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287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0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docx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表格版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类的形成》(总第一课时)

设计人: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说出人类的起源;人类出现的时间;人类经历的四个阶段。

2、理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的作用。

3、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学习重点:

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

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2-3页思考以下问题:

(1)人类是由谁发展而来的?

在何时?

我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些进化阶段?

主要代表分别是什么?

(2)想一想: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

(3)动脑筋、想一想:

为什么妇女在氏族社会中的地位逐渐被男子取代?

(读教材P4)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向全班同学共解)

3、老师的问题:

请你利用表格的形式比较一下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异同点。

三、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一下,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和后果。

四、系统总结

1、知识建构

形成中的人:

起源、原因、时间

人类的出现

完全形成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的形成

母系氏族公社

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公社

2、方法归类:

学习列表法比较相近问题如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异同点以区分知识点。

五、巩固训练

1、选一选练一练

(1)迄今所知,地球上最早的人类出现在()a、非洲b、美洲c、亚洲d、欧洲

(2)人类是从古猿发展来的,人类形成于()a、二三百万年前b、二百万年前c、三四百万年前d、一二百万年前

(3)下列属于“形成中的人”的是()a、非洲南方古猿b、印尼爪哇人c、中国元谋人d、法国克罗马农人

(4)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想一想、再回答:

有人说“没有劳动,就不会发生从猿到人的转化,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六、当堂反思

说出本节课的收获————————————————————

不足————————————————————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总第二课时)

设计人: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说出古代埃及国家出现和统一的时间;两河流域的古代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2、理解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印度等级制度的内容及实质。

学习重点:

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学习难点:

一、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二、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国家名称

地理位置

出现时间

统一时间

主要标志

古代埃及

金字塔

古代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

种姓制度

通读教材,标出以下表格中所填内容并尝试记住它。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一)结合教材10页读图《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回答以下问题:

(1)此图所指的法典叫什么名字,由谁指定?

它出现在古代的哪个国家?

什么时间?

(2)此法典的制定有何目的及意义?

(二)材料解析

以下是古代的一些法律条文,括号里的字是后人按前后文的意思增补的,以便于阅读:

材料一:

婆罗门教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宣扬:

婆罗门种姓是梵天即神用自己的口创造出来的,而把其它三个种姓分别说成是梵天用自己的手、腿和脚创造出来的。

材料二: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杀)一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杀)一个守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一年,并交出十头公牛和一头母牛。

请回答:

(1)这些法律条文体现的是什么制度?

(2)这种制度维护了谁的利益?

(3)它造成了什么影响?

(三)拓展延伸

与同学讨论一下,为什么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

(四)系统总结

1、知识建构: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

2方法总结:

继续学习列表法比较、巩固相近知识点。

(五)巩固训练

1、填一填、背一背

(1)非洲的东北部()蜿蜒北流,每年定期泛滥。

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

约公元前()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奴隶制小国。

约公元前()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国家建立起来。

国王的陵墓()是其权力的象征。

(2)公元前()年以后,()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的奴隶制国家。

(3)为了维护()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

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的成文法典。

2、探索一下、作出回答“他(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门年分成十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大群要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很多年````````````金字塔是光滑的石块,极其精确地砌筑而成的。

请回答(!

)引文中的“他(胡夫)”是个什么人物?

(2)上述引文中的“他(胡夫)”为什么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修建金字塔?

(六)当堂反思

说出本节课的收获——————————————

不足:

—————————————

世界历史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总第三课时)

设计人: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记住斯巴达和雅典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了解罗马帝国的衰亡。

2、理解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异同

学习重点: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学习难点:

(1)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

(2)把握古代罗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14-15页思考一下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繁荣局面的出现?

2、通读教材16-18页制做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年表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材料解析:

A:

工具可以分成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奴隶是有生命的工具……奴隶不仅是主人的奴隶,而且完全属于主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亚里士多德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2)这段话从实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B:

读材料:

材料一:

(在罗马)这些人分为两类:

佃农和奴隶,即不带枷锁和带枷锁的。

--------《论农业》

材料二:

奴隶在法律上一概被视为主人的物品和财产,而不被当人看待,他们没有人格,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伤害或杀死别人的奴隶,只需向奴隶的所有主作一定赔偿,对奴隶本人不负法律责任。

奴隶的婚姻不被法律所承认,其所生子女为“天生奴隶”。

请回答:

(1)从材料可看出,在罗马共和国繁荣时期,奴隶处境如何?

