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0530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两腰所夹的角称为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称为底角:

而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它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

(2)从角的角度来分类有:

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均为小于900的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900)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大于900)

二、联系实际,合作探究

1、问题牵引1.

国庆节的晚上,小明从甲地到乙地后再往丙地走,并到达丙地,小红从甲地直接到丙地,如图所示,请你谈谈小明和小红谁走的路程长?

依据是什么?

发现小红走的路程短,小明走的路程长。

依据是: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问题牵引2.

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按角分类的三个三角形,请三位同学量出三边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1、例1(课本68页例1)等腰三角形中,周长是18cm.

(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

(2)如果一边长为4cm,求另两边长.

2、例2有两根长度分别为8m和5m的钢管,再用一根长度为3m的钢管能将他们焊接成一个三角形钢架吗?

为什么?

长度为4m呢?

长度为2m呢?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课本69页练习第1,2,3题.

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7cm,8cm.

(1)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如果两边长分别为3cm和6cm呢?

五、课堂总结,提高认识

1、由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2、教师提示:

(1)三角形分类中,可以按边和角进行分类,可分成三类.

(2)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只须用较小两边相加与第三边进行比较.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73页习题14.1第1题

选用课时同步作业

七、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二)

1、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等于1800的推导过程,会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观察、思考、互动的过程,提升合情推理的能力,发展条理化的思维意识.

3、发展空间想象思维,形成良好的说理能力.

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认识.

从操作感知入手,采用折叠、剪拼或量角器度量的方法进行多角度的认知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动手操作:

1、剪出一块三角形,并将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剪下拼接在一起,形成平角1800.

2、试一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3、评析:

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入了几何学中的“辅助线”,这里必须说明辅助线的作用以及表达辅助线的书写文字.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1、例1.(课本70页例2)

已知:

如图,BD是⊿ABC的高,∠ABD=540,∠DBC=180.求∠A和∠C的度数.

2、例2

如图,B处在A处的南偏西450方向,C处在A处的南偏东150方向.C处在B处的北偏东800方向,求从C处看A、B两处的视角∠ACB的度数.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课本70—71页练习第1、2、3、4题.

2、如左图,一个四边形ABCD模板,设计要求AD与BC的夹角应是300,CD与BA的夹角应是200,现已测量∠A=800,∠B=700,∠C=900,请你判断这块模板是否合格?

说明理由.

3、如右图,∠A=320,∠B=450,∠C=380,求∠DFE的度数.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互动复习:

1、本节课推导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用了哪些方法?

2、对于几何问题中的辅助线的添法,你有什么看法?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73页习题14.1第3,5,6题

六、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三)

1、领会三角形中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知识,会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探究三角形中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在互动交流中形成几何推理意识,感悟几何学的逻辑推理的价值.

应用三角形中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概念.

画钝角三角形的高线.

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和理解,认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以及区别.

一、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1、动手操作.

问题牵引:

过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分别作它们对边的垂线.

在黑板上画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各一个,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请一些同学上讲台“演示”.

教师提问:

三角形中的三条垂线是否能交在一点?

导入高的定义: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

2、动手折叠.

教师要求:

请同学们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高.

评析:

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外面,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的角度在三角形直角的顶点上,锐角三角形的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 

.

二、操作感知,形成概念

1、合作交流1.

交流内容:

折纸,感悟三角形角平分线.

交流方法:

用剪刀剪出一块任意三角形,然后对折一个内角.

引出角平分线定义:

在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在折纸讨论的基础上,认识角平分线定义,发现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交点在三角形内部.

2、合作交流2.

画三角形的中线.

画图方法:

(1)画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

(2)寻找出三边的中点.(用刻度尺)

(3)把顶点与它们对边的中点连接.

动手画图,发现画出来的三条线段交于一点.

引出中线定义:

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要取三角形一边的中点,除了用刻度尺来确定,还有别的方法吗?

1、课本72页练习第1,2,3题.

2、如下图(左三个图)所示的三个∠B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ABC的边BC上的高AD在各自三角形的什么位置?

你能说出其中的规律吗?

3、如上右图,⊿ABC中,∠BAC=540,∠B=460,AD是∠BAC的角平分线,求∠ADC,∠ADB的度数.

4、稳定性探究.

