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2165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及好处。

2.欣赏诗句,感受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3.品读描写人物的句子,体会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积累含义深刻的民谚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学习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领会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2.积累民谚名句,了解大意,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和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1.交流所学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学习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2.读诗句,体会诗句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事物,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妙处,并掌握写法;了解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导语:

古人说写文章要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如同凤头一样俊美精彩;文章的主体要言之有物,紧凑而有气势,如同猪肚一样充实丰满;文章的结尾要铿锵有力,洒脱而自然,如同豹尾一样雄劲有力。

由此可见,在一篇文章中,开头和结尾所占的篇幅虽然很少,但是作用却不容小觑。

不信,同学们去读一读我们学过的课文,看一看好的开头和结尾在一篇文章中到底有什么作用。

2.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回顾学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读课本上所列的开头和结尾,结合所学的课文与同桌交流。

预设:

分析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的作用,一般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2)指名汇报交流内容,注意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说。

交流示例:

生: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采用倒叙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的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强调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日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生:

《藏戏》开头前三个自然段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段,概括强调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三个突出特点,表达方法新颖独特。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通过加强语气来激发读者的兴趣,表达对藏戏的强烈推崇之情。

生:

《草原》开头点题,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只用一个简洁的短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即抒发了老舍先生为终于能看到草原的奇美风光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接着通过景物描写融情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的特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

《那个星期天》结尾用融情于景的方法,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效果。

“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生动地表现出了“我”内心的无奈和失望。

(3)教师出示《匆匆》一课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采用上面的方法来讨论交流。

(4)教师总结。

小结:

①文章开头的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②文章结尾的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的情感,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指导学生掌握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过渡: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统领全文,激发阅读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因此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好的开头和结尾呢?

(1)指名说说写好文章开头的方法。

(2)教师总结。

示例:

文章的开头技巧:

①开门见山,直接入题;②多用修辞,展示文采;③巧设题记,揭示主旨;④描写环境,烘托背景;⑤直抒胸臆,引起共鸣;⑥设计悬念,扣人心弦;⑦引用故事,倍感新鲜。

过渡:

结尾同样重要,锤炼一个精当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文章结尾有哪些技巧呢?

(3)学生结合所学课文的结尾自由交流写好结尾的方法。

预设:

“豹尾”的标准是笔法简洁、明快,气势上干净利落、响亮有力,表达效果上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来结尾:

①首尾呼应,凸显主旨;②言为心声,呼唤号召;③巧妙发问,引人深思;④引用佳句,多姿多彩;⑤抒情议论,气势不凡;⑥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4.教师出示《作文开头和结尾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并尝试运用。

开头方法有五条,一条一条都有效。

开门见山点题式,时间地点有分晓。

渲染气氛描写式,写景开头定格调。

抒情开头方法好,激发读者感情高。

先叙结局悬念式,扣人心弦求根底。

设问反问作开头,引人入胜添气氛。

结尾也有好方法,每种方法都奇妙。

自然结尾收束式,干脆利索废话少。

总结结尾点题式,画龙点睛笔法妙。

抒情议论做结局,突出中心让人明。

结尾利用反问式,引人深思受启迪。

首尾呼应照应式,结构完整好文稿。

5.教师总结。

小结:

开头是文章的起句之笔,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都是一篇文章的机要所在。

古人云: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又曰: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妙在点睛。

开头开得有趣,能引人入胜;结尾结得好,能使文章尽显其妙。

二、词句段运用

(1)

过渡:

刚刚我们结合所学的课文了解了文章中好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通过交流讨论初步掌握了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现在,我们再来读一组诗句,看看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学生读诗句,体会这些诗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分组读诗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写法上的特点。

(2)全班交流。

交流示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自郑板桥的《竹石》。

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实际上展现了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骨气。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自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

诗句盛赞了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的内在气质;实际上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

诗句中“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诗人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被人借用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3)教师总结。

小结:

这三句诗分别赋予竹、梅、菊人的品格和志向,赞美了竹子的坚忍顽强、梅花的高风亮节和菊花的孤高傲世。

诗人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写人,通过赞美这些事物的美好品质来赞美具有这些品质的人。

2.教师出示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引导学生填写诗句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或品质。

(1)春蚕:

(填诗句)____________,表达诗人(志向或品质)____________。

(2)石灰:

(填诗句)____________,表达诗人(志向或品质)____________。

(3)梅花:

(填诗句)____________,表达诗人(志向或品质)____________。

(4)青松:

(填诗句)____________,表达诗人(志向或品质)____________。

(5)小草:

(填诗句)____________,表达诗人(志向或品质)____________。

明确: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怕牺牲、不同流合污,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即使环境恶劣,也要坚持自己的主张

(4)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对于前途或者志向始终如一、坚韧不拔的品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坚强不屈、乐观自信的品质

3.教师总结方法。

过渡:

古诗词中除了上面我们了解到的事物,还有很多特殊意象被诗人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方法拓展: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采用托物言志法的古诗的特点是: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4.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古诗句。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交流体会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并且掌握了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尝试运用这些技巧,为习作增色添彩。

我们还品读了诗句,深入理解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既丰富了我们的古诗词知识积累,又掌握了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反思自己以前在写作文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改正提高。

(2)搜集更多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诗句。

1.品读描写人物的句子,体会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读民谚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

1.体会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积累蕴含哲理的民谚名句。

一、词句段运用

(2)

1.谈话导入。

导语:

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与你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如无数多彩的花瓣一般在我们面前闪现。

同学们会如何将这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定格,化为永恒的一瞬呢?

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绘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摄,而我们可以用手中的笔去描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一些精彩的描写人物的句子,进而体会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引导学生了解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1)教师出示知识卡,学生了解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知识卡

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

神态描写即对人物的脸部表情进行描写。

描写好人物的外貌和神态可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情感,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2)阅读课本上出示的三个语段,体会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作用。

预设: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交流示例:

生:

第一个句子通过对李大钊的外貌和神态的描写,明显看出李大钊受过酷刑,但是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与“平静而慈祥的脸”的描写中则表现出李大钊临危不惧、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生:

第二个句子通过对“扁鼻子军官”的外貌和神态的描写,突出表现了敌人凶狠、残暴的本性。

生:

第三个句子通过对祥子外貌的描写,揭示其相貌普通、淳朴可爱、体格健壮、充满生气、出身平凡等特点,加深了读者对祥子的印象。

3.教师指导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态的方法。

过渡:

恰如其分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可以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性格更突出,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也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那么,怎样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呢?

(1)抓住主要特征。

人的外貌千差万别,抓住特征就是要写出这些千差万别。

(2)突出变化。

人物的神态是其内心活动的直接反映,并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突出人物神态的变化能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3)符合人物身份。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往往在外貌等方面有独特的呈现,抓住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地方加以描绘,是我们写出独特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

(4)展示人物性格。

对人物的描写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时要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精神气质的特征来写。

(5)做到细致描绘。

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特征,做具体细致的描绘,就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把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教师总结。

小结:

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过:

“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所以,生动的外貌和神态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特征,凸显其神韵,这样才能真正塑造一个有血有肉、完整的人,而读者也才能真正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一读,教师纠正字音。

提示:

荫(yīn)逆(nì)难(nán)

3.再读句子,理解意思,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1)学生借助工具书或查找资料,理解句子的含义。

(2)全班交流,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交流示例:

①“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出自《增广贤文》。

意思是:

人们刻意用心地去栽培花朵不一定能成活,而无心间插在土里的柳树苗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片绿荫。

这句话告诉我们:

任何事情的发生、变化都是遵循着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进行的,认识和掌握了它,那么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违背了它,事情就会越办越糟。

这句话也可用来劝人得失心不要太重,因为一件事情的成败与否,往往和机缘巧合也有关系,并非全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

意思是:

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句话最早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意思是: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吹动它的枝叶;儿女想要好好孝敬父母的时候,父母却已经不在身边了。

这句话旨在告诫为人子女者,父母健在的时候要好好伺待,或多回家看看,以尽孝道,不要待到父母年老离我们而去以后才去追悔,那样就晚了啊!

④“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这是一句谚语。

意思是:

生活好了要常想想以前贫困的时候,生活困顿时不要像以前富裕时那样铺张浪费。

这句话旨在告诉人们应该注意节约,不要铺张浪费。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是一句谚语。

意思是:

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这句话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需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还启示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将想法付诸行动,这样才能做到事到临头不慌不乱。

4.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蕴含哲理的民谚名句呢?

