3)该地区水运发达,为什么还要大力建设高速公路?

@#@(2分)@#@13.某工业城市拟在适当的位置新建化工厂、自来水厂、钢铁厂、水泥厂,请根据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同时考虑对环境的保护,选择适当的区位,布局相关企业。

@#@(11分)@#@

(1)化工厂宜布局在处,理由是。

@#@(3分)@#@

(2)自来水厂宜布局在处,理由是。

@#@(2分)@#@(3)钢铁厂宜布局在处,理由是。

@#@(3分)@#@(4)水泥厂宜布局在处,理由是。

@#@(3分)@#@14.读上海浦东新区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若干功能区其最基本功能区是@#@ 区、 和    区。

@#@@#@

(2)根据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原理,选择图中的序号填在以下横线上。

@#@A金融贸易区应分布在   ;@#@B大规模工业企业应分布在   。

@#@[来源:

@#@学*科*网]@#@(3)随着浦东新区的发展,上海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这种发展过程称为    。

@#@(城市发展过程可能给社会生活和生产带来的不良影响有:

@#@@#@15.(10分)读美国本土主要粮食生产区的分布图(下图),完成

(1)~(3)题。

@#@@#@

(1)①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②、③两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

@#@(2分)@#@

(2)图中①、②、③区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简述其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6分)@#@(3)①区和②、③两区的粮食作物不同,其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的差异。

@#@②、③两区的粮食作物收获季节不同,其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的差异。

@#@(2分)@#@16.(10分)下图中图甲为广东省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图乙为佛山市顺德区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

(1)~(4)题。

@#@@#@

(1)佛山市工、农业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顺德区家具高度集聚,并且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镇,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4)玩具是南海区主要的工业部门。

@#@玩具制造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1分)@#@17.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4分,每空1分)@#@某海港城市要建一港口,有A、B、C、D、E五种港区方案,从港口建设的影响因素考虑:

@#@@#@

(1)可否选择B方案?

@#@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相比较而言,选择方案较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分)@#@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东风汽车公司以十堰基地为依托,优化布局的@#@“三级跳”战略构想趋于成型:

@#@第一跳,跳到@#@襄阳,发展轻型车和发动机生产;@#@第二跳,跳@#@到武汉,发展轿车生产;@#@第三跳,跳到“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发展零部件等生产。

@#@@#@材料二 右图是花都汽车城位置示意图。

@#@@#@

(1)东风汽车公司“跳”到武汉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2)花都汽车城的形成,体现了工业的________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充分利用________,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降低________,最终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3)汽车工业往往可以发展成为汽车城的原因是什么?

@#@(2分)@#@(4)跨国集团在中国投资兴建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主要是因为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东风汽车公司的“三级跳”战略体现了工业的________现象。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题专项练习(答案)@#@1.(8分)@#@

(1)C(1分)

(2)老龄化(1分)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或青壮年负担加重(1分)@#@(3)高于(1分)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1分)(4)拉丁美洲(1分)@#@(5)高(1分)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大(1分)@#@2.(12分)@#@

(1)扇形模式(1分)

(2)②(1分)位于河流上游方向水质好;@#@附近有湿地公园,环境优美;@#@公路干道通过,交通便利(任答两点得2分)@#@(3)钢铁工业(1分)煤、铁资源丰富;@#@近铁路,交通便利(2分)@#@意义:

@#@便于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协作;@#@便于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便于扩大总体生产能力,获得规模效益;@#@便于集中处理污染物。

@#@(任答3点得3分)@#@(4)交通快捷;@#@环境优美(2分)@#@3.(10分)@#@

(1)(6分)@#@A地区@#@B地区@#@耕地类型@#@@#@旱地为主(1分)@#@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1分)@#@商品谷物农业(1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高(1分)@#@低(1分)@#@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旱涝灾害(1分)@#@@#@

(2)自然条件:

@#@夏季高温多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任答2点得2分)@#@人文条件:

@#@劳动力资源丰富;@#@粮食需求量大;@#@种植水稻历史悠久。

@#@(任答2点得2分)@#@(只答自然条件或人文条件最多只能给2分)@#@4.(12分)@#@

(1)人口基数大 印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3分)@#@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2分)@#@(3)人口老龄化(1分) 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国家财政加大养老投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制度等措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合理即可,答对两点可得4分)@#@(4)略。

@#@(2分)@#@5.(11分)@#@

(1)北温温带季风气候(2分)@#@

(2)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条件好;@#@政策支持。

@#@(答对四点可得4分)@#@(3)交通冷藏保鲜热量(3分)@#@(4)ABD(选对两个可得1分,但有错误的不得分。

@#@共2分)@#@6.(本题13分)@#@

(1)水稻(1分)雨热同期(季风气候,水热条件配合好);@#@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河网稠密);@#@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6分,答对3点即给满分)@#@

(2)加速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分)@#@(3)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2分。

@#@答对2点即给满分)@#@7.(11分)@#@

(1)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市)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市);@#@从内陆省(市)流向沿海省(市)。

@#@(2分)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2分)@#@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2)促进迁入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老龄化(1分)大量劳动适龄人口流入东部城市,导致当地人口年龄结构失去平衡,老年人口比例上升(2分)@#@(4)见右图(2分)@#@8.(12分)@#@

(1)聚落多沿河流、沿海、山谷分布;@#@(2分)山区聚落少,平原聚落多。

@#@(2分)@#@

(2)台商在家乡投资,为个人偏好(2分)@#@(3)不合理(1分)位于夏季风的上风向,排放的有害气体,会污染C城市大气环境。

@#@(1分)@#@(4)往a方向发展接近铁路,交通便利(1分);@#@沿海岸发展,发展空间大(1分)@#@往b方向发展可以改造河滩沙地,不占农田(1分);@#@靠近河流,用水方便(1分)。

@#@@#@9.(8分)@#@

(1)商品谷物农业(2分)@#@

(2)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密西西比河的水作灌溉水源;@#@消费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

@#@写出任意四点即可得4分)@#@(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2分)@#@10.(9分)@#@

(1)京广线湘黔线(2分)@#@

(2)D(2分)@#@(3)加强沿海与内陆联系,带动内陆经济发展;@#@完善我国铁路网格局;@#@加快交通运输效率;@#@缓解原有铁路的运输压力;@#@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任意答出3点即可得3分)@#@(4)不利影响:

@#@可能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剧当地石漠化程度;@#@造成水体污染。

@#@(任意答出2点即可得2分)@#@11(10分,每要点1分)@#@

(1)水稻种植业1分气候暖湿1分,地形平坦1分,土壤肥沃1分,水源丰富1分。

@#@@#@

(2)原料1分和水能丰富1分@#@(3)有利:

@#@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1分,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经济收入)1分。

@#@@#@不利:

@#@劳力和人才流失1@#@12(9分)@#@

(1)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港澳台)1分,政策优惠1分,侨乡1分,交通便利1分,劳力廉价1分,地租低1分(答出4点即可,每个1分共4分)@#@

(2)利于生产协作1分,降低费用(降低能耗或提高经济效益)1分,取得规模效益1分。

@#@@#@(3)高速交通快捷(水运慢)1分,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地域的经济联系)1分。

@#@@#@13.(11分)@#@

(1)D,位于盛行风下风向,接近原料地(3分)。

@#@[来源:

@#@学_科_网Z_X_X_K][来源:

@#@Zxxk.Com]@#@

(2)B,位于河流上游(2分)。

@#@@#@(3)A,交通便利,接近煤铁(3分)。

@#@@#@(4)C,位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接近山地,有所需石材(3分)。

@#@@#@14、1、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3分)@#@2、⑤;@#@①(2分)@#@3城市化(1分)@#@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4分)@#@15.

(1)玉米小麦 (每空1分)@#@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地广人稀;@#@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

@#@(5分)@#@(3)降水(1分) 热量(1分)@#@16.(11分)

(1)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2分)@#@

(2)政策支持;@#@劳动力充足,临近香港;@#@交通便利。

@#@(4分)@#@(3)便于企业交流与协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3分)@#@(4)劳动力(1分)@#@17.

(1) 否 水深不足,不利于航行和停泊

(2)D 水深且岸上平坦开阔,有良好的航行、停泊和筑港条件,而C方案岸边无开阔的地面,筑港条件差@#@18. 