如下图(左)所示,将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如下图(中)所示,将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如下图(右)所示,在四边形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再扭动它,这时木架的形状还会改变吗?

思路分析:

可以发现,三角形木架的形状不会改变,而四边形木架的形状会改变,也就是说:

三角形最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五边形……没有稳定性,还可以发现,斜钉一根木条的四边形木架形状不会改变.

请思考如图所示的图形中,哪些具有稳定性?

四、课堂总结,提高认识

1、今天学习了哪些概念?

2、三角形“三线”如何区别?

它们的交点是否都在三角形内部?

3、怎样的图形具有稳定性?

课本73页习题14.1第2、4、7题.

选用课时同步作业.

六、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14.2命题与证明

第一课时命题

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

2、经历探究命题以及结构的过程,体会命题的内涵.

3、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论证意识,感悟几何思想的应用价值.

认识命题的内涵和结构.

区别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弄清命题的定义以及命题的结构.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问题引入1

有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铜线将我们生活的地球赤道绕一圈.想一想,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有多大(假设地球是球形的)?

能放进一个苹果吗?

2、阅读课文

前面一节课中,我们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时,大家采用剪、拼的手法,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只是接近1800的某个值,但不是准确的1800?

教师引导:

研究几何图形,从观察和实验得到的认识,有时会有误差,难以使人确信其结果一定正确.因此,就得在观察的基础上有依有据地说明理由.也就是说,要判断数学命题的真假,需要作必要的逻辑推理.

二、情境合一,继续探究

1、教师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要遇到下面的表达语言.

例如:

(1)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会.

(2)3+7<11.

(3)邻补角互补.

(4)有共同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5)对顶角相等.

(6)上海是在湖北.

请同学们观察,判断上述语言是否正确?

教师归纳:

在逻辑学中,凡是可以判断出真(正确)、假(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2、教师提问:

下列句子都是命题吗?

哪些是命题?

(1)今天下雨了.

(2)画一条直线.

(3)我回家.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以A为圆心,2cm为半径画圆.

3、每个命题都有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有时为了叙述简便,也可以省略关联词“如果”、“那么”.如命题“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可以写成“对顶角相等”.

以“如果……那么……”为关联词的命题的一般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者说成“若p,则q”,其中p是这个命题的条件(题设),q是这个命题的结论(题断).

三、辨析应用,发展思维

1、课堂演练:

下列各命题的题设是什么?

结论是什么?

(1)若x<0,则

(2)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它们相等.

(3)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4)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在演练题中,哪些命题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四、拓展延伸,互动交流

1、观察交流:

(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对顶角相等.

(4)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教师提问:

(1)上述四个语句是命题吗?

是真命题吗?

(2)它们的题设、结论分别是什么?

(3)1和2与3和4之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活动

4、教师引入:

把一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互换,便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命题,我们称这样的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如果原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是否也一定是真命题呢?

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有举出一个反例(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叫做反例)即可.

五、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76页练习第1,2,3题.

六、课堂总结,提高认识

2、举例说明真假命题的判断.

3、举例说明互逆命题.

七、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82页习题14.2第1,2,3,4题.

八、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证明

(一)

1、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内涵,会进行简单的推理.

2、经历探索证明的过程,弄清证明的基本方法,以及书写格式,体会演绎推理的意义.

3、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和表述能力,感受证明的几何价值.

掌握推理方法.

发展演绎推理意识.

应用数学转化的思想分析,寻求推理思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定义引入:

在数需研究中,首先要确定数学的研究对象,例如,我们研究方程时,要明确什么是方程,在数学上称之为“定义”.

2、公理引入: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大家常常把公认的并且长期检验所取得的真命题,把它们作为论证其它命题的根据,这样的最原始的真命题我们称之为公理.

3、素材提供:

(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称为对顶角.

(2)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4、定理引入:

有些命题,如“对顶角相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等角的补角相等”等,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它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5、证明引入:

前面我们议到的话题:

并不是所以命题都正确,只有经过演绎推理来论证,我们把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1、例1(课本77页例2)

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

求证:

a∥b.

证明:

∵∠1=∠2(已知)

又∵∠2=∠3(对顶角相等)

∴∠1=∠3(等式性质)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可见,证明是由条件(已知)出发,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

例2(课本78页例3)

如图,∠AOB+∠BOC=1800,OE平分∠AOB,OF平分∠BOC.

