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三国鼎立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0161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课三国鼎立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20课三国鼎立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20课三国鼎立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20课三国鼎立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20课三国鼎立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第20课三国鼎立1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0课三国鼎立1Word下载.docx

《第20课三国鼎立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三国鼎立1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0课三国鼎立1Word下载.docx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

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教师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板书设计

  一、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2XX年)——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二、三国鼎立

1、赤壁大战(2XX年):

孙刘战胜曹操,三国鼎立奠定

2、形成

时间建立者都城国号

220年曹丕洛阳曹魏

221年刘备成都蜀汉

229年孙权建业孙吴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壮观的战争场面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通过众多的历史故事勾画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应充分运用历史材料,突出教学的生动性和历史性。

提问:

“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样的一种局面?

”引导学生回忆:

东汉衰败时有关官僚大地主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地方割据的形势,进而导入“董卓之乱”之后呈现出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讲授新课)

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启发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从而认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唯才是举”是曹操高人一筹和过人之处的所在。

官渡之战既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又突出曹操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

使学生对曹操有个形象的了解。

[资料]

1、曹操的用人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以其善于用人而知名。

针对东汉以来征辟察举注重名节德行、家世声望造成的负面效果,在他发布的几个“求贤令”中提出的用人标准非常大胆:

“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木,其名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的这种用人思想,很切合“乱世”用人不拘一格的情势,说明他确实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为曹操汇集了不少人才。

他的一些主要将领,有的提拨于行伍之中(如于禁、乐进),有的来自于敌对者的阵营(如荀、郭嘉),有的甚至发现于降军之中(如张辽、徐晃)。

荀彧、郭嘉最初在袁绍手下,后因不堪忍受袁绍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便投到曹操麾下,深得曹操器重。

曹操素闻荀攸大名,当他得到荀攸时,喜不自禁,甚至不无夸张地说,得一人比得一州之地还高兴。

事实证明,曹操的胜利,特别是建安初年的诸多胜利都是同诸多谋臣共同谋划而取得的,其中如荀彧、郭嘉、荀攸等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是,曹操的用人也有两面性——既爱才又忌才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

能用者,诚待而用;

不为我用或不欲用者,虚以宽容,待机或黜或杀。

他出于功利目的,虚怀待人,不吝爵赏,使许多人,不管是归投名贤,还是征召入朝的地方官员或乡隐俊士,都甘为其用。

大批能人贤士聚其周围,是其谋取大业的人才资本。

随着政局的日趋稳定,曹操威望日高,权力日大,自负之心日长,其用人特点的负面性日益突出。

迫荀自杀、忌杀孔融、疑杀崔琰便是最好的明证。

孔融因为责怪曹操“横杀无辜”,且时常恃其才望,对曹操“多侮慢之辞”,被曹操以莫须有的“大逆”论处,杀孔融及其妻、子。

崔琰也是当时名士,因为对曹操不满,被诬告为“腹诽心谤”,关进监狱,后被罚为徒隶,继而赐死。

2、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2XX年),袁绍率军十万南下,曹操兵少粮缺,只两三万军力可与袁军对抗。

因此,当时曹操军中许多人都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

曹操谋士苟或、郭嘉分析局势,认为袁绍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为人刚愎自用,治军不严,而且心胸狭窄,遇事优柔寡断,军队战斗力不强;

而曹军方面则士气旺盛,上下一心,袁军的短处恰恰是曹军的长处。

为此,曹操激励众将士兵,誓与袁军决一死战。

在战争中,曹操充分发挥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采取了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术。

先后设计斩杀了袁绍手下颜良、文丑两员大将,然后主动后撤至官渡,与袁绍10万大军相持达半年之久。

最后,曹操采纳来降的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偷袭袁军屯粮要地乌巢。

曹操自己亲率5000步骑,打着袁军旗号,骗过对方哨卡,从小道直奔乌巢,将袁绍屯粮全部烧毁。

当袁绍援军抵达乌巢时,屯粮已失。

攻打官渡曹管的袁军主将见大势已去,便在前线投降曹操。

至此,袁军军心动摇,全线崩溃,袁绍仅带800亲兵逃回河北。

营军乘胜追击,坑杀7万袁军降卒,袁军主力在此城中消灭殆尽,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营军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战后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

在以后的几年中,曹操率军占据了原先袁绍所有的地盘,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介绍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又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

2、赤壁之战:

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赤壁之战示意图”,讲述战争经过,体会整个战争的壮观场面。

二是思考“官渡之战”打了胜仗的曹操为什么会败在孙刘联军手中?