(1)市场 科技 交通 原料供应 信息通达度 工业联系 工业基础(任答三点)@#@

(2) 集聚 基础设施 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3)汽车工业联系比较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

@#@@#@(4)土地和劳动力廉价 消费市场广阔@#@(5)分散@#@补充: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岛港和烟台港港阔水深,浪小流缓,不淤不冻,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天然良港。

@#@日照港海岸线平直,浪大流急,但水域深,是我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

@#@济宁兖州的煤炭源源不断地通过这里向外输送。

@#@@#@材料二 山东半岛局部区域图。

@#@@#@

(1)日照港与青岛港、烟台港相比,不利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日照港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青岛港的腹地比烟台港的腹地广,向西可达郑州、西安。

@#@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烟台港与大连港早已开通了汽车轮渡,现在又开通了火车轮渡。

@#@汽车轮渡和火车轮渡与采取卸货中转的方式相比有什么好处?

@#@开通火车轮渡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

(1)海岸线平直,缺乏船舶避风浪的港湾 方便济宁煤炭的外运@#@

(2)青岛港国际集装箱运输等业务发达,服务功能强@#@(3)好处:

@#@可减少货物装卸次数,降低费用,节省运输时间,加快货物的周转。

@#@@#@意义:

@#@①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运输速度;@#@②减轻";i:

5;s:

12499:

"白皮书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汇报人:

@#@XXX汇报时间:

@#@20XX,颁布背景,颁布背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月16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

@#@,颁布背景,颁布背景,颁布背景,白皮书指出,中国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势,立足中国互联网发展实践,将网络法治建设融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不断深化对依法治网的规律性认识,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一体推进中形成了中国特色治网之道,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颁布背景,白皮书介绍,中国制定出台网络领域立法140余部。

@#@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依托,以传统立法为基础,以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网络专门立法为主干的网络法律体系,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颁布意义,颁布意义,网络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课题当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现实空间加速向网络空间全面映射,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网已经成为时代需求与现实需求。

@#@高度重视网络法治建设工作,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强调要“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网”,为推进网络法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颁布意义:

@#@网络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时代课题和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颁布意义,网络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我国对网络法治建设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推动网络法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果。

@#@在网络立法层面,推动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100余部,完成了网络法律体系的基本构建;@#@在网络执法层面,组建网络执法与监督局,持续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坚决查处网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在网络司法方面,推出智慧法院、智慧检务等服务,健全在线诉讼规则,推动互联网法院“网上案件网上审理”的新型审理机制不断成熟;@#@在网络普法方面,创新形式载体,积极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全方位、多声部开展网络法治宣传。

@#@,颁布意义,网络法治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前,我国网络立法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制定出台了电子商务法电子签名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法律,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为依托的网络法律体系。

@#@整体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网络立法位阶逐步提高,从最初制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持续出台,立法位阶不断提升,法律效力不断增强。

@#@,颁布意义,网络立法具有开创性和引导性,我国高度重视网络立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持续针对新问题新挑战进行研究,率先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区块链、算法、深度合成、汽车数据、网络音视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进行立法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网络法治成果。

@#@如,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维护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重点制度,是我国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基础性法律,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立法制定出台提供了有效经验借鉴;@#@,颁布意义,数据安全法实现了我国数据安全治理法律从无到有的“突破”,在分类分级、重要数据保护、数据安全审查等重要问题做出顶层制度设计,同时作为全球首部专门的数据安全立法,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颁布意义,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加速普及,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

@#@实现“物超人”。

@#@如何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互联网发展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共识。

@#@,颁布意义,网络法治建设有力促进了互联网有序发展。

@#@我国当前正处于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持续丰富网络空间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新风险新挑战。

@#@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网,把深入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作为长期历史任务,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战略,把法治建设融入网络空间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保障网络空间依法有序运行。

@#@我国积极开展网络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网络法治建设工作,主动参加网络空间国际法治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网络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颁布意义,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中国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势,立足中国互联网发展实践,将网络法治建设融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不断深化对依法治网的规律性认识,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网络法治道路。

@#@,内容要点,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勇于探索、守正创新,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网治网之路,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为网络强国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党在信息化条件下治国理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在网络空间深入实施。

@#@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内容要点,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

@#@中国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大力推进网络法律制度建设,网络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不断增强。

@#@中国网络立法随着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发展过程。

@#@,

(一)建立网络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科学构建网络权益保障法律制度,为实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提供了充分法律依据。

@#@保护个人信息权益。

@#@通过民法、刑法和专门立法,构建个人信息权益全链条保护的法律屏障。

@#@守护公民财产安全。

@#@持续加大立法保护力度,遏制利用网络侵犯财产权益的行为。

@#@保障特殊群体数字权利。

@#@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立法,弥合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使其能够更加平等广泛地融入数字社会,享受数字时代红利。

@#@,内容要点,

(二)健全数字经济法治规则合法权益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提供了充分法律依据。

@#@推动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注重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数据安全法对实施大数据战略、支持数据相关技术研发和商业创新、推进数据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培育数据交易市场等作出规定,提升数据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

@#@明晰数字市场运行制度。

@#@坚持依法规范发展数字市场,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健全数字规则,有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规范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和潜能的同时,也对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内容要点,(三)划定网络安全法律红线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新课题和新内容,成为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

@#@中国通过制定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系统构建网络安全法律制度,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风险。

@#@,内容要点,(四)完善网络生态治理规范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网络信息内容传播规范和相关主体的责任,为治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公共利益、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信息提供了法律依据。

@#@打造网络反恐法律利器。

@#@2015年制定反恐怖主义法,对网络反恐的对象、措施和机制等作出专门规定。

@#@,内容要点,(四)完善网络生态治理规范

(一)保障个人信息权益通过专项治理,侵害用户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力遏制,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尊重和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

(二)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中国持续探索、准确把握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特点规律,通过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共治新格局。

@#@推动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等多重举措,持续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

@#@,内容要点,(四)完善网络生态治理规范(三)规范网络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的网络市场环境以及规范网络交易活动。

@#@(四)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中国持续在网络基础资源、重要网络系统、网络数据等领域开展安全执法工作,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体系化构建网络时代的安全环境。

@#@(五)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聚焦网络淫秽色情、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算法滥用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开展“净网”“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对传播各类违法违规信息的网站平台,采取约谈、责令改正、警告、暂停信息更新、罚款等多种措施。

@#@,内容要点,

(一)创新网络司法规则中国及时制定涉及网络知识产权、人格权、网络交易、网络不正当竞争、电信网络诈骗等领域的民事和刑事司法解释。

@#@细化法律适用标准,促进裁判标准统一,网络空间规则、行为规范、权利边界和责任义务日益明晰。

@#@,内容要点,

(二)探索网络司法模式积极推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在诉讼服务、审判执行、司法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先行先试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司法模式。

@#@(三)维护网络司法权益强化公民网络民事权益司法保护。

@#@依法办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网络交易、网络侵权等领域的民商事案件,保障各方主体的网络民事权益。

@#@加大网络犯罪惩治力度。

@#@,内容要点,内容要点,内容要点,内容要点,开展网络法治双多边对话交流。

@#@加强网络安全国际执法司法合作。

@#@加强网络安全国际执法司法合作。

@#@,内容要点,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搭建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建共享的中国平台,为世界各国在网络法治领域密切联系、增进了解、促进互信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世界互联网大会搭建网络法治交流平台。

@#@搭建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平台。

@#@,白皮书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汇报人:

@#@XXX汇报时间:

@#@20XX,";i:

6;s:

27938:

"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一、选择题@#@2016年10月17日7:

@#@30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并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3天,之后返回地球。

@#@回答下列问题。

@#@@#@1.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形成的组合体类似于@#@A.恒星 @#@ @#@ @#@B.行星 @#@C.卫星 @#@ @#@ @#@D.星云@#@2.“神舟十一号”返回过程中, @#@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C.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3.图中是“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所在大气层中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示正确的是@#@A.① @#@B.② @#@C.③D.④@#@天文学家们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寻找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

@#@最近发现的一颗编号Kepler452b的天体,直径约为地球的1.6倍,绕着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运行,与恒星之间的距离与日一地距离相近,距离地球1400光年,是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天体。

@#@回答下列问题。

@#@@#@4.Kepler452b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 @#@B.地月系 @#@C.银河系D.河外星系@#@5.Kepler452b可能有液态水存在,说明它具有的重要条件是@#@A.质量体积适中 @#@ @#@ @#@B.距中心天体远近适中@#@C.宇宙环境安全 @#@ @#@ @#@D.中心天体的光热稳定@#@6.下列既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又属于常规能源的是@#@A.太阳能 @#@ @#@ @#@B.地热能 @#@C.煤炭 @#@D.风能@#@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监测数据表明,进入2012年7月份以来,多项标志太阳活动水平的参数保持高位。

