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2022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安庆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题解析版

1.完成单位换算:

72km/h=______m/s,0.5t=______g。

2.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图中测得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

3.2019年10月1日清晨,新中国阅兵史上最大规模军乐团(由1300余名官兵组成)亮相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现场。

乐团演奏时,整齐划一,军号嘹亮。

“嘹亮”描述的是声音的______大;我们能分辨出军号声和其它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

(选填乐音三要素)

4.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行。

机场配备了多台自助值机和自助托运设备,“刷脸”就能通关。

自助值机设备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透镜,旅客到摄像头的距离u与镜头焦距f的关系应满足______。

5.如图所示是我们做过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其中使用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呈现反射光线;二是 ______ .实验过程中,纸板与平面镜必须 ______ 放置.当光线沿NO方向入射平面镜时,入射角为______ 度.

6.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4m处,则像距离人______m远;如果此人以1m/s的速度靠近镜面,则1.5s后,人和像的距离为______m;像的大小______。

7.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前2s内通过的路程是40m,后2s内的通过路程是20m,这个物体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8.一块金属的体积是1.5m3,质量是1.335×107g,则它的密度是______,这种金属可能是______;若将金属块截去,剩余部分的密度是______。

9.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小明上学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4.5km/h

B. 一头猪的质量约为500kg

C. 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28dm

D. 冬季室外气温通常在25℃左右

二、选择题(每题3分)

10.有关声音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奏古筝时按压不同的弦是为了改变其响度

B.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音调

C.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能分辨出《二泉映月》是用二胡演奏的,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时音色不同

11.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12.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3.57cm、3.58cm、3.59cm、3.58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 3.57 cm

B. 3.58 cm

C. 3.585 cm

D. 3.59 cm

13.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描述的运动物体和后一句的参照物分别是(  )

A. 青山  青山

B. 竹排  青山

C. 竹排 竹排

D. 青山 竹排

14.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15.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16.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

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 图甲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固体受热均匀

C. 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持续的时间为6min

D. 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17.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时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A. 在第一个10s内以10m/s做匀速运动         

B. 在第二个10s内速度大小不变

C. 在第三个10s内前进了300m 

D. 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

18.a、b两个实心物体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物质的密度比b的大

B. b物质的密度是2×103kg/m3

C. b物质的密度是a的4倍

D. a,b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三、作图题

19.如图所示,两面平面镜互相垂直,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请在图中完成光路图。

20.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21.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线状发光物体AB,请作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2.作出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照亮A点的光路。

四、实验题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明在实验室选用了光具座、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器材进行试验,把凸透镜安放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

(1)将蜡烛放在25cm刻度线处,则在光屏上成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如果在试验时不小心把点燃的蜡烛碰到图示位置,在光屏上的像将向______(选填“x轴正方向”、“x轴负方向”、“y轴正方向”、“y轴负方向”)移动;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眼睛在______(选填“透镜左侧”、“透镜右侧”)可观察到蜡烛的像。

24.如图所示是小方同学用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______ . 

(2)选取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 ______ 关系. 

(3)在实验过程中,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再将另一支 ______ 蜡烛(选填“点燃”或“不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像 ______ . 

(4)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 像. 

(5)小方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个凸透镜,B处放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倒立、等大的蜡烛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 cm.

25.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小石块和小瓷杯的密度。

(1)测小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放置于______工作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______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用此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g.在量筒内放入适量的水,用细线绑好小石块,缓慢放入水中,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kg/m3;

(2)测小瓷杯的密度

如图丙所示,先在量筒内放入适量的水,液面刻度为V1;再将小瓷杯浸没于水中,液面刻度为V2;最后捞起小瓷杯并将杯中的水倒回量筒,使其浮于水面(水未损失),液面刻度为V3,小瓷杯密度的表达式ρ杯=______(用V1、V2、V3和ρ水表示)。

实验完毕后发现小瓷杯内的水未倒干净,则所测结果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五、计算题

26.今年国庆假期,小明一家驾小型汽车去北京观看70周年国庆阅兵,途中同时经过如图所示某两个交通标志牌

(1)说说图中“100”及“北京333km”的含义?