示例: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珍惜时间)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奋学习)

(3)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坚持不懈)

(4)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学习的重要性)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的重要性)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懂得感恩)

5.教师小结。

小结:

民谚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有些名句格调高雅,源远流长,直到现在依然被大家所运用。

今天,我们所学到的这些富含哲理的语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课后搜集整理更多的民谚名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学习,积累运用。

6.背诵积累。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掌握了进行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并学会在作文中去运用。

此外,我们还积累了不少蕴含哲理的民谚名句,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要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这些蕴含哲理的民谚名句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2.布置课后积累作业。

师:

今天的课虽然上完了,但学习还在继续。

课后大家可以搜集更多描写人物外貌的优美语句和民谚名句,把它们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并学会运用。

这两个课时学的内容不算多,却很实用。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交流讨论的形式体会了文章好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学习了诗句中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了文章中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做了必要的知识补充。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写作能力。

另外,我还引导学生积累了不少民谚名句。

教学时,我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句子中字面的理解上,而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去领悟这些句子蕴含的哲理。

丰富的语文积累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表现,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带领学生去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去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都是我在语文课堂上要努力做到的。

参考立意:

1.扬五四精神,铸时代之魂;2.携五四精神,助吾国远航;3.五四精魂不老,中国风华正茂;4.永承五四精神,助力民族复兴。

参考素材:

1、五月令人向往,值得赞美。

上世纪之初,1919年五月,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

直到2018年,以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青年去争取实现祖国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

五四精神是热血青年们自发并逐渐凝成的一种神圣的精神追求,其精髓世代相承,升华为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其主旨各不相同。

五四时期,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救亡图存;新中国建立后,表现为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拨乱反正时期,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

2、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真善美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一种青春的赞歌。

3、在新时代,五四精神有了更加积极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相信,赢得过巨大光荣的中国青年,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赢得更大的光荣。

4、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当代青年要下苦功夫,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求真学问,把基石打深、打牢,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

要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练真本领,现代的青年一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有真本领,要把学到的东西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本领。

当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勇挑重担、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结构示例:

首先拟一个亮丽的标题——《秉持五四精神激荡国之风华》,最常见好用的拟题技巧是巧用四字短语成对偶或对仗结构。

其次开门见山摆明观点——历史教益引领现实,激励我们奔赴更光明的未来。

接下来论述历史洪流远了,但五四精神在今天仍旧有着现实意义,指出其精神实质是爱国奉献;然后论述五四精神始终离我们很近,一直指引着我们奋斗前行;再接下来以排比事实论述五四精神长存,于今日熠熠生辉;接下来引用毛泽东同志名言进一步论证五四精神是献身于国、忠诚奉献,并点明五四精神历久弥新,被时代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最后发出呼告“让我们秉持五四精神,激荡国之风华”,照应题目,总结全文,让结构严谨。

5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百五十年前,福州船政学堂走出了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青年,他们登上现代战舰远航海上,寻求图存御敌之道。

  一百年前,五四新青年在前所未有的民族忧患中,迎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打开思想的桎梏,唤醒民族的灵魂。

  七十年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四十年前,两万“拓荒牛”劈山开路,重启国门,开放沿海港口,建设经济特区。

  21世纪,新时代的领导人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封闭主义的挑战,向世界郑重宣告: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开放是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青年是开放发展的主力军。

作为一名即将走出家庭、走向世界的当代青年,读了上述材料,你会有怎样的联想与感触?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向你的同龄人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风正扬帆,继续驶向充满希望的春天  4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果断拍板,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审议深化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发展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  开放的中国呼唤创新奋斗。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

“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更加壮阔的征程在我们脚下展开。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鼓舞着每一个人。

我们要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继续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开放的中国依靠人民力量。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我们才能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伟大的历史,由人民共同书写;伟大的时代,是人民共同创造;伟大的梦想,靠人民共同完成。

  开放的中国凝聚民族梦想。

数十载长河浩荡,九万里风鹏正举。

改革开放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累积,更是文化力、精神力的飞跃,彰显着一种崭新的价值体系。

朝着同一个发展的目标,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同德、守望相助;中国人民的辛勤劳作、发明创造,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以整合性和包容力形成了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

而这,正是实现伟大复兴最坚实的底气、最强大的动力。

有着中国梦的托举,有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我们伟大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一定能够扶摇而上,飞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又是一年春好处”,春光明媚,广袤的海洋正萌生着新的色彩向我们微笑。

以奋斗者的姿态走进春天吧,在这个春天里,风正恰扬帆,既播洒希望,又赢得未来。

【解析】【详解】审题:

材料作文审题很重要: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

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含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以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本题要注意“开放”是主题,侧重对国家民族的意义,注意不能避开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