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1660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93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温馨提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核心要点掌握好———————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地形

实例

生长边界

海岭、大陆裂谷

东非大裂谷、红海

消亡边界

碰撞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高原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洋中岛弧、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

俯冲边界

俯冲角小

海岸山脉、海沟

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

俯冲角大

陆缘岛弧、海沟

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板块共有(  )

A.1块    B.2块   C.3块   D.4块

2.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A.冰岛B.非洲东部

C.太平洋西岸D.大西洋西岸

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  )

A.喜马拉雅山B.马里亚纳海沟

C.日本岛弧D.安第斯山脉

解析:

1.C 2.C 3.A 第1题,从上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

第2题,上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

第3题,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

———————情景导入先思考———————

人们常说:

“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人们还说:

“恒山如行,华山如立,泰山如坐,衡山如飞,嵩山如卧”。

(1)你知道雄伟的泰山,“险”、“立”的华山是怎么形成的吗?

按成因它们属于哪一类山地呢?

提示:

泰山、华山都属于断层一侧岩块上升而形成的;

属于断块山。

(2)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怎么形成的?

按成因它属于哪一类山地呢?

喜马拉雅山脉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的;

属于褶皱山。

一、褶皱和断层的成因、特征和地貌比较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背斜

向斜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二、地质构造规律的现实指导意义

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研究地质构造有利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

利于排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采石容易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找矿

因为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其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了,所以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1.D 2.C 第1题,由题意可知,根据岩层的埋藏深度就可以在地形剖面图上恢复出岩层的位置,然后根据岩层的形态判断地质构造,再结合对应的地形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那么,如何计算某地岩层的海拔呢?

地形剖面图上某地岩层的海拔就是该地对应的地面海拔(即剖面线的点对应的海拔,可读取)与埋藏深度(即岩层埋藏深度线上的点对应的深度,可读取)之差,如图中水平距离4km处的岩层在剖面图上的海拔,就是该地的地面海拔(约610m)与该地的埋藏深度(约180m)之差(约430m)。

如此,选取几个地点计算出它们的岩层海拔后连接成线,就恢复出了岩层在地下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很明显,恢复后的岩层在①④处向上拱起,属于背斜构造,且①④处地表为谷地,故①④为背斜谷。

②处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谷,③处岩层发生断层,为断层谷,故②③错误。

第2题,⑤处地层发生明显的断裂和位移,岩层相对下降。

3.下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试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列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

甲________,乙________,a、b___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___方向上力的作用,属于________(拉张或挤压)力。

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________地;

钻探石油应该选择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题,根据图示的岩层的弯曲判断,甲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故判断为背斜;

乙处中间岩层向下凹,故判断为向斜。

a、b处岩层断裂、错位,故判断为断层。

(2)题,地壳受到来自南北方向的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动,形成东西方向的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表现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第(3)题,甲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外力侵蚀;

褶皱构造上又形成新岩层,说明该地地壳后来下降。

第(4)题,背斜为储油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

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2)南北 挤压 水平 升降 水平

(3)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 外力沉积 先是地壳运动受挤压,发生弯曲,接受外力侵蚀,以后地壳下沉,接受外力沉积

(4)甲 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 乙 甲 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

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

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质变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某大学科考队暑假期间对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等野外考察。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出发前老师提示:

“此次考察要注意安全,特别是A区域常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请你帮助解释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C地非常相似,简述其成因。

(1)题,图示地区地质灾害频繁,与所处的板块交界处有关。

从图中的海沟进行判断,A处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题,C处上升,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

(1)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

一、选择题

1.关于地质作用的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B.地壳始终在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和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D.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占优势

选A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读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2~3题。

2.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位于(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

3.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

A.陆地区域边界B.板块生长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D.板块消亡边界

2.D 3.B 第2题,结合板块划分,亚欧大陆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第3题,红海属于东非裂谷带的一部分,处于板块的张裂地带,属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自A向B由老到新

5.图中长腰山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4.D 5.B 第4题,图中出露地表的各岩层中,A处岩层最老,故自A向B,岩层越来越新。

第5题,由长腰山所处的地层剖面可以看出其岩层是向下凹陷的,应为向斜构造,此处地形是向斜成山,故B项正确。

读图,回答6~7题。

6.图示地质构造为(  )

A.背斜构造       B.断层构造

C.岩浆侵入构造D.褶皱构造

7.若图中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  )

A.Q地地下可能贮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B.Q地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分布

C.在P地向下钻探可找到岩层④所含资源

D.P地地下水丰富

6.D 7.B 第6题,图中Q地岩层向下弯曲且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故Q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P地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故P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图中岩层无明显的断裂。

因而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构造。

第7题,P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但不利于地下水的汇集;

由图可知,P地顶部岩石被侵蚀,岩层④缺失,故在P地钻探不可能找到岩层④所含的资源。

Q地为向斜,不利于油、气的贮藏。

但在其地下有岩浆岩的侵入,使靠近岩浆岩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故其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的分布。

