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1682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影响药效的理化因素Word下载.docx

▪阴雨天

▪重金属含量

▪池塘的条件

▪水源指标

四、人为因素

▪饲养管理

▪鱼池用具

▪对症性

▪施用鱼药后应正确判断用药效果

▪内服药饵:

▪使用方法:

▪水面准确性:

▪以前用药类型:

▪用药后的管理:

▪水产动物的种属差异:

多数药物对各种鱼类一般部具有类似的作用。

但由于各种鱼类的解剖构造、生理机能、生化特点以及进化程度不同,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甲鱼与草鱼对敌百虫的耐受性差异很大,草鱼对敌百虫较敏感,而甲鱼则有一定的耐受性;

同一种药物在不同鱼体内的半衰期不同、药效亦有差异

▪水产动物的生理差异:

不同年龄的鱼类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差别很大。

幼龄鱼类一般对药物比较敏感。

这除体重因素外,还由于幼龄鱼体内的活性酶较低,或肝、肾功能发育不健全,对药物转化能力比较弱,因而易引起毒性反应。

▪水产动物的个体差异:

在年龄、体重等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同种鱼类中有个别个体对药物有特殊的敏感性和耐受性。

▪水产动物的病理状态:

各种病理因素都能改变药物在健康机体内的正常转运和转化,影响血药浓度,从而影响药物效应。

如喹乙醇既是一种杀菌剂,又是一种促生长剂,但草鱼发生出血病时仍大量使用喹乙醇,则会加重病情。

▪水产动物的机能状况(体质):

治疗时用药效果差、预防时用药效果好、刺激性药加速死亡率、鱼的体质差抗病力减弱,细菌、病毒、寄生虫特别易感染

▪水产动物的密度:

养殖密度增加相当于水中生物量增大,药物消耗大

▪水产动物的耐药性:

鱼类病虫害对药物长期的袭击会产生抗药反应,尤其对同一种药物反复使用,抗药性的增强更为明显。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各种药物交替使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有些药物如抗菌素、代森铵,如果经常使用就可能产生抗药性。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药物的化学性包括药物的稳定性、酸碱性和解离度等,以及某些物理性状,包括溶解度、挥发性和吸附力等,都能影响药物的作用。

例如,痢特灵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

而是溶于乙醇,故用药时,都应先用乙醇溶解后使用

▪药物失效:

鱼病防治用药,平时,药物应按规定妥善保管,超过保质期的药物避免使用。

一般的水族用药,在下药后都要避光,这很重要,太强的光线会增加药的毒性,或矢去原有的药性

▪药物的剂量:

剂量是指药物的用量。

在一定范围内。

剂量愈大,作用愈强,但是超过一定的剂量范围就可以使药物的作用由量变而引起质变,导致鱼类发生中毒,甚至死亡。

药学研究中通常以半致死量(LD50)表示药物毒力的大小。

用药前水体体积计算与称药量不准是造成用药不足与过量的主要原因。

药量不足时池水达不到所需浓度,造成防治效果不佳。

想快速将鱼病治好,一次下的药量过多时会超出鱼类忍受限度,造成鱼体损伤或死亡。

▪药物的剂型:

防治水产动物病害的药品,通常有内服散剂、泼洒剂、注射剂等几种剂型,其中以内服散剂和泼洒剂为常用,前者一般不溶于水,易消化吸收,后者易溶于水,易通过皮肤吸收。

▪给药的途径及顺序:

1.药物悬挂法:

又称挂袋(篓)法,将药物装于袋或篓内,挂于饵料台,以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常用于疾病发生高峰期的疾病预防。

优点:

操作简单、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

缺点:

只能局部消毒灭菌。

2.浸洗法:

放入药液中浸一段时间、苗种消毒、转池、网箱等常用。

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

对水体病原无作用、操作稍繁

3.全池泼洒法:

将药物兑成一定浓度后全池泼洒。

对病原杀灭彻底;

用药大、危害水生生物、污染环境

4.口服法:

将药物与饵料一起混合制成药饵投喂,以杀灭鱼体内的病原体,此法简便、效果好。

但是,当病情严重、病鱼已停止摄食或很少摄食时则无效。

此法也可作为夏季鱼病高峰季节的疾病预防。

操作方便、节约成本,可杀体内病原。

重病者无效、水体病原无效

5.涂抹法:

将药物涂于伤口。

优点:

药效好;

操作难

6.注射法:

包括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

操作难、易伤鱼、幼苗无法使用

用药顺序

▪先杀虫后消毒:

以防止有虫而发生二次感染

▪根据病情确定用药步骤:

(例如:

亚盐中毒爬边、浮头,水中浮游动物较多时用药步骤先泼洒食盐20斤/亩进行解毒,再泼洒增氧剂,待鱼下去后再考虑杀浮游动物)

▪肥水与用生物制剂的步骤:

先泼洒肥水药后1-2天再泼洒生物制剂,主要是考虑水中溶氧问题,肥水药和生物制剂都是耗氧的,溶氧低时影响其效果

▪杀虫与内服药:

泼洒杀虫药时先投喂内服药

▪消毒药和生物制剂:

先消毒,3天后再泼洒生物制剂

▪用药疗程:

有些鱼病在使用药物一个疗程后并不能起到满意的效果,而需要使用两个或更多个疗程。

若疗程不足,病虫害杀灭不彻底,就会出现治愈率低或该病再次复发现象。

不能”见好就收”给病鱼用药后,一见鱼的病情好转就停止用药,使病原体消灭不彻底,会更加重病鱼的病情。

一般应持续用药一段时间,防止病情反复.;

长期给药反复用药主要在于维持血中药物的有效浓度,以彻底地治疗疾病。

在长期用药和反复用药时,易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鱼体耐受性增加,需注意药物的轮换。

提倡按照防疫程序的要求交替用药

一般而言,抗菌药物最短疗程为5天~7天,对于一般急性传染病,当病情缓解后还应继续用药2天~3天。

而很多养殖户考虑到治疗成本,往往在用药疗程上大打折扣,导致疾病反复发生,很难得到根治。

▪用药的时间、次数:

许多药物在适当的时间应用,可以提高药效,如投药前停饲4个小时后再投药,可确保药饵的完全采食。

用药的次数取决于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质。

▪药物溶解不完全:

固体药物要按要求充分溶解,不能有颗粒或块状物存在,以免被鱼体误食致死,同时水体也达不到规定浓度,病原体未能杀死。

尤其是肥水药,藻类吸收的是完全溶解的营养物质,如果没有溶解,泼洒的量再大效果也体现不出来。

▪联合用药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鱼类患病,通常是多病原、多病因的综合作用结果。

因此,临床上应当采取联合用药,以增强药物疗效,同时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以免增加毒副反应。

不能随意联合用药当用一种药物治疗鱼病效果不佳时,急于求成,不顾药物的特性,想当然地把几种药物联合使用,形成“拮抗”效应,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失效,有些甚至产生毒害物质,造成中毒!

用药前应做好增氧、冲浪等防范工作,用药后12小时内要密切注意养鱼的动态,发现中毒、浮头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不可用金属器皿装药氧化性强的鱼药易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

用金属器皿装鱼药,药的成分和性质都会发生变化,轻则降低药效,重则发生毒副作用。

不能频繁更换药物,用药二、三次后,见不到显著的疗效,就急于更换另一种药物。

任何药物治病都有一个疗程,不了解药物的特性,频繁换药会失去治病最佳时期。

甚至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1、水温:

▪每升高10℃,药物毒性增强2-3倍

▪生物制剂在20℃以上用效果好(优加益生菌)

▪硫酸铜在夏季和冬季的用量区别很大

▪水霉病在18℃以上,小瓜虫在26℃以上病情自然可控制

▪肥水时注意水温、水深,水深超过2米以上底层温度低,肥水效果慢或差些

▪水温过高,可以增加药物的毒性(如硫酸铜、漂白粉等)。

水温过低,药物的治疗难以迅速起效。

通常情况下药物的用量是指水温20℃时的基础用量,水温达到25℃以上时,应酌情减少用量,低于18℃时,应适当增加药量

▪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的升高能增强消毒作用。

但温度高时,其挥发速度也加快。

有机物会消耗有效氯,降低其消毒效果(挥发性的药品避免高温、强光下使用,如氯制剂、辛硫磷、马拉硫磷见光易分解降低药效或失效)