@#@回答下列问题。

@#@@#@7.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和平均周期分别是@#@A.黑子,11年 @#@B.耀斑,11年C.日珥,14年 @#@D.太阳风,14年@#@8.太阳活动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全球农业生产受到影响④有线电视节目将受到干扰 @#@@#@⑤全球各地降水量都明显增多@#@A.①②⑤ @#@B.②③ @#@C.②③⑤ @#@D.②③④@#@9.天然金刚石由含碳物质在地下130-180千米的高温、高压环境下重新结晶而成。

@#@其形成于A.地壳 @#@ @#@B.地幔 @#@ @#@ @#@C.地核 @#@ @#@D.岩石圈@#@为增加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2015年12月,北印度洋上一项有中美英等国科学家参与的“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的钻探活动正在进行。

@#@回答下列问题。

@#@@#@10.科学家“透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是@#@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 @#@ @#@B.物质相态的变化@#@C.化学元素分布变化 @#@ @#@ @#@D.物质密度的变化@#@11.“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中的边界是指@#@A.软流层 @#@B.岩石圈 @#@C.莫霍面D.古登堡面@#@下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右图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一一冷却凝固作用 @#@ @#@ @#@B.②一一变质作用@#@C.③一一重熔再生作用 @#@ @#@D.④一一外力作用@#@13.在上右图中广泛分布的岩石,按其类型应为上左图中的@#@A.甲 @#@ @#@B.乙 @#@ @#@C.丙 @#@ @#@D.丁@#@2016年4月14日日本熊本县发生了6.5级地震,16日发生了7.3级地震,随后发生多次余震。

@#@回答下列问题。

@#@@#@14.日本各岛多地震的原因是@#@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 @#@ @#@ @#@ @#@ @#@ @#@ @#@ @#@ @#@@#@B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C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 @#@ @#@@#@D.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15.熊本县东南邻县宫崎县日向市出产一种多孔而轻量型园艺用土一一日向石,和其他栽培用土混合可以提高介质排水性,日向石不容易粉碎,适合作为盆栽植物的表面装饰土。

@#@从成因上看日向石最可能属于@#@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 @#@D.沉积岩@#@读岩层相互关系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回答下列问题。

@#@@#@16.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④③②①⑥⑤ @#@ @#@ @#@ @#@B.④③②①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 @#@ @#@ @#@ @#@D.⑤⑥④③②①@#@17.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⑥之间的结合部位容易形成@#@A.花岗岩 @#@B.石英岩 @#@ @#@ @#@C.大理岩 @#@D.玄武岩@#@ @#@温室大棚是目前进行蔬菜反季节种植的主要技术手段,回答下列问题。

@#@@#@18.温室大棚中C02增加,可提高蔬菜生长速度,原因是@#@A.C02能防止病虫害发生 @#@ @#@ @#@ @#@ @#@B.C02的保温作用可提高夜间温度@#@C.C022可提高土壤的肥力 @#@ @#@ @#@ @#@D.C02是蔬菜光合作用的主要原科@#@19.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其目的是@#@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增加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20.地球表层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不同。

@#@下列下垫面的反射率排序正确的是@#@A.海洋>@#@沙土>@#@新雪>@#@冰 @#@ @#@ @#@B.新雪>@#@冰>@#@沙土>@#@海洋@#@C.沙土>@#@冰>@#@新雪>@#@海洋 @#@ @#@ @#@D.冰>@#@新雪>@#@沙土>@#@海洋@#@读北半球“甲、乙两地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3.图示C处风的形成受到的力有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地转偏向力③摩擦力④惯性离心力@#@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24.C处风向为A.南风B.西南风C.东风D.西风@#@2016年上半年,我国东部地区极端天气频发。

@#@回答下列问题。

@#@@#@25. @#@2016年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遭受到强龙卷风袭击,龙卷风属于A.气旋 @#@B反气旋C.冷锋D.暖锋@#@26.2016年1月杭州遭遇了严重的低温天气,主要原因是@#@A冷锋过境B暖锋过境C高压中心控制D低压中心控制@#@ @#@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7.图示P处高压的形成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B.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保留在陆地上@#@C.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保留在陆地上 @#@ @#@ @#@@#@D.高空大量空气堆积被迫下沉而形成@#@28.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炎热干燥的伏旱@#@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 @#@ @#@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29.我国东部地区不少城市出现了“热岛效应”,其主要原因有①城市郊区化 @#@ @#@ @#@②绿地面积增大 @#@ @#@ @#@@#@30.③能源消耗加大 @#@ @#@ @#@④城市人口剧增@#@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30.受甲气压带控制区域的气候特征是@#@A.高温多雨 @#@B.高温少雨C.温和多雨D.温和少雨@#@31.图中风带盛行@#@A.东南风 @#@B.东北风C.西南风 @#@D.西北风@#@ @#@读中纬度沿海某地一天中某时等压面分布图(相邻两个等压面气压差相等)。

@#@回答下列问题。

@#@@#@32.四地气压高低正确的是@#@A.①比③气压低 @#@B.③比④气压高 @#@ @#@C.①比②气压高 @#@D.④比③气压高@#@33.依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风向成因与南亚西南季风成因相同@#@B.此时②受来自海洋湿润气流影响下雨@#@C.M、N两地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 @#@ @#@ @#@ @#@ @#@ @#@@#@D.等压面分布状况出现时间可能在夏季的夜晚@#@ @#@下图为某年5月6日我国部分地区的天气预报图,回答下列问题。

@#@@#@34.5月以来华南地区连续性降水,引起此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是@#@A.气旋 @#@ @#@ @#@B.暖锋 @#@ @#@ @#@C.反气旋 @#@ @#@ @#@D.冷锋@#@35.当日,北方出现图示天气现象时,将导致@#@A.地面辐射增强 @#@B.水平气压梯度减少 @#@ @#@ @#@@#@C.昼夜温差减少 @#@D.太阳辐射增强@#@ @#@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36.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1)地球内部结构中,丙以上叫作_______,横波是否能穿过丙处_______(是或否)。

@#@@#@

(2)甲箭头代表_______作用。

@#@岩石裸露地表后受外力作用,形成_______(填字母)类岩石。

@#@@#@(3)图示的火山喷发物会使局部气温下降,原因是大量的火山喷发物能使_______(填数码)增强,而使_______ @#@(填数码)减弱。

@#@@#@(4)图示乙地的地质构造 @#@_______,形成的地形为 @#@_______;@#@其成因为_______。

@#@@#@37.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

(1)该图为北半球______(季节),判断依据_______。

@#@@#@

(2)丁山脉是欧亚板块与 @#@_______ @#@板块相互_______(碰撞或张裂)而成。

@#@@#@(3)图示石油运输线上航行的油轮经过甲海峡时,风浪较 @#@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

@#@@#@(4)丙地的地貌名称为 @#@_______ @#@,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_______,其主要成因为_______。

@#@@#@38.读我国局部某时等压线天气形势。

@#@回答下列问题。

@#@@#@

(1)根据图示等压线分布判断,重庆和武汉的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原因_______,此时重庆的风向为 @#@_______。

@#@@#@

(2)受图示天气系统影响,武汉即将经历___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南昌的天气状况为_______。

@#@@#@(3)杭州G20峰会选择在9月初举行,主要考虑与7、8月相比,9月的_______(填气温或降水)因素较适宜。

@#@但9月杭州也很可能受到来自海上的 @#@___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出现_______的天气。

@#@@#@(4)而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却选在了8月举行。

@#@请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巴西选择在8月举行的原因。

@#@@#@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2.B@#@3.C@#@【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1.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形成的组合体形成后,围绕地球运动,与地球组成类似地月系的天体系统,所以组合体类似于卫星,故选C。

@#@@#@2.神舟十一号运行在高层大气,返回过程中先进入平流层,然后进入对流层,故选B。

@#@@#@3.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位于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平流层顶的气温约0°@#@C,故选C。

@#@@#@考点:

@#@天体 @#@ @#@大气垂直分层@#@ @#@@#@4.C@#@5.B@#@【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4.读材料可知,开普勒452b,为一颗行星,和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98,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接近地球的“孪生星球”,它距地球大约1400光年。

@#@它和地球一样是一颗行星,它不会位于地月系(地月系的中心天体为地球,由地球和月球组成),B错。

@#@太阳系由八大行星组成,不包含开普勒452b,A错。

@#@由它距离地球1400光年和银河系的直径可知,该行星位于银河系内,C对、D错。

@#@故选C。

@#@@#@5.Kepler452b可能有液态水存在,说明该行星距离其中心天体的距离适中,从而使得该行星有适宜的温度,水能够以液态的形式存在,故选B。

@#@@#@考点:

@#@天体系统 @#@ @#@ @#@ @#@生命存在条件@#@6.C@#@【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6.试题分析:

@#@太阳能来自太阳辐射,但属于新能源,A错。

@#@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B错。

@#@煤炭是古代森林化石,森林生长离不开太阳,煤炭属于常规能源,C对。

@#@风能来自于太阳辐射但属于常规能源,D错。

@#@故选C。

@#@@#@考点:

@#@能源来源与分类@#@ @#@@#@7.A@#@8.B@#@【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7.太阳黑子数目较多的年份也是其他太阳活动频发的年份,周期大约为11年,故选A。

@#@@#@8.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并非是全球各地均有,①错。

@#@太阳活动发生时会使地球磁场发生扰动,导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对。

@#@在太阳活动剧烈的年份,导致气候异常,会对地球农业生产产生影响,③对。

@#@有线电视不会受到太阳活动影响,④错。

@#@太阳活动剧烈时,全球气候异常,降水量可能增多也可能减少,⑤错。

@#@故选B。

@#@@#@考点:

@#@太阳活动的标志及影响@#@9.B@#@【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9.试题分析: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金刚石形成于地下130-180千米,位于地幔中,故选B。

@#@@#@考点: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0.A@#@11.C@#@【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10.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科学家主要是通过分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来推测地球内部结构的,故选A。

@#@@#@11.地壳与地幔是以莫霍面为界的,莫霍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故选C。

@#@@#@考点:

@#@地壳内部圈层结构@#@ @#@@#@12.B@#@13.A@#@【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12.读图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关系,丙为岩浆,乙为岩浆岩,甲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

@#@①为外力作用,②为变质作用,③为冷却凝固,④为重融再生。

@#@故选B。

@#@@#@13.读图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关系,丙为岩浆,乙为岩浆岩,甲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

@#@①为外力作用,②为变质作用,③为冷却凝固,④为重融再生。

@#@喀斯特地貌为沉积岩,故选A。

@#@@#@考点:

@#@地壳物质循环@#@ @#@@#@14.A@#@15.B@#@【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14.读图结合世界板块分布规律,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板块活动活跃,多地震,故选A。

@#@@#@15.读材料可知,日向石为多孔而结构坚固,属于喷出岩,故选B。

@#@@#@考点:

@#@板块构造 @#@ @#@ @#@ @#@ @#@岩石类型@#@ @#@@#@16.A@#@17.C@#@【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16.4-3-2-1-6-5,4-3-2-1是按地层沉积顺序排序的,6切穿了4、3、2、1,说明6的时代比前四个晚,而5又切穿了6,可见形成时代更晚,故选A。

@#@@#@17.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⑥之间的结合部位容易形成变质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故选C。

@#@@#@考点:

@#@地质作用过程 @#@ @#@ @#@岩石的转化@#@ @#@@#@18.B@#@19.C@#@【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18.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热量返还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故选B。

@#@@#@19.夏季太阳辐射强烈,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削弱太阳辐射,避免大棚内温度过高,减少作物水分蒸腾,故选C。

@#@@#@考点:

@#@大气热力作用@#@20.B@#@【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20.试题分析:

@#@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不同,新雪的反射率最大,冰次之,沙土、浅色土、草地、耕地依次减小,海洋反射率最低,故选B。

@#@@#@考点:

@#@大气反射作用@#@ @#@@#@21.D@#@22.C@#@【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21.读图可知,特朗勃墙吸收了太阳辐射而增温,不是来自地面辐射,A错。

@#@墙体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玻璃和空气隔层对集热墙散发的热量起到阻断作用,体现了保温作用原料,BC错、D对。

@#@故选D。

@#@@#@22.读图可知,由于空气隔层与集热墙内冷热不同,在空气隔层和内室之间形成热力环流,为了更好的吸收太阳辐射热量,热力集热墙可能为黑色,A错。

@#@乙气流相对气温较低,为下沉气流,B错。

@#@甲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流进房间内部,C对。

@#@丙气流为冷气流,流进空气隔层,D错。

@#@故选C。

@#@@#@考点:

@#@大气保温作用@#@ @#@@#@23.D@#@24.D@#@【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23.读图可知,ABC点位于高空,B处等压线向上凸出,气压较高,A处等压线向下凸出为低压,在高空气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选D。

@#@@#@24.读图可知,ABC点位于高空,B处等压线向上凸出,气压较高,A处等压线向下凸出为低压,在高空气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由南向北流动的气流偏转形成西风,故选D。

@#@@#@考点:

@#@风向的判断@#@ @#@@#@25.A@#@26.A@#@【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25.龙卷风形成于夏季,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强烈,近地面气压低,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属于气旋天气系统,故选A。

@#@@#@26.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受亚洲高压的影响,北方冷空气活跃,与南方的暖气团交绥,形成冷锋天气系统,冷锋常带来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变化,故选A。

@#@@#@考点:

@#@@#@ @#@@#@27.A@#@28.D@#@【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27.读图可知,此时P处形成高气压,是由于冬季陆地降温速度快,海洋降温慢,同纬度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在陆地上形成高压,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半球的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故选A。

@#@@#@28.读图结合上题分析,此时亚洲大陆受高压控制,为北半球冬季。

@#@梅雨季节出现在夏初,A错。

@#@伏旱在7、8月份,为夏季,B错。

@#@热带气旋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C错。

@#@强冷空气影响主要在冬季,D对。

@#@故选D。

@#@@#@考点: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 @#@ @#@我国冬季气候特点@#@29.B@#@【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29.试题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能源消耗大,城市人口增加速度快,大量人为热的排放,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城市郊区化和绿地面积增大不会导致热岛效应,故选B。

@#@@#@考点:

@#@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30.B@#@31.D@#@【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30.读图可知,甲气压带位于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终年高温少雨,为热带沙漠气候,故选B。

@#@@#@31.根据图中纬度变化规律(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为南半球,风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为盛行西风带,南半球的西风为西北风,故选D。

@#@@#@考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气候的影响@#@ @#@@#@32.D@#@33.D@#@【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32.读图可知,图中等压线自地面向高空数值越来越低,所以图中四地气压高低关系为②>@#@①>@#@④>@#@③,故选D。

@#@@#@33.读图可知,此时该区域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南亚西南季风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A错。

@#@此时②受来自陆地干燥气流影响气流下沉,降水少,B错。

@#@MN两地气流均由陆地吹向海洋,C错。

@#@图中陆地气压高于海洋,可能为夜晚,由于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气压高于同纬度海洋,D对。

@#@故选D。

@#@@#@考点:

@#@等压线图的综合判读@#@ @#@@#@34.B@#@35.C@#@【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34.5月份为北半球春季,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南方暖空气活跃,随着暖空气向北运动,与控制大陆北部的冷气团相遇,形成暖锋天气系统,暖锋常带来连续性降水,故选B。

@#@@#@35.读图可知,当日,北方出现沙尘暴天气,为冷锋天气系统,冷锋过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地面辐射减弱,A错。

@#@沙尘暴是由冷锋导致的,锋面附近的气压差异大,风速快,B错。

@#@由于多阴雨天气,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变小,C对。

@#@太阳辐射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会减弱,D错。

@#@故选C。

@#@@#@考点:

@#@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对天气的影响@#@36.@#@

(1)岩石圈 @#@ @#@ @#@是 @#@ @#@ @#@

(2)变质作用 @#@ @#@ @#@d@#@(3)⑤ @#@①@#@(4)向斜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要求写出“挤压力”“不易被侵蚀”得2分;@#@写成“堆积成山”则2分都不给。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

(1)岩浆来自于软流层,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岩石圈的范围为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所以该圈层中含有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即莫霍面,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无论横波还是纵波波速都突然增加。

@#@@#@

(2)该题为两个知识点混合的题,地表的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地表以下的为地质循环的知识。

@#@三类岩石中有岩浆直接形成的为岩浆岩,故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d有外界的沉积物经固结形成的岩石,所以为沉积岩,则c为变质岩,故甲箭头代表的为变质作用。

@#@@#@(3)大气的受热过程各箭头的含义为①太阳辐射②大气逆辐射③地面辐射④大气吸收作用⑤大气反射作用⑥射向宇宙的地面辐射。

@#@大量火山喷发物使大气中尘埃物质增多,会使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同时也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4)丙处的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为褶皱,并且岩层向下弯曲,所以为褶皱的向斜构造,向斜成山的原因是因为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不易被侵蚀所以形成山岭。