读图,根据要求完成8~9题。

8.对于图中解释合理的是(  )

A.图中山地的成因可能是火山喷发

B.该地地下一定有石油蕴藏

C.通常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D.庐山的形成符合图中示意

9.若京沪高铁从上述地区穿过,工程人员必须考虑(  )

A.高速铁路施工过程防止诱发地震

B.保护植被,避免引发山洪或泥石流

C.为降低成本,一定要修穿山隧道

D.修高架桥以降低冻土的不良影响

8.C 9.B 由图可知该地为褶皱构造,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

庐山是断层上升岩块形成;

该地无断层,地质较稳定,但以山地地形为主,工程建设应注意保护植被。

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10~11题。

10.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11.下列有关图示地质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丙地貌均为地壳运动形成 B.乙处为背斜成谷

C.丙处为地垒成山D.丁处为地堑成谷

10.A 11.B 第10题,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及新老关系可知,乙处为背斜,丙处为向斜,背斜顶部适宜储气,故在a处易发生瓦斯爆炸;

b处为向斜,利于储水,在此地开采易发生透水事故。

第11题,乙、丙地貌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乙处为背斜成谷,丙处为向斜成山;

丁处为断层线附近,岩石破碎,易被风化和侵蚀,形成沟谷与河流。

二、综合题

12.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选)(  )

A.渭河平原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是什么?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为背斜;

反之则为向斜。

背斜和向斜在形成初期侵蚀不明显,往往表现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而形成年代久远的背斜和向斜,由于差异侵蚀的缘故则往往表现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图中④处两侧岩层相对上升,中间岩层相对下降,形成地堑。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受侵蚀 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 块状 

(2)绘图略。

 (3)AC

(4)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向斜构造利于两翼的水往中间汇集。

所以,此处地下水丰富。

13.[加试题]下图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

考查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图可知该岛屿是由背斜成山,出露海面而成。

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升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过程:

(2)常见的地表形态:

类型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风力作用

风蚀柱、风蚀蘑菇

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

流水作用

冲蚀作用:

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溶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

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波浪作用

海蚀崖

海滩

冰川作用

冰斗、角峰、“U”形谷

冰碛丘陵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2.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3.在山区坡地进行耕作会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在内力作用造就的地表形态的骨架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

以下通过流水、风、冰川、波浪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

1.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1)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2)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B。

(3)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2.风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3.冰川塑造的地表形态主要分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4.海浪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上海高考)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

1.在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

A.搬运         B.堆积

C.侵蚀D.风化

2.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适合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③

1.B 2.C 第1题,②处为凸岸,水流速度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第2题,河流的凸岸水流慢,泥沙沉积,河道较浅,不适宜建码头,②③错。

凹岸水流以侵蚀为主,水流较深,河岸较陡,适宜船只停靠,所以①④适宜建设码头。

3.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河流在A、B、C三处对应的剖面图(甲、乙、丙)以及流水外力作用方式:

A:

________,以________作用为主,B:

________,以________作用为主,C:

________,以________作用为主。

(2)A处河段特征:

河流侵蚀作用明显,________深,________大,多________,水能资源________;

C处河段特征:

________慢,泥沙________,江面宽广,利于________。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下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U形谷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D.河口三角洲

(1)、

(2)题,河流的上游靠近发源地,该处因落差大、水流急,故侵蚀作用为溯源侵蚀、下蚀。

而下游河段因落差小、水流缓,故侵蚀作用为侧蚀。

第(3)题,A河段因岩石的质地不同而发生了差异性侵蚀,容易形成瀑布景观。

(1)乙 流水侵蚀、下切 丙 流水侧蚀 甲 流水沉积

(2)下切 落差 峡谷 丰富 流速 沉积 航行 (3)C

赣州市崇义县上堡梯田群因其景色壮观美丽而闻名遐迩。

这里梯田依山势开垦,连绵数百亩,又有零星村落点缀其间,其场面蔚为壮观。

梯田的开发有何意义?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地势平坦,利于耕作;

扩大了耕地面积。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福建高考)下图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

读图可知,该地区地面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

其人为原因从城市化及生产生活需水量大等方面分析。

特点:

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

人为原因:

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该诗中描述的是何种地貌?

主要由哪种地质作用的影响?

描述的是峡谷地貌。

一般为流水下切侵蚀而成,主要由外力作用而成。

分析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外力成因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河谷沟谷

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形成的

冲积扇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由于地形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沉积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

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水流变慢,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如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

风蚀蘑菇等风力侵蚀地貌

由于近地面风力大,风携带大量沙石对近地面岩石产生摩擦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沙丘

风力携带大量沙质物,在风速降低时,携带的沙质物沉降在地面堆积形成沙丘(沙垄)等

下图示意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