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1455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卷Word下载.docx

A.2H和H2中数字“2”均表示两个氢原子

B.Fe2+和Fe3+是铁原子形成的同种离子

C.

两种粒子核外电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D.

,中“-3”和“+5”表示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6.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

B.金原子对CO起吸附催化作用

C.碳化钼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O=CO2+H2

7.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被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冰和干冰

室温(20℃)放置,过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液体残留

B

纯水和食盐水

加热蒸发,看是否有残留物

C

木炭和四氧化三铁

在空气中加热,看质量是否减少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把一只小白鼠放入其中,看能否存活

A.A

B.B

C.C

D.D

8.如图所示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探究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B.

验证碳与氧化铜高温下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在燃烧的蜡烛上方放冷碟子收集炭黑

9.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2KClO3

2KCl+3O2↑

B.铜丝放入食盐溶液中:

Cu+2NaCl═CuCl2+2Na

C.碳酸钾与稀盐酸反应:

K2CO3+2HCl═KCl+H2O+CO2↑

D.氢氧化镁和硫酸反应:

Mg(OH)2+H2SO4═MgSO4+H2O

10.下列有关物质的区分方法不正确的是()

A.品尝味道可以区分厨房中的蔗糖和食盐

B.用二氧化碳区分澄清的石灰水和蒸馏水

C.用磁铁可以区分铁丝和铝丝

D.观察颜色可以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制氧气的原理属于分解反应

B.浓硫酸沾到手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涂上3%-5%的碳酸钠溶液

C.可用蒸馏的方法使硬水软化

D.用pH试纸测得唾液的pH为6.6-7.1

12.有X、Y、Z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硫酸中,Y溶解并放出氢气,X、Z不溶解;

将X浸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

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Y>

Z>

X

B.Y>

X>

Z

C.X>

Y>

D.X>

Y

13.我国的海岸线幅员辽阔,有充足的海水资源。

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

在此过程中()

A.溶剂的质量不变

B.氯化钠的质量不变

C.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始终不变

D.氯化钠的溶液质量保持不变

14.在炼铁工业中,常用石灰石将铁矿石中的杂质二氧化硅转化为炉渣除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SiO2

X+CO2↑,其中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A.X是由钙、硅、碳三种元素组成

B.X中钙、硅元素个数比为1:

1

C.X中硅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

D.X属于氧化物

15.下列实验内容中的横、纵坐标表示的量符合下图所示变化趋势的是

序号

实验内容

横坐标表示的量

纵坐标表示的量

 

饱和氯化钠溶液的稀释

加入水的体积

溶质质量分数

过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时间

红磷质量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二氧化锰质量

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

盐酸质量

剩余固体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16.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A.用澄清石灰水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B.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用观察的方法判断铁和铜

D.用稀盐酸鉴别碳酸钠粉末和碳酸钙粉末

1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C.熟石灰与﹙NH4﹚2SO4混合研磨后,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镁条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镁条表面有红色物质

18.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有极少量氧气会转化成臭氧O3,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O2是O3都是单质

C.O2与O3是相同的物质

D.O2与O3的性质完全相同

19.下图是某河流一年中不同时期河水的平均pH变化的折线图。

则这一年内河水酸性最强的季度是

A.一季度

B.二季度

C.三季度

D.四季度

二、多选题

20.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等质量的氧化钙、氢氧化钙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B.在密闭容器中,甲烷完全燃烧

C.在一定量FeCl3和HCl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D.向等质量的镁、铝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过量

三、填空题

21.蜂蜜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营养品。

2015年《中国药典》记载蜂蜜功能主治标准。

(1)喝蜂蜜水可补充大量运动量所消耗的能量,蜂蜜中富含六大基本营养素中的______ 

(2)冬天,蜂蜜中会出现白色固体,是因为低温时蜂蜜中的葡萄糖发生______(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现象。

这不属于判断蜂蜜变质或掺假的依据。

(3)天然的含有活性酶的蜂蜜不能加热至60℃以上,活性酶在高温下_______,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

因此,蜂蜜最好使用40℃以下的温开水或凉开水稀释后食用。

四、简答题

22.铁锅、铝锅是生活中常用的炊具,下图是铁锅的示意图。

(1)铁锅含有的金属单质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炒菜时铁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铝锅轻便、耐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废旧铁锅、铝锅不要随意丢弃,应回收利用,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流程题

23.黄铜渣中约含锌7%、氧化锌31%、铜50%、氧化铜53%,其余为杂质,处理黄铜渣可得到硫酸锌,其主要流程如下(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

