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289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docx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

一、集团简介

1、集团概况:

上实集团全称为上海实业(集团),1981年7月成立,总部在香港,法定代表人蔡来兴。

作为上海市政府全资控股的海外窗口公司,上市集团是上海市在海外建立的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到2002年底,集团总资产已达320亿港元,合并税后润超过10亿港元。

旗下拥有6家上市公司、4家直属企业集团和9个海外地区总部。

秉承〝立足香港、依靠上海、面向世界、走向全球〞的宗旨,上海集团已差不多形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投资、基础设施和崇明现代园区五大主导产业板块。

业务范畴还涉及消费品生产、房地产、商业零售、汽车零部件、酒店旅行及国际贸易等领域。

2、股权结构〔见附图〕:

3、核心业务:

▪基础建设:

要紧涉及高架路建设、集装箱码头和房地产开发。

包括上海延安路高架,内环线及南北高架;上海外高桥码头一期国际集装箱项目;香港和上海的假设干大型房地产项目等,其中高架建设仍旧占上实控股收入的三分之二,为集团提供强大、稳固的利润和现金流来源。

▪信息技术:

通过投资上海信投参与上海信息港的建设,包括上海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上海集约化通讯管线建设,上海电讯营运业务服务等,并通过中芯国际提供集成电路的制造和销售服务,这些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尽管仅为集团奉献4%左右的利润,然而集团以后要紧利润来源和业务拓展方向。

▪生物医药:

公司两大上市公司,上实联合和上实医药,都以生物医药为主营业务,并以成为行业的龙头和旗舰为目标。

通过多次兼并收购,形成了以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为主体,兼具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等相关产业的医药业务格局。

▪金融投资:

包括投资银行、创投和证券基金、商业银行等业务;金融板块的运作不仅为上实集团带来金融业的收益,并为其资本运作提供理想的平台。

▪现代物流:

集团以后现金流的业务。

通过组建上海实业外联发国际物流公司和上海实业中外运国际物流公司立足上海作为进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基地,并寻求国际一流物流企业作为战略伙伴,建立国际化及进展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

4、进展历程:

第一时期:

较单一的生产经营时期〔1981年-1993年〕

要紧作为上海市政府的海外窗口公司,注册资本仅200万港元,总资产2亿港元,最早的产品是味精、烟草等;

第二时期:

资产经营和多元化时期〔1993年-2000年〕

1993年组建集团公司,1996年通过上实控股在香港上市拉开大规模资产经营和多元化的序幕。

在1996年到1999年间,集团进行频繁的并购、资产重组,造壳买壳、分拆上市等资本运作活动,在沪港两地推出〝上实联合〞和〝上实医药〞两家上市公司,收购了延安路高架道路、光明乳业、东方商厦、上海汇众汽车、杭州青春宝、海通证券等项目,使业务进一步向基础建设、生物医药、金融投资、汽车配件、消费品等领域扩张,集团规模迅速扩大。

第三时期:

知识经营和跨国化进展时期〔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实集团不仅资本运作更加频繁,而且开始了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领域扩张的活动。

一方面,上实先后投资上海信投、中芯国际、大通国际等产业领头企业,大规模进军内地的信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知识产业雏形已现;同时,上实集团推出〝上海家化〞、〝光明乳业〞、〝上实进展〞三家内地上市公司,加大对内地资本市场的融资。

另一方面,上实将投资网经营网撒向全球,如在美国市场发行ADR,联合收购欧洲企业,大力拓展北美市场等,显现其跨国经营战略。

通过该时期的进展,上实集团资产规模达到320亿港元,差不多形成了基础建设、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投资、现代物流等五大主导产业。

5、关键事件:

▪1996年6月,1996年,上实集团在香港成立上实控股并在联交所正式上市,集资达13亿港元,拉开了上实集团资本运营的序幕;

▪1996年年底收购延安路高架道路、光明乳业、东方商厦及上海汇众汽车,将主导产业引入多元化;