(2)罗马共和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3)公元前1世纪,罗马社会有什么变化?

(4)进入帝国时代的第一个统治者是谁?

(三)拓展延伸

1.马克思说:

“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的经济、政治各有什么特点?

在这个时期,“公民”可以享有什么权利?

儿童可以受到怎样的教育?

这种情况斯巴达是否出现过?

斯巴达的特点是什么?

假如你是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的人,你愿意生活在雅典还是斯巴达?

2.依据你列举的大事年表结合所学的知识,试着比较一下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有何不同?

并尝试说出古代罗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四)系统总结

1、知识建构

雅典城邦的繁荣:

兴起→建立→繁荣:

西方文明之源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兴起→建立→发展→灭亡

(五)巩固训练(略)

(六)当堂反思

说出本节课的收获————————————

不足:

————————————————————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总第四课时)

设计人: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说出:

大和统一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2、理解:

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运用:

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文化改新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

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学习难点:

一、理解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24-25页,思考:

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人物、内容(政治、经济)、意义。

2、阅读教材25-26页,列举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想一想:

(1)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

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三)拓展延伸

与同学讨论一下:

假如你是7世纪40年代大和国的归国遣唐史,你怎样对比当时大和与中国唐初的社会状况上书天皇力劝他进行改革。

(四)系统总结

1、知识建构:

兴起

日本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大化改新:

背景、时间、人物、意义

阿拉伯国家:

背景、建国、统一

(五)巩固训练

1、填一填练一练

(1)()前后,日本各岛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后来本州中部兴起奴隶国家()。

()世纪统一日本。

(2)()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颁布改革昭书,()开始了。

(3)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

630年以后,()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4),()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年,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2、你能列举出所学的中外史上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吗?

 

3、你能背出幷写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人物、内容和意义吗?

(六)当堂反思

说出本节课的收获:

——————————

不足:

————————————————————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总第课时)

设计人_陈承印使用人_

学习目标:

1.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

2.归纳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

3.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4.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习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

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意大利等国。

2.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

3.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与教会观点相悖的思想都被称为“”;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5.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制度结束,也衰落了。

6.东罗马帝国定都,此地原称。

7.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13世纪末,国家在西亚兴起,15世纪中期,他们攻陷,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1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后果。

2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4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课文动脑筋。

要结合中国历史展开广泛的讨论。

(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1)时间:

(1)东罗马帝国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2)特点:

(2)6世纪后

3.罗马教廷的地位和影响(3)斗争:

(3)15世纪中期

(4)发展:

(五)巩固训练

1.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B.法兰西王国

C.拜占廷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C.大化改新以前D.大化改新以后

3.基督教产生的时间是

A.公元前6世纪B.公元前1世纪

C.1世纪D.2世纪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B.兵权C.财权D.神权

5.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拜占廷帝国的首都是

A.安卡拉B.君士坦丁堡

C.巴比伦D.罗马

7.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A.500多年B.800多年

C.1000多年D.1200多年

8.拜占廷帝国是怎样由盛转衰的?

其原因是什么?

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六)当堂反思:

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总第课时)

设计人陈承印_使用人_

学习目标:

1.了解:

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

2.知道: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

3.叙述: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4.正确分析:

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5.学会: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学习重点: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学习难点:

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公元前世纪,古代伊朗以人为中心形成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和扩张。

前5世纪中期,波斯帝国次出征希腊,史称。

希波战争,赢得战争的胜利。

2.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国强大起来,公元前4世纪后期,继王位,他足迹远达,建立地跨三洲亚历山大帝国,定都。

3.任罗马帝国皇帝后,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到世纪疆域达到最大规模,东起,西临,南抵,北达,地跨三洲,成为内湖。

4.罗马扩张与征服一方面充满着,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我们现在运动会中的马拉松运动出现在那一个战争中?

②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的疆域

(三)拓展延伸

①怎样才能正确评价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的征服

②观察下面《罗马帝国疆域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一说2世纪时罗马帝国疆域所到达的地方。

(2)图中的人物是谁?