@#@@#@考点:

@#@地质循环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37.@#@

(1)夏季 @#@东亚盛行东南季风(或偏南风)@#@

(2)印度洋 @#@碰撞 @#@(写成“印度板块”“消亡”不给分)@#@(3)小 @#@ @#@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4)三角洲(或河口三角洲) @#@ @#@ @#@流水沉积@#@【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

(1)读图可知,此时我国东部地区盛行东南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而海洋上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形成的东南季风。

@#@@#@

(2)读图结合板块分布图。

@#@丁山脉为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处,为消亡边界。

@#@@#@(3)读图可知,甲海峡为马六甲海峡,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风力小,所以风浪小。

@#@@#@(4)读图可知,丙位于湄公河河口位置,是流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口位置,随着流速变慢,沉积而形成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为流水的沉积作用。

@#@@#@考点:

@#@板块构造及宏观地形 @#@ @#@ @#@外力作用与地貌 @#@ @#@ @#@季节判断与风向@#@38.@#@

(1)重庆 @#@等压线较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偏北风(或西北风)@#@

(2)暖锋 @#@ @#@ @#@晴朗(或晴暖)@#@(3)气温 @#@ @#@ @#@台风或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4)里约热内卢位于南半球热带,8月为当地冬季,气温较低(1分);@#@且8月为当地的旱季,降永较少,多晴天(1分)。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带解析)@#@【解析】@#@试题分析:

@#@@#@

(1)读图可知,根据等压线分布来看,重庆所处地区等压线比武汉地区密集,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所以重庆风速大于武汉。

@#@重庆西北部为高压区,南部为低压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i:

7;s:

4641:

"高一历史必修2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  高一下学期学习历史必修2“经济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了解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二、学生现状简析@#@  今年任教高一的历史教学工作。

@#@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所以教学将在基础环节中展开。

@#@@#@三、教学目标@#@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珠海一中平沙校区特色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争取高一年级在期末联考中历史成绩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工作措施@#@  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

@#@@#@  2.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  针对前面分析的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

@#@@#@  3.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  初步设想通过老师明确要求和样卷展览、个别指导、限期做到等四个环节来落实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的训练。

@#@@#@五、课时安排@#@1、预算总计课时:

@#@约18周,除去五一、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累计占用的4-5周,正常上课时间为14周,每周4课时,共56课时。

@#@@#@2、教授内容及课时安排@#@必修二《经济史》共计24课共计需要44-48课时@#@期中考试前@#@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计需要7-9课时@#@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2课时@#@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2课时@#@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5课时@#@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5课时@#@第一单元复习1-2课时@#@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共计需要6-7课时@#@第5课开辟新航路1.5课时@#@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2课时@#@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5课时@#@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课时@#@第二单元复习1-2课时@#@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共计需要5-6课时@#@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课时@#@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课时@#@第三单元复习1-2课时@#@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共计需要7-8课时@#@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课时@#@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课时@#@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课时@#@第四单元复习1-2课时@#@期中考试后@#@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计需要4-5课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课时@#@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课时@#@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课时@#@第五单元复习1-2课时@#@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共计需要5-6课时@#@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课时@#@第18课罗斯福新政1课时@#@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2课时@#@第六单元复习1-2课时@#@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计需要5-6课时@#@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2课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课时@#@第七单元复习1-2课时@#@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共计需要5-6课时@#@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课时@#@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课时@#@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课时@#@第八单元复习1-2课时@#@";i:

8;s:

28614: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

@#@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

@#@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

(2)隋唐:

@#@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

@#@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

@#@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8)明清:

@#@出现商帮。

@#@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

@#@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

@#@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

@#@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

@#@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

@#@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

@#@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

@#@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后果: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

@#@东南沿海地区@#@2、代表企业: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

(1)时间:

@#@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主要行业:

@#@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

@#@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曲折发展

(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

@#@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原因:

@#@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

@#@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原因:

@#@沦陷区:

@#@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萎缩

(1)时间:

@#@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

@#@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了解三大改造: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内容:

@#@

(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2)当前的任务是: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

@#@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意义: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

@#@(45页下面)@#@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城市:

@#@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

@#@

(1)、管理体制上:

@#@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上: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作用:

@#@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

(1)经济特区的设立:

@#@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8年@#@(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

@#@1992年召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影视互联网@#@概况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

(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1课开辟新航路@#@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

@#@

(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

@#@

(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时间航海家支持的王室开辟的航路意义@#@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王室@#@欧洲到非洲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王室欧洲到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基本情况@#@亚洲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北美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战争结果备注@#@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与掠夺@#@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时间:

@#@19世纪中后期)@#@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在交通领域: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在社会结构:

@#@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

(1)贫富差距扩大

(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特点:

@#@

(1)范围广

(2)时间长(3)破坏性大@#@3、影响:

@#@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4、胡佛政府的措施: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

@#@危机反而恶化@#@第二课罗斯福新政@#@1、背景:

@#@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

@#@1933——1939@#@3、新政的内容:

@#@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

@#@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

(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5、政的实质: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新政的前提:

@#@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6、特点:

@#@指导思想方面:

@#@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

@#@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政策有: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

@#@

(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

(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

@#@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

@#@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

@#@

(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政治方面:

@#@

(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

(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

@#@

(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

(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

@#@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

(1).苏联解体的标志:

@#@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外部原因:

@#@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

@#@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

@#@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消极: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世贸组织的前身是:

@#@关贸总协定。

@#@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3、世贸组织的作用:

@#@

(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

@#@

(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i:

9;s:

29539: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张应进@#@庐江县第三中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其实质、作用@#@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问题探究@#@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西周的@#@分封制@#@对象、权利及义务@#@发展演变、作用@#@历史比较@#@问题探究@#@西周的@#@宗法制@#@含义、特点及基本原则、实质作用@#@【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二、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内容及特点2.作用及发展演变@#@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2.特点及基本原则;@#@3.实质及作用。

@#@@#@重点:

@#@分封制、宗法制@#@难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

@#@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

@#@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

@#@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

@#@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

@#@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

@#@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

@#@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讲述内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

@#@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

@#@为什么?

@#@(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

@#@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设问: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

@#@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

@#@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

@#@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

@#@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

@#@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

@#@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

@#@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

@#@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

@#@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

@#@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

@#@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

@#@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

@#@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

@#@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设问: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又有什么特点哪?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势图》,得出以下认识:

@#@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

@#@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

@#@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

@#@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

@#@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和睦四方,安天下。

@#@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个诸侯国。

@#@其中主要有(教师挂图,并指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

@#@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

@#@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研讨一下分封制的作用。

@#@(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事先查找资料)@#@2.作用及发展演变@#@教师在上课时做一下指导。

@#@然后根据教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有关文献做以下概述:

@#@@#@首先,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就避免了类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发生,暂时地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欲望及要求,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

@#@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

@#@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绪,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

@#@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其次,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着肃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掠夺财富,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派王室贵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

@#@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

@#@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不但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而且还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

@#@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

@#@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设问:

@#@什么是宗法制?

@#@@#@1.含义@#@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

@#@@#@设问:

@#@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呢?

@#@@#@2.特点及基本原则@#@可先让学生看以下图表,然后让学生回答。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

@#@这是一种从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

@#@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

@#@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教师讲解图后,讲一步归纳要点如下)  @#@  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  @#@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  @#@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3.实质及作用@#@设问: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

@#@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

@#@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

@#@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

@#@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

@#@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

@#@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

@#@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

@#@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关于宗法制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可留课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自己获取和了解。

@#@@#@最后给学生留一个讨论题,供课下研讨及对本课知识的巩固。

@#@@#@【课后研讨】@#@《尚书大传》说: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

@#@”大思想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曰仁”,而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设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习“礼”。

@#@由此可见“礼”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

@#@请大家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礼乐文化的资料,了解西周法制对中国封建法制和现代法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如西周法制中“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统治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制和现代法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课小结】@#@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

@#@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

@#@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

@#@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西周灭商以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

@#@在吸收商朝灭亡教训的前提下,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即分封制度。

@#@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于夏商,是维护各级宗主贵族统治地位与世袭特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西周是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鼎盛时期,也是这一社会制度的成熟完备阶段。

@#@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

@#@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

@#@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

@#@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

@#@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

@#@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

@#@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

@#@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至高无上@#@的皇权@#@“始皇帝”的来历及特点(皇帝神圣;@#@皇权至上)@#@联系现实,指出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中至今仍有显著作用的措施,培养学生将古今史实类比的能力。

