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2327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x

大新锰矿实习报告

广西大学资源与冶金学院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

 

中信大新锰矿

毕业实习报告

 

广西大学资源与冶金学院

矿物资源工程061班

 

一、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生完成全部调和,经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采矿方法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基本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毕业实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生产矿山采选工艺过程,了解和掌握采矿、掘进施工工艺技术和选矿工艺流程,学会阅读采矿和矿物加工的各种图件,培养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矿山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了解矿山管理系统与管理方法,收集毕业设计资料,具体的任务是:

1、了解矿山的地质状况,开拓、采矿方法、运输与提升、通风、排水、供水、供电、供风和充填系统以及安全出口,绘制上述各系统的示意图。

2、学会阅读实际的矿山地质图,把地质图上的地质状况与实际状况进行对比,绘出各种地质图鉴。

最终为自己的采矿设计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3、学习矿山生产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分析研究生产中的大问题。

4、了解矿山企业生产管理和矿产资源管理现状,并学习其先进管理方法。

5、收集毕业设计资料。

二、实习时间:

2010年3月8日~2009年3月15日

三、实习地点:

崇左市大新县中信大锰有限公司

四、带队老师:

吴仲雄陈庆发

五、实习内容

矿床地质报告

第一章矿区地理经济状况

(一)位置与交通

下雷矿区位于大新县西部,距县城直距50公里,行政区域划属大新县下雷镇及靖西县湖润镇管辖。

地理坐标为:

东经106°40′~106°46′,北纬22°54′~22°56′。

分布范围西自新兴屯,东到百所村,北临东村,南至布新、布及一线,面积32km2。

矿区有公路通往大新、靖西、崇左等县城。

矿区至大新县城61公里,至靖西县城58公里,至湘桂铁路崇左站117公里。

交通尚属方便。

(二)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

矿山为低山丘陵及中低山,地形起伏较大,地势西高东底低。

地貌受地层构造控制,碳酸盐岩类出露区呈峰丛、坡立谷、洼地等岩溶地貌,碎屑岩类出露区呈缓坡地貌,含矿岩系多形成低山丘陵。

最高海拔标高845.1米,相对高差一般小于500米。

于矿区内主要河流,布康溪自西向东流经矿区南部,潜入东南岭地层溶洞,排泄矿区内降雨及地下水,丰水期流量0.3立方米每秒,枯水其流量0.024立方米每秒。

地表下雷河由北面向东南流经矿区东缘穿过,洪峰流量大于59.3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5.084立方米每秒。

(三)气候条件

矿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每年6~8-9月气温较,最高气温达37.8,11月、12月及元月气温较低,最低气温-1度。

平均年降雨量1620.2毫米,4~8月为雨季,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3.4%。

(四)经济状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锰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锰矿开采业和锰产品深加工业,成为本地区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此外,制糖业也是本区的另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矿区电力主要是由外输送,基本满足矿山生产、生活及锰深加工业用电需要。

建筑材料除石料充足外,其它均需从外地补充。

水源完全满足矿山生产、生活需要。

矿区附近为山多人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以水稻、甘蔗为主,次为玉米、豆类、花生等。

劳动力不能满足本地区工业生产的需求,部分需从外地招募解决。

第二章区域地质

(一)、区域内大地构造单元及矿床所处的位置

下雷锰矿区位于大明山凸起的西端和桂西坳陷南缘的地州——向都弧形褶皱带之南,上映——下雷向斜的南西段。

(二)、区域地层

本区域出露地层从老至新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

以泥盆系分布最广,石炭系次之,第四系不发育。

1、寒武系:

出露于区域东南部泗城岭背斜轴部,灯草岭一带者定为上寒武统。

均由一套薄层页岩、石英砂岩和部分长石石英砂岩及灰岩组成。

岩石呈灰白至灰色,少量灰绿、灰黄色。

在钦甲花岗岩外接触带变质为各种角岩。

2、泥盆系:

分布最广,发育较完全。

(1)下泥盆统:

由一套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及页岩组成,岩石呈灰绿、黄绿、黄红色,下部紫红色。

(2)中泥盆统:

在泗城背斜西侧和把荷——湖润背斜轴部及钦甲穹隆西南部出露,主要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为浅灰色至灰黑色白云岩类夹白云质灰岩。

上段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燧石灰岩和硅质岩。

中或下泥盆统与上寒武统呈角度不整合。

(3)上泥盆统:

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分成榴江组(D3W)和五指山组(D3W)