▪1997年3月出资1.18亿元,协议受让了〝联合实业〞29%国有股权,成为该公司控股股东;

▪1998年,上海实业完成与上海海外公司及其属下五个海外集团公司的大联合,开始了实施上海海外经济进展战略的里程

▪1998年11月,收购两组高增长领域项目,包括医药项目——杭州青春宝和高科技项目——上海光通信、上海通信技术中心;

▪1999年,分拆杭州青春宝和上海家化等企业,组成上实医药,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1999年,完成收购海通证券50%股权,成为海通第一大股东

▪2000年7月上市控股出资1.2亿美元和5000万新股认购权收购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公司20%股份,开创其进军信息产业的新篇章;

▪2001年,上实集团通过上实控股投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中芯国际〞)近1.84亿美元,约占中芯国际17%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加快了集团投资信息科技步伐

▪2001年2月,上市控股分拆出上海家化至上交所A股上市,上海家化要紧从事化妆品行业。

▪2001年5月,上实控股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进展公司合资组建的上海实业外联发国际物流公司正式开业,双方各占50%权益,上实开始进入物流业

▪2002年5月,上市控股收购大通国际运输25%股权,成为进军物流业的重要时期性成果

▪2002年8月,上市控股分拆出光明乳业至上交所A股上市,要紧从事乳和乳制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奶牛的饲养等。

▪2002年9月,上海上实收购浦东不锈73.28%股权,成为新的第一大股东,并于2003年3月浦东不锈更名为〝上实进展〞,成为上实房地产业的旗舰。

二、资本运营模式

1、上实集团的资本运营具有专门强的地点政府色彩。

上实擅长挖掘上海市地点政府的需求,通过塑造与上海市地点政府的双赢格局,获得地点政府在融资、项目和资源的猎取、重组、海外拓展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作为集团进展壮大的基石

1996年上实集团能成功推出上实控股在香港上市,充分表达了其资本运营的这一模式。

当时上实控股在香港的上市定位于上海市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要紧通道。

从上海市的角度看,早期都市建设的资金要紧来源之一是土地批租,而随着可批租土地的减少,上海市政府期望向国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

而上实集团作为上海市的海外窗口公司,能够保证其进展与上海市进展战略相配合,具备先天优势承担这一职能。

而上实集团亦期望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迅速壮大自身规模。

上实控股香港上市的模式是:

上海市政府将市里的优质企业注入上实控股,包装优质资产上市。

上实把香港上市融得的十几亿投入上海市内环高架的建设,为上海都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金,解决了上海政府的需求;同时政府允诺把高架道路造好后增加的市政府税金收入的一部分拨给上实,使得上实获得一项迄今为止最稳固的现金收益,获得国际资本市场的青睐,为其进一步融资和进展壮大打下良好的基础。

假如没有上海市地点政府的全力支持,上实控股在香港的上市不可能如此成功。

因为该融资项目属于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黄菊书记、徐匡迪市长亲自布置的任务,才能打破部门所有制的限制,使资产重组工作顺利完成,上实才能无偿获得大量的股权划拨。

另外,为了使香港和国际资本市场认识和了解上海实业,上海市政府明确表示,支持上海实业在香港上市,支持其今后的进展打算,支持在适当的时候将优质资产注入上海实业集团〔包括上实控股〕,并保证基础设施项目的回报率不低于15%。

徐匡迪市长在访问英国期间,亲自发表演讲,介绍上海实业和上市公司。

上海市和上海实业集团精心组织力量,赴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地,向有关基金、财团举荐上市公司。

由于举荐工作做得好,使有的原先对中国企业爱好不大的基金改变了看法,争相认购。

从上实集团目前形成的业务结构看,排除历史划拨缘故形成的业务,上实新投资的业务绝大部分是以上海市都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为导向的。

例如上实对上海信息港的投资、上实对外高桥集装箱码头的投资、上实对现代物流业的投资、上实对崇明东滩的投资、上实对房地产业的投资、上实对金融业的投资、上实对生物医药的投资等。