2、PH值:

▪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药效增强

▪大多数药随着PH值增高,药效减弱(如漂白粉)

▪甚至有的药随着PH值增高,药物失效(如土霉素、四环素)

▪含氯消毒剂次氯酸盐15ppm,在pH=6时,8.5分钟能减少99%的微生物,而pH=8时,需要42分钟

▪有些藻类在碱性水中繁殖速度特别快(如蓝、绿藻),用水体营养素改变蓝、绿藻时需要一个过程,根据蓝、绿藻量大小有可能需连用2-3遍。

3、水的硬度:

▪水有硬水和软水之分。

井水、矿区水、某些山区的泉水多为硬水,稀释药品效果差,因内含矿物质,会分解药品的有效成份;

而塘水、河水、溪流水多为软水,矿物质含量少,稀释药品效果好,因此大多数药品在硬水中药效降低

▪水的硬度大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下降,多发疾病

4、溶氧:

▪溶氧越低药物对水产动物的毒性越大

▪溶氧越低生物制剂、肥水效果越差

▪溶氧越低内服药饵的效果越差

▪溶氧越低水质改良剂的效果越差

▪使用生物制剂注意翻塘(生物制剂耗氧量大)

5、有机物的含量:

▪有机物含量越大药效越差(药物与水中的细菌、藻类、溶解有机物及悬浮有机物发生反应);

▪水质比较肥的池塘的用药量适当提高(水质改良剂,杀虫药,消毒药、增氧剂)

▪有机物含量越大的池塘用肥水、生物制剂的效果差些,多注意增氧,可以提高效果

▪有些药物如含硫酸酮的药,按常规使用时会与水体中的丰富有机质、矿物质等发生反应而被消耗,从而降低防治效果。

6、盐度:

▪一般药的药效都随着水的盐度的增加而降低

▪茶籽饼在盐度0.2%以下时用量10PPm,0.2%以上时用量为20PPm,0.5%以上时用量为75PPm

7、阴雨天:

▪阴雨天用药效果差包括水改剂、内服药、消毒药、杀虫药、增氧药

▪阴雨天用肥水、生物制剂效果差主要影响因素是溶氧和光照差

▪阴雨天用杀虫药、内服药、消毒药效果差风险大主要影响因素是溶氧、光照差、水产动物体质差、免疫能力下降

▪阴雨天水质改良剂:

水速洁、解毒灵、原子氧、全效底改可以正常使用

8、重金属含量:

▪重金属含量高的水肥水难度大

▪绝大多数重金属(锌、铜、铁、汞)对鱼类有特殊的作用,如引起鱼类不安,呼吸频率生高或降低,大量分泌粘液,反应减退,侧卧

▪在软水中重金属盐类的毒性要大大增强

9、池塘的条件:

▪老池塘肥水时不用加有机肥,直接泼洒活肥或水体营养素就行,新挖池塘因没有底肥(基肥),需要加有机肥效果要更好些,肥水速度快些

▪老池塘用水质改良剂注意改底

10、水源指标:

▪水源指标高的水尽量少加或不加

▪加地下水时一次少加,分多次加,注意池塘环境改变太大造成转水

▪加水时水泵尽量放到中上层,以免抽入底层轮虫卵,造成轮虫过度繁殖

11、浮游生物的数量与密度:

▪浮游动物的数量大,水体溶氧低,氨氮、亚盐高,ph值低

▪浮游动物的数量大肥水速度慢或水肥不上来

▪用世纪一号或普克早晨泼边或下风处,连用2-3天

▪浮游生物数量大的池塘用药量需加大

12、应激反应:

▪如转塘、运输、捕捞、饲料突变、暴风暴雨、饲养密度的改变、交换水体等,都会导致鱼类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而影响药物的效应。

通常,应避免鱼在发生应激反应时用药,特别是不能投用消毒、杀虫等毒性较大的药物,尤其虾、蟹特别注意应激反应

1、饲养管理:

某些药物在使用后应密切观察鱼的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例如,鱼塘泼洒敌百虫或氯制剂后,若发现鱼浮头现象,应立即冲注新水,更换老水,稀释药物浓度,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2、鱼池用具:

常见用具如捞网、潜水泵等,上述用具在被病原体污染过的水体中使用后,未经任何消毒处理,又被立即用到其他鱼池中,这是鱼病传播的又一途径。

3、对症性:

盲目乱投药是防治鱼病的大忌。

这样既达不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又会造成浪费,甚至还会起副作用,应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并按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施药,用药量过大,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

再好的药不对症等于没用药,甚至起反作用(小瓜虫用硫酸铜);

技术人员的诊断步骤(根据症状找原因,综合分析,处理方案)

4、施用鱼药后应正确判断用药效果

(1)用药后3~5d内鱼类的死亡率减少,表明有效。

(2)鱼类的活动状况有所好转,如反应灵敏、游动活泼,表明有效。

(3)摄食量有所恢复,表明有效。

(4)如果用药3~5d无明显变化,则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原因,及时调整防治对策。

①未对症下药。

②未充分了解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

如漂白粉应为干燥粉末,并具有刺鼻的氯臭味;

生石灰应为块状;

FeSO4呈绿色,如变成黄褐色,则说明受潮。

③多次使用同一种药物,容易使病原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交替使用鱼药是解决这一问题简单而有效的办法。

4用药不足(或过量)及用药疗程不足。

5未重视水体理化因子对药物的影响。

如水质过肥,降低药效

5、内服药饵:

1)用药时间:

象孢子虫、肠炎等病以预防为主,如果鱼都不吃料了,内服药已没有作用了

2)内服药饵的制作:

药物与饲料要混合均匀,同时注意药物与饲料添加剂间的相互作用,颗粒加工的大小要适口,尽量用黏合剂拌料,撒到水里药物流失减少,如鱼虾伴侣里面含有大蒜素等诱食剂能增强鱼的食性,治疗效果好

3)内服药饵用药时机:

喂前应先停喂1次或1天,再投喂药饵。

病鱼康复后,投饲量应逐渐增加到常量,避免鱼类病体恢复后出现暴食。

4)投喂方法:

尽量选择溶氧高的时候投喂,这样食性大治疗效果好,如威士连用3天,每天中午喂1次

6、使用方法:

一般说来,制剂和剂型决定给药方法,不同给药方法主要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吸收量以及血中的药物浓度,因而也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

(1)对症下药。

通过正确诊断,做到对症下药。

(2)正确了解水体理化因子(如温度、pH值、有机物以及生物密度等),合理使用药量。

如水质较肥、温度较低时,药量要适当加大,反之则适当降低。

(3)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使用要避害趋利。

(4)尽量选择低毒、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鱼药。

严禁使用禁用药品。

(5)要注意鱼类对药物的敏感性,做到既安全,又有效。

(6)用药讲求经济效益,使用简单、方便。

(7)药物应充分溶解、现配现用,以免失效。

溶解、泼洒药物的器具以木制品、塑料制品为宜,不宜用金属制品。

需加热溶解的药物,不能超过规定的温度范围。

如溶解CuSO4的温度不能超过60℃。

(8)泼洒药物要在喂鱼后不应在喂鱼前。

鱼正在浮头和浮头刚消失,不宜全池泼洒药物。

(9)泼洒药物一般在晴天的8∶00~10∶00或16∶00~17∶00进行。

雨天、阴天不宜用药。

但是杀虫药福尔马林属于光敏感药物,全池泼洒应选在日落后使用。

(10)施药要从上风往下风泼,不宜逆风泼。

但在使用CuSO4杀湖靛时,只能在下风处集中泼洒。

(11)泼洒药物后的池塘应适时开动增氧机,并在1~2d内不能拉网。

(12)浸洗(药浴)时间应视水温、浓度、忍受程度等灵活掌握,尽可能避免患病鱼受到损伤。

(13)内服药物要做到药饵拌料均匀、稳定性好、投饵量适中。

投喂内服药饵前应停食1~2d。

(14)若对已达到商品规格的鱼类施药,用药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滞缓时间,以确保体内的药物残留量降到安全浓度。

7、水面准确性:

1)剂量不准的分险性(尤其是杀伤力强的药)

2)剂量小,药无效说药不好,影响治疗效果,拖延病情

3)水深时如何计算用量(5-10米的水不能按1米水深的量成正比使用)

8、以前用药类型:

1)以前大量用代森铵等耐药性强的药再用世纪一号效果要差些

2)长期用氯制剂或硫酸铜的池塘肥水时要难些

3)抗生素与保肝药的冲突

4)长期用磷肥或氮肥等化肥蓝绿藻易繁殖,用水体营养素可以逐渐改变过来

5)养草鱼的池塘尽量少用氯制剂消毒,氯制剂对草鱼的肝脏刺激性大

9、用药后的管理:

1)加水:

用杀虫或消毒等刺激性、毒性大的药物,用后注意观察,发现有爬边或浮头现象及时加水或换水

2)增氧机:

用药后尽量开增氧机,增加溶氧,使药物更均匀

3)用别的药:

一般药物均须在投药后3天~5天后才能看到药物的效果,患病的鱼类死亡数量才会逐渐下降。

但有些养殖户使用药物1天~2天后,见效果不明显就急于更换其它药物,结果一个病程内用了数种药物,最终也不清楚到底哪种药物的效果好

 

▪其实药都是一样的,结果却不一样!

水产养殖用药九大误区

  一、盲目用药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因多种致病因素的存在导致水产养殖动物时常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水产动物一旦发病,必须根据病情,选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有的养殖户在池鱼发病时方寸大乱,无论药物是否对症对因、是否有效,拿来就用。

用药一次后发现疾病没有好转,就主观认为此药疗效不好,紧接着赶快换用另一种药物,如此反复,换来换去,药物用了一大堆,幸运时,疾病有所好转,不幸时疾病非但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有恶化趋势,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因此,一定要注意对症用药。

  二、滥用药物

  养殖户受渔药生产厂家的误导,不管养殖鱼类患的是什么病,就赶快泼洒硫酸铜,灭虫精等杀虫药进行杀虫杀菌,结果是不仅鱼病没治好,而且贻误了治病的时机,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

  三、用药量过大

  任何药物都有其相应的用法与用量,只要在其合理的剂量范围内正确使用,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有些养殖户盲目加大用量,认为量越大效果就越好,因此常常使药物剂量过大,造成养殖对象中毒。

临床用药常将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称为药物配伍。

2种或2种以上药物合理配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但要注意配伍禁忌。

有些养殖户用药知识较少,忽视用药禁忌,片面认为几种药物混合在一起使用,就会加大作用,经常随意将几种药物混合在一起使用,不是引起死鱼事故,就是导致药效降低。

  四、用药疗程不足

  一般而言,抗菌药物最短疗程为5天~7天,对于一般急性传染病,当病情缓解后还应继续用药2天~3天。

  五、换药频繁

  一般药物均须在投药天3天~5天后才能看到药物的效果,患病的鱼类死亡数量才会逐渐下降。

但有些养殖户使用药物1天~2天后,见效果不明显就急于更换其它药物,结果一个病程内用了数种药物,最终也不清楚到底哪种药物的效果好。

  六、滥用原料药

  有些养殖户为了降低治疗成本,追求低价位的药物,喜欢购买原料药物直接使用,由于原料药物用量小,拌料过程中混合不均不仅影响了药效,严重时还造成部分个体中毒。

  七、不注重内服药的使用

  由于受传统防治手段的限制,在很多地区,养殖户在防治鱼病时,不管养殖动物患的是什么病,往往采取泼洒的方法,极少投喂内服药。

其实不然,对于某些鱼病的防治,不仅要泼洒外用消毒剂或杀虫剂,以杀灭水体和养殖动物体表的病原生物,同时还应投喂药饵,清除体内的寄生虫,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八、盲目追求新特效药

  目前有些渔药生产企业技术力量不足,很难研制出高效、低成本的药物。

指示进行简单的配伍、混合,很少进行临床试验就草率上市,根本起不到“新”、“奇”、“特”的功效。

  九、用药时机不当

  要使药物充分发挥其疗效,将死鱼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除了选择对症的药物和正确的给药方法外,还要掌握好适宜的投药时间。

鱼病的防治宜早不宜迟,而不少养殖户的鱼病开始发生时往往抱着绕行的心理,很少用药,当鱼病十分严重时才开始用药,这时大多数个体已经停食或少量摄食,药饵很难发挥作用,所以鱼病非常难以控制。

07、04、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