(2)在遵守交通规则前提下,到北京的时间至少还需要多少小时?

27.一钢球放入盛有100mL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155mL处。

又用天平称出该球质量为276.5g,此钢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为空心的,在空心部分注满煤油,那么钢球注满煤油后的总质量为多少?

(已知:

ρ钢=7.9×103kg/m3,ρ煤油=0.8×103kg/m3)

 

解析版

1.【答案】

20 5×105

【解析】

解:

72km/h=72×m/s=20m/s;

0.5t=0.5×106g=5×105g;

故答案为:

20;5×105

(1)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

1m/s=3.6km/h;

(2)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

1t=103kg=106g=109mg=1012μg。

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

2.【答案】

1mm2.70 

【解析】

解:

由图知:

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木块左端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7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3.70cm-1.00cm=2.70cm。

故答案为:

1mm;2.70。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注意长度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从0开始的,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同时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注意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答案】

响度 音色

【解析】

解:

歌声“嘹亮”是指声音大,所以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 

我们很容易区分出军号声和其它乐器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

响度;  音色。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的掌握,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4.【答案】

凸 u>2f

【解析】

解:

自助值机设备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自助值机设备与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相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旅客到摄像头的距离u与镜头焦距f的关系应满足u>2f。

 

故答案为:

凸;u>2f。

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凸透镜成像的成像规律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基础内容,一定要掌握。

5.【答案】

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垂直;0

【解析】

解:

(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垂直; 

(2)入射光沿NO方向入射,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0°,入射角为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为0°; 

故答案为:

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垂直;0. 

(1)光的反射规律:

三线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两线分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角相等(入射角、反射角). 

(2)根据入射角的概念和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探究反射定律中有关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6.【答案】

8 5 不变 

【解析】

解:

①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此时物距为4m,则在平面镜中的像距平面镜也为4m,所以像到他本人的距离为4m+4m=8m; 

②他以1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镜时,1.5s后走的路程为s=vt=1m/s×1.5s=1.5m,人和像的距离为8m-3m=5m; 

③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他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但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

8;5;不变。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分析此题。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视觉感觉像的大小在变化,事实上并没有变。

7.【答案】

解:

物体后2s的平均速度

=10m/s;

物体4s内的平均速度

答:

这个物体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10m/s;

4s内的平均速度是15m/s。

【解析】

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用后2s的路程除以时间,4s的平均速度而是用总路程除以4s,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

即可顺利求解。

用好平均速度的公式

,尤其是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

8.9×103kg/m3 铜 8.9×103kg/m3

【解析】

解:

(1)金属块的质量m=1.335×107g=1.335×104kg,

这种金属的密度:

=8.9×103kg/m3,

查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可能是铜;

(2)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无关,

所以如果将它截去

,剩余部分的密度不变,仍为8.9×103kg/m3。

故答案为:

8.9×103kg/m3;铜;8.9×103kg/m3。

(1)已知金属块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查密度表确定金属的种类;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种类和所处的状态有关,与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无关。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密度特性的理解,关键是知道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无关。

9.【答案】

A

【解析】

解:

A、小明上学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1m/s左右,即与4.5km/h接近。

故A正确。

 

B、一头猪的质量约为100kg左右。

故B错误。

 

C、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28cm。

故C错误。

 

D、北方冬天室外气温通常在0℃以下。

故D错误。

 

故选:

A。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10.【答案】

D

【解析】

解:

A、弦乐器发声的音调高低是由弦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松紧度来决定的;在材质、横截面积、松紧度一定的情况下,改变其长度,可以改变音调高低;所以,演奏弦乐时,手指在弦上的位置不断变化,改变了振动弦的长短,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音调,故A错误。

 

B、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响度,故B错误; 

C、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

D。

(1)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减弱噪声的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防治噪声的途径,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11.【答案】

C

【解析】

解:

A、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是光从水里传播到空气中发生了折射,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把文字放大,是凸透镜成像的道理,属于光的折射,不符合题意; 

C、桥在水中形成“倒影”,是水面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符合题意; 