其中信息、金融、房地产属于上海〝十五〞规划的六大支柱产业,现代物流、生物医药是上海要大力进展的新兴产业,投资码头是以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指导。

这些领域的投资一方面说明了上实的进展符合上海市的经济进展战略,另一方面这些项目也是上实获得垄断性资源,获得高增长高回报的切入点。

2、强大的融资能力是上实集团进展壮大的催化剂。

上实集团通过多市场、多方式、多手法的融资模式,仅6家上市公司的筹资总额就超过150亿

第一,上实集团具有多市场的融资优势。

依靠横跨香港、内地两地市场的庞大优势,上实集团能够同时获得境内和境外资本市场的青睐,同时规避资本市场风险。

从表一能够看出,上实集团下属的六个上市公司中,上实控股和上实医药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和创业办上市,筹资额达127亿港元;上实联合、上海家化、光明乳业、上实进展在内地主板上市,筹资额达25亿元。

此外,2001年5月上实控股在美国ADR的成功发行,也是上实集团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具备优势的重要表达。

其次,上实集团的融资方式多样,不仅借助资本市场首次上市融资,还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再融资和利用银团贷款融资。

多样的融资渠道有利于上实构筑良好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时刻分布结构。

例如上实控股融资额高达123.4亿港元,其中13亿是首次上市的融资,87亿是后来配股和增发的融资,23.4亿港元是银团贷款融资。

最后,上实集团内上市公司的上市手法多样,包括包装子公司上市,买壳上市、分拆上市,多样的上市方式使得上实能够依照资本市场的起落、融资需求、产业导向和自身的资金条件进行选择。

以下简单分析这三种上市方式,期望有所借鉴作用。

A.包装子公司上市

如前述,包装子公司上市的典型确实是上实控股,其包装上市过程如下:

▪1996年1月9日,上海实业在香港建立上实控股,预备成为上市公司;

▪1995年11月28日,上海实业的全资附属公司与上海家化联合公司组成中外合资企业,占51%股份。

1996年5月17日,上海实业将其拥有的股份转让给上实控股。

▪1995年11月28日,上海实业的全资附属公司与上海三维组成中外合资企业,占51%股份。

1996年5月17日,上海实业将其拥有的股份转让给上实控股。

▪1996年5月17日,上海实业将其拥有的南洋兄弟烟草100%股权转让给上实控股。

▪1996年5月17日,上海实业将其拥有的永发印务91.48%股权转让给上实控股。

▪经会计师、律师、评估师重新确认后,并经香港联交所审查,上实控股于1996年5月下旬正式上市。

▪此后的一年,上实控股净资产从7亿多港元,增长到87亿港元,盈利能力大幅增长,一跃成为排名第二、仅次于中信泰富的红筹股,并成为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和标准普尔亚太指数股

包装子公司直截了当上市的优点是成本低,融资规模大,财务压力小。

但对子公司的经营业绩有较高的要求,要么该子公司自身的实力雄厚,要么母公司具有其它优质资产,对下属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注入上市公司。

另外,这种上市方式的时刻较长、审批手续繁琐。

B.买壳上市

〝上实联合〞和〝上实进展〞是上实集团买壳上市的两个公司。

其中〝上实联合〞差不多成为国内资本市场通过资产重组实施上市公司〝壳资源〞优化的一个成功案例,而入主〝浦东不锈〞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整体资产置换案。

1997年入主上实联合后,上实集团进行了两次再融资,获得了9.7亿元资金。

收购浦东不锈还不到半年,尽管尚未获得再融资资格,但差不多获得了5家银行授信20亿元的资格。

买壳是一个快速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

但需要付出较高的买壳成本,并承担较大的重组风险,这需要在买壳前对买壳的成本和收益做出认确实分析,并对壳的〝洁净程度〞做出评估。

一样来说买壳的成本要紧是收购资金、对壳新投入的资金以及重组成本,收益要紧来自增加的利润、再融资资金以及二级市场联动的投资收益。

可见上实买壳中收益大于成本。

另外,上实的两次买壳不仅获得资本市场融资渠道,而且响应了上海市国有资产重组的号召,不论是1997年买入联合实业,依旧2002年买入浦东不锈,都以上海市国有资产重组的大背景为依靠。