他在罗马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3)从罗马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它对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希波战争二、亚历山大东征三.罗马扩张

1.背景:

1.背景:

1.背景:

2.时间:

2.时间:

2.时间:

3.经过3.过程:

3.结果:

4.结果:

4.帝国疆域:

5.影响:

5.罗马扩张的影响

(五)巩固训练

1.罗马为了取得地中海霸权,曾经和谁展开长期争霸

A.埃及人B.印度人

C.迦太基人D.波斯人

2.下列最早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

A.埃及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D.罗马帝国

3.古代雅典人设置“马拉松长跑”是为了纪念哪次战争中的英雄

A.特洛伊战争B.希波战争

C.伯罗奔尼撒战争D.罗马的扩张战争

4.使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人物是

A.凯撒B.安东尼

C.屋大维D.斯巴达克

5.有关古代世界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古代世界战争大多规模大,范围广

B.希波战争进行了三次,最后波斯人取得胜利。

C.有很多古代国家通过战争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D.古代世界战争客观上促进文化的传播

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条大路通罗马”

材料二“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自日南檄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

材料三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时指出:

“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罗马人和野蛮人,封建主义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人)。

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正如以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

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大秦”在世界史上指哪个国家?

材料中记载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到中国具体是在哪一年?

这个史实记载在哪部书中?

③材料三能说明什么?

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六)当堂反思:

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总第课时)

设计人陈承印_使用人_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

2.说出: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阿拉伯数字的关系

3.叙述:

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4.通过学习,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学习难点:

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很久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就有著名的连接的丝绸之路,通过这些商路,中国的、、、,印度的、、等作物也传到欧洲。

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人作出了重大贡献。

3.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是人,人把它发展并传播。

__________(时间),阿拉伯数字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

4.年,17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的赏识。

《_________》一书记述了马可·波罗在经历与见闻,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与向往。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阿拉伯人在交流中有什么贡献?

②阅读下列材料

早期人类记载数量的方法是结绳、刻木。

例如,被人借走10碗豆子,就在木头上刻10刀。

数量少的时候还好记,数量多了以后就很麻烦了。

(1)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古代印度人是怎么做的?

(2)人们把他们发明的数字称为什么?

(3)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作用?

(三)拓展延伸

请你与同学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

对此,你怎么看?

自由发表见解。

(四)系统总结

试用三个一总结本节课内容。

(五)巩固训练

1.创立了包括“0”在内的阿拉伯数字的是

A.古代阿拉伯人B.古代腓尼基人

C.古代印度人D.古代希腊人

2.什么时期开始阿拉伯数字的写法与现在基本一致

A.10世纪B.11世纪

C.13世纪D.16世纪

3.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是哪国人

A.阿拉伯B.印度

C.英国D.意大利

4.生活在13世纪的意大利人如果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他会选择下列哪部书作为参考

A.《荷马史诗》B.《三国演义》C.《马可·波罗行纪》D.《天方夜谭》

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马可·波罗经历的事情?

A.17岁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

B.在中国生活了17年

C.出使日本

D.与热那亚人作战

6.马可·波罗一行何时来到中国

A.隋朝B.唐朝C.元朝D.清朝

7.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的哪国人?

A.阿拉伯B.印度C.英国D.意大利

8.你总结一下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

你打算如何做国际交流的使者?

(六)当堂反思:

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

(总第课时)

设计人陈承印_使用人_

学习目标:

1.知道: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

2.总结:

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创立人、基本教义,理解三大宗教的世界性影响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学习重点:

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

学习难点:

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性质的演变与传播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它用表示事物,所以叫做象形文字。

这种文字通常被刻在、、,主要使用者是

和___________。

埃及象形文字对以后的产生了重要影响。

2.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人创造的,后来流传到亚洲的许多地方。

3.世界三大宗教是____、_____、_____。

4.佛教产生时间,创始人是____。

基督教产生时间,创始人是。

5.伊斯兰教产生时间,创始人是。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彻底消除和根绝欲望后,生老病死、悲伤、哀痛、苦难和绝望就一扫而光”

材料2.天主十戒

“第一诫钦崇一天主万有之上;第二诫毋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