榴江组为灰至灰黑色薄层状构造,下部为硅质灰岩灰少量硅质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钙质泥岩夹硅质灰岩,少量硅质岩及生物碎屑岩。

五指山组为含锰岩段,由一套硅质灰岩、硅质岩夹泥质灰岩、泥灰岩及碳酸锰矿等组成。

主要分成四个岩性段,其中第二段(D3W2)产具有工业意义的锰矿层,下雷、湖润等锰矿床即赋存于此段中。

此段在上映——下雷向斜南翼自下雷矿区向东北延伸至菠萝岗、土湖一带有锰矿断续产出。

在把荷—湖润背斜两翼,西南自中越边界起,向东北延伸至富乐亦断续有锰矿分布,再向东北至若兰水库南岸,则变为薄层状硅质泥岩夹灰岩及少量的含锰灰岩。

在龙邦背斜南西翼和北西端,地表许多氧化锰出露,局部是有工业意义的氧化锰矿,因工作程度低,深部情况不详。

此外,在壬庄、地州一带地表亦有氧化锰出露。

3、石炭系(C):

岩性变化不大,为一套灰白——灰黑色含燧石灰岩夹硅质灰岩等组成。

4、二叠系(P):

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下统为一套灰白、灰黑色中薄层状含燧石灰岩夹硅质灰岩;

中统为一套灰、深灰色色中薄层状含燧石灰岩夹硅质灰岩。

上统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灰岩夹硅质灰岩。

5、三叠系(T):

只有下统和中统。

下统为蓝灰、浅红色中、薄层泥质灰岩,底部有时有砂质页岩、粉砂岩,中上部偶夹白云岩,鲕状灰岩,砾状灰岩。

中统由浅灰、灰绿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页岩组成。

6、第四系(R):

零星分布于钦甲、把荷、上映等地。

由粘土、砂砾层、砾石层组成。

(三)变质作用:

未见区域变质作用,只是在钦甲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有强烈的接触交代作用和接触热变质作用,使围岩发生的矽卡岩化和角岩化;基性——超基性的外接触带,只有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和重结晶等弱蚀变作用;

小基性岩体未见明显的蚀变现象。

第三章矿床地质

(一)、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自老到新有中泥盆统的东岗岭阶(D2d)、上泥盆统榴江组(D3l)、五指山组(D3w)、下石灰统岩关阶(C1y)和大塘阶(C1d)、中石灰统黄龙组(C2h)和第四系(Q)。

(1)、中泥盆统东岗岭阶(D2d):

分布在矿区周边附近,矿区内只出露其上部的一部分。

上部为深灰、灰黑色薄层状灰岩,偶夹深灰色硅质岩带,中部为浅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

(2)、上泥盆统榴江组(D3l):

灰至灰黑色薄层状构造,下部为硅质灰岩类少量硅质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钙质泥岩夹硅质灰岩,少量硅质岩及生物碎屑岩。

(3)、上泥盆统五指山组(D3w):

为含锰地层,按岩性不同,自下而上可分为4段。

五指山组第一段(D3w1):

下部为钙质泥岩类少量灰岩,部分地段为泥灰岩、泥质灰岩;上部为泥质灰岩类少量泥灰岩或钙质泥岩及硅质岩。

灰至深灰色薄层状构造,部分为条带状、扁豆状构造。

风化后为含锰泥岩类硅质岩。

厚50~80m。

五指山组第二段(D3w2):

为含锰岩段,由三层碳酸锰矿和二个夹层组成。

底部为Ⅰ矿层,是本区矿石质量最好的矿层,以棕红色为主,部分灰绿、铁黑色。

矿石构造下部多为条带状、豆状、鲕状,上部多为块状。

风化后成为氧化矿,呈黑色、钢灰色。

厚0~3.23m。

下部为夹层一,该层为硅质灰岩及少量硅质岩夹钙质泥岩。

岩层呈浅灰至深灰色薄层状构造,厚0.09~29.17m,南翼为0.6~2.92m。

风化后为硅至夹泥岩。

中部为Ⅱ矿层,以棕红色、绿色为主,部分以致密块状、薄层状、条带状为主,上部以鲕状及条带状为主。

厚0~5.05m,平均2.38m。

风化后为黑色及钢灰色氧化锰矿,夹土黄色泥质岩。

上部为夹层二,锰质泥灰岩或锰质泥岩,厚0~1.28m。

呈灰、灰绿夹灰自色。

块状、薄层状构造。

风化后为薄层状含锰泥岩。

顶部为Ⅲ矿层,深灰至灰色,部分为暗灰绿色和浅肉红色,微—细粒结构。

矿石构造以致密块状为主,下部常呈薄层,条带状。

厚0.2~3.13m。

风化后形成黑色、钢灰色氧化锰矿,类土黄色泥质岩物。

五指山组第三段(D3w3):

