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0545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规范性分析:

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  实证主义分析法:

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4. 区位: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从区位理论的意义上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5. 区位理论:

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6. 区位主体: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7.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8.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9.  门槛规模:

能够维持某项生产活动的最小市场规模。

10. 规模经济:

对某些经济活动来说,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直到达到某一最佳规模,称为规模经济。

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1. 环境因素是指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它们既不像投入要素那样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也不像市场那样直接决定产品的去向;环境因素作为外在条件限制或促进经济活动。

12. 交通:

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

“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13. 交通网络密度m=L/A是线路总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

14.  杜能环:

杜能画出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地租曲线,然后根据不同区位的地租高低,画出了最佳的作物空间配置图,称为杜能环。

15.区位因子:

能造成企业成本空间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特定区位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省。

分类:

一般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

16. 综合等费用线:

是总费用相等的点的连线。

17.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纯粹集聚——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18.规模经济:

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

外部经济:

多企业分工协作和共用基础设施带来的成本降低。

18. 加工系数:

单位产品的附加值/区位重量。

19. 零售业:

零售业是指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的行业,包括了商业、餐饮业等服务业。

20.地价:

是指用来购买土地的效用或为预期经济收益所付出的代价。

交通便捷性、空间的关联性和周边环境的满意度影响区位地价。

21. 商业中心等级结构:

由于各区位的通达性、覆盖的市场区不同,形成不同的集聚规模,构成商业中心等级结构。

22.赖利的零售引力法则:

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3. 服务业:

服务业指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主要从事信息和管理或服务职能的经济活动。

24.集聚理论:

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主要是追求企业间商务交流和合作的便利性和互补性,以及高度熟练的劳动市场。

25. 最佳规模:

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

规模效益:

随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

范围经济:

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26. 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

概念:

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27. 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概念: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28.  后向一体化:

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活动。

前向一体化:

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29. 多样化:

概念:

多样化可以指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

这里的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

30. 接触扩散:

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

迁移扩散

等级扩散:

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的地理区域进行,如城市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31. 通道扩张:

所谓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

32.区域经济结构:

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33. 区域经济结构类型: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34.  产业(industry):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35. 主导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6. 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37.  基础性产业:

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38. 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39. 潜导产业:

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代表了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有可能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

40. 高比较优势系数:

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一个综合指标。

比较优势系数是这四个系数的乘积。

41. 高产业关联度:

产业关联度可以利用投入—产出逆阵系数表,通过计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判断。

42. 感应度系数:

反映产业的前向联系程度。

感应度系数=a/A式中:

a—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A—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43.  影响力系数:

反映产业的后向联系程度。

影响力系数=b/B式中:

b—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B—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44.高收入弹性:

是指在商品价格和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给定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它测度的是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水平的变化作出反应的敏感程度。

45. 区域空间结构:

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46. 区位指向性是在考虑了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突出其中一个决定性引力因素,使经济活动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47.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48.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49. 空间临近效应:

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50. 农村工业化:

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是由发育于农村的各种非农产业(包括工业)共同推动的。

51.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52.增长极概念:

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53.    极化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速其自身成长的过程。

54.    扩散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向周围发散的过程,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55.经济地域综合体: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56.产业集群:

在特定产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57.经济区:

  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58.区域管制:

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59.极化效应:

经济要素:

从南方流向北方,国内外贸易:

南方处于不利地位

涓滴效应:

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缓解南方就业压力双方经济互补,给南方带来发展机遇北方先进的社会经济要素向南方涓滴

60.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61.空间相互作用:

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62.区域经济差异:

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6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简答】

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 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

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经济活动空间移动的限制

3.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布局区位论);

(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经营区位论)

4.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

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4)市场竞争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其他市场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秩序与管理市场意识、市场意识)

5.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活动的一般影响:

自然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是在地球空间中进行的,因而自然环境构成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环境。

从宏观上看,人类经济活动相对集中于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区会限制经济活动。

不同的自然因素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的的影响,农业、高技术产业等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产业环境:

协作环境和设施环境

制度环境:

一方面它限制了经济活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它又保证了经济活动的秩序和安全,保证参与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社会文化环境:

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交往、沟通都受到文化的影响。

文化环境主要从种族、语言、宗教、观念等方面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

6.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前提:

互补性、干扰机会、可运输性。

7.反映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

(1)连接度:

表示网络的发达程度,是网络中线段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也称为β指数。

 

   e:

线段数;v:

顶点数

 

 

(2)通达指数:

用于衡量网络中某一点与其它各点联系的方便程度。

 

  Ai代表i点的通达指数;Dij为i点到j点的最短距离。

 

(3)分散指数:

反映整个网络的通达性,由网络中各点的通达指数加总而成。

 

 

 

(4)回路:

回路是指从某一节点出发,经过若干个不同的线段,最终回到这个结点的闭合路径。

回路数:

反映网络的通达性,指网络中回路所围成的、没有被分割的区域数。

               公式:

C=e–v+1

              e:

线段数;v:

顶点数;

(5)α系数:

可用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网络结构。

典型的网络结构有三种:

脊柱型、格子型、三角型;

公式:

α=(e-v+1)/(2v-5)

8.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站场费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

交通条件变化,可达性发生改变

9.【影响零售业决策的基本因素】1、消费市场状况

(1)消费者数量的空间分布

(2)消费者收入的空间分布(3)消费者偏好的空间分布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影响均衡市场区的关键因素】购买频率、固定成本、人口密度、交通费用。

10.【零售业集聚的原因】

(1)区位吸引力。

人口密集地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会吸引不同性质的零售企业布局,形成集聚。

(2)消费的综合性。

消费者一次出行会有多种购物目的。

11.商业中心等级结构特点:

(1)规模越大,数量越少。

(2)最大的一般位于城市中心。

(3)规模越大,高档次店越多

12.【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

(二)服务企业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

(三)服务企业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

13.企业增长的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3)技术优势的发挥(4)来自竞争的压力

14.企业增长战略:

 

 

 

 

 

15.企业增长战略和方法的意义

企业向多部门、多区位发展,可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盈利。

16.企业增长阶段:

l      阶段Ⅰ:

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组织功能单一。

l      企业空间格局以单区位为特点。

l      阶段Ⅱ: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专业化部门建立,分离出公司总部。

l      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部分在空间上的分工。

l      阶段Ⅲ:

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企业组织形成多分部结构,负责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的生产。

公司组织结构产生三个等级:

高层管理、战略决策,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日常运作管理。

l      空间区位更加分散。

17.企业空间模式演变:

【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P124

(一)公司成长差异及原因

工厂所在城镇人口规模不同,生产规模不同。

规模差异引起生产成本差异,较大规模的工厂生产成本较低,具有初始竞争优势,得以更快地增长。

(二)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

工厂竞争的结果,少数得以生存,其市场区也得以扩大,覆盖了原来众多小公司的市场区

(三)沃茨模式的缺陷

基于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的假设,对规模经济不很突出的生产部门不一定适用。

该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结论的普遍性有限。

假定市场区为理想化的连续向外扩张,实际中还存在非连续性的市场区扩张。

【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一)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

公司从一个地方公司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threshold)。

首先跨越活动空间,其次为信息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

每跨越一次门槛,便引起一次组织的变形。

(二)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机制

公司最初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均限于当地。

在活动空间带动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组织变形。

(三)泰勒公司空间扩张模型

地方性公司扩张到其它区域,跨越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部区域性公司,跨越第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

【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一)公司扩展的空间结构

最内侧代表公司最早建立的中心区。

中心区以外代表全国性市场区。

最外圈代表世界其它国家(地区),被分成4个部分(Ⅰ—Ⅳ),分别代表不同的外国市场。

虚线圈出的国家(Ⅳ)表明其具较低接近性。

(二)公司空间扩展的动力

市场占领是公司空间扩张的主要动力。

在某些情况下,保证原材料供应或接近原材料市场,借助廉价劳动力等因素均可引起公司投资建厂或合并它厂。

(三)公司扩展的空间过程p127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跨国公司发展分为5个阶段:

阶段Ⅰ:

假设一个多工厂公司,其生产和批

销机构均位于国家1。

通过出口供应海外市场。

阶段Ⅱ:

开始海外扩张

阶段Ⅲ:

开始海外生产。

阶段Ⅳ:

国际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展。

阶段Ⅴ:

对公司国内外生产经营的国际网络进行组织

调整,使其趋于合理化。

【上述四个模式的共同点】

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

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

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18.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

(一)功能部结构:

按照专业化功能而进行部门划分的公司结构。

在该类公司内,各部门具有不同的功能,公司的同类功能集中于一个部门之内。

(二)产品部结构:

该类公司按生产的产品不同来进行部门划分,管理相对较为分散化,每个分部具有自己的功能类管理人员。

产品部结构多出现在生产产品领域较广的公司。

(三)区域部结构:

即按照区域(生产设施区位或顾客区位)进行部门划分,与功能产品无关。

公司内所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发生的活动,均为相应的区域公司分部所管理。

(四)顾客部结构:

根据顾客类别进行分部划分,每一个分部服务一类顾客,并不考虑这些顾客的区位。

(五)矩阵结构:

采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类型,分别利用各自的优势。

19.产品周期理论:

【理论思路】

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不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要求联系起来,可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产品阶段与区位选择】

新产品阶段的要求:

(1)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

(2)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

(3)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区位:

主要在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

成熟产品阶段的要求:

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部分标准化,技术门槛降低。

企业开始更加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产品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多以发达国家为主。

标准化产品阶段的要求:

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企业会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产品周期理论的缺陷】

在规划企业未来投资国别,解释跨国公司为其总体利益而实行全球化战略行为时,不能令人满意。

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周期,而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

20.折衷理论:

【跨国投资的优势】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相对于其它国内企业来说,能够跨国投资的企业一定拥有一些特殊优势,如技术、管理、品牌、资金或垄断优势。

(2)内部化优势。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比起出租或出售给其它企业来说,自己利用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可通过建立新的机构来实现这些收

(3)区位优势。

在以上两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要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各国的投资条件,若国外投资更有利可图,跨国投资才会发生。

【优势利用与跨国公司投资选择】

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

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

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21.跨国投资的影响因素:

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

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取向】

1).成本与利润取向:

按照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原则,选择生产成本最低、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

2).市场取向:

按照市场区位论的观点,选择潜在市场较大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

3).要素取向:

占有和充分利用他国资源优势和要素优势,将其作为投资对象。

4).公司战略取向:

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选择其战略重点区位作为其投资对象。

5)、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

集中于经济中心布局;集中与边界地区;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22.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公司总部的功能:

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决策。

2).公司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1).区位:

主要大都市区。

2).区位选择原因

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的可能性;提供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区位要求:

 1.接近于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

 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

R&D区位:

公司的R&D区位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

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

23.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

互补性、竞争性、变化性

24.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

社会政治背景、结构状况、相对地位。

25.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的主要影响

正面影响:

1.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

2.为当地政府提供税收;

3.为当地的土地所有者提供地租;

4.繁荣和丰富当地的市场。

负面影响:

1.对当地的工人进行剥削;

2.对当地原有企业形成冲击;

3.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构成威胁.

26.区域产业分类: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

   两大部类的划分:

分为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

   三大部类的划分:

农、轻、重

   五大部类的划分: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划分。

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A·Fisher)、柯林·克拉克(ColinClack),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将社会生产活动划分为三类,即三次产业划分。

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27.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

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

产业结构演化原因:

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推论:

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

反之,则相反。

【库兹涅兹法则】

基本内容: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霍夫曼定理】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霍夫曼比例数值下降幅度是递减的,并逐渐趋于稳定。

2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原因:

1) 需求变化2)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3)政府干预4)国际贸易的促动5)技术进步

29.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

1)进口阶段。

对某些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靠进口满足需求。

(2)国内替代阶段。

国内生产该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生产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

(3)出口阶段。

随着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产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