分析曹操兵败的原因。

三是明确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

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大部取得了立足之地;

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把进攻矛头指向南方长江流域,准备统一全国。

2XX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七月,率军20余万南下进攻荆州,准备占领长江中游后,顺流东下消灭江东的孙权。

曹操军队还没有到荆州,荆州牧刘表病死;

兵至新野,刚继位的刘表次子刘琮降曹,曹操不战而得荆州。

时刘备屯驻樊城,闻讯急忙退往江陵。

后被曹操率军追赶,在长坂战败,又退至夏口。

曹操随后进占江陵。

曹操占领荆州后,便致信孙权,胁其归顺。

刘备在与鲁肃会谈后,会同关羽水军,兵进樊口与孙权军队靠拢,并派诸葛亮为使者去柴桑见孙权,建议孙、刘结盟共拒曹军。

孙权同意周瑜和鲁肃的意见,决定联合刘备出兵抗曹。

周瑜率兵3万,联合刘备军队,共约5万,至赤壁迎战。

初战曹军失利,暂驻军于马林。

营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不服水土,患病者日众。

曹操命人用铁索将战船连在一起,以求平稳,减少颠簸。

东吴趁机用计,周瑜部将黄盖建议周瑜用诈降火攻之计以破曹军。

于是,黄盖致书曹操表示愿降。

在十一月的一天,正值东南风起,黄盖率装满柴草、油脂的战船,驶向江北。

当船行至距曹军船舰二里余时,黄盖点燃干柴,顿时,“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并延及岸上曹营,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孙刘联军趁势水陆并进,曹操不敢再战,率众从华容道陆续撤回江陵(捉放曹)。

此后一时无力南下,遂撤兵北还。

刘备趁机占有鄂、川地区,孙权也得以巩固在江南的统治。

赤壁之战是继官渡之战后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

曹操此役的失败,使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从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赤壁之战后,曹操深感无力征服南方,于是改变方针,转为着眼于对内经营。

他先后平定了凉州马腾、韩遂、汉中张鲁,取得了关中、凉州和汉中地区。

军事上则对南方采取防御方针,西面固守汉中,后退守长安,南面力保襄阳、樊城,东南则死守合肥、寿春一线。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曹魏初年。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他先攻占湖南一带,又派诸葛亮、关羽据守荆州,自己西攻刘璋,占据益州;

后又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

一时间,威震北方,成为三足鼎立的一极。

孙权在战后也收获颇丰。

他一方面同曹操争夺荆州和江淮地区,另一方面,将岭南地区收归版图。

但刘备势力的日益强大,特别是荆州关羽的发展,令他深感不安。

于是他暗中联合曹操,乘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线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

这一行动,将刘备彻底封锁于三峡之内,使刘备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流产,三国鼎立的趋势更加明朗。

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于是年十月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魏文帝),建都洛阳。

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221年,孙权遣使向曹丕称臣,被到为吴王。

次年,魏吴交恶,孙权与曹魏断绝关系,建年号为黄武,仍称吴王,都于武昌,实际上吴国政权已经成立。

黄武八年(229年),孙权始称帝,改元黄龙,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三国鼎立局面至此正式形成。

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三国中,魏据中原,实力最强;

汉所占据的四川拥有持久作战所需的足够的人力和资源,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并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

吴所占据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经济勃兴地区,且长江天险,易守难致。

这些为三国鼎立的出现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另外,三国各自的人才群体——领袖、谋臣、武将,也同样具有势均力敌的水平。

“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刘备、诸葛亮以诚待人,知人善任;

孙权则与臣下同舟共济,吴国也是“异人辐辏,猛士如林”。

这种人才智力因素上的均衡,使得当时三大集团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能够维持一种基本的均势,因而也就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

它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使学生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地盘,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

  (小结)

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

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