为硅质灰岩夹硅质岩,局部夹含锰灰岩。

灰至深灰色,上部偶夹0~0.2m厚的碳酸锰矿薄层。

五指山组第四段(D3w4):

灰至深灰色泥灰岩、钙质泥岩夹硅质条带。

(4)下石炭统岩关阶(C1y)

第一段(C1y1):

泥质灰岩夹硅质灰岩,硅质泥岩及生物碎屑灰岩。

第二段(C1y2):

硅质泥灰岩,硅质泥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及硅质灰岩,底部含磷。

(5)中石炭统黄龙组(C2h):

底部为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状含锰、铁质灰岩夹条带状硅质岩;上部为灰—深灰色带暗红色厚层状灰岩,部份夹硅质灰岩条带或团块。

(6)第四系:

为坡积亚粘土、亚沙土夹岩石碎块。

(二)构造特征

(1)主要断层

矿区内断层甚多,对矿体形态起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尤其是在南部矿段勘探范围内的西段更为明显。

本区主要构造为地州—向都弧形褶皱带,它包括一系列褶皱及断裂。

其中两部的卜屯—那造向斜、中部的岳圩向斜成东西向,构造形态较完整,只有少量NW——SE向的断层斜交切割。

龙邦背斜亦在本区域两部,基本上呈NW—SE向,被较多纵向断层切割,其南翼次级小褶皱发育。

东部荣华一建屯向斜、把荷—湖润背斜、上映—下雷向斜、泗城岭背斜等基本上都是NE—SW走向,为较紧密的线状褶皱。

上映—下雷向斜南东翼常常倒转。

区域东部纵断层发育,只有少量横断层,下雷河断裂即为横切褶皱的断裂;斜切褶皱走向的断层很少。

各种不同走向断层中以正断层为主,逆断层次之,斜推平移断层较少。

(2)褶皱构造

矿区的褶皱构造很发育,特别是南部矿段,形成极为复杂的复色褶皱构造,但它们排列有序,级次分明,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主要分为四级:

Ⅰ级褶皱:

为整个矿区的向斜构造,呈北东东—南西西分布,似反“S”形,长约9公里,宽2—2.5公里。

Ⅱ级褶皱:

在矿区范围内多为倒转和复式向斜构造,呈北西向,轴面倾向南东。

Ⅲ级褶皱:

在矿区范围内均为斜歪或倒转褶皱。

Ⅳ级褶皱:

在勘探范围内全部分布在26线以西。

(三)、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不强,目前只有在矿区北部东段及南部西段28—29线南端发现一些不岩株、岩脉。

本区域的岩浆岩主要为加里东期花岗岩及中生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局部为次火山及火山岩。

花岗岩出露于钦甲穹窿核部,为一平面形状的岩株,与寒武系呈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

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主要分布于地州—向都弧形褶皱带的中、西部地区。

岩体吾小岩株、岩墙、岩床产出。

这些岩体侵入于中、上泥盆统和下石岩统之中。

次火山岩分布于岳圩向斜北翼,呈筒状侵入于石炭统中。

火山岩分布于龙邦背斜两翼及北面向断层或次一级裂隙中,为裂隙喷发式。

(四)矿床成因

(1)、下雷锰矿床呈北东—南西展布,为泥质—灰(钙)质—硅质三元混积相含矿系,富含浮游生物的化石,发育微细水平层理。

区域上,向南东、北西两侧相变为白云岩、灰岩等碳酸盐相地层,富含海生动植物化石。

矿石发育豆、鲕状构造。

说明硅质岩相区的水体相对比碳酸盐相区要深,锰矿可能为近滨海之浅海盆地或者台间盆地沉积。

(2)、据人工重砂样分析资料,矿区南部(Ⅰ矿层)含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等重砂矿物比矿区北部(Ⅰ矿层)高。

另外,本区域南方的印支地块缺乏法门期沉积地层,可认为越北古陆风化剥蚀物向北运移,为矿区成矿提供了矿质。

同时在成矿期内本区南方龙州县空标、科甲地区及西南方的那坡县坡荷地区有中酸性火山运动,可能为本矿提供了成矿的物质,但不居重要的地位。

(3)、关于矿层中一些蔷薇辉石、赤铁矿、阳起石等矿物的生成问题,其形成阶段可能分为两期:

一期是与矿石中的豆鲕体及条带同时形成,二是成岩晚期被压溶的锰质与硅质在裂隙中形成硅酸锰脉,并非沉积变质而形成。

矿区内侵入体周围岩石也没有变质现象,变质矿物仅在Ⅰ、Ⅱ矿层出现,矿床围岩及夹层均无变质矿物。

可以说上述几种矿物在矿区内与区域变质、动力变质均无联系。

综合上述,下雷锰矿床类型应属海相沉积层状碳酸锰矿床。

(五)、主要矿产及矿体情况

本区域最具经济价值的矿产为氧化锰矿和碳酸锰矿。

产地有下雷、湖润、土湖三个大中型矿床以及菠萝岗、壬庄、地州、龙邦等小型矿床或矿点。

有色金属矿产则有钦甲矽卡岩型铜锡矿床(中型)。

其外围尚有多隆、二郎等矿点。

此外,下石炭统岩关阶、中泥盆统东岗岭阶风化带可形成底品位的次生磷矿。

本区为一大型锰矿床,由原生沉积碳酸和次生氧化锰所组成,总储量超过一亿吨,整个矿层近东西走向的向斜构造。

昂起端及南北两翼出露于地表,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3.5公里。

矿层产于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及泥灰岩中地层中,矿层自下而上分为1、2、3矿层及夹一、夹二两个夹层,南部矿段Ⅰ矿层平均厚度:

1.70米,含锰22.72%,主要有棕红、灰绿、铁黑色,

Ⅱ矿层平均原子度为:

2.36米,最厚为4.95米,含锰22.47%,主要也是棕红、灰绿,

而Ⅲ矿层平均厚度为1.68米含锰18.49%主要是深灰至浅灰色。

夹一为硅质灰岩及含锰灰岩,厚度为2.36米,

夹二为泥质灰岩及含锰泥岩组成,厚度为0.5米,矿石一般为细粒结构、具块状、豆状、鲕状,呈浅灰、深灰、紫红、铁黑、墨绿色等。

(六)矿石结构构造及工业类型情况

氧化锰矿石以显微隐晶结构、微粒—细粒结构,泥质结构为主,次为残余变晶结构、胶体及残余胶体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胶状、凝块状、土状、空洞状、粉末状、葡萄状及肾状构造。

碳酸锰矿石以微粒结构为主,次为细粒结构,显微鳞片泥质结构,生物碎屑结构,显微叶片结构;构造以块状、豆状、鲕状、条带状、微层状和斑点状为主。

碳酸锰矿石按含锰品位的高低及复杂程度,可分为富锰矿石、贫锰矿石(暂定表内锰矿石)两个类型和三个品级即富锰矿石为

,贫锰矿石分为两个品级,代号为

区内氧化富锰矿石Ⅱ级、Ⅲ级、Ⅳ级、低磷和高磷品级。

(七)矿体顶底板及矿层围岩情况

1、顶板:

矿层直接顶板为0.05-0.92m厚的微粒石英硅质岩,往上为0.5-0.7m厚的灰黑色含碳含锰及黄铁矿的泥灰岩,局部为灰色钙质泥岩,硅质灰岩。

2、夹二:

灰绿、灰白、深灰、棕红色含锰泥岩。

该层在南部矿段多数由于厚度薄不能剔除或含锰>12%而并入Ⅲ矿层计算储量。

3、夹一:

为浅灰色微粒薄层状硅质灰岩类灰色层微层状泥岩,其顶底常有一层0.1m的石英硅质岩。

4、底板:

直接底板为灰白色石英硅质岩,厚度0.05-0.3m,往下为灰至深灰色,偶见灰绿色的泥质灰岩,钙质泥岩,灰岩等。

5、矿层内部夹石、脉石

矿层内部夹石为石英硅质岩,呈薄层—透镜体与矿层平行产出,一般每层矿均有0-3层夹层,单层夹石厚一般为5—10cm

矿层中的脉石为脉状,透镜状或不规则状的石英脉。

呈白色或乳白色,脉厚1—34cm,脉体多与矿层层面垂直,少数斜角,平行者少见。

脉石只产在矿层中,不穿过夹层及顶底板。

第四章矿床勘探类型及地质勘探

(一)勘探类型划分

在0—15线勘探范围内,从2线氧化带界线处—

轴部连线以北为Ⅰ类勘探类型。

在15—36勘探线范围内

轴线以南,划分为Ⅱ类勘探类型。

上述Ⅰ、Ⅱ类勘探类型范围以外的地段,划为Ⅲ类勘探类型。

(二)地质勘探

勘探工程间距的确定

第Ⅰ勘探类型范围,111b类储量以200×100m间距工程控制,122b类储量以400×200m间距工程控制。

第Ⅱ类勘探类型范围:

111b类以100×100m间距的工程控制,122b类储量以200×100m间距工程控制。

第Ⅲ类勘探类型范围:

111b类以100×50—50×50间距工程控制。

122b类储量以200×100—100×50m间距工程控制

勘探线根据垂直矿层总体走向原则布设。

南部矿段的中段勘探线方向为

0°—180°,东、西两段则按160°—340°布置。

根据矿区碳酸锰矿层的埋藏条件和矿层氧化界线发育情况,决定了以钻探为主,辅以少量坑道和探井的勘探工程布置。

本区各类探矿工程对矿层和构造体的控制都达到了规划及设计要求。

(三)储量计算

1.工业指标

本区储量计算用原冶金部批准的工业指标,具体见下表:

氧化锰储量计算工业指标

矿石类型

品级

代号

化学成分

Mn%

Mn/Fe

P/Mn

%

富矿

Ⅱ级

≥35

≥4

≤0.005

≤25

富矿

Ⅲ级

≥30

≥3

≤0.005

≤35

富矿

Ⅳ级

≥30

≥3

>0.005

≤35

贫矿

低磷

≥20

≤0.005

贫矿

高磷

≥20

>0.005

矿层可采厚度≥0.5m,夹层剔除厚度≥0.5m,边界品位含锰≥15%。

碳酸锰储量计算工业指标

品级

Mn%

Mn/Fe

P/Mn

代号

Ⅰ级

≥25

≥3

≤0.006

Ⅱ级

≥20

≥3

≤0.005

Ⅲ级

≥20

≥3

>0.005

表内

≥15

Z

矿层最低可采厚度0.7m,夹石剔除厚度0.5m,边界品位Mn≥12%

2.储量计算方法及结果

氧化锰计算主要用地质块段法,南部碳酸锰计算用单剖面中间矩形线储量法。

计算公式为:

地质块段法:

储量=矿体长度×平均斜深×平均厚度×体重

单剖面法:

线控储量=块段在勘探线斜深×相应平均厚度×线控宽度×体重

单剖面中间距形线储量法:

 

式中:

Q——块段储量;

——每条剖面控制的储量;

——每条剖面线储量;

——每条剖面控制宽度;

——块段在剖面的斜深;

——块段平均厚度;

——矿石体重。

大新锰矿矿权范围内储量计算结果为:

全区保有锰矿石资源储量111b+122b+333共8203.98万吨。

其中氧化锰296.68万吨,碳酸锰7912.3万吨。

第五章矿床开采条件

(一)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矿石体重:

氧化锰矿石平均体重为Ⅰ矿层2.27

,Ⅱ矿层2.39

,Ⅲ矿层2.25

;碳酸锰矿石平均体重为Ⅰ矿层、Ⅱ矿层3.15

,Ⅲ矿层3.04

湿度:

氧化锰矿石平均湿度为Ⅰ矿层18.57%,Ⅱ矿层16.02%,Ⅲ矿层18.24%;碳酸锰矿石平均湿度一般都小于3%。

松散系数:

氧化锰1.59—1.73;碳酸锰1.55—1.57

安息角:

氧化锰

;碳酸锰为

稳固性:

氧化锰矿石的抗压强度在61.31—489.24

之间,属松软状矿石,其稳固性差。

碳酸锰矿石抗压强度在734.75—2791.87

之间。

属坚硬岩石类型,稳固性好。

顶板围岩裂隙发育,稳固性不好,易垮塌。

原岩多为硅质岩,泥质、硅m2质灰岩,抗压强度高,属坚硬岩石类型,稳固性好。

(二)矿石可选性

矿区自1963—1985年,先后共取供实验试验的碳酸锰样品28个,运用原矿破碎湿式强磁选,原矿化学加工处理,等13种方法试验,认为采用原矿破碎湿式强磁选选别效果好,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呈显微细粒相互嵌布,属难选矿石。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含隔水层

含水层:

矿区含水层有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中石炭统黄龙组至下石炭统大塘阶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层,底板风化带裂隙含水层,中泥盆统东岗岭阶裂隙溶洞含水层。