D、鸽子在沙滩上形成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光现象有三种:

 

(1)光的直线传播,包括: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 

(2)光的反射:

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此题主要通过各种事例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的理解。

要注意这几种现象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2.【答案】

B

【解析】

解:

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

物体的长度为:

=3.58cm,故B正确。

故选:

B。

对于给出的数据,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

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

在求取长度测量平均值时应注意:

最后的结果除不尽时要四舍五入;最终结果仍保留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即分度值的下一位。

13.【答案】

D

【解析】

解:

“小小竹排江中游”,被研究的物体是竹排,竹排在运动,竹排和青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选择青山为参照物;

“魏魏青山两岸走”,被研究的物体是青山,青山是运动的,青山和竹排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选择竹排为参照物;

由此可知,前句描述的运动物体是竹排,后一句的参照物是竹排,故D符合题意。

故选:

D。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必须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再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改变则是运动的,不变则是静止的。

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14.【答案】

A

【解析】

解:

A、在齿轮间加入润滑油,是采用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了摩擦,故A符合题意; 

B、运动鞋底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采用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了摩擦,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力握紧球拍,是采用增大压力的方法增大了摩擦力,故C不符合题意; 

D、乒乓球拍上贴有橡胶皮,是采用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了摩擦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脱离。

判断增大摩擦还是减小摩擦,要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去考虑,生活中有益的摩擦我们要增大,有害的摩擦要尽量减小。

15.【答案】

D

【解析】

解:

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

故A错误。

 

B、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液态的雾汽化为水蒸气。

故B错误。

 

C、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

故C错误。

 

D、冬天铁丝网出现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

故D正确。

 

故选:

D。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6.【答案】

B

【解析】

解:

 

A、图甲中,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应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安装,故A错误; 

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的水中加热,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且物质受热均匀,故B正确; 

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熔化的时间为6min-2min=4min,故C错误; 

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为非晶体,不是冰,故D错误。

 

故选:

B。

(1)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的位置,能够利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然后再调整上面的位置,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接触水,并且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 

(2)从吸收热量相同比较。

 

(3)根据图象分析熔化时间。

 

(4)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

观察晶体与非晶体图象要学会看关键点,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17.【答案】

A

【解析】

解:

由图象可知,

A、在第一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v1=

=10m/s,故A正确;

B、在第二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在第三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汽车静止,故C错误;

D、在前3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10m/s,故D错误。

故选:

A。

(1)在s-t图象中,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

(2)根据图象读出汽车在各个时间段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各段的速度。

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18.【答案】

BC

【解析】

解:

 

由图象可知,当Va=Vb=2×10-3m3时,ma=1kg,mb=4kg, 

则a、b的密度分别为:

 

所以ρa<ρb,即a物质的密度最小,且b物质的密度是a物质密度的4倍,故A错误,BC正确; 

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所以a、b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无关,故D不正确. 

故选BC. 

(1)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

求出a、b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密度大小与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本题考查了学生密度计算和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图象的能力,这类题在试题中经常出现,一定要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注意图象中的单位.

19.【答案】

解:

首先画出法线,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所以入射角是90°-60°=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第一次的反射光线。

做出第二个镜面的法线,由图知,入射角为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第二次的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

【解析】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此题中,光线经过两块平面镜要进行两次反射。

此题主要考查了反射光线的画法,关键是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搞清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概念,知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0.【答案】

解:

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物体位于2倍焦距时,像也位于2倍焦距;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如下图:

【解析】

要正确作出图中两条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必须知道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过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如何传播?

凸透镜光路作图,除要牢记三条特殊光线外,还要看清光线来自哪里,学生容易将从2F发出的光线看成从F发出的光线而出错。

21.【答案】

解:

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下图所示:

【解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

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平面镜成像关系是:

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

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22.【答案】

解:

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A交平面镜于点O(入射点),S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

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S的像,再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反射光线所有的反向延长线都会过S的像,连接像点与A点,则与平面镜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即可。

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原理来完成光路,一定要注意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23.【答案】

放大 x轴正方向 透镜右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