(1)溶液A中的阳离子有_____(填离子符号)。

(2)步骤Ⅱ中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3)溶液A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溶液C质量。

六、科学探究题

24.西园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作进一步探究。

Ⅰ.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实验过程)

(1)截取一根长短合适的玻璃管,利用酒精喷灯将其加工成长柄双V管。

(2)按下图所示,装好药品和试纸,确保长柄双V管处于水平的平衡状态。

(3)以下操作不考虑空气的干扰。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酒精灯加热左端的碳酸钠2min

长柄双V管保持水平,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

碳酸钠受热 

②再加热右端的碳酸氢钠2min

长柄双V管右端上升,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等物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拓展延伸)

(4)碳酸钠俗称苏打、 

等,常用作洗涤剂。

(5)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常用于 

Ⅱ.探究碳酸氢钠受热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成分

(作出猜想)

同学们猜想碳酸氢钠受热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成分可能是:

①全部是碳酸氢钠;

②全部是碳酸钠;

③ 

老师指出,猜想①无需验证,就知道不合理,因为 

(查阅资料)

碳酸氢钠溶于水吸收热量,碳酸钠溶于水放出热量。

(设计方案)

同学们设计出下列3个实验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将残留的白色固体溶于水,若有放热现象,则猜想②正确

B.加热一定量残留的白色固体,若质量减轻,则猜想③正确

C.向残留的白色固体中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猜想②正确

2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探究纯碱的性质”实验。

探究一:

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四组实验,并将A、B、C、D四支试管中的废液全部倒入一个干净的大烧杯中。

考试结束后,某兴趣小组发现大烧杯底部有沉淀,上层溶液呈红色。

为了探究上层溶液的成分,进行了以下实验。

(提出问题)大烧杯中的上层溶液中除了含有水和酚酞外,还含有哪些离子?

(假设难溶物质、水和酚酞均不会解离出离子)

(猜想假设)小明认为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Na+、CO32-、H+、C1-、Ba2+、Ca2+、OH-七种离子。

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小明的猜想存在异议,并进行了下列探究

(分析讨论)

(1)小红认为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H+,因为上层溶液呈红色。

请你分析上层溶液中不含有H+的另外一个理由______。

(2)小李取一定量的上层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发现无气泡产生,认为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CO32-,小红认为他的结论不正确,原因______;

(设计实验)为进一步确定上层溶液中是否含有CO32-,请你和小红一起参与下列探究:

实验操作

取大烧杯中上层溶液少

许于一支试管中,滴加______,静置

①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试管中的上层溶液仍是红色

①大烧杯中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②同时还能得出大烧杯中的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

(实验结论)大烧杯中的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

探究二:

样品与稀硫酸反应,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

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铁架台略去)和试剂,通过测定样品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且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

(1)打开止水夹K,先对装置A和B(已连接)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再接上装置C和D。

(2)关闭止水夹K,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

(3)待装置A中的反应结束后,再一次打开止水夹K,继续往装置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段时间的目的是______。

根据质量守恒定,装置______(填标号)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就是产生CO2的质量,由此计算出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若没有装置D,将会使测定结果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七、综合题

26.某化工厂用石灰石和废铜屑等设计生产石青、波尔多液的工艺流程如下:

一、产品制备

(1)流程图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反应②的总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硫酸铜晶体(CuSO4•5H2O)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80

100

溶解度/g

14.3

17.4

20.7

25.0

28.5

33.3

40.0

55.0

75.4

蒸发浓缩后热溶液经处理大量析出晶体,温度到达30℃时,剩余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

待结晶完毕后,滤出晶体,用少量冰水洗涤2﹣3次,用冰水洗涤的目的是:

Ⅰ是除去晶体表面的杂质;

Ⅱ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④中硫酸铜、生石灰和水制备波尔多液,其化学方程式为:

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组成测定

查阅资料:

石青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CuCO3•bCu(OH)2,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

为测定其组成,小组同学称取石青样品34.6g,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5)洗气瓶A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

B中所装液体为_____。

(6)现控制C装置中的温度为250℃对石青进行热分解,直至C装置中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再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后,冷却后装置D增重1.8g,装置E增重8.8g.通过计算可得:

a∶b=_____。

(7)若缺少F装置,测得的a∶b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三、脱水探究

硫酸铜晶体受热会逐步失去结晶水.取纯净CuSO4•5H2O固体2.50g,放在如图实验装置C中进行加热,测定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8)G点固体的化学式是_____。

(9)G→H看到的现象是_____。

(10)将CuSO4•5H2O固体加热到570℃分解后,得到的主要产物是黑色粉末、硫的一种氧化物和水蒸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