@#@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问题探究@#@情景设置@#@概括阐释@#@论从史出@#@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三公九卿制@#@的职能特点@#@郡县制的@#@全面推行@#@郡县制的职能;@#@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政治经济及消极作用@#@【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至高无上的皇权@#@1.“始皇帝”的来历@#@⒉特点:

@#@

(1)皇帝神圣

(2)皇权至上@#@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⒈郡县制的职能@#@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难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教学方法】@#@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

@#@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

@#@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

@#@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导入新课】@#@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

@#@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

@#@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正如诗歌记载的: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1.“始皇帝”的来历@#@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

@#@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秦王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

@#@秦始皇帝的名号有两点含义:

@#@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

@#@。

@#@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

@#@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

@#@@#@然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下皇帝的称谓,拓展学生视野。

@#@对于皇帝的称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皇帝自称为朕。

@#@我们知道,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唯我独尊,如果不是具有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无法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的意义了。

@#@(“孤”则是王的自称。

@#@)本来在先秦时期朕是男子的第一人称单数,从秦始皇帝开始不再通用,只有皇帝可以用。

@#@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陛下。

@#@@#@皇帝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使得皇位继承意义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政治动荡,导致无序、失控。

@#@皇太子继承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把父系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稳定下来,并且明确化、法律化。

@#@@#@提问:

@#@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

@#@@#@⒉特点@#@

(1)皇帝神圣@#@皇帝地位至尊。

@#@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在讲此问题时,可以找如下资料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皇帝至尊的地位。

@#@@#@①名号制度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包括皇帝以及附属的皇后妃嫔、太上皇、皇太后、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在内的皇帝宗族名号系列,还有谥号、庙号、尊号等称号系列,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

@#@②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权利,显示其联系上天与人间的特殊身分。

@#@③有历法、年号、礼仪、乘舆、宫廷、陵寝等一系列体现正统与等级的规章制度,表现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

@#@④有后妃制度、宗室制度、以及有关皇子、公主、外戚等的一系列制度来保护、协调家族利益,其核心是宗法制度。

@#@⑤有皇太子继承制体现皇权的延续和稳定,并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

@#@⑥皇室开支有财政保证。

@#@⑦有宦官制度为之服务。

@#@@#@

(2)皇权至上@#@皇帝权力至上。

@#@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

@#@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比如最高决策权、政务的最高决定权、财政的最高支配权、立法和司法权、官吏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等。

@#@皇帝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形结构的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皇帝制将国家的一切大权,即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手中,并且实行皇位继承制。

@#@这都体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权力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另外,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

@#@三公下面设置九卿。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官职及分工)@#@中央@#@“三公”@#@太尉:

@#@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

@#@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九卿”@#@卫尉:

@#@皇宫保卫@#@郎中令:

@#@宫廷警卫@#@太仆:

@#@宫廷车马@#@廷尉:

@#@司法@#@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奉常:

@#@宗庙礼仪@#@宗正:

@#@皇室内部事务@#@少府:

@#@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治粟内史:

@#@全国财政税收@#@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通过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的名称、职能,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⒈郡县制的职能@#@郡县制实行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本课的“学思之窗”中的材料,讨论一下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分析一下郡县制和分封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影响。

@#@@#@然后再介绍郡县制。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他们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实施的分封制被郡县制所代替,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

@#@三公、诸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

@#@(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郡县制体系结构)@#@郡@#@郡尉@#@郡守@#@监察史@#@县@#@县尉@#@县令@#@乡@#@游徼@#@三老@#@啬夫(小乡)@#@有秩(大乡)@#@亭@#@亭长@#@里@#@里正@#@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通过以上学习,让学生概括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然后把特点概述为:

@#@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实质是:

@#@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秦的统一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那么秦朝的疆域相对前朝有怎样的变化呢?

@#@(投影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注意秦朝疆域的外围颜色)@#@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秦朝疆域广大,秦朝境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

@#@@#@秦朝统一后,颁布秦律。

@#@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后来居上,跃居七国之首。

@#@秦朝制定秦律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

@#@秦律集中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但秦朝的秦始皇父子片面地强调了法家学说中严刑重典的一面,忽视了“赏罚并用”“刑当无多”的重要内容。

@#@@#@关于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设计类似的游戏:

@#@“秦有一壮士,身高八尺,是真还是假”,使学生了解古今度量衡标准的差异。

@#@也可以借助“历史假设”,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中:

@#@“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

@#@”学生兴趣盎然,进入角色、“扮演古人”,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

@#@学生在讨论、争论和思考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制定法律等等,并体会秦始皇采取措施巩固统一的";i:

10;s:

18753: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沿河二中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语文@#@(测试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 @#@ @#@ @#@ @#@ @#@ @#@ @#@ @#@ @#@ @#@ @#@ @#@ @#@ @#@出题人:

@#@兰显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Ⅰ卷@#@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gró@#@ng)携(xié@#@)遏(è@#@)制@#@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yá@#@o)@#@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3.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4.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躲在乡愁里,才发现______________@#@①我不是无根浮萍②不是断线的风筝③不是世俗风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A.③②①B.①③②C.①②③D.②③①@#@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二、(6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6—7题。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

@#@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

@#@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7.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函:

@#@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鄙人:

@#@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绝袖绝:

@#@断绝,挣断。

@#@@#@D.剑坚,故不可立拔坚:

@#@坚固、锋利。

@#@@#@9.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A.秦武阳色变振恐B.轲既取图奉之@#@C.图穷而匕首见D.使工以药淬之@#@10.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左右欲兵之C.不得持尺兵@#@B.不及召下兵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第Ⅱ卷@#@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第Ⅱ卷共4页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个体的答题区域内做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Ⅱ卷共11小题共120分。

@#@@#@三、(23分)@#@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2.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4分)@#@

(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13.任意选择A或B组补写出语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共5分)@#@A组@#@

(1)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在雨中哀怨,哀怨有彷徨。

@#@@#@(3)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B组@#@

(1)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我的心头荡漾。

@#@@#@四、(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意象”及其解读@#@“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

@#@“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

@#@除了诗人的“我”以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

@#@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

@#@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如秦观《满庭芳》中的词句: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词中的“斜阳”“寒鸦”“流不”“孤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词人的哀伤和忧郁,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

@#@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

@#@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

@#@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

@#@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

@#@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我们了解“意象”是为了鉴赏诗歌,学会审美,因此有必要熟悉“意象”的基本特点。

@#@@#@首先,意象往往有丰富内涵。

@#@一个意象的内涵是否丰富,与这个意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关,古今中外的许许多多诗人之所以反复吟咏春天和秋天,其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季节有关较多的富有诗意的属性。

@#@中国的菊花和兰草,外国的云雀和夜莺,几乎成了万古常新的诗题,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具有浓厚的诗意内涵,能够触发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感慨。

@#@不同事物在这一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众所周知,泪水被诗人抒写了几千年,而极少有人吟咏鼻涕;@#@秋叶令无数墨客感叹,而垃圾却无人问津。

@#@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挖出诗意来的。

@#@有人说,一条林间小道比一个赌徒要有诗意。

@#@@#@朱红的抒情诗《恋》,围绕着“你”和“我”,塑了一个个富有内涵的意象,生发出多少刻骨铭心的情意:

@#@我是旧帆,你就是港口的灯火。

@#@/我是优游的天鹅,你是湖泊。

@#@/你是朱唇,我就是缠绵的热吻。

@#@/你是苦泪,我就是碎裂的心魄。

@#@……这些诗句,无异于柔情蜜意恋人的绵绵情话,无异于坚贞不移的海誓山盟。

@#@此诗虽然长达八节,推出数十个意象,仿佛仍未尽意。

@#@谁知,诗人却是卒章显志,最后一节诗意陡转:

@#@“你是我的主宰,我仰望的星座,/我是你幸福的奴仆啊,我的祖国!