C.分拆上市

〝上实医药〞、〝上海家化〞、〝光明乳业〞都属于分拆上市,通过把这三家企业从融资规模差不多专门大上实市控股中分拆出来,上实集团又获得超过20亿元的融资,不仅增加了融资主体,托大的融资规模,而且提高了下属公司的知名度。

上市公司名称

方式〔造壳或者买壳〕及时刻

首次上市募集资金〔或者买壳成本,用负数表示〕

增发和配股募集金额合计

上实集团入主时资产总额〔括号内为净资产〕

2002年资产总额〔括号内为净资产〕

上实集团入主时净利润总额

2002年净利润总额

上实控股

1996年5月造壳

13亿港元

87亿港元〔另通过银团贷款融资23.4亿港元〕

〔39.7〕亿港元

145〔117〕亿港元

13亿港元〔估量〕

上实联合

1997年6月买壳

-1.18亿元人民币

9.7亿元人民币

6.7亿〔2.7亿元〕

24.7亿〔14.4亿〕

0.47亿

0.92亿

上实医药

1999年底造壳

4.04亿港元

7.46〔6.09〕亿港元

8.01〔6.63〕亿港元〔2000年底数据〕

0.72亿港元

2.5亿港元〔估量〕

上海家化

2001年2月造壳

7.1亿元人民币

16.7

亿〔10.7亿〕

15.21亿

〔11.05亿〕

0.44

亿元

0.75

亿元

浦东不锈

2001年11月买壳

未知

假如按净资产转让那么7.7亿

5家银行授信20亿元〔2003年初〕

11.7亿〔10.5亿〕

12.1亿

〔10.5亿〕

0.044

亿

0.028亿

光明乳业

2002年8月造壳上市

约9亿元人民币

29.37亿〔15.79亿〕

29.37亿〔15.79亿〕

2.26亿元

2.26亿元

表1:

上市集团下属6家上市公司上市方式、融资金额和资本扩张趋势比较

3、上实集团的资本运营是为产业投资服务,通过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达到进展产业的目的。

A、上实集团在上市融资的同时,注重资产质量的实质性提高,使得上市公司不仅成为集团的重要融资途径,而且成为集团产业进展,扩大知名度和公司机制改革的重要旗舰。

以上实联合为例:

上实集团于1997年6月协议受让了上海纺织进展总公司持有的A股上市公司——上海联合实业股份〔简称〝联合实业〞〕29%国有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当时的联合实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公司主业单一,规模狭小,效益低下。

上实集团控股即对其进行了以产业结构整合为核心的第一轮资产重组,剥离了纺织类的不良资产,注入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和城建基础产业的优质资产,在股本扩张20%的情形下,使得公司盈利能力比上年增长84%。

在第一轮资产重组的基础上,连续剥离不良资产,注入生物医药等优质资产,推进盈利增长点的形成。

在此过程中,注重实施五大重组,即资产结构的重组、经营体制的重组、治理体制的重组、分配体制的重组和人力资源的重组。

重组后的上实联合形成了生物医药、商务网络和制造业等三大要紧产业,从垃圾股变成了绩优股。

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9.2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9,700万元人民币,每股收益〔加权〕约0.54元人民币。

总资产达到23.7亿元,净资产为13.6亿元。

在融资方面,1998年11月,上实联合通过配股募集资金1.4亿元。

2000年5月,又成功增发5000万新股,筹集资金8.3亿元人民币。

通过实质性重组联合实业,集团不仅仅是增加了一条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推出了生物医药行业的旗舰企业,推动了集团生物医药行业的进展。

B、在集团投资理念和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组合投资,通过进展壮大要紧产业,使上市融得的资金获得最大回报

