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1546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8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滑动轴承检修工艺Word下载.docx

(T-To)式中:

0.000012为轴的热膨胀系数,

L-为两瓦中间距;

T-轴在工作状态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To-室内常温

2.1.3.2径向间隙如图

 

a.顶间隙:

根据轴径按表选取

表1

轴径

18~30

30~50

50~80

80~120

120~180

180~260

260~320

顶间隙

0.10~0.15

0.15~0.2

0.2~0.25

0.25~0.30

0.32~0.4

0.4~0.5

0.5~0.65

b.侧间隙

滑动轴承主要起支撑轴的作用。

它具有承载能力大、成本低、装拆修理方便等优点,因此在旋转轴上获得广泛应用。

根据轴承所受的载荷的方向,可以分为向心滑动轴承和推力滑动轴承两类。

向心滑动轴承又有整体式滑动轴承、剖分式(对开式)滑动轴承和锥形表面滑动轴承三种形式。

推力滑动轴承通常有圆环形和端表面凸表形两类。

在这里着重介绍整体式滑动轴承和剖分式滑动轴承:

㈠、整体式滑动轴承的装修

整体式滑动轴承的特点是轴瓦(轴套)为整体结构,其间隙不能调整,结构简单,轴径只能从端部装卸。

它只适用于低载荷、对运转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1、1装配前的检测

整体式滑动轴承在装配之前,需检查轴承座和轴瓦的外观质量、几何尺寸公差是否符合标准,尤其是配合面过盈量是否在允许的公差范围内。

过盈量太小,工作时轴瓦随轴转动;

过盈量过大,不仅装配困难,而且还可能造成轴瓦变形,甚至破坏。

测量时选择轴瓦和轴经两端及中间部位共三点,按轴瓦垂直的两个方向用千分尺进行测量,检查直径、圆度、圆柱度偏差值,如下图:

1、2装配方法和用具

1、2、1将轴瓦装入轴承座内孔时,对过盈量小的配合,可用铜、铅等软金属或方木垫在轴瓦端面,为了便于装配,可利用导向心轴或导向对正,用锤轻轻敲打装入;

对过盈量大的配合,有条件的可用压力机压入,也可自制拉具,垫上压板,将轴瓦拉入轴承座内孔,如下图所示。

为了装配方便,轴瓦表面应涂上薄薄一层机油。

1、2、2将轴瓦放入盛有液氮的容器中冷却(仅供参考),数分钟后将轴瓦取出,并立即装入轴承座中。

必须注意不能用手直接拿轴瓦,以防冻伤。

整体式轴瓦压入轴承座后,为防止其转动或轴向移动,可用紧定螺钉或销钉固定。

1、2、3装配后的检测和质量标准

由于轴瓦与轴承座系过盈配合,轴瓦压入轴承座后其内径可能会减小,所以应重新测量轴瓦尺寸。

如果内径减小可用刮削修正,以保证轴瓦与周五之间有无一定的径向间隙,如下表所示。

表:

轴瓦与轴的配合间隙

轴经

间隙

25

0.02~0.03

60

0.042~0.072

100

0.07~0.12

30

0.024~0.036

65

0.045~0.078

120

0.084~0.144

40

0.028~0.048

70

0.049~0.084

140

0.098~0.168

50

0.035~0.06

80

0.056~0.096

170

0.119~0.204

55

0.035~0.066

90

0.063~0.108

200

0.14~0.24

㈡对开式滑动轴承的装修

对开式滑动轴承由于运转平稳、承载能力大、安装为维修方便、轴承间隙可以调整,因此适用于高速重载的旋转轴上。

对开式滑动轴承由上下轴瓦、轴承盖、轴承座、拉紧螺栓等组成。

为了防止轴瓦转动,该轴承还装有空心固定套。

为使轴承盖和轴承座很好地对中和承受横向力,在剖分面上应作出定位止口。

剖分面间还应放置垫片,以利用调整垫片厚度的方法来调整轴颈与轴瓦的间隙。

㈠、滑动轴承的装配方法

上下轴瓦与轴承座、轴承盖装配时,应使轴瓦背与轴承座孔接触良好。

为了防止轴瓦在轴承座内发生转动和轴向移动,轴瓦与轴承座和轴承盖的配合常采用带有不大的过盈配合,为H8/k6配合,其过盈量为0.02~0.06mm。

轴瓦的对开面应比轴承体的对开面高出一些,其值一般为0.05~0.1mm。

轴瓦装入时在对开面上应垫上木板,用手锤轻轻敲入,避免将对开面敲毛,影响装配质量。

轴瓦安装好后,无论圆角方向或轴向都不允许有位移,通常用定位销和轴瓦上的凸台止动,如下图所示。

轴瓦的固定方法

㈡、滑动轴承的修理

对开式滑动轴承使用后,如轴瓦工作面有轻微磨损,就可以通过调整垫片重新进行刮研,以恢复其精度。

对于巴氏合金轴瓦如果表面损毁严重时,则可以重新浇巴氏合金,并经机械加工,再进行刮研。

修复时应注意,轴承盖与轴承座之间的间隙不应小于0.75mm,否则将影响轴瓦的压紧。

2、1轴瓦的清洗和检修

2、1、1首先用煤油或其他清洗剂洗轴瓦,然后用棉布擦拭干净,再检查轴瓦的外观质量。

检查轴瓦衬的质量,不允许有裂纹、气孔、重皮、夹渣和严重划痕等缺陷。

轴瓦衬与瓦壳应牢固地结合,不得有分层、脱壳现象。

检查时,可用小铜锤或锤柄沿轴瓦衬的表面顺次轻轻敲打,若发出清脆叮当声,表明轴瓦衬与瓦壳贴合紧密,轴瓦衬质量好。

若发出浊音和哑声,表明轴瓦衬有脱壳或裂纹等缺陷。

也可将轴瓦浸在煤油中,然后取出并擦干表面,用手按压轴瓦衬,若发现轴瓦衬与瓦壳之间有煤油被挤出,或在轴瓦衬上有油迹出现,则表明轴瓦衬与脱壳或裂纹发生。

发现上述缺陷后,应根据缺陷的部位和严重程度,更换新轴瓦或用补焊的方法予以消除。

2、1、2检查、测量轴瓦的磨损情况。

若表现有影响轴瓦使用寿命的磨痕或轴瓦内孔的圆锥度超过规定数值,则应采用及写加工方法消除。

2、1、3检查上下轴瓦瓦口平面接触情况,不允许有漏缝。

若有漏缝则将导致润滑油从此漏缝中泄露,或瓦口位置不固定而影响正常运转。

为此应锉平或刮削平整、研磨好,以消除漏缝。

2、1、4检查轴瓦与轴承座及轴承盖的接触情况,一定要接触均匀、良好,不得有翘角或存在部分间隙,影响轴瓦的装配质量。

轴瓦与轴承座的配合为H8/k6配合,要求配合紧密,不得有较大的过盈或较大的间隙。

若过盈较大,当轴瓦装入轴承座后,轴瓦将产生变形,致使轴与轴承之间的间隙得不到保证,可能抱轴、烧瓦;

若间隙较大,轴瓦会在轴承座内发生振动。

如果轴瓦在轴承座中不贴合,则可能影响轴瓦的找正和轴瓦与轴的装配质量。

2、1、5检查轴瓦与轴颈之间的接触角(轴瓦与轴接触面所对的圆心角)是否合适,接触点是否分布均匀。

接触角过大影响油膜的形成和润滑条件,会加快轴瓦的磨损;

接触角过小会使轴瓦接触部分的压强增大,也会加速轴瓦的磨损,从而轴瓦工作温度升高。

接触角应在60℃~90℃范围内,转速高于1000r/min时取下限,低于1000r/min取上限。

在接触角范围内要求接触点均匀分布,达到2~4点/cm2(重负荷及高速的应达3~4点/cm2,中等负荷的应达2~3点/cm2,低速的1点/cm2),若达不到要求,就必须对轴瓦进行刮研。

2、2轴瓦的刮研

轴瓦的刮研的目的是为了使轴瓦与轴承体或轴颈之间均匀接触。

A)轴瓦瓦背与轴承体的刮研

在瓦盖和下瓦窝内表面涂上薄薄的一层红丹,分别装入上下轴瓦,紧紧贴合并压紧,作1°

~20°

的往复转动研磨,然后取出轴瓦,观察瓦背上的接触面积和接触点的分布情况。

下轴瓦瓦背与轴承座之间接触面积在60%以上,上轴瓦瓦背与轴承座之间接触面积应在40%以上,轴瓦与瓦盖的接触点分布应均匀,密度达1~2点/cm2。

如果达不到要求,则应用刮刀刮削轴承座与轴承盖的内表面或用细锉刀打磨轴瓦瓦背的方法来修整。

如发现轴瓦瓦背御侮轴承孔的接触有“卡边”(轴瓦外径外径大于轴承孔内径,仅在瓦口;