@#@”原来,“你”并不是“我”的恋人,而是“我的祖国”。

@#@全诗意在倾吐对祖国的爱恋。

@#@其强大的感染力来自那遍布全诗的内涵丰富的意象。

@#@@#@其次,意象都富有情感性。

@#@应当说,所有的意象都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浸染着诗人的情思。

@#@诗要动人,自然要选取那些较多和较浓的浸染情思的意象。

@#@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些意象必须反映诗的主题。

@#@因为具体到一首诗,诗人所表现的是某一特定的情思。

@#@选择意象就是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那种特定情思的意象。

@#@请读书黎明的《给乙》:

@#@我们是黑夜相错而过的船/我们是白昼没有标记的帆/我们是同一次潮汐搁浅沙滩的贝壳/我们是同一次喷发中冷却的火成岩//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我们彼此多么相近/——可惜/为时已晚……@#@此诗中的“我们”,也许是一对未曾互相表白抱憾终生的男女。

@#@诗人推出四个富有情思的意象:

@#@“我们”是“船”,“我们”是“帆”,“我们”是“贝壳”,“我们”是“火成岩”。

@#@这四个意象都包含着诗人所要表达的深沉而痛切的遗憾:

@#@“我们彼此多么相近/——可惜/为时已晚……”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排比句统摄着四个意象,不断地积聚情感。

@#@诗人让那感情的湖水一公分一公分地上涨,人们在堤坝外面看不真切,而只是从什么船呀帆呀的隐约感到情感澎湃。

@#@终于,湖水超出了警戒线,冲决了堤坝。

@#@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诗人的主旨原来如此。

@#@本该早就发现的,却直到“有一天”才“终于发现”。

@#@星转斗移,物是人非,诗人在篇末表达的惋惜之情显得格外强烈。

@#@@#@(参照刘福智《意象——诗魂腾飞的霞云》,@#@见《语文知识》2000年第10期,文字稍有变动)@#@14.简要写出“意象”的基本特点。

@#@6分@#@答:

@#@@#@@#@15.在我国诗文中,有些意象往往有着较为固定的内涵和情感。

@#@如“柳”有“留恋、离别”的含义,“鸟”有“空远、快乐”的含义。

@#@请根据上文对意象的分析,概括下列诗句中“烛”这一意象的含义。

@#@(不超过20字)6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死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答:

@#@@#@五、(25分)语言运用@#@1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4分)@#@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

@#@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

@#@@#@

(2)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

@#@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

@#@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

@#@@#@(5)诸郎中执兵古义:

@#@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

@#@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

@#@@#@(7)断其左股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

@#@@#@17、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5分)@#@从读大学到当老师,我跟随郭先生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间,每每有不懂的问题,就@#@去先生家,①有问,必有答。

@#@先生偶有记不清楚的,②余自去图书馆查来,抄得整整齐齐地给我。

@#@,这些年来,问的问题不计其数,③也不乏幼稚之处。

@#@④张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⑤要我说出来,看我想得对不对。

@#@@#@答①②③④⑤@#@18、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场绵经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答:

@#@@#@19、作文,两题选做一题(60分)。

@#@@#@

(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

(2)、以《在落榜的日子里》或《人在高一为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1.C@#@2.D@#@3.解析:

@#@C诗人的心境并不是“静默、悠然的”@#@4.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阅读欣赏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答案:

@#@C@#@5.B@#@6.B。

@#@这种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完全不符。

@#@@#@7.A。

@#@参看其他选项的分析理解。

@#@@#@8.提示:

@#@D项中的“坚”应该是“剑插得紧”的意思。

@#@@#@9.提示:

@#@题干中“秦王还柱而走”的“还”是通假字,通“环”,环绕。

@#@A项“振”通“震”。

@#@C项“见”通“现”。

@#@D项“淬”通“粹”。

@#@B项“奉”意思是“奉献,捧送”。

@#@答案:

@#@B@#@10.提示:

@#@A项中“兵”的含义是“杀”。

@#@其余三项中“兵”的含义都是“兵器”。

@#@@#@11.略@#@12.

(1)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

@#@(对比,动态描写)(4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结合具体诗句作答,言之成理即可)(4分)@#@13.略@#@14.首先,意象往往有丰富内涵@#@其次,意象都富有情感性@#@15.相思、离别@#@16.答案:

@#@

(1)眼泪鼻涕

(2)礼品货币(3)走投无路贫困(4)袒露一只臂膀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5)宫廷的侍卫称中医医生(6)投击拿着(7)大腿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8)@#@17、逢、一定、其中、甚至、就。

@#@@#@18、略@#@共9页,第9页。

@#@@#@";i:

11;s:

29338: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核心知识点@#@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最大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

(2)人民民主专政的的最大特点: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根本不同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特点及其表现:

@#@@#@

(1)广泛性:

@#@表现为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

(2)真实性:

@#@①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③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

(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为什么坚持)(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法。

@#@@#@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①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②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6.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

(2)政治自由。

@#@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7.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8.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①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都是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②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③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如何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A.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

@#@@#@B.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①原因:

@#@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具体要求:

@#@@#@国家:

@#@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

@#@在行使权利与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9.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0.我们青少年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

@#@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学习政治知识(3)贵在实践@#@@#@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1.我国的选举方式及选举制度@#@

(1)选举方式的比较@#@方式@#@含义@#@优点@#@局限性@#@从选民角度看@#@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选举的成本较高@#@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的方式@#@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选举的成本较低、便于组织@#@不能充分体现每一个选民的意愿@#@从被选举者角度看@#@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2)我国的选举制度@#@①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

@#@@#@②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我国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具体体现@#@直接选举:

@#@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村委会和居委会的选举等。

@#@@#@间接选举:

@#@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乡及乡以上各级地方政府领导人员的选举。

@#@@#@2.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积极意义、必要性)@#@①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

(2)怎样行使选举权:

@#@@#@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3.民主决策的方式:

@#@@#@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

(2)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这是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4)社会听证制度@#@公民在听证会上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订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

@#@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

@#@@#@4.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为什么)@#@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

(1)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

(2)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决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5.我国的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1)村(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是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2)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①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的主要途径。

@#@@#@②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凡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

@#@@#@③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问题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④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③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6.民主监督的方式:

@#@@#@

(1)信访举报制度@#@公民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方式:

@#@信函、电话、手机短信、当面指出等@#@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公民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方式: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以议案、质询等方式@#@(3)舆论监督制度@#@公民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方式:

@#@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

@#@@#@特点:

@#@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在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7.民主监督的意义:

@#@@#@

(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

(2)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8.民主监督的要求:

@#@(如何监督)@#@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9.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

(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1.我国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①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②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

@#@@#@③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④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

@#@@#@⑤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保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

@#@@#@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3.我国政府的作用:

@#@@#@

(1)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

(2)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结论:

@#@我国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4.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宗旨:

@#@为人民服务;@#@@#@

(2)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

(1)途径:

@#@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

(2)公民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意义@#@①公民角度:

@#@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②政府角度:

@#@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1.依法行政@#@

(1)含义: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

(2)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①必要性: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重要性: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威信;@#@@#@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政府如何依法行政:

@#@@#@①具体要求:

@#@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等。

@#@@#@②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2.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1)科学决策:

@#@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

(2)民主决策:

@#@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3)依法决策:

@#@坚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过程符合法定程序。

@#@@#@我国政府正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为什么(必要性+意义)@#@①必要性:

@#@权利是把双刃剑。

@#@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②意义(重要性):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

(2)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力:

@#@@#@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②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包括: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

@#@@#@4.为政务公开喝彩@#@

(1)推进政务公开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我国政府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结果公开。

@#@@#@

(2)推进政务公开的意义@#@①从政府角度看,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②从公民角度看,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树立政府威信@#@

(1)含义:

@#@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威望和公信力。

@#@@#@

(2)政府具有威信的决定性因素: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威信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

@#@@#@(4)树立政府威信的要求:

@#@@#@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完善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③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赋,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地位及其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职权: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④常设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人大代表@#@

(1)地位及产生: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

(2)职责:

@#@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权利:

@#@审议各项议案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

(2)地位: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有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5)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  @#@②这一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

@#@@#@(6)坚定制度自信,加强制度建设@#@①目的:

@#@为了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②措施:

@#@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它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为什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地位,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

(2)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3)依法行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4)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①邓小平理论。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A.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B.内涵: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本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科学发展观@#@A.主题:

@#@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B.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C.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具体内容:

@#@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1)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

(2)人民政协:

@#@@#@①性质: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主题:

@#@团结和民主@#@③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3)我国的政党制度优越性: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民族平等原则@#@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

(2)民族团结原则@#@重要性: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必要性: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i:

12;s:

1538:

"出题人@#@出题时间@#@13年12月20日@#@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订线内请不要答题@#@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政治答题卡@#@题号@#@1-48@#@49@#@50@#@51@#@52@#@53@#@总分@#@得分@#@一、单项选择(选择题,每题一分,共48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5@#@46@#@47@#@48@#@@#@二、非选择题(共52分)@#@49.

(1)要抓好材料一中政府的八项工作,需要政府切实履行好哪些职能(8分)@#@

(2)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何意义(10分)@#@50.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的?