上实投资的行业尽管要紧以上海市进展战略为导向,但在进行具体的投资项目时,上实注意形成合理的投资组合,兼顾不同产业在投资收益的时刻分布、现金支持能力、政治经济风险等因素的互补性,使得整个集团的产业投资能保持稳固性和增长性。

上实的支柱产业之一,基础建设产业在近10年内会有稳固的收益和现金流,因而现在集团能够在高科技、房地产开发、生物医药等产业上投入大量资金,争取在5-10年后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对现代物流产业进行投资,在以后能够形成稳固的收益和现金流,以补偿房地产、高科技产业的高风险。

上实集团的组合投资还注重运用各种股权操作模式,例如股权划拨、现金收购、合作投资等。

比如1996年底在市政府的主导下,将光明乳业、东方商厦及上海汇众汽车的部分股权划拨入自己旗下;2000年7月出资9.3亿港元投资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公司;2000年3月与和记黄埔及中远太平洋共同入股浦东新区外高桥货柜码头第一期的进展打算,进入货运及物流领域。

总之,上实集团的资本运营只是手段和工具,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和支持集团主业的进展

4、上实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充分联合上海大型集团并发挥自身海外公司的力量,打造国际品牌,并未资本运营制造更大的空间

作为上海市海外窗口公司,上实的资本运营还承担着领导上海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去的使命。

这种使命使得上实在海外扩张中占据先机。

199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授权上海实业统一经营上海海外公司及其属下五个海外集团公司,以加大上海在海外的拓展力度;1998年,上海实业完成与上海海外公司及其属下五个海外集团公司的大联合。

大联合后,上海实业在全球形成以北美洲、日本、欧洲、大洋洲、独联体、南非、东南亚、南美洲和中东九大地区总部为主体的全球性经营网络。

海外的拓展不仅有利于上实国际品牌的塑造和产品市场的拓展,同时利用海内外两个市场的互动获得更大的资本运营空间。

例如目前上实差不多充分利用香港、内地两个市场各自的优势展开资本经引。

国内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收购项目的余地较大,相对能够开出更高的收购价;香港市场的债券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另外,香港的所得税为15%,而内地一样为33%,利用这一税差,能够在内地培养项目,平价转让给集团,再由集团以溢价方式转让给香港上市公司,能够达到合理避税、增加收益的目的。

三、资本运作成功因素

1、良好的政府背景是上实资本运营成功的首要因素

2、对上海进展政策的敏锐和把握政策机遇的能力

3、横跨香港、内地的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和多样的、有效的融资方式。

4、资本运作与产业进展良性循环。

四、风险和不足

1、政策风险,假如缺乏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上实的投资、融资能力将受到限制。

2、没有自身明确的产业选择标准,更多的以上海市的主导进展产业为自身的进展产业。

3、受到上海市窗口公司地位的阻碍,其内地业务的拓展受到较多地点政府目标的限制,较难集中资源进行某个行业领域的全国拓展。

目前的产品和服务要紧上海有垄断地位,但在整个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不高。

德隆集团资本运营分析

一、集团简介

1、集团概况:

德隆集团全称为新疆德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在新疆乌鲁木齐,集团董事长唐万里。

德隆1986年在乌鲁木齐成立,通过成功的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从白手起家进展到资产达百亿元、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的企业集团。

德隆的要紧业务与产品范畴是:

食品加工产业、机电产业和水泥产业;另外控有证券、保险、信托和金融租赁等多家金融机构。

2、股权结构:

注:

本图仅表达德隆集团的要紧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

3、核心产业:

▪食品加工业:

以新疆屯河为核心企业的〝红色产业〞,即生产加工番茄、胡萝卜、红花、枸杞、葡萄、果汁等。

其〝红色产业〞的生产能力达到24万吨,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机电产业:

以湘火炬和沈阳合金为核心企业,生产经营范畴包括汽车零配件,家用工具,丝网栏杆,家用割草机等几大机电产品。

目前德隆刹车盘生产居全球第一,在美国割草机市场上拥有40%份额。

▪水泥产业:

以天山股份为核心企业,要紧从事水泥的生产和制造。

现已成为全国第三、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

4、进展历程:

第一时期,起步时期〔1986年前后〕

从唐万新和几位热血青年大学生辞职下海创办"科海公司",到1986年德隆公司正式注册成立为第一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他们涉足过魔芋挂面、自行车锁、玉石云子、服装自选店、彩扩等行业。

走过了许多的弯路,同时也积存了宝贵的精神财宝。

第二时期,进展时期,即二级市场资本积存时期〔1990年-1995年〕

该时期全国股市春潮涌动,中签、炒股如火如荼。

德隆创始人抓住机遇,介入"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存,为进军房地产和娱乐业奠定了基础。

位于乌鲁木齐市中心宏源大厦和都市酒店两栋高楼的崛起,北京JJ迪斯科游乐场及深圳明斯克航母公司的开放,是德隆产业第二进展时期的重要标志。

第三时期,裂变-整合时期,即资本运作与产业整合时期〔1996年至今〕:

该时期德隆资产规模迅速扩张,产业迅速扩张,发生了资本的裂变--整合运动。

这种"裂变"一是得益于第二进展时期的积存,二是自1995年起德隆实现产业的战略重点转移,除直截了当大规模投资于新疆农业产业之外,在96、97年成功买壳上市,通过资本运营入主成熟传统产业,先后控股、兼并、收购"新疆屯河"、"沈阳合金"、"湘火炬"、"天山股份"等上市公司以及一大批国内外闻名的实业公司和贸易公司。

同时在全球范畴内整合制造业市场与销售通道,进行跨国化经营。

成功地达到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投资理念整合成熟传统产业的目的。

5、关键事件:

▪1996年,德隆受让新疆屯河法人股,成为第四大股东;由于其控股新疆屯和的母公司新疆屯河集团,实际控股了新疆屯河。

▪1997年,德隆出资受让2500万股湘火炬A国家股,成为第一大股东;

▪1997年,德隆出资受让1500万股沈阳合金法人股,成为第一大股东;

▪1998年,沈阳合金收购星特浩75%股权,开始进行合金行业的整合;

▪1999年,新疆屯河与新疆天山股份进行战略重组,将水泥业务全部转让给天山股份,主业转型为〝红色产业〞;

▪1999年,湘火炬A收购美国MAT公司,将汽车配件等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000年11月,新疆屯河通过受让方式控股北京汇源果汁集团。

二、资本运营模式:

德隆资本运营总体特点:

资本经营与产业整合相结合、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相结合。

一方面,德隆把上市公司作为集团核心产业进展的旗舰。

第一通过买壳上市,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通过注入优质资产调整产品结构,使上市公司的主业结构发生变化;进而,通过并购、托管、托付加工等形式,对上市公司所处产业进行整合,优化产业结构;最后,通过对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的整合,扩大上市公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形成规模化、垄断性经营,获得上市公司快速成长带来的高额回报。

另一方面,德隆积极地构建的强大的金融体系,建立极强的二级市场操作能力,以上市公司业绩成长为依靠,进行一、二级市场配合操作,获得二级市场庞大的投资收益。

德隆的整体战略思路和定位

德隆的资本运营特点表达了其整体战略思路,用资本运营进行战略性的产业整合。

即:

以资本运作为纽带,通过企业并购,整合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在全球范畴内整合传统产业市场与销售通道,积极寻求战略合作,提高中国传统产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以此重新配置资源,谋求成为中国传统产业新价值的发觉者和制造者。

德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定位:

以商业精英俱乐部的经营形式,致力于整合中国传统产业,成为具有世界级阻碍力的战略投资公司。

具体模式

1、以上市公司为核心,通过快速并购行业优秀资源、从技术、规模和销售渠道三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全球范畴的大规模整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战略投资体系。

A、战略投资是投资于行业,不是投资于项目,行业选择传统行业

关于战略性的投资,德隆是投资于行业,不是投资于项目。

任何项目都服从于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