OE⊥OF.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课本77—78页练习第1,2题

2、课本78—79页练习第1,2题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提问:

1、定义、命题、公理、公理的概念是如何确定的?

有何异同点?

2、什么叫证明?

3、如何进行推理以及表达?

你有什么想法.

4、你是否总结出了证明的常规思路?

五、布置作业,反思提炼

课本83页习题14.2第5题.

第三课时证明

(二)

1、应用几何推理、证明解决几何问题.

2、经历探索推理的论证过程,感受几何中的逻辑推理的内涵,发展符号化语言.

3、培养严谨的证明意识,提高思维能力,体会几何学的实际价值.

学会应用理性推理的方法.

形成演绎推理的思路.

引导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对所要证明的问题进行转化.

一、回顾迁移,严谨论证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79—80页.

组织学生用五分钟时间阅读理解课本79页例4.

小组合作,回顾交流,完善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方法以及表达格式,总结辅助线的作法.

辅助线引入:

为了计算和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加(画)线,叫做辅助线,辅助线常常画成虚线.

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请用几何语言证明.

推论: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这是一个文字的证明题,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将文字形式转化成字母形式,也就是说,根据命题的题设、结论,画出几何图形,然后再写出“已知”、“求证”,最后才开始证明.

如图所示,在⊿ABC中,∠C=900.

∠A+∠B=900.

在⊿ABC中

∵∠C=900(已知)

∴∠A+∠B=1800-900=90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

1、例1证明:

对顶角相等.

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O,∠AOC与∠DOB是对顶角.

∠AOC=∠DOB.

∵∠AOC+∠AOD=1800

∠AOD+∠DOB=1800

∴∠AOC=∠DOB(同角的补角相等)

2、例2

如图所示,∠1与∠2互为补角,∠3=∠B,试判断∠C与∠AED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之.

三、合作交流,探索思路

1、已知:

如图,∠1=∠2,∠3=∠4,求证:

AC∥DF,BC∥EF.

2、根据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并写出已知、求证.

(1)等角的余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80页练习第1,2题

五、课堂总结,提高认识

1、什么是证明?

2、证明命题的步骤有哪些?

3、书写格式有什么特点?

六、布置作业,反思提炼

课本83页习题14.2第6题

第四课时证明(三)

1、学会应用推论1、推论2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符号意识.

2、经历探究三角形外角概念以及有关推论的过程,掌握几何证明方法和几何语言表达.

3、培养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感受几何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领悟有关三角形外角的推论,掌握几何推理方式.

对逻辑推理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把握三角形内角和,以此延伸到三角形外角的有关推论.

一、回顾交流,拓展知识

1、课堂演练

如下图(左)所示,已知在⊿ABC中,BD、BC分别平分∠ABC、∠ACB,若∠A=700,求∠D的度数.

2、外角引入:

观察如上图(右)所示的三角形.

定义:

由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上述右图中,∠ACD是⊿ABC的外角,同样∠1和∠2也都是⊿ABC的外角,那么∠ACD与∠BAC和∠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CD与∠BAC或∠ABC又有什么关系呢?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例1(见课本81页例5)

如下图(左),∠1、∠2、∠3是⊿ABC的三个外角.

∠1+∠2+∠3=3600

例2如上图(右)所示,已知⊿ABC的外角∠ABD的角平分线与∠C的角平分线CF的延长线交于E,若∠A=700,求∠E的度数.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课本81—82页练习第1,2题.

2、如图所示,五角星ABCDEF,求∠A+∠B+∠C+∠D+∠E的度数.

3、已知:

如图所示,在⊿ABC中,∠DBF是它的一个外角,E为边AC上的一点,延长BC到D,连接DE,求证:

∠DBF>∠EDC.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就是三角形一个内角的邻补角.

2、根据外角定义可知,外角有三个特征:

(1)顶点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

(2)一条边是三角形的一边.

(3)另一条边是三角形某边的延长线.因此,可以根据这三点来判断三角形的外角.

3、推理2和推理3在理解和应用中,要明确“不相邻”三个字的意义,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课本83页习题14.2第7,8,9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