边缘处与轴承孔内壁接触,而在瓦底出现间隙)或翘角(轴瓦外径外径小于轴承孔内径,仅瓦口底部与轴承孔接触,而在两侧瓦口处出现间隙)现象时,如图所示,应对轴承孔或瓦背进行刮修。

刮修前要测量轴瓦的外径和轴承孔的内径,以了解轴瓦、孔的配合是否有余量允许刮修。

如瓦背接触情况检查与刮修合格后,才能对轴瓦衬进行刮修。

B)轴瓦(内表面)的刮研

(1)初刮。

一般是先刮下轴瓦,后刮上轴瓦。

在轴颈上涂

上薄薄一层红丹油,将轴呈水平状态放人轴瓦内,盘轴旋转数圈后再将轴取走,观查瓦面,轴瓦表面较高的地方显出色斑,用三角刮刀将这些斑点刮去,如此反复刮研,使接触点逐渐增加,且趋于均匀分布。

如发现瓦口夹轴,就先刮瓦口,使轴颈下移接触到轴瓦底部中央,然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反复刮研,直到接触面积达到20%-30%时,将上瓦和瓦盖一起压在下瓦和瓦座上,轻轻拧紧连接螺栓,松紧程度以手能盘轴转动为宜。

轴转数圈后拆下瓦盖,取出轴,将轴瓦上研磨的印迹刮去,刮研顺序和要求同上。

(2)精刮。

初刮研完成,进行精刮研。

精刮研时,轴颈可不涂红丹油,依靠颈的光亮表面与轴瓦内表面贴合研磨留下的光泽痕迹代替色点进行刮研。

精刮研时,还应在轴瓦两侧部分面上放上适当厚度的垫片.轴承盖与轴承座用螺栓拧紧,其松紧程度用垫片调整,达到用手能盘动轴旋转为止。

刮瓦的整个过程为增减垫片、拧紧轴承盖连接螺栓、盘动主轴、拆卸主轴、测量轴颈的平行度、刮研轴瓦·

、测量调整等。

各工序互相联系,由初刮研到精刮研,直至轴瓦的接触点数分布均匀、接触角度、接触面积及轴的安装精度等均达到安装要求为止。

2.2.2.3轴承间隙的检测和调整

轴情调的间隙分为径向间隙和轴向间隙两类。

径向间隙包括顶间隙和侧间隙,如图2.2—7所示。

径向间隙的作用在于轴颈转动时形成润滑油楔,使轴颈与轴瓦之间产生良好的液体摩擦,通过润滑油的流动还可以带走磨擦热。

径向间隙过小,容易发生烧瓦和抱轴事故;

间隙过大,易产生敲击声响、润滑油流失、油压降低、不易形成油膜等现象,不仅使润滑条件恶化,而且还会引起机器振动,导致轴瓦迅速磨损,甚至振裂轴瓦。

图2.2-7滑动轴承的间隙

1一轴承座;

2一下轴瓦;

3一轴;

4一上轴瓦;

5一轴承盖;

a一顶间隙;

1/2a一侧间隙;

b一轴向间隙

轴向间隙主要用于补偿轴受热后的膨胀伸和量。

轴向间隙过大,会发生串轴冲击,损坏轴瓦衬;

轴向间隙过小,当轴受热伸长时会出现轴承受力偏向,加速磨损,甚至烧瓦等现象。

径向间隙的测量与调整调整径向间隙应在轴瓦刮研之后进行,调整前面对间隙的大小认真测量。

测量径向间隙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塞尺测量、知分尺测量、压铅丝法测量。

塞尺测量是根据径向间隙的大小和轴承的宽度选用适当规格的塞尺,用不同厚度的塞尺插进间隙,松紧程度合适时,各片塞尺的厚度之和就是间隙值。

塞尺插人间隙的深度不能太小,一般应达到轴承宽度的1/3左右。

千分尺测量即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分别测出轴承内孔直径和轴颈直径的实际尺寸,两值之差即为顶间隙的大小。

图2.2—8轴瓦间隙的测量

现场装配中,测量轴承的顶间隙常用压铅丝法。

轴瓦刮研完毕,将上瓦及瓦盖拆下,用直径为顶间隙额定值1.5-2倍、长度为10-40mm的软铅丝涂上润滑油反映放在轴颈和两边瓦口的上方,其数量与轴瓦上轴承合金段的条数相等,如图2.2—8所示。