@#@(9分)@#@51.请运用民族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观点的认识。

@#@(9分)@#@52.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国务院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公开“三公”经费。

@#@(8分)@#@5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A市党委为什么重视网民当选人大代表、被推荐为政协委员。

@#@(8分)@#@@#@高一政治期末试卷答题卡第2页共4页@#@高一政治期末试卷答题卡第1页共4页@#@";i:

13;s:

15895:

"高中地理必修二练习题@#@《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适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公元1770年至1950年@#@B.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50年以后@#@C.世界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D.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受人口惯性增长势头的影响,今后十几年,我国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800万人左右,到2033年左右将达到峰值15亿人;@#@我国将于本世纪上半叶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三大高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

@#@据此回答2-3题。

@#@@#@2.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高峰”原因主要是()@#@A.人口基数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人口死亡率低D.国外人口大量迁入@#@3.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主要原因是()@#@A.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B.城市环境问题较严重@#@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D.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读右图所示的X、Y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4—5题:

@#@@#@4.Y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5.造成X、Y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水平B.教育水平@#@C.历史条件D.自然条件@#@6.在如右图所示的三角坐标图中,“*”处所表示的0-14岁的人口比重大约是()@#@A.30%B.60%@#@C.70%D.90%@#@7.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正确说法是()@#@A.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B.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C.参与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D.空间移动距离在100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8.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

@#@右下图显示的是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A.①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10.下列不是属于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的是()@#@A.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环境难民@#@B.历史上,我国都城在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之间不断变换@#@C.二战后大批高素质人才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D.20世纪末发生在卢旺达、刚果的人口迁移@#@下页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A.吉林、安徽、湖北、贵州@#@B.云南、贵州、湖南、江西@#@C.福建、江西、湖南、贵州@#@D.广西、湖南、江西、福建@#@12.大规模人口迁移()@#@A.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B.扩大了地区经济差异@#@C.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D.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读下表,回答13~14题。

@#@@#@表2美国1965年—1983年间不同地区的净移民人口数量表(单位:

@#@千人)@#@地区@#@1965年~1970年@#@1970年~1975年@#@1975年~1980年@#@1980年~1983年@#@东北部@#@-715@#@-1342@#@-1486@#@-640@#@中北部@#@-673@#@-1915@#@-1173@#@-1062@#@南部@#@+656@#@+1829@#@+1764@#@+1194@#@西部@#@+696@#@+708@#@+893@#@+509@#@(注:

@#@净移民人口数量=迁入移民数量-迁出移民数量)@#@13.下列有关美国人口迁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70年代东北部地区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B.70年代以后,南部地区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C.80年代以后,东北部地区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D.80年代以后,迁往“阳光地带”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14.美国东北部的很多老人退休后迁移到南方的主要原因是()@#@A.地区间气候差异B.政治因素@#@C.经济收入的变化D.宗教、民族因素@#@15.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

@#@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000B.10000C.6000D.4500@#@16.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cB.c<@#@b<@#@aC.b<@#@a<@#@cD.a<@#@c<@#@b@#@17.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约14-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16亿@#@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15.1亿或16.6亿@#@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9亿@#@A.约15~16亿 @#@ @#@B.15.1亿或16.6亿 @#@ @#@C.约8~9亿 @#@ @#@D.约14~15亿@#@读图,完成18-19题。

@#@@#@18.如果要制成右图所示的人口统计图,须具备的数据资料是:

@#@@#@A.出生率、死亡率@#@B.出生率、各年龄段比率@#@C.死亡率、性别比@#@D.各年龄段比率、性别比@#@19.右下图中代表人口增长特征的四个点与上题中的人口统计图最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D.④@#@20.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是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的结果@#@B.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C.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D.每个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21.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三种类型是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楔形模式@#@B.影响地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因素@#@C.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D.城市发展的后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读下页甲、乙两城的示意图,回答22-23题:

@#@@#@22.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正确的选项是()@#@A.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B.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C.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D.不宜引进该企业@#@23.乙城的最佳住宅区和中央商务区应分别布局在()@#@A.①处和⑤处 B.①处和③处@#@C.②处和⑤处 D.③处和④处@#@读右图“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模式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A.甲为普通服装店 乙为家具商店 丙为五星级宾馆@#@B.甲为汽车销售点 乙为早点店 丙为高级家用电器店@#@C.甲为珠宝行 乙为家具商店 丙为早点店@#@D.甲为早点店 乙为五星级宾馆 丙为珠宝行@#@25.关于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城市一定位于城市服务范围的几何中心@#@②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被低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所覆盖@#@③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与其等级成正相关@#@④同一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6.读“中原城市群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有五个城市等级@#@B.新乡市的服务范围最大@#@C.新乡、焦作、开封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D.郑-汴-洛高速公路的开通扩大了开封市的服务范围@#@右图是某城市医院与卫生所分布图。

@#@读图回答27-28题。

@#@@#@27.医科大学毕业的小明想开一家私人卫生所,根据“中心地理论”他将选择在()@#@A.①B.②C.③D.④@#@ @#@28.他选择该处的理由是()@#@A.该地卫生所集中,成行成市利于经营@#@B.位于其他卫生所服务范围的边缘@#@C.靠近大医院,可获得其技术支持@#@D.城市边缘有足够的土地发展空间@#@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为迎接这一盛事,上海全力打造和谐城市。

@#@某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

@#@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29-30题。

@#@(注:

@#@图中对话为:

@#@“不是越胖越好吗?

@#@”“您的城市发展不够和谐”,体重计上显示的是上述四种指数的名称)@#@29.图中的对话主要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A.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D.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30.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A.城市经济发展水平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D.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数量图。

@#@据此完成31-32题。

@#@@#@31.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C.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32.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不是()@#@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33.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客观现象。

@#@近年来,北京市住宅郊区化现象日益明显,下列选项不能解释其原因的是()@#@A.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B.市区住宅不能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C.城市内部功能区调整的需要@#@D.加强城市社会各阶层密切联系的需要@#@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

@#@下图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34-35题。

@#@@#@34.该国公共住房(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35.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二、综合题(直接填写在相应的空格处)@#@36.读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每空1分,共12分)@#@

(1)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的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则A为__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___,C为______________。

@#@@#@

(2)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出生率、____死亡率、____自然增长率的__________型。

@#@@#@(3)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值出现在__________年前后,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8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是1.2%、0.7%、0.5%,这说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基本实现了从_______向_______的转变。

@#@@#@37.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其中A、B、C代表距市中心远近不同的三个区域;@#@a、b、c则代表城市的主要三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曲线。

@#@分析回答问题。

@#@(每空1分,共7分)@#@与市中心的距离@#@地租水平@#@a@#@c@#@b@#@A@#@B@#@C@#@

(1)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中在本图中所体现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

@#@@#@

(2)市中心为图中A、B、C中的_____;@#@这里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应为______区。

@#@@#@(3)图中B区最适合城市功能用地是________区,图中C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_________区。

@#@@#@(4)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于______业的影响最大。

@#@@#@38.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简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共11分)@#@

(1)从图中可读出,该地的盛行风向是_____风(1分)。

@#@@#@

(2)在右图中,绘出一条曲线以@#@示意地租自A到B的变化情况。

@#@@#@(注:

@#@表示出变化趋势即可)@#@(2分)@#@(3)a、b、c、d四地中,环境质量最佳的应该是________。

@#@(2分)@#@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图中工业区布局的好处有哪些?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B2.A3.D4.D5.A6.A7.A8.A9.C10.A@#@11.D12.C13.C14.A15.D16.C17.C18.D19.C20.A@#@21.C22.D23.A24.D25.B26.D27.B28.B29.D30.D@#@31.D32.C33.D34.D35.A@#@二、综合题@#@36.(每空1分,共12分)@#@

(1)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

(2)高;@#@低;@#@高;@#@传统@#@(3)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4)1960三年自然灾害@#@(5)传统型;@#@现代型。

@#@@#@37.(每空1分,共7分)@#@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便捷程度@#@

(2)A;@#@商业@#@(3)住宅;@#@工业@#@(4)商@#@38.(共11分)@#@

(1)东北(1分)@#@

(2)图略(只要示意中间高,两端低即可)。

@#@(2分)@#@(3)d(2分)@#@该地地势较高;@#@处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大气环境较好;@#@远离工业区和生活区,污染小;@#@靠近河流且在河流上游方向;@#@靠近文化区。

@#@(3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4)交通便捷,便于原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城市外缘,地价较低;@#@位于主导风向下风向,河流下游,对市区污染小。

@#@(3分)@#@10@#@";i:

14;s:

254:

"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章地球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