隔水层:

矿区内有下石炭统岩关阶上段隔水层,矿层顶板隔水层以及矿层底板隔水层。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矿区内三个隔水层将矿区分成

四个独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水文地质系统。

矿坑涌水量预测

根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用稳定流试验方法求得含水层参数,预算了三个采取(0—8线,8—24线,24—34线),三个水平标高(330m,270m,150m)矿坑总涌水量极值为947.21

和22761.16

综上所述,区内30线以西属裂隙充水为主,顶板直接进水,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陡倾斜矿体中,30—13a线属以暗河充水为主,底板间接进水,水文地质条件属复杂类型。

10线以东溶洞充水为主,底板直接进水,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第六章矿床发展远景

下雷锰矿的外围找矿远景主要一下两个方向较有前途:

一是矿区北北东方向的靖西湖润的五指山硅质岩相区寻找相当于Ⅱ、Ⅲ矿层的矿体。

二是在矿区南西方向的岳圩—龙邦一带的下泥盆统硅质岩相区寻找相当于Ⅰ矿层的矿体。

另外,在湖润巡屯地区的碳酸锰矿石含有较多硅酸锰矿物,矿石特征与下雷矿区南部富锰矿段相似,矿层厚度也较大,在这一带很有可能找到与下雷锰矿类似的富矿体。

 

第二部分:

矿山开采概况

第一章:

矿山建设简史

中信大锰大新分公司是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直属矿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下雷镇境内,矿区与湘桂铁路的崇左火车站有国防二级公路相通,与崇左火车站相距120km。

经大新至南宁为210km,有二级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大新锰矿于1958年发现,并由地方组织开采,1963年由广西锰矿公司接管并进行改建,1985年进行30万t/a采、选工程扩建,1992年建成投产。

90年代末期达产,形成了露天开采、选矿加工30万t/a,氧化锰矿和电池、化工锰粉加工6万t/a的生产能力。

经过技术改造和扩建,目前矿山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年的采、选规模,电池化工锰粉6万t/a,硫酸锰3万t/a,金属锰6万t/a,电解二氧化锰9000t/a。

2009年采剥总量:

930万吨。

其中剥离量853万吨,露天开采氧化矿15万吨,碳酸锰矿32万吨;地下开采碳酸锰矿30万吨。

采矿总量77万吨。

2010年计划采剥总量:

930万吨。

其中剥离量835万吨,露天开采氧化矿15万吨,碳酸锰矿50万吨;地下开采碳酸锰矿30万吨。

采矿总量95万吨。

第二章:

矿山总平面图

1、矿山总平面布置现状。

目前,矿山上部有露天采场,下部有地采采场,采场办公室布置在露采附近和坑口附近。

露天采场又有东部采区、中部采区、西南采区、西北采区。

地下采场有东部地采、340平硐地采、西北地采和目前还处在开拓阶段的60万t/a工程。

此外,选矿厂,尾矿库,锰粉厂、金属锰厂等深加工的厂房以及办公楼和生活区都井然有序的布置在开采界限和地表移动带范围以外。

2、选厂厂址位置位置的选择和确定。

选矿厂位置的选择,充分考虑了许多因素而定的,例如:

1、有足够高差的地形条件;2、与采场有合适的距离,避免矿石长距离搬运;3、有合适的尾矿库以利于排放尾矿;4、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3、生活区位置的选择。

以前,我们企业生活区布置在距离采场近的山坡下,有利于职工就近上下班。

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职工人数剧增,旧生活区受地形限制,无法满足居住条件,另外旧生活区过于接近露天采场,安全和环境条件较差。

于是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搬迁到现在的新生活区,新的生活区靠近下雷镇,方便职工。

4、内部和外部运输。

从生活区到采场以及各个厂区都有公路贯通。

公司有班车接送员工上下班。

露天采场剥离废石由汽车运至排土场,矿石也由汽车运至选厂;地下采场搬运由电机车牵引2m³矿车或梭式矿车,将矿石从井下运至井口堆矿场,再由汽车运至选矿厂。

第三章:

矿床开拓

1、矿山现行采用的开拓方法的依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途径。

矿山现行采用的开拓方法为平硐开拓、斜井开拓和竖井开拓。

340平硐和西北地采采用平硐开拓。

因为矿体赋存于地平面以上,采用平硐开拓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比较优越于其他开拓方法。

东部地采为斜井开拓,60万吨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