图中有三条轴承合金段,在两侧瓦口和轴颈上各放三段铅丝,同时在轴承座和轴承盖的结合面上对应位置也放置同样数目的两排软铅丝;

然后扣上轴承盖,对称均匀地拧紧连接螺栓,同时用塞尺检查接合面间的间隙是否相同;

最后打开轴承盖,用0-25mm的外径千分尺测量被压扁的铅丝厚度,通过计算可求出实际顶间隙的平均值。

其计算公式为:

△=(bl+b2+b3)/3-(al+a2+a3+c1+c2+c3)/6

式中△——轴承的平均顶间隙,mm;

b,b2,b3——轴承上各段软铅丝压扁后的厚度,mm;

a2,a3,c:

,c2,c3——轴瓦结合面上各段软铅丝压扁后的厚度,MM。

如果间隙值△不等于规定的数值,则用增减瓦口接合面上垫片厚度的方法来进行调整。

不同结构的滑动轴承,其调整间隙的方法是不同的。

对开式厚壁轴瓦采用增减瓦口接合面上的调整垫片厚度或用刮削接合面的方法来调整其径向间隙值。

增减垫片厚度时,两侧垫片组要等厚;

垫片不允许有卷边、皱折、毛刺等缺陷;

每径一般在0.5mm以外,垫片不能阻挡油槽中油的流通。

薄型轴瓦则采用更换轴瓦或少量刮修瓦口的方法来调整径的间隙,不允许用增减垫片的方法调整间隙。

轴瓦径向间隙的大小,应按设计说明书或有关技术资料的规定进行调整。

若无特殊要求,也可参照表2.2—9给出的规定值进行调整。

在水平剖分面处轴瓦的侧间隙为顶间隙的一半,愈向下愈小。

侧间隙用塞尺检查测量,塞尺插人间隙中的长度不得小于轴径的1/4。

侧间隙太小,可刮削瓦口以增大间隙值。

但过大则应补焊轴瓦衬或重新浇铸轴瓦衬。

2.2.2.3.2轴向间隙的测量与调整

轴颈尺寸(m/11)

顶间隙(m/n)

转速<

1000r/min

转速)1000r/min

18—30

30—50

50—80

80,120

128—180

180-260

260”360

360,500

0.04—0.09

0.05—0.11

0.06—0.14

0.08—0.16

0.10—0.20

0.12—0.23

0.14—0.26

0.16—0.30

0.06-0.12

0.08—0.14

0.10—0.18

0.12·

.021

0.15—0.25

0.18—0.30

0.21—0.34

0.25—0.40

表2.2—9滑动轴承的顶间隙值

承受轴向负荷的轴承除对径向间隙需要测量调整外,还要对承受轴向力的推力的轴瓦的轴向间隙进行测量与调整。

测量时,将主轴沿轴向推靠在止推瓦的—侧,用塞尺、百分表

或千分尺测量另一侧间隙的大小。

为得出准确值,应重复测几次。

还可改变轴的移动方向,测量另一端轴向间隙值。

所测数值应符合图纸或技术资料的规定,一定在0.25-0.4mm

范围内。

2.2,2.4轴瓦与轴承盖紧力的检测与调整

为了防止轴瓦在工作过程中发生转动和轴向移动,除了采用过盈配合和止动零件外,还必须用轴承盖压紧轴瓦,使其产生一定的变形,压紧的程度称压紧力(简称紧力)。

压紧力的大小,通常用轴瓦的变形量来衡量。

测量轴瓦变形量的方法与测量轴瓦顶间隙时所用的压铅丝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把软铅丝分别放在轴瓦瓦背上和轴承的水平剖分面的接合面上,如图3—8所示。

图3—8用压铅法测量轴瓦的压紧力

轴瓦压紧力(弹性变形量)的计算式为

A=(b1+b2)/2-a

式中A——轴瓦压紧力(弹性变形量),mm

b1,b2——轴承盖与轴承座之间软铅丝被压扁后的厚度mm。

a-轴瓦瓦背上软铅丝被压扁后的厚度,mm。

由上式可看出,b1、b2平均值必须大于a值才能压紧轴瓦。

轴瓦的压紧力一般在0.02-0.04mm之间。

轴瓦压紧力过大,会导致轴瓦或轴承盖变形,甚至损坏;

压紧力过小或没有压紧力,轴瓦容易发生转动,并易产生振动。

测量轴瓦压紧力A值,过大或过小可用在轴承接合面处增减垫片厚度或微量刮削配合止口的方法来进行调整。

在轴瓦瓦背上是不允许加热的,应注意这一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